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 第1篇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注释】既种既戒:种,选择种子。戒,告戒〔准备农具〕。事:指从事耕作。覃耜〔yǎn sì〕:覃,通“剡”,锋利。耜,翻土农具耒耜的下端,形似铁锹和铧。俶〔chù〕:开始从事。厥:代词,其。庭:笔直。若:顺从。既方既皂:方,通“房”,指谷粒已生嫩壳,但还没有结籽。皂,指谷壳已经结籽,但还未坚实。稂〔láng〕:稂,危害禾苗的杂草,一说狼尾草。螟螣〔míng tè〕:螟,吃禾心的害虫。螣,吃禾叶的青虫。蟊〔máo〕贼:蟊,吃禾根的害虫。贼,吃禾节的害虫。田稚:幼嫩的禾苗。渰〔yǎn〕:阴云。祈祈:徐缓貌。公田:周代井田制,划土地为“井”形九区,中间一区由八家共同耕种,称为公田,收获谷物归王室所有;周围八区由八家各自耕种,称为私田,收获谷物归自己所有。穧〔jì〕:已割未捆的作物。秉:禾把,禾束滞:遗落,遗漏。禋〔yīn〕祀:古代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牺牲或玉帛于柴上焚烧。亦泛指祭祀。骍〔xīng〕黑:红色牛和黑色猪羊。【翻译】宽广大田庄稼多,选好种子备农具,诸事完备就耕种。用我锋利之耒耜,开始干活在农田,播种百种农谷物。禾苗笔直又高大,后代子孙顺民情。已生嫩壳已结籽,结籽坚实又善好,没有稂莠诸杂草。除去螟虫和螣虫,还有蟊虫和贼虫,不要危害我幼苗。田祖神农有神灵,拿那大火给农人。天空阴云密布起,缓缓降下雨水来。雨水落在我公田,也能落到我私田。那里嫩苗未收获,这里割谷未捆扎。那里遗落有禾把,这里漏下些谷穗,此是寡妇所得利。后代子孙来到这,带着妻子和儿女,将饭送到那田中,农官到来享酒食。曾孙到来正祭天,用红牛和黑猪羊,还有黍稷诸谷物。荐享神灵又祭祀,助人得到大福报。【解读】《大田》一诗的主题与上篇《甫田》类似,皆是写农人耕作收获谷物、周王视察祭祀祈福之事,可以说是《甫田》的姊妹篇。《毛诗序》云此诗“刺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焉”。而朱熹《诗集传》则提出:“此诗为农夫之辞,以颂美其上。”全诗共分四章,前二章各八句,后二章各九句。前三章描绘了从农事准备到收获作物的全过程,包括选种、整治农具、播种、育苗、除虫、雨泽等等,还提及收获谷物时“不获”“不敛”“遗滞”的情况。而将遗落谷物送给寡妇之举,也反映了上古农人的淳朴和仁厚之德。末章“曾孙”四句与上篇《甫田》中四句完全相同,描写了周王携眷视察及祭天祈福之事,反映了周代农业和祭祀的密切联系。
诗经小雅 第2篇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注释】常棣:又名棠棣、唐棣、郁李等,蔷薇科落叶灌木。鄂不韡韡〔fūwěi wěi〕:鄂,通“萼”,花萼,一说茂盛貌。不,通“柎”,花萼底部,一说语气助词,无实义。韡韡,光明华美貌。威〔wèi〕:通“畏”,畏惧。孔:甚,很。裒〔póu〕:聚集。脊令:即鹡鸰,水鸟名,身小,嘴细长,尾翅皆长,食昆虫小鱼等。急难〔nàn〕:热心、快速地解救危难。阋〔xì〕:争吵。务〔wǔ〕:通“侮”,欺侮。烝〔zhēng〕:终究,长久。戎:援助。友生:朋友。傧〔bīn〕尔笾〔biān〕豆:傧,陈列,摆设。笾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饫〔yù〕:饫礼,君臣在筹谋商计重大事宜时的一种礼仪,不脱屦鞋而立于朝堂。