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1篇
有个偷了牛**的人,他的朋友探望他并且问他:_你因为什么事**?_他回答说:_晦气碰出来的。_熟人问:_你的晦气怎么能自己来呢?_他说:_我正好在街上散步,看到地上有一条草绳,认为它有用处,于是把它捡起来了。_熟人问道:_既然这样,那么你有什么罪呢?_他又答道:_绳头上还拴着一只小牛!_于是问的人露出一脸惊讶的神情。
当时,国都中有一个偷牛的人,牛的主人抓到他。偷牛的人说:_我遇到牛一时被利欲迷惑,从今后将改正,您既然宽恕了我,希望不要让国君烈王知道这件事。_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烈王,烈王把一匹布赠给了盗牛者。有人说:_这个人已经做了盗贼,害怕你知道,你反而给他布,为什么?_烈王说:_以前的`秦穆公,有人偷了他的骏马把马吃了,秦穆公却赐给他们酒。偷马的人不吝惜生命,来解救秦穆公的灾难,现在这个偷牛的人能够悔过,害怕我知道,这是有羞耻之心,是善心将要产生了,所以给他布劝他做善事。_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2篇
1.荷钱:初生的小荷叶。
2.逸致:情趣。
3.迨(dài):等到,到,及。
4.目:看,这里有观赏的意思。
5.数:几
6.逸致:情趣
7.迨:及,等到
8.菡萏(hàndàn):未开的荷花
9.异馥(fù):异香
10.袅娜:轻盈柔美
11.零落难堪:七零八落很不好看
12.娇姿欲滴: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
13.日上日:一天又一天 ;日,一天,一昼夜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3篇
(1)邂逅:偶然。
(2)赦(shè)宥(yòu):宽恕原谅。
(3)幸:希望。
(4)端:古代计量长度的量词。
(5)遗(wèi):赠送。
(6)耻恶:以坏名声为耻。
(7)间年:隔了一年。
(8)欲取而购募:想拿了剑后悬赏寻找(失主)。
(9)或:副词,又。
(10)袂(mèi):衣袖。
(11)推:推究,推求。
(12)永失:永远丢失。
(13)担:挑。
(14)为善:做好事。
(15)吾未能见: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16)老父以告烈:老人把这些情况告诉了王烈。
(17)我邂逅迷惑:我一时糊涂。
(18)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懂得以坏名声为耻、则会萌生善心。
(19)耻:以····为耻
(20)去:离去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4篇
(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_用__拿__凭借__依据__按照__用(凭)什么身份_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_何以战?_(《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_把_。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_因__由于_。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_于_,可译为_在__从_。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_与_,可译为_和__跟_;有时可译为_率领__带领_。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5篇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天性非常机敏警觉。雁群在夜晚总会选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睡觉,主要是怕人去逮它或用箭射它。
每到雁群睡的时候,唯独雁奴不睡,它好像在为雁群站岗放哨,只要周围有一点响动,它第一个先叫,雁群就互相叫唤逃走。
后来乡里的`人了解了原因,设计了巧妙的诡计。点燃火把照明,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如此反复三四次,雁群就认为雁奴欺骗他们,轮番啄击,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6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文中偷牛的人受到王烈教育后,改恶从善,助人挑担,拾金不昧,还不图虚名,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王烈的宽容态度也令人钦佩,对犯了错的人宽恕,有时比责罚效果更好。这个故事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果社会上多些像王烈一样的教育者,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当然我们也要宽容对待他人,不要斤斤计较。
盗牛文言文翻译(扩展2)
——患盗论的文言文翻译
患盗论的文言文翻译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7篇
世上传说虹能够进入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熙宁年间,我出使契丹,到它极北的黑水地区永安山下竖起帐篷宿营。那一天雨过天晴,看见虹下伸到帐篷前面的.小涧里。我和同事走近山涧观察它,虹的两端都垂在涧里。派人越过山涧,和我们隔虹面对站立,距离几丈远,中间好像隔着彩色的绫罗。从西向东望就能看见,那是傍晚出现的虹。站在涧东向西望,就**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隔了好久,虹渐渐向东移动,最后越过山头消失了。第二天赶了一段路程,又见到虹出现。孙彦先说过:虹是雨里太阳的影子,阳光照在雨上,就出现了虹。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8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有个*民叫毕昇(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毕昇(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9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拜胶东相 拜:授官
B.国中遂* 国:全国
C.出从童骑 从:带着
D.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 妩:漂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敞治贼行为的一组是( )(3分)
①开群盗令相捕斩除罪 ②居皆温厚,出从童骑
③令致诸偷以自赎 ④敞皆以为吏,遣归休
⑤引古今,处便宜 ⑥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敞任京兆尹时得到**特许,捕盗有功的官吏可以得到比京畿三辅更优厚的奖励。
B.张敞治贼自告奋勇,有勇气;能听取别人意见,很虚心;采取的办法多,取得良好效果。
C.黄霸曾被评为政绩第一,但是任京兆尹时不称职,结果长安治安混乱,盗贼特别多。
D.虽然**器重张敞,爱惜他的才能,多次听从他的建议,但最终还是没有进一步重用他。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3分)
(2)吏坐里闾阅出者,污赭辄收缚之。(3分)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10篇
“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11篇
