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经》的理解 第1篇
文明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不文明的人,那么人生的道路也会走向歧途。从小到大,我做过文明的事,但有两件事使我刻骨铭心。
我六岁那年,一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去戚城公园玩。我们高兴地走进公园的大门,本来是非常高兴的,可是看到一个垃圾桶旁边脏得惨不忍睹。旁边的垃圾堆成一座小山,使人一看就感到不愉快,“幸亏我带了一个小夹子。”妈妈高兴地说。我用妈妈的小夹子把垃圾一个个夹过了垃圾桶,而且分了类,然后用黑色笔在一张纸上写道:文明只差一步。用双面胶粘上,这才心満意足地玩去了。这次拣垃圾让我明白了文明是不可缺少的,文明是每个人都必须做到的,可是有的人还没有做到真正的文明。
我九岁那年,放学回家前总是买一个饼来充饥,可是每次把饼吃完后,我都会想:这么好的环境,如果扔一片纸,环境最终会破坏掉,所以我要把纸扔到垃圾桶里,可是附*没有垃圾桶,怎么办呢?看来我只能带回家了。下了车我飞快的跑着,直到家里,我把那片纸放到了垃圾桶里,投篮——进了。我高兴极了,又一个道德冠军产生了!我以后都要做道德冠军。
文明道德伴我成长,只有文明的人才能到过最终目的地,才能获得成功。
对《诗经》的理解 第2篇
因为小明期末考试两科一百分,小明的爸爸奖励小明一个礼物——一台摄像机。小明高兴地跑到外面,决定一定要找几个有意思的事情拍。
小明来到社区,找了半个小时一件有意思的事都没有发现。正在他发愁的时候,两位小朋友闯进了他的视线。两位小朋友在玩鬼抓人,两位小朋友正玩得起劲时,一位小朋友跑着跑着一不小心踩到了西瓜皮,脚一滑,直直的摔了一个“狗啃泥”。小朋友哭得越来越厉害,小明“咔嚓”一声,把这件事拍了下来。为什么会有一块西瓜皮呢?哦!原来是一位阿姨,一边吃西瓜一边乱丢西瓜皮。小明之后又找到了那位小朋友,把自己拍摄的照片给了那位小朋友看。顿时,小朋友突然哈哈大笑,仿佛是被自己的样子逗乐了。
之后另外一位小朋友问小明:“哥哥你为什么要拍这个照片呢?”
“因为如果人人都乱丢西瓜皮或垃圾的话,整个地球过不了多久都会乱了套的!”
“哦,谢谢哥哥教育我这个道理!”
最后小明大声的说了一句:“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对《诗经》的理解 第3篇
那是初夏的一天,天气闷热,我在街上闲游,天公不做美,霎时间,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了,街上的人都“四处乱窜”,我也逃到了小卖部的遮阳伞下,屋檐下顿时站满了人,这时,一道亮丽的闪电在空中完美的画了一道“之”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剪子,剪开了雨水的屏障,大雨如注,风儿打着卷儿,将豆大的雨滴拉过来做“施卷舞”的舞伴,“呼啦啦……”,树叶也被大风吹落。
突然,一个小不点从大树上掉了下来,它是那么无助,吃力的扑打着翅膀,可还是敌不过风雨。最后,它力气尽了,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小不点”的存在,这时,一股“道德的火焰”贯满我的胸膛,我向那个黑点冲去,捡起了它,原来,就是一只小燕子呀,我站在遮阳伞下,轻轻的抚摸着它,帮它把羽毛弄干,不知不觉,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个“小不点”也醒来了,我看了看它,然后双手一捧,它便飞上了天空,一下子无影无踪……天上的彩虹也显得无比的美丽,太阳也无比的灿烂,它们像在对我笑……
这一次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了道德的魅力与美丽,也感受到道德是一朵花,它使人的心灵更加充实。
对《诗经》的理解 第4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的芦苇青苍苍,洁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说的这个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边。逆着水追赶她,道路艰险又长;顺着水追随她,她像在水中央……这声音,不就是那深遂悠远的歌声吗?那源自《诗经》中优美动听的旋律。
《诗经》源于民间,源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倾听他们的劳动,倾听他们的爱情,那些纯洁美丽的故事在《诗经》中浅浅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劳动妇女们,在采摘苤苡时的喜悦与笑声汇成了一首歌,聆听它时,我感受到她们在劳动中得到的无限快乐。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得关,载笑载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对“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沉迷于男子不可脱身。聆听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无奈之情,而坚强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这支悲泣之歌。聆听之中她的凄婉坚贞感动着我。
而这仅仅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诗经更以其“雅”、“颂”另外两部分向后人讲诉了贵族祭祀、祈祷丰年、歌颂祖德,更有帝王贵族之颂歌。倾听《诗经》,令我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最朴实、纯洁的情感;倾听《诗经》,我从中学会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报恩之心。它是*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欲俗气的情感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它昭示后人主体精神自由的美好与它存在的意义。
在学*诗歌中,我学*《诗经》,在学*《诗经》中我聆听到那悠远的声音。那源于人类原始的音乐,那犹如蓝天般澄净的诗歌,那摆脱了世俗尘杂的洁净的世界。它是文字的圣典,是文学的瑰宝!