一说饱足。具:通“俱”,会聚。孺:亲睦。翕〔xī〕:聚合。湛〔dān〕:和乐。孥〔nú〕:子女。是究是图:究,深究,探求。图,图谋,谋划。亶〔dǎn〕:诚然,信实。【翻译】棠棣绽放的花朵,花萼间光明绚丽。但凡如今人之间,无如兄弟情谊深。死亡丧乱的畏惧,兄弟极思怀担忧。原野湿地相会聚,兄弟之间有诉求。鹡鸰鸟儿在原野,兄弟急切救危难。每每虽有贤良友,也只徒然长叹息。兄弟墙内相争吵,对外共同御欺侮。每每却有贤良友,终究无人来相助。丧乱灾祸既平息,不仅安定且康宁。此时虽有兄弟情,不如朋友关系亲。陈列笾豆诸利器,饮酒站立依饫礼。兄弟既然已相聚,祥和快乐又敦睦。妻与儿女皆亲爱,如同琴瑟和合弹。兄弟既然已会集,祥和快乐情深厚。家庭之中是和顺,妻子儿女皆安乐。深入推究细图谋,此话诚然如实否?【解读】《常棣》是一首歌咏兄弟之情的诗歌。《毛诗序》定其主题为“闵管蔡之失道,燕兄弟也”,郑玄对此进一步阐释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而使兄弟之恩疏。召公为作此诗,而歌之以亲之。”本诗共分八章,每章四句。首章以光明绚烂的常棣花起兴,道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论点。二、三、四三章,则对论点进行阐释论证,说明兄弟虽有时“阋于墙”,在急难外侮之时却是坚强的后盾;反之,朋友在安宁时好过兄弟,却在丧乱祸患之时少有真情。六、七、八章描写了兄弟家人齐聚一堂、宴饮歌乐的场景,抒发了对兄弟相亲、家庭和乐的祝福和希冀。
诗经小雅 第3篇
例一:(引自《《谈建忠:释读《干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文)
君子乾乾夕惕时,莫名其妙费深思。缘何晚上才能惕?始悟乾乾断句离。
例二:(引自《谈建忠: <周易>训诂学窥见中华民族的南泥湾精神》一文)
开天非一画,垦土赖先民;
拓地因荒岁,精神贯古今。
例三:(引自《谈建忠:从考古学角度观察失忆的“夏”字》一文)我辈生今日,遥思夏后天。龙身拖下体,虎面掩头前。史迹存文字,流光忘祖先。都藏阿赖内,要向未来延。
诗经小雅 第4篇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注释】将:将率出行。矜〔guān〕:通“鳏”,男子无妻。匪民:非人,指不被当作人民看待。兕〔sì〕:雌犀牛。率:沿,循。芃〔péng〕:兽毛蓬松貌。栈:古代用竹木条编成的轻便车子。【翻译】什么草不会枯黄?哪一日可不出行?什么人不从将领,经纶营治四方国?什么草不会发黑?什么人不成鳏夫?哀怜我辈远征者,唯独不被当人看。不是犀牛不是虎,沿着旷野而行走。哀怜我辈远征者,从朝至夕无闲暇。狐狸皮毛很蓬松,循着幽草而行走。竹木编成的役车,驰行在那大道上。【解读】《何草不黄》是一首典型的征戍行役诗,诗中接连不断的叩问反诘充斥着哀怨愁苦之情。《毛诗序》言此诗主旨为“下国刺幽王也”,创作背景是“四夷交侵,中国背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而有“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全诗共分四章,每章四句。前二章数问,以草之玄黄喻人无休止的远役出征,奔赴四方劳苦营治,却致无人不鳏,且受到“匪民”的恶劣待遇。后二章以兽行草野起兴,引出征夫栈车奔驰、朝夕无暇的生存状态。诗中对征戍无度、劳役百姓之举进行了控诉和鞭挞,也对由此造成的无数个体生命幸福感的缺失表达了关切和怜悯。何草不黄?何日不行?