天下正在忧心小偷蜂起。有人问我说:“小偷可以*息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息呢?但是小偷产生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小偷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那人又说:“请问小偷(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田答他说:“穿的吃的不足,是小偷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是小偷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小偷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小偷;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小偷;第三个根源(指道徳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小偷。这就是所说的小偷也有产生的根源。”
富足的年代没有小偷,是生活无忧;**修明的年代没有小偷,是贫富差距不大;教化盛行的`年代没有大的社会乱子,是人心顺畅.如今不致力于人人丰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小偷,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不致力于“教化”的方法使小偷受到“感化”却致力于用刑法禁止做小偷。这是纵火燃烧却要用杯水去扑灭大火。说到法律(的作用):(是)让偷东西者受刑。将伤人者处死,其惩罚的力度够重了;但是盗践却没有因此而*息,并不是不害怕处死。只因想到无法生活下去,以为(与其)眼睁睁等待**。不如铤而走险另找生路。说到法律(的规定):(是)让听有能够自首的小偷,**他们的罪行,有的还赏赐他们穿戴佩剑,官职和实禄,其恩泽够深了;但是小偷却不受招安。并非不想活命,只是想到无法安定的生活下去,以为做百姓是太痛苦,当小偷是太快活。然而不是人民愿意做**,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逼出来的。小偷不来自首。也并非他们不想自首,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让他们不愿悔过自新。如果衣食向来能满足他们自身需求,礼义廉耻早就充满内心。他们就会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圉,哪里还敢如此呢?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那么即使烦劳专管捕逐小偷的官吏,加重督促逮捕小偷的科条法令.原本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
现在有关官府不从源头上担忧考虑。如一味依靠惩办州县地方官,这就如同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小偷,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所有百姓经过九年的拼种,就可以储蓄足够三年吃的余粮;有了足够三年吃的余粮,这以后可以把礼义教给他们。如今百姓衣食不足。徭役赋税不公*,道德教化不开展的原因,是地方官的过失吗?我担心这样做(指惩办州县地方官)不会有什么收效,而地方大小官吏都怕因此定为死罪而互相隐瞒:以致**事件增多的弊端,几乎又要出现了。所以孔子说:“要我办理诉讼案件,我不过也和其他办案人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诉讼。”推而广之,也可说:“要我使用军事**,我不过也和其他将领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战事!”再引申推广,也可以说“要我**小偷,我也过也和其他州县**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小偷产生的土壤!”何不也返回到根本的治理办法去呢?
自从西夏元昊侵扰边境,**小偷蜂起。山东一带更加厉害。**派遣侍御吏督促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不能全部*息。于是下令州郡:“小偷出现却不能捉住,长吏要牵连受罪。”要加重其事的惩处力度。我认为在防备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盗牛文言文翻译(扩展3)
——张敞制盗文言文翻译
张敞制盗文言文翻译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12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13篇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14篇
一、1.距 2.语气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3.靠近 代虹 4.看见 5.越过 6.同烁,闪烁
二、1.世上传说虹能够进人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 2.站在涧东向西望,就**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
三、是时、久之、次日
四、天文 沈括
五、形成原理 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盗牛文言文翻译(扩展7)
——假字的文言文翻译
假字的文言文翻译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15篇
雁宿于江湖之岸,动辄[zhé](动不动就)千百,大者(领头的)居中,令雁奴围而警。南人有捕者,俟(sì等候)天色阴暗,或无月时,于瓦罐中藏烛,持棒者数人,屏气潜行。将欲[快要]及之,则略举烛,便藏之。雁奴惊叫,大者亦惊。顷之,乃定。捕者又举烛,雁奴又惊,如是者三四。大者怒,啄[zhuó]雁奴。秉[bǐng](拿)烛者徐徐逼之(靠近雁),更举烛,雁奴惧啄,不复叫矣。搏者乃[就]高举烛,持棒者齐入雁群,击杀之,所获甚多。
译文
雁夜晚栖息在江湖的岸边,动不动就是上千上百只一群,领头的睡在雁群中间,叫雁奴围在外面担任警戒。南方有捕捉大雁的人,等候那天色阴暗,或者没有月光的晚上,在瓦罐中藏好蜡烛,很多人拿着棒子,屏住呼吸悄悄地行走。快要接近雁群的时候,就略微举一下蜡烛,然后立即躲藏起来。雁奴看见火光惊叫起来,领头的雁也被惊醒了,不一会又安定下来。捕捉雁的人又举起蜡烛,雁奴又惊叫起来。像这样反复进行多次。领头的雁生气了,就去啄雁奴。 拿蜡烛的人再慢慢地靠近雁,再举起蜡烛。(这时)雁奴因为害怕被啄,不再惊叫了。捕捉雁的人就高高举起蜡烛,拿棒子的人一起冲进雁群**捕杀,就能捕获到很多的雁。
盗牛文言文翻译 第16篇
(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_而__又__而且__并且_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_以_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或方式。可译为_而_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_以_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_而__来__用来__以致_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_因为_。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_而_,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