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赏析 第1篇
文天祥画像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1275),元兵东下,他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到温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全诗赏析)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于宋理宗宝佑**(1256)以优异成绩被**亲自点为状元,这对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莫大的荣耀。第一句中的“遭逢”,即含有得到**知遇的意思。但文天祥出仕之日,正当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蒙古**者不断起兵进犯,南宋*岌岌可危,所以诗歌一开始就以沉痛的心情说明自己是在**当头之际,通过考试儒家经典而登上政坛的。第二句是指1275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文天祥从故乡江西招募三万战士前来救援,一直到1278年兵败被俘,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和元军_了整整四个年头。首联概述了诗人几十年的风雨历程。颔联运用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国事的艰危和个人遭遇的痛苦:狂风吹得柳絮在空中纷纷飘扬,这正是南宋山河支离破碎的真实写照;暴雨打击着水上的浮萍,象征着自己到处飘零,艰辛备尝。颈联因物起兴,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具体叙述诗人在抗元战斗中的两件难忘的经历:1277年在江西吉安县附近的空坑被元军打败,妻儿被俘,士卒四散,不得已只好从惶恐滩退往福建汀州,而现在被押的地方又名零丁洋。这“惶恐”、“零丁”既是地名,又可用来作为诗人心境的写照,有力地抒发国破家亡、孤苦零丁的沉痛之情。尾联用“激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在国事危殆之际,慷慨激昂地发出以死殉国的庄严誓言。**发人深思,答案斩钉截铁。他要留下一颗赤诚的忠心照耀在史册上,****,永放光芒!古代用青色竹简记载历史,竹简要经过火烤后蒸发出象汗一样的水气后才能使用,故名“汗青”。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把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再加上高度的概括力、生动形象的比喻、巧妙的风关等艺术**的熟练运用,使全诗呈现出一股悲壮的情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赏析 第2篇
文天祥画像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1275),元兵东下,他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到温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过零丁洋》原文及赏析(扩展2)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赏析 第3篇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过零丁洋》原文及赏析(扩展7)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文天祥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