来自: 朦胧斋主人 > 《03诗经》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诗经》最美86首注音,鉴赏,替孩子珍藏!
秦汉诗文名篇鉴赏大辞典(三)
[注释]1.觱:(bì)2.耜:(sì)3.馌:(yè)4.畯:(jùn)5.萑:(huán)6.斨:(qiāng)7.猗:(y...
【诗经】风●鄘风●君子偕老—拼音 注释 议论
子(zǐ)之(zhī)不(bù)淑(shū),云(yún)如(rú)之(zhī)何(hé)?《毛诗序》云:“《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夫人...
中华智慧经典《四书五经》之:“诗经”(1)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
诗经 | 淇奥: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诗经 | 淇奥: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毛 传:“奥,隈也。” 又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卫风·淇奥》:“《正义》引 陆玑 疏云...
诗经·卷十七·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十三篇(9-13)
全诗八章,艺术地再现了举行田猎会同诸侯的整个过程。鉴赏全诗四章,艺术地再现了周宣王田猎时选择吉日祭祀马祖、野外田猎、满载而归宴饮群臣的整个过程。另外,全诗大部分章节记叙田猎活动的准备...
小雅·鱼藻之什
小雅.鱼藻之什《诗经·鱼藻》《诗经·鱼藻》翻译及注释。《诗经·采菽》翻译及注释。《诗经·角弓》《诗经·角弓》翻译及注释。《诗经·菀柳》翻译及注释。《诗经·都人士...
所谓佳人,在水何方?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让我编《诗经》,我不仅要拿《蒹葭》开篇,而且要把后面的诗都重新排座次,分出爱情诗风土诗劳作诗历史诗这诗那...
二子乘舟原文、翻译及赏析
卫宣公的庶子朔(人名)觊觎公子及(人名)的储君之位,与母亲齐姜(人名)进谗言给卫宣公,后三人设计要在公子及出门路上将其杀死。朔有一个亲兄弟叫公子寿,他与公子及的关系极好,得知此事后告知公...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诗经小雅 第5篇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注释】节:高峻貌。岩岩:高大、高耸貌。师尹:周朝太师尹氏,一说太师和史尹。惔〔tán〕:火烧。斩:斩断,中断。猗〔yī〕:美好盛多貌,一说生长,一说通“阿”,指大丘陵。荐瘥〔cuó〕:一再发生疫病。瘥,疾病,疫病。弘多:甚多。憯〔cǎn〕:竟然。大〔tài〕师:即太师,周朝三公之一。氐〔dǐ〕:根本。均:均匀,公平。维:维持,维系。毗〔bì〕:通“弼”,辅助,协助。不吊昊天:吊,善,良好,一说至、居。昊天,上天,苍天。空我师:空,使穷困。师,众民,百姓。仕:审查,检查。罔:欺骗,蒙蔽。式夷式已〔jǐ〕:遵循平正原则,依法规范自己。式,效法。已,假借为“己”。殆:危殆,一说接近。琐琐姻亚:琐琐,细小繁多貌,一说连结成串。姻亚,有婚姻关系的亲戚。膴〔wǔ〕仕:高官厚禄。佣:均匀,公允。一说通“融”,明。鞠讻〔jūxiōng〕:大祸。鞠,盈。讻,祸乱。届:来临。