悠悠《诗经》,荡涤着我的身心,聆听于其中,仿若身处世外桃源来到一个音乐的殿堂
——以理解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菁华3篇)
对《诗经》的理解 第5篇
我们从小就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成长,家里有父母疼着,学校里有老师爱着,这一切都好象是理所当然的,可去年的一件小事,促使我开始懂得了什么叫“理解”。
记得那是一个天气寒冷的下午,我理了理东西准备去上美术课,可不知美术口袋像施了魔法似一样神秘失踪了!我东找西找,可美术口袋就像跟我玩捉迷藏似的,怎么也不肯“露面”。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突然一个猜想从我的脑袋里掠过:该不会是掉在家里了吧?哦!还真不定掉在家里了呢!因为课桌里被我翻了个“底朝天”。还好,妈妈的工作单位离学校不远,干脆打个电话让妈妈送来吧!我这样想着来到了公共电话亭边,拨通了妈妈的手机号码,令我失望的是妈妈说:“谁让你自己不细心的!你自己去处理吧!”说完,说完便把电话“砰”的挂上了。顿时,我的心一沉,鼻子一酸,感到委屈,我觉得自己像大海里迷失方向的小船,很无助、很孤独,心里不由得翻腾起来。妈妈今天怎么了?“臭妈妈!”我心里忍不住骂道。由于没带绘画材料,可想而知,我在美术课上被董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放学以后,妈妈回到家,我不像往常那样有说有笑,晚饭后,妈妈对我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不是妈妈不疼你,有了这次教训,你就长记性了,以后养成好的*惯,这会让你终身受益啊!”听了妈妈的话,我恍然大悟:原来妈妈用心良苦,而我却不理解她!哎!我差点误解了妈妈的一片苦心啊!
通过这件小事,我慢慢地懂得:亲人之间需要理解;师生之间需要理解;同学之间需要理解。理解,能相互沟通,能架起心灵之间的桥梁。
——我对幸福的理解作文 (菁华5篇)
对《诗经》的理解 第6篇
有人说:人才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知识也就是木,而道德则是本。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需要的往往只是树木,树枝。因为它们可以被加工成各种木制品,也就是所谓的“有用”,而深埋在土里的树枝大凡无人问津,因为它对于人们而言,实在没有多大用处。难道真是这样吗?若没有根基扶持,大叔哪能迎风不倒?若没有根基吸收,大树哪得甘露养料?若没有根基支撑大树哪来繁荣生长?
同样,若没有道德作为根基,知识由何而来?又有何用?现在社会中人们往往只看重人的知识,只是越丰富,便是人才。殊不知某些看似粗大的树枝却因根基腐烂而只剩一张树皮。
我曾经听过一句话:学*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由此可见,道德比知识更重要。那位化学“尖子生”在*时或许是人人称道的优秀学生的典范,因为它有丰富的化学知识。但他运用所学知识,“研制”出_配方,并以别人的名义公开出售时,恐怕没有人再会称赞其为好学生了吧?
