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第1篇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人间四月,江南大地的春花已经落尽,但诗人却意外地在高山古寺之中遇**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对春天的热爱、留恋。这里,诗人把春光拟人化,它不仅形象美丽,而且顽皮好动,仿佛会和人捉迷藏似的,写得活灵活现。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扩展3)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第2篇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白居易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9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扩展9)
——白居易《晚桃花》原文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晚桃花》原文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第3篇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扩展2)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