阕〔què〕:终尽。违:离开,背离。式月斯生:指月月更甚。式月,每月,月月。酲〔chéng〕:醉酒后不清醒的状态。国成:犹国均、国平,指国家政务的权柄。项领:肥大的颈项。蹙蹙:局促狭小貌。茂:通“懋”,劝勉。一说炽盛。相〔xiàng〕尔矛矣:相,视作,看成。矛,长矛,一说通“务”,欺侮。怿〔yì〕:喜悦而顺服。覆怨其正:覆,反而。正,规劝纠正,一说中正。作诵:作诗而诵读。讻〔xiōng〕:通“凶”,凶恶。式讹:式,句首语气词,无实义。讹,改变,感化。畜:培养,长养。【翻译】在那高峻的南山上,岩石崔嵬而又耸立。太师尹氏光耀显赫,民众全都瞻望着你。忧心忡忡如同火烧,自然不敢戏论闲谈。国家命脉终究已断,为何平日未曾监察?在那高峻的南山上,长着果实丰硕美好。太师尹氏光耀显赫,执政不平是何原因?正值上天再降疾疫,死亡祸乱确实很多。百姓言论都说不好,竟然还不作出惩戒!尹氏担任我朝太师,可谓周代根本柱石。执掌国家公平大义,四方诸侯得以维系。天子靠他辅佐协助,使那民众不生迷惑。不良不善是那上苍,不应陷民于困厄中。处事既不躬亲而为,万千人民不生信任。不去问政也不审查,不要欺罔诸位君子。均平施政规范自己,不让小人引发危险。众多裙带姻亲之人,不要给予高官厚禄。上苍太不恩惠厚道,降下这些灾戾大祸。君子如果能够到来,能使民众忧心终尽。君子如能秉持公平,凶恶恼怒自会远离。不良不善是那上苍,灾乱迭起不得安定。月月演变愈加恶化,使得百姓不能安宁。忧心不绝如同醉酒,是谁把持国_柄?如果不去亲自为政,最终就会劳碌百姓。驾起四匹公马之车,四匹公马脖颈肥大。当我举目瞻望四方,局促狭小无处驰骋。正当劝你为恶之时,将你看作长矛武器。既已平和而又安悦,如同主宾互相酬酢。上苍不能安和平定,我之君王不得康宁。师尹不知惩戒自心,反而怨责他人规谏。家父作诗诵读一番,以究王室凶恶之源。以此感化你的心灵,以求长养化育万国。【解读】《节南山》是一首讽刺周王和权臣治下的周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诗,然而历来学者对本诗创作背景的判定则说辞不一。《毛诗序》认为是大夫“家父刺幽王也”,此外还有三家诗的“宣王时”说,韦昭的“平王时”说和欧阳修的“桓王时”说等。兹取《毛诗序》之说。全诗共有十章,前六章各八句,后四章各四句。首二章以南山的岩石和果实起兴,言师尹虽地位显赫,但其治下的国家命脉几绝,人民也是怨声载道。三、四、五、六四章揭示了太师尹氏失职的原因及后果,且对贤明具德的“君子”发出了殷切期望。七、八、九、十四章诗人对国土狭仄感慨不已,且对周王及师尹不以自省、却怨他正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点明了此诗是家父所作,宗旨是“以究王讻”。末二句表露了诗人对在位者回心转意的希冀,和对国家复兴、统领万邦的深切期盼。
诗经小雅 第6篇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迈焉。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注释】菀〔yù〕茂盛貌。尚:庶几,表希望。蹈:变动。昵:亲近。靖:治理。极:通“殛”,惩罚。一说到达。愒〔qì〕:古同“憩”,休息。瘵〔zhài〕:病,引申为祸患。迈:远行,此指放逐。傅:至,到,一说靠近。臻:到达。凶矜:指凶危的境地。矜,危乱。【翻译】柳树长势很茂盛,不愿依之而休息。帝王变动甚繁复,自己莫与他亲近。帝王使我去治事,后来却又惩罚我。柳树长势很茂盛,不愿依之而休憩。帝王变动甚繁复,自己莫招病与祸。帝王使我去治事,后来却又放逐我。鸟儿高高飞翔起,也要到那天空中。