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8篇)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第1篇

李清照《蝶恋花》全词翻译及赏析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译文]她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着爱侣!

[出自]李清照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释:

柳眼梅腮:初生柳叶如人眼,盛开的红梅如人腮,这里又写物,又拟人。

花钿(diàn),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起源于南朝宋,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

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指枕头。

欹 qī,倾斜,歪向一边;通“倚”,斜倚,斜靠。

译文1:

暖暖的雨,暖暖的风,送走了些许冬天的寒意。柳叶长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经来了。端庄的少妇,也被这春意撩拨起了愁怀。爱侣不在身边,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少妇的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搽在她脸上的香粉。

少妇试穿金丝逢成的夹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无情无绪的斜靠在枕头上,把她头上的钗儿压坏了,她也茫然不顾。她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着爱侣!

译文2:

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柳叶欲开还闭,春天已经到来。借着酒意抒发的深情谁来和我共鸣?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我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赏析一:

此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一作春怀”。由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春怀”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现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柳眼梅腮”,则使到来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点的事物,写出春天的生机。第三句的“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之流露。词人游春、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女词人的细腻、敏感的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损”字,也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彩。末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是说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以卜数夫君之归期。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赏析二: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也是易安词中的另类,有较变的闺阁之气,为宋闺秀词之冠。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第2篇

李清照《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译文]哪儿是我的故乡?除非大醉才能把它忘。

[出自]李清照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

日薄:形容日气温煦。

沉水:一种香木所制的香,又名沉香。

译文:

一觉醒来冰凉又孤单,鬓边梅花隔夜已凋残。早春天气日丽风和。夹衣上身心情还不错。

哪儿是我的故乡?除非大醉才能把它忘。等到临睡烧一炷沉水,香烧尽了酒意还没过去。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第3篇

李清照《清平乐》全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 势,故应难看梅花。

【译文】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襟。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再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评点】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为词人南渡后的词作。这首词依次描写词人在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痴迷赏梅、中年时对梅垂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

上片回忆往昔词人两个生活阶段的赏梅生活。首两句写少女时期赏梅的情景和兴致: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表现了词人少女时代生活的欢乐和闲适。“挼尽”二句写词人婚后的赏梅情景,心绪转为悲伤: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襟。”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二人志同道合,生活美满幸福。但却常有短暂离别让她识尽离愁别苦。婚后六七年的时间中,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然后就开始了长期流离失所的生活。人生的意外和坎坷,让她屡处忧患,尝尽人间的辛酸和哀愁,自然也没有了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

下片写“今年”赏梅的情景,此处的“今年”是指词人的晚年。“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丈夫去世后,李清照独自一人漂泊江南,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萧萧两鬓生华”,哪里还有赏梅的兴致?独自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经过一夜的风霜,梅花明天就会凋零了,即使想看也难见它的绚烂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二句,并不是单单写梅花,还寄托了词人深深的忧国之情。“风势”二字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的风,又有政治“风势”的意思,即国势,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怀。“梅花”喻美好的`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遭难,已经岌岌可危了。词人将身世之苦与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升华了全词的境界。

整首词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词人用对比的手法、洗练的文字,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词人晚年的漂零凄苦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赏析:

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第4篇

李清照《怨王孙》全词翻译赏析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译文] 水光山色交辉,却把游人依恋。美景难以言传,相看两不厌。

[出自] 李清照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注释:

红稀香少:鲜花衰萎,空气中飘散的香味也淡薄了。红,与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中的“红”用法相同。

苹:多年生水草,又名“田字草”。

汀:边平地。

似:《历代诗余》等作“应”。

译文:

西风吹起湖面,水波浩渺。季节已是晚秋,满眼香销红减。水光山色交辉,却把游人依恋。美景难言传,相看两不厌。

荷叶已凋残。露洗苹花、水草,新绿更明妍。鸥鹭扭头守在水边眠,怪我早离清幽地,径自回家。

赏析:

这首记写秋天郊游的词作,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第5篇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出自] 北宋 黄庭坚《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取,语助辞。

译文1: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译文2:

美好的春天回到了何处?悄悄地走了没有行踪去路。如果有人能够知道,美好的春天归去何处,请他把春天唤来与我同住。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黄鹂百啭无人明白,它只好乘风飞过蔷薇花去。

译文3:

春天回到了哪里?四面一片静悄悄,找不到她的`踪迹。如果有谁知道了,春天的去处,赶快把她追赶回来,不要令人失望啊,让她和咱们一起同住。

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脚印,真的要想知道吗?可只有这个办法了,那就去问一问黄莺吧。那黄莺千百遍地宛转啼叫,特别是在这春夏之际啊,可是,谁又能懂得黄莺的语言?看吧,黄莺也离去了,正飞过盛开的蔷薇花,趁着这春天归去的风势。

赏析: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第6篇

李清照《孤雁儿》全词翻译赏析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译文]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出自] 李清照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 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 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_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释:

孤雁儿,词牌名,原名《御街行》,后变格为《孤雁亡》,专写离别悼亡等悲伤之情。

纸帐:纸制之帐。

沉香:一种熏香的名字,也叫“沉水”

