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赏析黄庭坚(共3篇)

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赏析xxx 第1篇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以疑问句,xxx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下片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xxx。”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xxx了,因为xxx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这种想象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描述。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xxx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赏析xxx 第2篇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xxx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xxx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xxx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赏析xxx 第3篇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xxx为祖,xxx、xxx、xxx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xxx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xxx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xxx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xxx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xxx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xxx对xxx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xxx。xxx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xxx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xxx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xxx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xxx的特点。可以说,xxx诗是xxx艺术特色的,受xxx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xxx做侍从官时,曾举荐xxx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之重。

扩展阅读:xxx作诗的讲究

一是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来处”。时人评xxx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xxx还提出诗的“句中眼”,所谓“句中眼”即后人所说的“诗眼”,就是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即是锤炼而来,可谓“置一字如关门之键”。

二是重视句法。xxx《送顾子敦赴河东》诗:“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何谓“句法”,从这句诗里可以看出,xxx论诗的句法尚简易,xxx澄江,明晰可感。在《与王观复第二书》中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齿凿痕,乃为佳耳。”

三是讲究章法。xxx讲章法命意言论甚多,如:“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譬如巧女绣妙一世,若欲作锦,必得锦机乃能作锦。”把章法结构喻为“锦机”。又如“山谷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又如:“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浑,方是出场。”综合起来看,xxx所谓章法是讲求诗的结构的曲折变化,而这些曲折变化是通过学习前人作品揣摩出来的。

xxx虽讲诗法,但他并不固守诗法,而是要求最终超越诗法,达到“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