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3篇)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创作背景

赏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xxx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xxx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听不进亭长的'忠言。他错过了xxx,气死了xxx,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xxx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xxx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xxx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xxx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xxx曾以史家眼光批评xxx“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xxx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xxx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xxx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窠臼,是xxx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xxx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xxx是灭xxx”(《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些诗,是因为他标新立异,也说明历史是复杂的,从xxx的角度来看,有许多所谓定论是值得商榷的。宋人xxx在《xxx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xxx以八千人xxx,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从来,决矣。”其实从历史的观点来看,xxx的指责不为无由。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首诗,主要是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饶的精神,是可取的。

《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扩展阅读

《题乌江亭》原文及翻译赏析(扩展1)

——《乌江亭》xxx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乌江亭》xxx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乌江亭》是北宋***、文学家xxx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从***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xxx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作品原文

乌江亭

xxx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作品注释

⑴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xxx兵败自刎之处。

⑵壮士:指xxx。

⑶中原一败:括xxx垓下之败。

⑷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xxx起兵之地。

⑸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作品译文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xxx有一首《题乌江亭》诗,xxx至和**(1054)秋,xxx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xxx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作品鉴赏

xxx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xxx胸襟不够宽广,如果xxx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xxx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xxx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xxx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xxx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xxx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xxx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xxx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xxx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xxx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xxx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xxx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xxx则审时度势,指出xxx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xxx的论点,是***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xxx独到的**眼光。

如果说xxx是为xxx翻案,那么xxx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xxx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xxx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的革新的运动起了推动作用。xxx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见解。

xxx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原文: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注释: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壮士:指xxx。中原一败:括xxx垓下之败。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xxx起兵之地。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译文: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赏析:

这首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xxx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xxx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xxx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一意孤行,****,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xxx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xxx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1 叠题乌江亭xxx带拼音版

dié tí wū jiāng tíng

叠题乌江亭

wáng ān shí

xxx

bǎi zhàn pí láo zhuàng shì āi , zhōng yuán yī bài shì nán huí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jiāng dōng zǐ dì jīn suī zài , kěn yǔ jūn wáng juàn tǔ lái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2 叠题乌江亭xxx翻译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3 叠题乌江亭xxx赏析

xxx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xxx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xxx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xxx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xxx独到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