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问礼》文言文及翻译 第1篇
楚昭王想聘用孔子,孔子前往拜访答礼,路过陈国蔡国边境。陈国蔡国的大夫们一起计谋说:“孔子是圣贤,他所刺讥的都能击中诸侯的病根,如果被楚国任用,那么陈国蔡国就危险了。”就派属下的兵丁阻拦孔子。
孔子无法通过,断粮七天,与外界无法交往,粗菜淡饭都吃不上,跟着的学生都饿病了。孔子更加慷慨,讲学奏乐唱歌不停,就叫来子路问道:“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是这样吗,怎么会到这地步呢?”
子路听了很不高兴,变了颜色答道:“有德的君子是不会被围困的,今天这样子,或是夫子还未达到仁的境界吧?所以别人才不信任我们啊;或者,是夫子还未达到智慧的境界吧?所以别人才不让我们前进。以前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天您老品德高尚久已,怎么处境如此困穷呢?”
孔夫子说:“仲由还不理解,我告诉你,你以为仁者做的一定会被别人信服吗,那么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了;你以为智者一定会被人任用吗,那么王子比干就不会被剖心了;你以为忠者一定会得到好报吗,那么关龙逢就不会受刑了;你以为谏者一定会被上司采用吗,那么伍子胥就不会被杀了。关于遇不遇,这是时运;贤还是不肖,这是才能。君子有博学能深谋而不遇时的,多了,哪里只有我一个啊?而且芝兰生在深林中,不因为无人就不芳香,君子修道立德,不会因为穷困而改节。做它是尽人事,至于生死,是天命。所以晋国重耳有霸心,困于曹卫;越王勾践有霸心,困于会稽。所以居下而没忧虑的,那么思虑不会远大;处身而常安逸的,那么志向不会远大,怎么知他们(重耳、勾践)的后来的结果呢?”
子路出去,叫子贡进来,把问子路的话又问了子贡一遍。子贡回答:“先生之道至大,所以天下没有能够容得下先生的,先生何必贬低自己呢?”孔子说:“子贡啊,好的农人能够种庄稼,但不一定能收获到;好的工匠手艺很巧妙,却不一定能合别人的意;君子能够修道,作出纲纪规范,却不一定能被接受。如今不想着修习大道,却求能够被接受,子贡啊,你的志向不够远大,思想不够宽广啊。”
子贡走后,颜回来了,问了一样的问题。颜回说:“老师的道理很广义,大家未必能理解,即使是这样,先生推而行之,世上没有人能用先生,那是统治者的丑态,先生有什么过失呢?不被接受,然后才显出是君子啊。”孔子欣慰地叹息道:“能说岀这样的道理啊,颜氏之子啊!要是你有资材,我就当你的家臣吧。”
《孔子家语问礼》文言文及翻译 第2篇
子贡问孔子:“请问君子以玉为贵而以珉为贱,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玉少而珉多吗?”
孔子说:“并不是因为玉少就认为它贵重,也不是因为珉多而轻贱它。从前君子将玉的品质与人的美德相比。玉温润而有光泽,像仁;细密而又坚实,像智;有棱角而不伤人,像义;悬垂就下坠,像礼;敲击它,声音清脆而悠长,最后戛然而止,像乐;玉上的瑕疵掩盖不住它的美好,玉的美好也掩盖不了它的瑕疵,像忠;玉色晶莹发亮,光彩四溢,像信;玉的光气如白色长虹,像天;玉的精气显现于山川之间,像地;朝聘时用玉制的珪璋单独通达情意,像德;天下人没有不珍视玉的,像尊重道。《诗经》说:‘每想起那位君子,他温和的如同美玉。’所以君子以玉为贵。”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就可以知道它的教化程度了。那里人民的为人,如果辞气温柔,性情敦厚,那是《诗》教化的结果;如果通达政事,远知古事,那是《书》教化的结果;如果心胸宽广,和易善良,那是《乐》教化的结果;如果安详沉静,推测精微,那是《易》教化的结果;如果谦恭节俭,庄重诚敬,那是《礼》教化的结果;如果善于连属文辞,排比史事,那是《春秋》教化的结果。所以《诗》教的不足在于愚暗不明,《书》教的不足在于夸张不实,《乐》教的.不足在于奢侈铺张,《易》教的不足在于过于精微细密,《礼》教的不足在于烦苛琐细,《春秋》教的不足在于乱加褒贬。如果为人能做到温柔敦厚又不愚暗不明,那就是深于《诗》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通达知远又不言过其实,那就是深于《书》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宽广博大平易善良又不奢侈铺张,那就是深于《乐》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沉静精微又不过于精微细密,那就是深于《易》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恭俭庄敬又不烦琐苛细,那就是深于《礼》教的人了;如果能做到善于属辞比事又不乱加褒贬,那就是深于《春秋》教的人了。”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文言文孔子初仕為中都宰,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偽,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槨,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
《孔子家语问礼》文言文及翻译 第3篇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
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扩展资料
孔子见老子是指历史上春秋末期孔子见老子之事。其记载的壁画屡屡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为证实发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 *** 的确实存在,从历史文物方面提供了有力地证据。同时,《孔子见老子》亦为研究儒道思想之关系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 其中以儒家发源地最为集中。
:-孔子见老子
《孔子家语问礼》文言文及翻译 第4篇
①珉(mín):似玉的石头。
②寡:少。
③缜密:紧密貌。栗:坚硬。
④廉:棱角。刿:割。
⑤清越:乐声清澈激扬。
⑥诎(qū)然:断绝貌。
⑦孚尹:指玉的晶莹光彩。旁达:发散到四方。
⑧珪璋(guī zhāng):皆为朝会时所执的玉器。特达:直接送达。古代聘享之礼,有珪、璋、璧、琮。璧、琮加上束帛才可送达;珪、璋不用束帛,故称特达。束帛,五匹帛。
⑨诗:此指《诗经·秦风·小戎》。
⑩言念:想念。言为助词。
《孔子家语问礼》文言文及翻译 第5篇
古人很看重玉,有些礼器和用品用玉来制作。孔子把玉的品质和君子的德行相比,并引《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诗句说明,对人很有启迪。“孔子曰入其国”章,讲进入一个国家,看国人的举止、修养、学识,就可以知道他们受教育的情况。孔子讲在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经典时,提倡要正确地理解,要避免书中的偏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家语问礼》文言文及翻译 第6篇
上次孔子见老子,是在孔子幼年时在曲阜相见过,当时老子在巷 *** 为丘助葬,己二十年多年了。这次专为老子“大道之学”,请赐教。
老问:孔丘先生在鲁国主要学习和从事什么?
