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赏析 第1篇
涉江采芙蓉原文-涉江采芙蓉赏析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字词解释:
芙蓉:荷花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泽:湿润的洼地
遗(wèi):送
环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指感情深厚
终老: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涉江采芙蓉赏析: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抒情诗,它的旨意,主要表现对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而开篇“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也正是乡游子无疑。但是,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道说这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 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 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由下文知,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相采摘着荷花,声言要将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 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这两句的“视点”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 乡而叹长途”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么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 ,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涉江》赏析 第2篇
教学目的
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
教学设想
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难读难懂的字词句。会翻译全诗。
三、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个性也很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时代开始。《涉江》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1 学生默读全诗,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 订正读音。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3 学生轻声读全诗,读准字音。
(二)二读。
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读顺全诗,理清结构。
1 结全诗划分部分。
全诗是按行程次序记叙的,分5部分,分别是:涉江前(第1段);涉江途中(第2、3段);入溆浦(第4段);山中独处(第5段);尾声(第6段)。
2 请五位学生分读5个部分,其余学生在以上学生读错的地方作上记号。
3 讨论。学生集体纠正读错的地方。
4 学生齐读全诗,做到顺畅、准确。
(三)三读。
要求:了解“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
1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思考:①“兮”字在诗中的位置有哪几种?“兮”字的位置不同在句中作用有何不同?②“兮”在整句中起什么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涉江》中“兮”的位置有三种。第一种在句中,如,“被明月兮宝璐”,这个“兮”起情感的缓冲作用,不可读断,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第二种在上一句话的末尾。如,“入溆浦余{葙猓迷不知吾所如”中的“兮”表语意未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读时声音可适当延长。第三种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例子很多,这些“兮”可以根据整句意思来调整它的读法,有的表悲,有的表恨。
②《涉江》中的每一句都用了“兮”字,这就是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露。例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译成现代文是:可叹楚国无人理解我啊!一个“兮”字就把那种在现实生活中无人理解的悲凉、悲苦、悲痛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果去掉这个“兮”字,肯定是逊色许多的。“兮”古读“啊”或者“乎”,是屈原继承了楚地民间文化传统受民歌影响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3 教师范读第1段。
4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体会“兮”的妙处。
(四)四读。
要求:掌握划分诗歌节奏的方法。注意朗读时声音有长短之别,语言有缓急之分。
1 学生个别读第2段:涉江途中。其余学生拿出铅笔,根据该学生的读法画出节奏。
2 教师纠正。
①七字句式:二,二,二,一。但是,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不能死板地按句式去读。
如:乘鄂渚而反顾兮。
应该这样划分:乘│鄂渚│而│反顾兮
②其余的六字句,四字句,九字句同七字句的道理一样。
3 以第1段为例,学生划分节奏。
4 学生个别读第1段诗。
5 教师纠正。
三、布置作业:翻译全诗。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一)检查作业。
1 补充解释:
①与前世而皆然兮:“与”通作“举”,整个的意思。
②重昏:指处于层层黑暗之中。一说,重,一再,即一再隐于黑暗环境之中。
③迷不知吾所如:往。
④巢堂坛兮:楚地方言,指庭院。一说指古代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坛。
⑤溷浊:形同混浊。
⑥忠不必用兮:被。
2 请一位学生将翻译的诗读一遍,其余学生将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教师进行指导。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读顺了全诗,理清了诗的结构,讲了“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以及节奏的划分。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 教师范读第4段,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几次?为什么要这样变?在变的地方作上记号。
②哪些词读重音?为什么?
③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涉江》赏析 第3篇
涉江,涉江屈原,涉江的意思,涉江赏析 -诗词大全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G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
邸余车兮方林。
乘z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I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
《涉江》赏析 第4篇
朝代:先秦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涉江》赏析 第5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涉过江水去采莲花啊,
又到沼泽边上摘兰花。
采来花儿送给谁啊?
我所思念的人儿在远方!
抬起头来望故乡啊,
长路漫漫路迢迢!
夫妻恩爱却分离啊,
忧伤愁苦到终老!