树根腐烂光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而一旦发现,再好的树木也没有丝毫用处。唯一解决的方法只有从树根上防止腐烂。人也要从道德上防止被危险的思想侵蚀。对于人才的僧另,智慧是木,道德才是本
对《诗经》的理解 第7篇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 人的价值 标准 **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呈现出价值取向功利性、价值主体本位性和价值评判多元化等新特点。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尤为重要。人的价值的实现与其劳动价值观密不可分。劳动是人的价值产生的源泉和前提墓础。人的价值的大小不是以金钱来衡量,而是以劳动作为人的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劳动是人的价值实现的重要**。
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由人们对劳动的目的、价值、意义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构成,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虽有就业岗位僧多粥少、竞争激烈、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还与他们的劳动价值观比较模糊有关。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群体与以往的大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环境中,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但生活条件比以前的大学生普遍优越。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两代人的溺爱,其自我意识、自我中心意识更加强烈,实用**、享乐**、个人**在他们身上滋长。他们不仅劳动观念、集体**观念及艰苦朴素的作风比较淡薄,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且鄙视体力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比吃比穿,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公物,浪费水电、粮食等。他们在劳动价值观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受实用**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日益明显,物质需求日趋强烈,超过了对精神的需求,而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感淡化了。那些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能很快产生“效益”的知识受重视,那些“实惠”的工作受欢迎。大学生的工作选择更看重的是待遇,而不是专业对口,就业**由原来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成了今天的“到外企去”与“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价值观也被大多数学生认同,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倾向曰益彰显。
二是价值判断多元化。上世纪50年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整齐划一的,当时的主体价值就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大学生认同的价值尺度就是社会贡献。80年代以来,由于**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容易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享乐**和极端个人**思想出现,腐蚀人们的头脑,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到大学校园,使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判断也呈多元化:一种是盲目夸大自我价值的“自我型”,认为人的劳动价值在于自我奋斗,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一种是“金钱型”,认为金钱就是力量,人的劳动价值在于钱的多少,钱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另一种是“创造型”,这些大学生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创造金钱的多少不同的劳动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形成价值判断的多重标准。
三是大学生价值主体的个体本位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是多元的,个人、企业都成为利益主体,都有着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作为利益主体都可以为价值目标的实现自主地做出努力。这使得青年学生意识到,自我作为**的价值单位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再加上大学生活自身的特点,更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价值观上,追求自我为中心和自我为本位。表现为过多的要求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但自己为社会尽义务的观念却比较淡薄。缺少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缺少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产生的原因
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劳动价值观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的。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们虽能清楚地意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新旧观念的冲撞、新旧体制的更替,使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地理解市场经济,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于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想法在一些人心中滋长,拜金**、个人**、享乐**在一些人头脑中膨胀,社会腐化现象滋生。大学生们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在劳动价值观上讲奉献的少了,讲索取的多了,急功近利,以“自我”为中心,金钱意识急剧膨胀。部分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显得焦躁不安,充满困惑与苦恼,在择业的知与行的矛盾中进行着痛苦的选择,甚至徘徊和迷惘。