然而那个人的心,将会到达于何处?为何让我去治事,却处凶危境地中?【解读】《菀柳》这首诗抒发了对帝王暴虐无常、任意罪罚的指斥和诘责。《毛诗序》认为此为讽刺幽王之诗,因其“暴虐无亲,而刑罚不中,诸侯皆不欲朝”。而魏源《诗古微》则通过对比分析,力证此为讽刺厉王之诗。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前二章运用了叠咏手法。首二章皆以柳树茂盛而无人依之栖息之事起兴,实则暗喻周王“甚蹈”无道,臣属皆畏祸患而不愿亲附之实。末章以鸟高飞亦至天起兴,揭示帝王之心喜怒无常、人皆叵测,兼以自己为国尽忠却遭凶险的凄惨命运,对王者的无德无义发出了声声控诉。
诗经小雅 第7篇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田车既好,田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兽于敖。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射夫既同,助我举柴。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徒御不惊,大庖不盈。之子于征,有闻无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注释】攻:通“功”,指器物精好坚利。一说修缮。同:此指马力齐等。庞庞:高大壮实貌。驾言徂〔cú〕东:言,语气助词,无实义。徂,去往。东,此指东都洛阳。田车:打猎用的车。孔阜:很高大。甫〔pǔ〕:通“圃”,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一说地名。苗:夏天的狩猎。选徒嚣嚣〔áo áo〕:选徒,选兵,一说清点车辆士卒。嚣嚣,喧哗貌。建旐〔zhào〕设旄〔máo〕:旐,一种绘有龟蛇图案的旗帜。旄,以牦牛尾装饰旗竿的旗帜。敖:郑国地名,在今河南荥阳以北。奕奕:熟习貌,一说从容迅捷貌。赤芾〔fú〕金舄〔xì〕:皆诸侯贵族服饰。赤芾,红色蔽膝。金舄,以铜〔一说金〕装饰的重木底鞋。会同有绎:会同,指诸侯朝见天子。绎,陈列,一说接连不断。决拾既佽〔cì〕:决拾,古代射箭用具。决,通“抉”,指套在右手拇指的骨制扳指,用以钩弦。拾,指套在左臂的革制套袖,用以护臂。佽,古同“次”,依次排列;一说“齐”的假借字,齐备;一说便利。调:协调,相称。同:齐集,聚同,一说找到对手。举柴〔zì〕:狩猎后拾取委积在地上的禽兽。柴,通“胔”,禽兽尸体。黄:黄赤色的马。两骖〔cān〕:驾车四马中外侧的两马。猗〔yǐ〕:通“倚”,依倚,一说偏差。舍矢如破:舍矢,放箭。如,而。破,射中。旆〔pèi〕旌:泛指旗帜。徒御不惊〔jǐng〕:徒御,挽车御马的人。不,语气助词,无实义,后同。惊,通“警”,警戒,机警。大庖:帝王的庖厨。允:信实,诚信。展:诚然,确实。【翻译】我的车子已很精良,我的马儿其力均等。四匹公马高大壮实,驾着马车去往东都。打猎之车已很完善,四匹公马非常高大。东有园圃长着草丛,驾着马车前往狩猎。这人夏天外出狩猎,选择兵士声音喧哗。树立旐旄各色旗帜,搏斗禽兽就在敖地。驾起四匹公马之车,四匹公马动作娴熟。红色蔽膝铜饰舄鞋,诸侯朝礼按位陈列。扳指护臂安置有序,弓箭搭配协调相称。射箭之人既已齐集,助我拾取禽兽尸体。四匹黄马既已驾起,外侧两马不依不倚。驾驭驱驰不失其法,放箭而出即能射中。马儿发出萧萧鸣声,旆旌诸旗悠扬飘舞。挽车御马其人机警,天子庖厨盈满猎物。这人就要远行而去,虽善聆听然却无声。诚信笃实此位君子,确实取得伟大成就。【解读】《车攻》是一首记叙诸侯随同周宣王野外狩猎的诗歌。