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小阁闲坐》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第1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品赏析
【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初夏作于江州。
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白居易《小阁闲坐》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第2篇
白居易古诗原文赏析
古诗《与梦得偶同到敦诗宅感而题壁》
年代:唐
山东才副苍生愿,川上俄惊逝水波。
[汉书云:山东出相。]
履道凄凉新第宅,宣城零落旧笙歌。
[敦诗宅在履道,修造初成。崔家妓乐,多归宣州也。]
园荒唯有薪堪采,门冷兼无雀可罗。
今日相逢偶同到,伤心不是故经过。
古诗《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
年代:唐
白居易《小阁闲坐》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第3篇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
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
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集评】
黄N《花庵词选》: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
《词谱》卷二:《长相思》,唐教坊曲名。此词“汴水流”一首为正体,其余押韵异同,皆变格也。此词前后段起二句,俱用叠韵。
白居易《小阁闲坐》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第4篇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分类标签:山水诗
作品赏析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
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
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
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
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
[白居易古诗赏析]
白居易《小阁闲坐》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第5篇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言】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鉴赏】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白居易《小阁闲坐》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第6篇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
1、春水:
(1).春天的河水。《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 黄武 元年,迁左将军”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及春水生, 潘璋 等作水城於上流。” 唐 杜甫 《遣意》诗之一:“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元 杨维桢 《雨后云林图》诗:“浮云载山山欲行,桥头雨餘春水生。”
(2).喻女子明亮的眼睛。 唐 崔珏 《有赠》诗:“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
(3).指帝王春季游猎。《金史·舆服志下》:“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鶻捕鹅,杂花卉之饰。”《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朕今岁春水所过州县,其小官多干事,盖朕尝有赏擢,故皆勉力。”
2、悠悠: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3、畎:quǎn 畎,水小流也。象形。古文从田,川声。篆文从田,犬声。——《说文》
4、漳河:漳河是现在安阳和邯郸的分界线,卫河支流。位于中国河北省、河南省之间。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 万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县(今林州市)境内建有红旗渠水利工程。
5、棹:zhào ◎ 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划船:“或命巾车,或~孤舟”。◎ 船:~夫(船家)。归~。
6、不胜: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 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 驴不胜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赏析】
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畎音quǎn,田间小沟),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白居易《小阁闲坐》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第7篇
白居易古诗原文二首
《洛中偶作自此后诗在东都作》
年代:唐
王夫子,
五年职翰林,四年莅浔阳。
一年巴郡守,半年南宫郎。
二年直纶阁,三年刺史堂。
凡此十五载,有诗千余章。
境兴周万象,土风备四方。
独无洛中作,能不心悢悢。
今为长,始来游此乡。
徘徊伊涧上,睥睨嵩少傍。
遇物辄一咏,一咏倾一觞。
笔下成释憾,卷中同补亡。
往往顾自哂,眼昏须鬓苍。
不知老将至,犹自放诗狂。
《三年除夜》
年代: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