二是家庭小环境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的宠爱,导致家庭教育失范,加之“隔代抚养”,使父母与祖父母在孩子的管理上易产生分歧。家庭教育的失衡,影响了对独生子女的劳动教育。有些家长为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只要子女们愿学习,劳动方面都由自己包办,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他们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带到社会中表现为自负、自私、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三是学校的影响。**来学校逐渐淡化了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艰苦朴素精神的教育,致使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他们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往往只注重理论、轻实践、轻视工农、厌恶劳动、贪图安逸、不珍惜劳动果。
四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是由中学毕业直接进**学,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社会实践少,因而自我评价不够成熟,整体上心理状态还不成熟,对如何就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充满困惑。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做,择业也就自然是高不成,低不就了。
三、劳动在人的价值的实现中的作用
***曾经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个人的唯一途径。劳动不仅可以使人全面发展,而且人的价值的实现与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课文《夏》的理解(精选1篇)
对《诗经》的理解 第8篇
《诗经》约成书于 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 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4]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5]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 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 汉武帝以《 诗》《 书》《 礼》《 易》《 春秋》为 五经的缘故。
对《诗经》的理解 第9篇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听起来很抽象,但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贴心的举动,其中都可能蕴含着幸福。人人都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有时候幸福很遥远,有时候却*在咫尺。
幸福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幸福看不到、听不到也触摸不到。幸福是一种感觉也是种享受,这种感觉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内心充满着甜蜜与快乐。幸福,是依偎在妈妈温暖怀抱里的温馨;幸福,是依靠在朋友恋人宽阔肩膀上的甜蜜;幸福,是注视父母沧桑面庞的敬意;幸福,是满身疲惫回家时一句关心的问候;幸福,是夜深人静时却看到家里还为自己留着一盏温和不刺眼的橘红色灯光,桌上还摆着一道道热腾腾的饭菜及一杯暖呼呼的热饮。幸福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在自己的身旁。
有人说:“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写,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话虽如此,但幸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与别人如何说无关,重要的事自己心中充满快乐的阳光。有一次上课前,妈妈再三叮咛提醒我要记得带雨伞,但因为当时天气是那么的晴朗,便不听妈妈的话直接出门,没想到放学前却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正当无限懊悔不知如何是好时,妈妈拿着伞的慈爱身影突然映入眼帘,我打开充满爱的伞,明明寒冷的周围却被幸福包围着,异常温暖!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什么?其实幸福很简单,人人都拥有幸福,只是需要自己去寻找发觉并用心体会。生活中,幸福的大门为任何人而开,等待着大家的光临。
对《诗经》的理解 第10篇
渴望甜美而坚贞的爱情不仅是现代人的理想与追求,而且在上古先人那里就表现的非常浪漫。这在《诗经》中也有较多体现,热闹欢快的新婚场景也在《诗经中》被描写得十分出色,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周南·桃夭》祝贺新娘子获得幸福,写得热烈欢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中用艳丽的桃花来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容貌,同时也渲染了婚礼喜庆热闹的气氛。《唐风?绸缪》写闹新房,全诗都用戏谑的口吻,风趣活泼!
《诗经》表现坚贞爱情的诗篇大都呈现出一股感人的力量。《郑风·出其东门》写城东门“有女如云”、有女如荼,像云彩一样众多、像荼花一样美丽的姑娘都不能打动小伙子的心,因他心中只眷恋那位衣着朴素的贫家女子。其用情之专,而又无门第观念,不禁令读者肃然起敬。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卫风子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诗经·卫风风雨》)读着这些美好的诗句,一种久违的感动涌**心头。爱情是人类一永恒的话题,海枯石烂,山无棱,天地和,不敢与君绝,爱情长长久久。而真挚率真的情感又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思念,多少动人的泪花。
《邶风·绿衣》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睹物伤情,看到“绿衣”而“黄里”、“黄裳”,引起了绵绵不尽的哀思。而治衣纠过的两个情节则凸显了亡妻的才德贤惠。本诗被誉为悼亡诗之鼻祖,千古之绝唱。《唐风·葛生》是追悼亡夫之作,这首诗又别具一格,从忆念陪葬的晶莹角枕、灿烂的锦衾到悲叹亡人独处的凄凉,以及百岁之后到黄泉相见相依的决心,刻画了女主人公对亡夫的忠贞、持久、炽热的爱情。这些充满血泪的哀歌,让人读来心头为之一颤。
——谈对劳动价值观的理解
对《诗经》的理解 第11篇
生活中会有许许多多不文明的事,为什么大家都不讲文明呢?许多人像投蓝一样扔垃圾,而不愿意走*垃圾桶扔垃圾。这有一幅漫画,让我给大家讲解一下。
一天放学,小明和小红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路过一个垃圾桶,垃圾桶旁边都是垃圾,他们不禁指责到:“是谁这么不讲文明呀!乱扔垃圾,这不但会影响环境和美观,还会影响心情的!”小红和小明很生气,小红马上蹲下,准备将垃圾清理干净。这时小明说:“等等,即使我们清理干净了这个桶,那全市有那么多垃圾桶,我们总不能一个个清理吧!况且我们今天清理了,明天还会有人扔的,你这个办法一点都不好,不能长久生效”。小红没有理睬他,虽然垃圾很脏很臭,但为了环境卫生,小红还是坚持清理下去。这时小明想到,他为什么不能贴一条标语不提醒大家呢?小明马止趴在地上写了一条标语并贴在了垃圾桶上“文明—只差一步”。小红也很赞同小明的做法。
现在许多人都想讲文明,可大家没有发现,往往最不讲文明的却还是我们。有时,文明只差一步,而我们为什么不能走这一步,让文明之花开满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