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第1篇
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⑶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9)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第2篇
文天祥:过零丁洋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下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为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宋祥兴元年(1278)冬,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当时元军元帅、_张弘范带兵追击在崖山的南宋皇帝赵昺,强迫文天祥随船前往。次年正月间,张弘范又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崖山坚持_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就在过零丁洋时写下这首诗给张弘范。
颔联承上而来,依旧从国家与个人两方面入手来抒发感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山河破碎”是指当时的国家败亡的情形。此时宋王朝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恭宗赵被俘,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昰于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的八岁的卫王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居无定所,此处用山河破碎来形容这种局势,是再确切不过了。此时的文天祥,壮志难酬,身陷敌手,如无根之萍,任凭凄风苦雨的吹打,更加上家破人亡,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因此,以“身世沉浮”来概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此时的情景,也是极为确切的。而“风飘絮”和“雨打萍”,更形象贴切描绘了国家行将败亡时的情景以及对自己一生经历遭遇的形象饱含情感的概括。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承接前意,继续概述自己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前句为追忆,后句描述眼前之情景。惶恐滩,原名叫黄公滩,在今江西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惶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文天祥当年起兵时曾路过这里,后被元兵打败,撤到福建。无法挽大厦于将倾,这是一个仁人志士的最大的“惶恐”了。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口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这一句是写实。这两句今昔对比,跨越时空,高度概括,既叙事,又抒情,对仗极其工整,出语十分自然,且形象生动。若没有亲身经历、深沉的情感积淀,以及高超的艺术才华,是写不出如此精绝的对句来的。这一联是在前联概述的基础上,选择一生中感受最深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两件事来表现他的战斗经历和忠愤之心。从写作角度上来说,把地名和心理感受,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在一起,巧妙地运用语义双关,既表明地理形势的'险恶,又说明处境之孤危,是天造地设的巧对。
诗的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之悲惨,末联一笔宕开,思绪回到眼前,直抒胸臆,表白自己以何种的人生态度来面对如此的艰难因厄,进一步表露自己的爱国忠心和崇高气节。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文天祥的爱国忠心和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出语斩截有力,壮怀激烈,英气干云,精诚格物。至今读来,仍为之感奋不已,它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理想、为事业而英勇献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遂成千古传诵不绝的名句。全诗的格调也由沉郁忧愁转为洒脱、豪放,显得豪情激荡,气贯长虹,风格刚烈。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个人的遭遇和宋王朝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写自己的情怀、失败的境遇和南宋王朝无可挽回地趋于覆灭,写来不能不是悲凉、沉痛的;而报国忠心至死不渝的情怀又是慷慨壮烈的,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全诗抒情言志的沉郁悲壮风格。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第3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大概是我国爱国**诗歌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两句了;以状元身份而成为烈士,文天祥也用自己的生命和爱书写了我国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1278年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未果。次年正月,文天祥被押解北上,船过零丁洋(今广东中山南**口附近),元军首领逼迫文天祥招降尚在厓山率军坚持抵抗的宋军元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答之,以明志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首联从回顾自己的一生开始落笔。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以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及第,后被起用,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艰辛历程,“辛苦”二字,表明了读书、为官生涯中的.种种的曲折、坎坷;接下来对句则写自己面临的残酷现实:虽经全力勤王,可如今抗元的力量还是越来越弱,已是“干戈寥落”。文天祥为报朝廷知遇之恩,毁家纾难,辛苦辗转,浴血奋战,可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回想至此,诗人不由得感慨万端,下笔自然也就沉痛无比。
颔联还是分两个方面来写。出句写大宋已是“山河破碎”,正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恢复河山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对句则感慨自己的身世,恰如水上的浮萍,是浮是沉,全凭风雨作主。个人家国系于一身,诗人以暗喻的手法,生动再现了自己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紧密关系,运笔形象传神,感情浓烈深沉。此诗完成后大约二十天,陆秀夫就背着小**跳海殉国;文天祥被俘四年,一直坚拒投降,最终也英勇就义,为国家兴亡就是个人身世浮沉这一命题作了一个生动而悲壮的注脚。
颈联运用了诗歌不多见的名词自然成对的形式,象文天祥用得这么自然、贴切、隽永的更是少之又少。据考证,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水急滩险,也被人们讹传为“惶恐滩”。诗人有曾在这里转战、撤退的经历,在这里曾经为国家命运“惶恐”过;如今诗人被俘路过零丁洋,大宋的命运较之以前更是不堪,“零丁”既是个人处境的真实感受,更是诗人为致力于恢复河山同志日渐减少而无力回天的浩叹。“惶恐滩”、“零丁洋”两个感**彩如此浓烈的词语在诗人这里用得真是毫不费力,浑然天成,谓之“妙手偶得”也毫不为过。
前三联诗人**往昔,感慨今日,既抒个人身世之悲,更发家国沦丧之痛。感激、艰辛、遗憾、痛心、伤感、愤怒……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也就在这将个人与家国的悲情渲染到极致的时候,诗人突然笔锋一转,由低回转向激越,有悲凉转向慷慨,喊出了大义凛然的堂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贵婉曲。一般情况下,诗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藏得深一些、再深一些。可为什么文天祥在这里直抒胸臆仍然感人至深,甚至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呢?这固然是由于前三联铺垫得好,到此已是水到渠成、不得不发;笔者以为,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文天祥自己的“浩然之气”,也就是文天祥自己所说的“正气”使然。“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当正气至大至刚之时,还何须什么“婉曲”之类!“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文天祥,这《过零丁洋》就是一曲大声大声镗鞳的正气之歌!原来,艺术的规律总是辩证的,教条**在艺术的领域里没有市场。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词赏析
【原文】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
[创作背景]此诗为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作之一。约作于祥兴二年(1279)──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元军元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时,他出示了此诗以明志节。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第4篇
文天祥 过零丁洋赏析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汀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全诗如下: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一】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赏析二】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赏析三】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第5篇
过零丁洋 文天祥赏析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第6篇
⑴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口外。祥兴**(1278)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一经,古代科举考试,考生要选考一种经书。
⑶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德祐**(1275)正月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⑷风飘絮:一作“风抛絮”。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惶恐,一作“皇恐”。
⑺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⑻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