断续:《花草粹编》作“断”。

玉炉:玉制香炉。也泛称高级香炉。

三弄:古笛有《梅花三弄》。

萧萧:《花草粹编》作“潇潇”。

肠断:指人极度哀伤,柔肠愁断之意。

一枝折得:折取一枝梅花。南朝陆凯与范晔交谊甚深,陆凯从江南遥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故人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别信,聊寄一枝春。”表现对挚友的慰藉和深厚的情谊。

译文1: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译文2:

清早睡起只有藤床纸帐像伴,说不尽的孤独清苦毫无兴趣。沉香烟火时断时续,玉炉寒冷,伴随我伤感的情感凄冷如水。《梅花三弄》的笛曲令人心惊欲碎,梅蕊仿佛被笛声惊破,蕴含着多少伤春之意。

微风疏雨潇潇洒个不停,催下愁人的千万行泪水。吹萧人去玉楼空空,愁肠欲断而今与谁同倚。折得梅花欲寄相思之情,人间天上,找不到他如何去寄?

赏析:

《孤雁儿》原名《御街行》,出自柳永《乐章集》。《古今词话》无名氏《御街行》词有“听孤雁声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儿》。

词前有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虽云梅词,实际上不过借梅抒怀旧之思。

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此词也从这些物事写起,迤逦写出主人公孤独、苦闷的内心世界。这里,床,非合欢之床,而是用藤竹编成的轻便单人床。帐,亦非芙蓉之帐,而是当时在文人高士中流行的一种特制的用坚韧的茧纸作的帐子。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词咏梅而从纸帐着笔,很可能指的就是“梅花纸帐”。这种床帐,暗示着清雅而淡泊的生活。宋朱敦儒《念奴娇》词云:“照我藤床凉似水。”《鹧鸪天》词又云:“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闲。”但是,宿此床帐中的抒情主人公并不甘于淡泊,却深怀“无佳思”的幽怨。

以下写香。炉寒香断,渲染了一种凄冷的心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展示的那种朦胧而甜蜜的惆怅已经消失,只有似断仍连的袅袅微香,伴随她绵长、凄清的似水情怀。

沉寂中,是谁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惊破梅心,预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词人深埋的.生命之火!对丈夫的思念。

下片主要是叙事抒情。充弥天地的只是萧萧的小风疏雨!尽管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冬尽春来,而生命的春天,却已随“_人去”而永远消逝,这怎不令人珠泪潸潸!“_人”,秦穆公时人萧史,他的箫声能招引凤凰。后来他和他的妻子──穆公女弄玉双双仙去。这个美丽的神话,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最后落题,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纵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间,仙凡杏隔,又如何传递春的消息!

显然,这首词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全词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见宋·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一枝折得:指折得一枝梅花。堪:可,能。这几句大意是:折得一枝梅花,从人间以至天上,没个人儿可以寄。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第7篇

李清照《一剪梅》全词翻译赏析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译文] 雁群排成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时候,月亮正满照着西楼。

[出自] 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译文1: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划着一叶兰舟。天空中雁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2: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3:

红荷瓣脱香退,竹席处处觉凉。悄悄更换薄绸裳,独自驾船游荡。云空遥望怀想,雁儿“人”字成行。天晚盼不到雁传书,月光洒遍西楼上。

荷花空自飘零,流水空自流淌。同一的刻骨相思,两处的肠断惆怅。解开愁苦与悲伤,实在无法可想,才从眉头挥去,忽又袭来心上。

译文4: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别离词,是词人和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词人怀远念归。开篇一句点出时令,大概在清秋时节。“红藕香残”写户外的莲藕,“玉簟秋”写室内的凉席,这两处描写都是在渲染节气。此句色彩明丽,含蓄深沉,景中含情。花的开落,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人生也是如此,悲欢离合才是世态常情;玉席变凉,这一方面是肌肤所感,另一方面更是心中所感。这一句内涵丰富,为全词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随后五句交代词人一天的行动。“轻解罗裳”两句,写词人心事满怀,于是泛舟河上。“独上”二字,说明词人是独自一人。“云中”一句,直写相思之情。可随后词人并没有任情感随意抒发,而是仅此一句便戛然而止,最后两句又落于景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意境,使人愁绪暗生。这两句景物描写生动、优美,颇能惹人愁怀,令人读之黯然。

词的下半部分写离愁之深。“花自飘零”一句,上承前文的景物描写,下启后文的情感抒发,写落花流水之景,寓情于景,呼应上文的“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随后两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的相思之情,这里视角暗转,抒情对象不再只是词人一人,而是把其丈夫也并入其中,两人都为相思所苦,可见他们情意之深。最后三句,写相思之苦无法摆脱。词人笔法高超,“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相对应,对仗工整,妙笔生花,把相思之情的微妙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感人肺腑。

歌曲 月满西楼

赏析二: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第8篇

李清照《武陵春》全词翻译赏析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译文]周围的景物还跟原先一样,可是人却非当时的那个人,好多美好的事情都找不到了,想说话,还没有说的出口,泪水就已经流了下来。

[出自]李清照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日晚倦梳头:按照古代的妇女习惯,一起床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梳妆打扮。而诗句的意思是到了正午都没有无心梳头,因为无人观赏自己的容貌。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这里指的是李清照将要春游的地方。

拟:打算。

舴艋(zé měng)舟:形似蚱蜢的小船。

译文1: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译文2:

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

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

赏析: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在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 ,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