《毛诗序》云:“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竟土,修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选车徒焉。”清代胡承珙亦指出:“成康之时,本有会诸侯于东都之事。”本诗共分八章,每章四句,展现的田猎场景十分宏大。首章为全诗总纲,点明车马齐备,已做好东赴狩猎的准备。二、三章则点明了狩猎的时间和地点,展现了盛大铺排的阵仗。四、五、六三章写诸侯朝见天子,并随从天子狩猎的具体过程,体现了高超精湛的驾车猎捕技艺和诸侯对天子至诚臣服之心。七、八章展示了狩猎归来的丰硕成果和随从队伍整肃有仪的风采,并对具有威仪贤德的周天子给予了殷切的歌颂和祝福。
诗经小雅 第8篇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注释】騑騑〔fēi fēi〕:马行走不止貌。倭迟〔wēi yí〕:亦作“逶迤”,道路迂回遥远貌。盬〔gǔ〕:停止。啴啴〔tān tān〕:喘息貌。骆〔luò〕马:白身黑鬣的马。启处〔chǔ〕:安居。启,跪坐。鵻〔zhuī〕:鹁鸪,一种天将雨或放晴时常在树上咕咕叫的鸟。苞栩〔xǔ〕:茂密丛生的柞树。将:供养,奉养。后同。骎骎〔qīn qīn〕:马疾速奔驰貌。谂〔niàn〕:通“念”,思念。【翻译】四匹公马奔驰不息,宽阔大道迂回遥远。难道不会想要归去?王室之事没有止息,我的心中哀伤悲忧。四匹公马奔驰不息,白身黑鬣马儿喘息。难道不会想要归去?王室之事没有止息,没有时间安居家中。鹁鸪鸟儿身姿翩翩,一会飞翔一会降下,群集栖息密集柞树。王室之事没有止息,没有时间奉养父亲。鹁鸪鸟儿身姿翩翩,一会飞翔一会安止,群集栖息茂盛杞树。王室之事没有止息,没有时间奉养母亲。驾驭起那四匹骆马,迅捷疾速驰骋无休。难道不会想要归去?因此作出这首歌曲,将我母亲思怀想念。【解读】《四牡》是一首远役在外之人的思怀故乡父母的诗,和《诗经》中其他同类题材的诗歌一样,可谓后世行役诗的肇始。《毛诗序》认为此诗写的是周王“劳使臣之来也”,又云“使臣以王事往来于其职,于其来也,陈其功苦以歌乐之”,可备一说。本诗共分五章,每章五句,各章间部分运用复沓句法。首、次、末三章以赋法直描四马疾驰貌,而三、四两章以鵻鸟栖木起兴,引出了“岂不怀归”的情感主线。而后交代无法归去的原因是王事不止,自己虽然也想奉事双亲,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作诗歌咏,聊以慰藉思情。情真意切而又怅惘无奈,读来令人动容。
诗经小雅 第9篇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注释】绵蛮:鸟小貌,一说鸟鸣声。丘阿:山丘的曲深僻静处。后车:副车,侍从所乘的车。丘隅:山丘曲隅处。趋:快步走。丘侧:山坡。极:到达。【翻译】小小的黄鸟,栖止在山坳中。路途十分遥远,我有多么辛劳!让他饮水吃饭,对他教导诲育。命令副车车夫,告以载他上车。小小的黄鸟,栖止在山弯中。怎会不敢徒步?畏惧不能快行。让他饮水吃饭,对他教导诲育。命令副车车夫,告以载他上车。小小的黄鸟,栖止在山坡上。怎会不敢徒步?畏惧不能到达。让他饮水吃饭,对他教导诲育。命令副车车夫,告以载他上车。【解读】《绵蛮》这首诗借远役出行的场景抒发哀愁感伤之情。《毛诗序》指出此诗乃“微臣刺乱也”,以“大臣不用仁心,遗忘微贱,不肯饮食教载之,故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基本得到古今学者的一致认同。本诗共分三章,各章八句,三章除个别字句外,在结构上高度重叠,形成了回环往复、咏叹不绝的抒情效果。各章皆以栖止在山中的黄鸟起兴,继言自己正在远行路途中,且一路风尘仆仆、奔波劳顿。各章后四句完全相同,或为诗人幻想自己受到在位者礼遇的情景。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中所诠释的:“饮之食之,望其周恤也;教之诲之,望其指示也;谓之载之,望其提携也”,正可得其义趣。
