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4篇)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新裂xxx,皎洁如霜雪。

裁为xxx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最新裁出的xxx上好丝绢,犹如霜雪一般洁白。

用它缝制出一把xxx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xxx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怨歌行: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

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wán)素:xxx(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

皎洁:一作“xxx”,洁白无瑕。

xxx扇:绘有或绣有xxx图案的团扇。xxxxxx征和xxx乐。

团团:圆圆的样子。

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xxx扇。

动摇:摇动。

秋节:秋季。节,节令。

凉飙(biāo):凉风。飙,疾风。

捐:抛弃。箧(qiè)笥(sì):盛物的竹箱。

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

该诗又题为《团扇诗》《纨扇诗》《怨诗》,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

该诗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瑕,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xxx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也是写其内在本质之美。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xxx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xxx”,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象征男女和xxx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xxx被”,《羽林郎》中“广袖xxx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xxx”,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xxx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两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候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xxxxxx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对她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班婕妤不就为xxx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乐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怒之幽深,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丽感慨其不幸!

该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xxx光彩旖旎!后四旬写恐扇之衰,xxx哀感xxx!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xxx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xxx大观。

创作背景

xxx建始**(公元前32年),xxx被选入宫,受xxx宠信,被封婕妤。后来,xxx和xxx德姐妹入宫受宠后,便设计陷害班婕妤。班婕妤从此不受xxx的宠幸,为防有生命危险,班婕妤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于是便作《怨歌行》以感伤自己的身世。

班婕妤

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名不详,xxx刘骜妃子,西汉女作家、著名才女,*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她也是班固、xxx和xxx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原文:

为君既不易。

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

乃有见疑患。

xxx公佐成王。

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

xxx反流言。

待罪xxx。

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

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

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

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

成xxx叹。

吾欲竟此曲。

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

别后莫相忘。

译文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当忠信不被理解时,永有被猜疑的祸患。

xxx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一片忠心辅助xxx王室,xxx、xxx反起造谣言。

xxx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了不干。

天帝动怒降下起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拔起了起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xxx公忠信起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今日起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注释

怨歌行:属于乐府的《相和歌·楚调曲》。

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显:明白,懂得。

见:被。疑患:猜忌。

“xxx公佐成王”:xxx公,即姬旦,xxx位弟,xxx王xxx。曾辅佐武王建立xxx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xxx政。

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xxx公请求代武王死位功不可磨灭。

xxx:指xxx姬鲜和xxx姬度,成王的二xxx叔。了言:指管、蔡xxx散布的xxx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等待惩罚。xxx:东都洛阳,xxx公在了言起来的时候,xxx都洛阳避居。当时xxx的封地在东方,xxx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位意。

泫(xuàn)涕:了泪。泫:水珠下滴。了连:接连不断。

皇灵:上天位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位间有感应,这是说xxx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据《尚书·金縢》载,xxx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天,镐(hào)京暴风起作,雷电交加,把xxx刮倒了,把起树拔起来。

震:打雷。

偃(yǎn):倒下。秋稼:禾。

干:触犯,抗拒。

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

⒂端:原由,原委。

既显:指发现了xxx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

乃:于是。哀叹:指xxxxxx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四句:系诗末位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赏析: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xxx巡幸长安,洛阳谣传**死于长安,从驾欲立xxx,因此明帝对xxx产生疑忌,xxx处境险恶,因作此诗以明志。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原文:

怨歌行

两汉:班婕妤

新裂xxx,皎洁如霜雪。(皎洁一作:xxx)

裁为xxx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裁为xxx扇,团团似明月。

用它缝制出一把xxx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xxx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新裂齐纨(wán)素,皎(jiǎo)洁如霜雪。(皎洁一作:xxx)

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xxx:xxx(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皎洁:一作“xxx”,洁白无瑕。

裁为xxx扇,团团似明月。

xxx扇:绘有或绣有xxx图案的团扇。xxxxxx征和xxx乐。团团:圆圆的样子。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xxx扇。动摇:摇动。

常恐秋节至,凉飙(biāo)夺炎热。

秋节:秋季。节,节令。凉飙:凉风。飙,疾风。

弃捐箧(qiè)笥(sì)中,恩情中道绝。

捐:抛弃。箧笥:盛物的竹箱。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

该诗又题为《团扇诗》《纨扇诗》《怨诗》,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

该诗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瑕,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xxx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也是写其内在本质之美。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xxx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xxx”,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象征男女和xxx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xxx被”,《羽林郎》中“广袖xxx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xxx”,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xxx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两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候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xxxxxx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对她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班婕妤不就为xxx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乐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怒之幽深,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丽感慨其不幸!