【题解】: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很短,只有八句。但关于这首诗内容历来都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争论。而造成理解歧义的焦点是诗中的“涉江采花”人到底是一位游子还是一位思妇?有人认为“涉江采花”人是位“游子”而非“思妇”,这是一首游子思乡怀人之作;有人认为“涉江采花”人是位独处故乡的妇人,其理由是他们认为采芙蓉是江南女子的专司,这是一首写居者思念行者的诗。
笔者认为,持议者虽各有说辞,但只要能解通,能自圆其说都行。不过笔者认为,细读此诗还是把它解读为是写一位远客他乡的游子,因怀念他在家乡的妻子,而写作的一首反映其欲归不得心情的抒情短诗为好。
【赏析】:
詩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是写游子欲采芳草而遗所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起首两句,写远客他乡的游子,见江边莲花正开,沼泽边兰花正香,因而动了折花遗人之思绪,所以涉水过江,去采摘莲花和香草。
“芙蓉”:莲花的別名,亦作“夫容”,又名“芙蕖”,或称“菡萏”(郑玄《笺》:“未开曰菡萏,巳开曰芙蕖”)。兰泽:生长着兰草的低洼之地。芳草:指兰草。这两句都是在说游子涉水去采摘莲花和兰花,但因上句说了“采”字,于是下句便承前省去了。采摘芳草香花送人,是古代男女间表示相互爱恋的一种风俗。有关这种风俗的描述,在《诗经》和《楚辞》中都有。如《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蕑,音肩,兰草的一种)兮”。《楚辞》:“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等等。
可见折芳草香花相赠在古代是男女间都可以相与的一种风俗,而并非是女子才专有的行为。而且,我们认为读诗解诗不能拘泥于诗句字面的意思来死解。比如此句写游子涉江采摘香花芳草,有可能是实写,也可能是虚写,并不要当真去着实。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已涉江采花行为的自诘、自嘲心理活动的描写。“遗”:送。“远道”:远方。客居他乡的游子,看见江水那边莲花正在盛开,沼泽边上兰花吐放着芬芳的香气,于是想起了家中的'妻子,于是便涉水过去采摘。但采了一大把莲花、兰花后,才想起自己思念的妻子身在遥远的家乡,根本无法送到。这两句诗通过对游子采摘香花芳草后心理活动描写,充分表现了游子思乡怀妇的哀伤和无奈。
后四句为第二层。是写游子采芳草后欲遗所思而不能的感慨。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旧乡”:即故乡。“漫浩浩”:漫,古通“曼”。“漫浩浩”犹言漫漫浩浩。“漫漫”路长貌。浩浩,水流貌。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宽无边。游子睹香花芳草,而产生采芳遗人之举;但当他兴冲冲地采摘到手之后,骤然想起自已所思念的人却在遥远的故乡,根本无法送到。于是游子抬起头来,向故乡方向望去,但见长路漫漫。这两句通过对游子持花怅望故乡顿生感慨的描写,读后使人有一种与游子忧戚与共的无奈之感顿生胸臆。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最后两句继续抒写游子内心的感慨。“同心”:古代常用的成詞,一般地都习用于男女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指夫妇情感的融洽,非常的恩爱。恩爱夫妻本当长相厮守,但如今却是两地分离天涯相隔。所以身处此情此景的游子思之不由人不忧伤不已,而这种忧伤在游子看来还将伴随终生。这真是让人情何以堪啊!可以说,最后四句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是极其的凄惋动人。尤其是最后两句可以说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
《涉江》赏析 第6篇
《涉江》.示例之二.
教学目的
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
教学设想
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难读难懂的字词句。会翻译全诗。
三、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个性也很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时代开始。《涉江》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1 学生默读全诗,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 订正读音。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3 学生轻声读全诗,读准字音。
(二)二读。
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读顺全诗,理清结构。
1 结全诗划分部分。
全诗是按行程次序记叙的,分5部分,分别是:涉江前(第1段);涉江途中(第2、3段);入溆浦(第4段);山中独处(第5段);尾声(第6段)。
2 请五位学生分读5个部分,其余学生在以上学生读错的地方作上记号。
3 讨论。学生集体纠正读错的地方。
4 学生齐读全诗,做到顺畅、准确。
(三)三读。
要求:了解“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
1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思考:①“兮”字在诗中的位置有哪几种?“兮”字的位置不同在句中作用有何不同?②“兮”在整句中起什么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涉江》中“兮”的位置有三种。第一种在句中,如,“被明月兮宝璐”,这个“兮”起情感的缓冲作用,不可读断,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第二种在上一句话的末尾。如,“入溆浦余{葙猓迷不知吾所如”中的“兮”表语意未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读时声音可适当延长。第三种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例子很多,这些“兮”可以根据整句意思来调整它的读法,有的表悲,有的表恨。
②《涉江》中的每一句都用了“兮”字,这就是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露。例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译成现代文是:可叹楚国无人理解我啊!一个“兮”字就把那种在现实生活中无人理解的悲凉、悲苦、悲痛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果去掉这个“兮”字,肯定是逊色许多的。“兮”古读“啊”或者“乎”,是屈原继承了楚地民间文化传统受民歌影响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3 教师范读第1段。
4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体会“兮”的妙处。
(四)四读。
要求:掌握划分诗歌节奏的方法。注意朗读时声音有长短之别,语言有缓急之分。
1 学生个别读第2段:涉江途中。其余学生拿出铅笔,根据该学生的读法画出节奏。
2 教师纠正。
①七字句式:二,二,二,一。但是,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不能死板地按句式去读。
如:乘鄂渚而反顾兮。
应该这样划分:乘│鄂渚│而│反顾兮
②其余的六字句,四字句,九字句同七字句的道理一样。
3 以第1段为例,学生划分节奏。
4 学生个别读第1段诗。
5 教师纠正。
三、布置作业:翻译全诗。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一)检查作业。
1 补充解释:
①与前世而皆然兮:“与”通作“举”,整个的意思。
②重昏:指处于层层黑暗之中。一说,重,一再,即一再隐于黑暗环境之中。
③迷不知吾所如:往。
④巢堂坛兮:楚地方言,指庭院。一说指古代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坛。
⑤溷浊:形同混浊。
⑥忠不必用兮:被。
2 请一位学生将翻译的诗读一遍,其余学生将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教师进行指导。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读顺了全诗,理清了诗的结构,讲了“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以及节奏的划分。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 教师范读第4段,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几次?为什么要这样变?在变的地方作上记号。
②哪些词读重音?为什么?