孔答:丘自幼学习礼学,推广仁义。丘以为,如能将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会在人的内心之中,使天地人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那么人的力量将会变的无比强大。
老子说:是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说:人对自然万物,应有一种顺应,一种默契,一种敬畏,包括大地的万物都应相融相合。
老子说:这就是自然中的和谐。
孔说:丘收了一些 *** ,我终极传播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质朴,朴素的生活态度。我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像一颗种子能够将这种生活态度,以及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老说:这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绝非致高无上。
孔说:我就是要告诉他们,人要有秩序,人要有信念。信仰自己的 *** ,这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上所需要的那种美好的生活。就好像太阳每天要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自然。
老说:你所推行的恕仁智思想,正是我推行的大道中的德的具体表现。
孔问:天道人应遵循怎样的规律而行呢?
老说:唯道德而已。
孔问:何为道德?
老说,道者乃天下万事万物先天之本,原始之性。其无形无象,无色无味,无情无欲,无所不备,大而不包,细而不入,不增不减,永恒常存。难以用语言表述,凡是用语言表述的,皆非道之根本。天地间的一切规律皆含于道中。
孔问,先生讲的道,应该如何与人事和社会相结合呢?
老说:道看似至深至奥,玄之又玄,实则至简至易。人若恪守先天之性,不被后的各种欲望所扰,顺应自然而行,身心自然康健;国若恪守其性,必然无为而治,天下也就少了纷争。而上德正是道的具体体现。
孔说:如天下人都能尊道守德,我还何至于推广仁义礼呢?
老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学说就是教人去欲还本,回归自性。
孔子看到老子站在平台远眺,似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的状态。
老子说,人若能融于天下自然之间,就能洞观一切事物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正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同作以观其复。
优秀的商人,最善于深藏不露,好似一无所有,圣人德才兼备,他的外形却看似愚钝。人不能有骄傲自满之心,不可有过多的欲望,这些对身体都是没有好处的。要知不足而后足。
《孔子家语问礼》文言文及翻译 第7篇
这个典故被称作——“孔子问礼”。
简述:
“孔子问礼于老聃”是一个历史事实,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探讨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有四种说法:
(1)孔子十七岁时问礼于老子。
高亨据边韶《老子铭》、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均言“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根据《春秋》昭公七年有日食的记载而持此说。
(2)孔子三十四岁时问礼于老子。
清人阎若璩据《曾子问》中关于孔子从老子助葬时“FI有食之”的记载以及《春秋》昭公二十四年有日食的记载而推算出当时孔子的年龄。
(3)孔子五十一岁问礼于老子。
《庄子·天运篇》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黄方刚认为:“老子居沛,庄子屡言之,沛为宋地。孔子是年适至宋,因复见老子,颇合情理。”
孔子五十七岁时问礼于老子。黄方刚又据《曾子问》中“日有食之”的记载以及《春秋》定公十五年有日食的记载,认为孔子两见老子,之一次孔子五十一岁。第二次孔子五十七岁。
文献记载:
一、《庄子》中提到老子的共有十六条。
这十六条中有八条是记述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的。
在这八条中,《天地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至道”的问题;《天道篇》记述了孔子与老子谈《诗》、《书》、《易》、《礼》以及“仁义”等问题;《天运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求道、仁义、古代典籍(六经)以及“三皇五帝治天下”等问题;《田子方》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道”(宇宙论)问题;《知北游》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地万物的自发性的问题。《庄子》一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其寓言部分,“除完全架空的人物以外,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则从无紊乱”。
部分内容摘录:
老子见孔子徒 *** 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多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
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名为凤。凤之所居也,积石千里,河水出下,凤鸟居止。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琳琅为实。天又为生离米,一人三头递起,以伺琅。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左智右贤。
二、孔子不止一次地请教老子,在儒家经典及其他典籍中也有记述。
1.《论语·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马叔伦:《老子核诂》考证:老彭即老子。姚鼐《老子章义》:“彭城近沛,意聃尝居之故曰老彭。”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孔子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这是对老子以“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告诫他的感悟的体现。
2.《孔子家语·五帝篇》
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
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三、《史记》
1.《史记·孔子世家》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 *** 稍益进焉。
2.《史记·仲尼 *** 列传》
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蓬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
3.《史记·老子列传》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 *** 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