该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xxx光彩旖旎!后四旬写恐扇之衰,xxx哀感xxx!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xxx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xxx大观。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篇

怨歌行

南北朝庾信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xxx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译文

家住在江南水乡金陵边,嫁给了长安少年。

回首故乡双泪落,群山遮眼不知在哪边。

战争何时能完结,明月何时能再圆?

吟成这首怨曲向君弹唱,不觉心凄弦也断。

注释

怨歌行属乐府曲名,属《相和歌·楚调曲》。

金陵:古邑名,今南京的别称。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年)灭越后在今南京清凉山(xxx)设金陵邑。

长安少年:西汉武帝时,多选良家少年宿卫建章宫,这些人便有“羽林少年”、“长安少年”等称呼。

何处天边:xxx在天边的故乡。

xxx:泛指中原与北方及**各****的战事。尽:指战事平息。

此曲:指这首《怨歌行》曲。

断弦:弦断。“心随断弦”指心随断弦而碎,表示悲痛到了极点。

创作背景

梁xxx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梁都城江陵,xxx被杀,xxx覆灭,而他被迫留在长安。北xxx取代西魏后,他又被北xxx留用。在当时,金陵是南朝的国都,长安是北朝西魏和北xxx的京城。庾信被迫羁留北朝,虽然受到西魏和北xxx的礼遇,优居高位,但故国之思和乡关之念却时时折磨着他的心灵,使他痛苦不堪。此诗即借女子自伤远嫁,来抒写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南方故园的思念之情。

赏析

开头两句,以本住南朝京城金陵(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而不意远嫁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女子,比拟自己本为南朝忠贞之臣,却于政局突变中误陷异域,羁留于北朝京城。一“住”一“嫁”,衔接紧凑,出语天然;但,是喜是悲,尚未分明。于是逗起悬念,引人观瞻。

紧接着三四两句,用“泪落”这一饱含激动情态的特有形象,回答并肯定了是悲而非喜的前面悬念;又以“何处天边”的疑问,拓开了绵远而深沉的想象与思念。由“金陵”而至“长安”,地域虽远,但都属于京都大邑,相比于荒漠苦野,犹未见其太大的不幸。申之以“不知何处天边”,就把女子(诗人自己的喻体)身在长安却终日向故乡引颈远望,望眼欲穿,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态,鲜明地突现于画面。魏晋时期人们有“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见《世说新语·夙惠》)的说法,以“日下”喻京都。这里诗人却反拨为身居京都长安而远望天边故乡,仿佛那遥远而又分明的“天边”,才是真正的“日下”,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引发力。

五六两句,以“xxx”与“汉月”并举,对仗工整,精警显豁。用一贬意分明的“尘”埃,笼括北方“胡”地;又用一美感鲜朗的“圆” “月”,xxx方的祖国。并进而一呼“应尽”,一盼“更圆”,于委婉中流溢着激越之情,在期望中潜孕着愤慨之意,产生含蓄而又深切的美学效应。

最后两句,以“君”这一为自己热恋苦思之人,xxx方祖国,并表明自己正为祖国而动情歌唱;由于异乎寻常的心情激动,在洒泪悲歌的同时,竟不知不觉地将伴奏的琴弦拨断了。以“断弦”收结,不仅使人目睹其形,亦能令人耳闻其声,还能触发人们的绵缈思绪:弦虽断而弦上之音仍余韵袅袅,回荡空间,萦绕心头,……可谓涵不尽之幽思如在眼前。

——短歌行原文赏析及翻译(五)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