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红笺小字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第1篇
①红笺(从竹,戋( jiān)声):红色的质地很好纸片或者条。供题诗、写信等用的(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如:笺管(纸和笔);笺幅(笺纸,信笺);笺咏(在笺纸上题咏诗词)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
②平生意:这里是写的平生相慕相爱之意
③鸿雁:在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鸭科鸟(鸿雁)可以传递书信。也作书信的代称。“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古人当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仁义礼智信”俱备的候鸟传递书信,沟通信息。
④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唐 赵嘏 《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 元·彭芳远 《满江红》词:“牛背斜阳添别恨,鸾胶秋月续琴心。” 清·黄遵宪 《养疴杂诗》:“竹外斜阳半灭明,卷帘欹枕看新晴。”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 昆明 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
⑤惆怅:失意,伤感。惆怅就是因为心中郁闷而不知道该干什么,忧伤和悲哀是表示的一种心理状态,而惆怅是强调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感觉。
清平乐·红笺小字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第2篇
此词念远怀人,表达物是人非之感念。登楼怀远是宋词中常见主题,多借以思妇角度。晏殊此词却是直接的自我角度。
词中一腔深情,似所怀者确有其人。晏殊一生富贵通达,予取予求,亦少有深刻恋情痕迹,故多仍为士大夫的难遣闲愁,却能写尽共情,引发同理,正是其高妙之处。
本篇为念远怀人之词,抒写了词人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为晏殊千古传颂的名篇之一。词人以红笺细书情意、书成难寄无比惆怅、暮倚西楼独伫久望等情景描写,一波三折,抒写思念的深情和离别的愁绪,细腻雅致,写情之笔超绝。
词的上片抒写了词人对情人的一片深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无数的情事和无限的情思,词人用精美的小幅红纸,密密匝匝地写满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意,说尽平生。但却“惆怅此情难寄”,写成后的信无从传递,即使天上有鸿雁和水中有游鱼都无法帮忙。此处词人化用古人“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浓缩在一句“鸿雁在云鱼在水”中,用典却出新,说明无法驱遣它们送信传书,比李玉“断鸿难倩”等化用典故更见风致。
下片着重渲染主人公的孤独寂寞,点名相思之意。由“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过渡到写景,红日偏西,斜晖照在登楼远望的孤影,景象凄清,远处的山正对着窗户,词人寥寥数语即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远山”句以景抒情,象征了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惆怅难言。而词人原本想倚楼远眺排遣相思,谁料愁思更为浓重。末两句“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化用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意,点出相思之情:那奔流向东的绿水,也许映照过如花的人面,而如今流水依然东流,但却不知人面在何处,只剩下相思之情,随着流水悠悠东去了。浓浓的相思此时化开,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也由此婉曲细腻地表现出来,令人感动。
全词情景交融,语淡而情深,风格典雅细腻,情调隽永含蓄,是最能代表晏殊婉约词风的词作之一。
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汉书•苏武传》,后者见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清平乐·红笺小字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第3篇
红笺:唐代名笺,又称浣花笺、松花笺等。深红色,花纹精巧。多用以题写诗词或作名片等。此代指书信。
“鸿雁”句:谓音信难传。汉代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以鸿雁代信使。又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称书信为“鱼书”。
“人面”句: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