③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涉江》赏析 第7篇
shè jiāng cǎi fú róng
涉江采芙蓉
shè jiāng cǎi fú róng , lán zé duō fāng cǎo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cǎi zhī yù yí shuí ?suǒ sī zài yuǎn dào 。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huán gù wàng jiù xiāng , cháng lù màn hào hào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tóng xīn ér lí jū , yōu shāng yǐ zhōng lǎo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主人公在想丈夫在干什么,这是古体诗长用手法。《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涉江》赏析 第8篇
《涉江采芙蓉》赏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
【评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
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
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涉江》赏析 第9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此句出自两汉诗人的《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译文及注释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赏析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遗送给心上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主人公在想丈夫在干什么,这是古体诗长用手法。而且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夫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涉江》赏析 第10篇
《涉江》赏析
《涉江》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晚年遭受流放时所创作的诗篇。它描写了屈原被放逐以后,渡江而南,前往溆浦深山一带独处山中的情况。诗篇描述了诗人路途。途中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在流放途中的悲愤心情。
屈原为人忠直廉洁.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在清醒地认识到具有虎狼之心的强秦对楚国的具有巨大威胁后,他主张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齐抗秦。起初,楚怀王还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与他官位平行的上官大夫的挑拨离间,谗言陷害,以至对他逐渐梳离。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诸侯国家都已自成中心,相互争霸,楚国的形势与中原各国有相似之处,并由于地理和政治上的有利条件,发展成新兴大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经过长期兼并,形成了七雄并峙的新局面,其中又以秦、楚为最强。屈原辅佐楚怀王,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屈原希望变旧更新进行变法,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_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屈原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虽然楚国被攻陷的时候,已经证明屈原联齐抗秦主张是正确的,楚王仍旧执迷不悟,拒不起用屈原,迫使他不得不“涉江”南下,远离朝廷。《涉江》这首诗,记叙了诗人南下溆浦的经过,表现了诗人至死坚持正义的伟大人格。
《涉江》这首诗有五段。第一段叙述自己虽然坚持美德,却始终不为混浊的现实所容。表明南渡的基本原因,是一个坚持“好修为常”,怀抱高尚理想的伟大人格与“腥臊并御”的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果。第二段,叙述南行的路线和途中流连反顾的心情。途中环境与心情的种种磨难,越来越坚定了斗争的意志。最后两句意思是:只要我心地正直,即使被放逐到荒僻遥远的地方,那又有什么妨害呢?表明了诗人宁折不弯的刚直性格。第三段,写诗人这次南行的终点溆浦的荒凉景象和自己独处荒山的孤寂心境,再一次表明自己宁可“愁苦终穷”也不“变心从俗”的坚贞意志。一方面写出诗人在这种环境下的孤寂心情,一方面表明自己在险恶环境面前绝不曲服的决心。第四段,就自身现实的遭遇,联系古代贤人的历史悲剧,进一步重申自己矢志不渝的正确立场。思古及今,诗人清醒地预示了自己的前途:只要保持“董道而不豫”的态度,就必将落个“重昏而终身”的下场。
屈原本来就是冷静的政治家,在长期的痛苦思索中,更加深了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而也提高了自己诗歌的社会意义,加强了社会批判力量。全诗的尾声,用一连串的比喻,总括楚国政治的黑暗现实。对楚国的现实进行概括,也是对楚国统治者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结尾两句,诗人向世人宣布,自己宁死终身受苦,也要坚持进步信念,决不随波逐流。屈原一生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恪守自己的伟大人格,孜孜不倦地追求正义和理想,而这却是奴隶主贵族集团所不容的。屈原处在楚国政治变动的时代,他作为新生政治力量的先驱,遭到反动贵族势力的残酷打击,在当时是无法逃脱的命运。综观全诗,通过涉江的经历和诗人种种心情的描述,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表达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美政的决心。从诗人对现实与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场斗争的严酷性、深刻性,比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对自身悲剧的必然性和个人必将毁灭的前途命运,也看得更加清楚。然而为了祖国而坚持美政,至死也不退让。
屈原的思想和创作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然而在楚国进步与反动两种势力尖锐斗争的政治舞台上,屈原是孤独的,所以诗中常有孤独凄怆之感。诗人是地主阶级进步政治家,他虽然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但与人民又有一定的隔膜,他只能从历史的明君、贤臣身上吸取精神营养,而不能从人民身上得到力量。《涉江》一诗描写出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凄凉的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人们忠贞不渝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