诗经小雅 第10篇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注释】湛湛:露水浓重貌。晞〔xī〕:干燥,晒干。厌厌:安乐和悦貌。在宗载考:宗,宗室,一说宗庙。载,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充满。考,做到,完成,一说通“孝”。显允:英明信诚。令德:美德。其桐其椅:桐,梧桐树。椅,椅树,又称山桐子。皆属落叶乔木。离离:盛多貌。岂弟〔kǎi tì〕:同“恺悌”,和乐平易。令仪:整肃威仪。【翻译】露水浓重又繁多,不见太阳不干燥。安乐和悦是夜饮,不喝醉酒就不归。露水浓重又繁多,在那丰茂草丛中。安乐和悦是夜饮,宗室宴酒得成礼。露水浓重又繁多,在那杞棘树木间。英明信诚之君子,无不具备诸美德。梧桐以及山桐子,果实累累极繁多。和乐平易之君子,无不具足严威仪。【解读】《湛露》亦是一首宴饮诗,诗中描写了天子宴享同姓诸侯之事。《毛诗序》云此诗主题为:“天子燕诸侯也。”《左传·文公四年》也交代此诗创作背景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本诗共分四章,每章四句,部分诗句运用了叠咏句式。前三章首句皆以在草木间的浓重露水起兴,与“厌厌夜饮”的时间和氛围暗合;第四章转而以树上丰硕的果实起兴,包涵着对天子的深情礼赞和殷厚祝福。此外从全诗后半部分来看,前二章交代了“夜饮”乃是与同宗贵族进行,后二章则是对天子的美德和威仪的称颂之辞。
诗经小雅 第11篇
四月维夏,六月徂署。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穀?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注释】徂〔cú〕:往,此指过去。胡宁忍予:胡宁,为何。忍予,指忍心让我受苦难。腓〔féi〕:“痱”的假借字,病害,枯萎。离瘼〔mò〕:离,忧伤。瘼,疾病。烈烈:同“冽冽”,寒冷貌。发发:风迅疾貌。侯:语气助词,犹“维”“有”。废为残贼:废,习惯于,一说大。残贼,残害。尤:过失,罪过。构:“遘”的假借字,遇见。一说造成。纪:纲纪,指长江、汉水经带包络许多南方小河。有:保有。一说通“友”,友爱。匪鹑〔tuán〕匪鸢〔yuān〕:鹑,雕。鸢,鹰。翰飞:高飞。匪鳣〔zhān〕匪鲔〔wěi〕:鳣,鲤鱼,一说鳇鱼。鲔,鲟鱼,一说金枪鱼。蕨薇:蕨与薇,均为山菜。杞〔yí〕桋:枸杞和赤栜。赤栜,树名,叶细而歧锐,皮理错戾,多丛生于山中。【翻译】夏历四月乃立夏,六月暑热要过去。我的先祖不似人,为何忍心我受苦?秋天之日冷凄凄,百种草卉都枯萎。祸乱令人忧成疾,它会归去向何方?冬季之日寒凛冽,狂风飘旋太迅疾。人们无不享安乐,为何独我受此害?山上长着好草木,有那栗树和梅树。为虐残害已成习,却不知道其罪过。看看那条山泉水,也有清澈也有浊。日日我都遭祸乱,怎么能够享安乐?长江汉水浪滔滔,南方诸水之纲纪。苦心劳力以处事,我却竟然无所有。不是雕也不是鹰,却能高飞到天上。不是鳣鱼非鲔鱼,却可潜逃到深渊。山上长着蕨和薇,湿沼长着杞和桋。君子作出此诗歌,只想倾诉其哀思。【解读】《四月》一诗的主旨,诗末“君子作歌,维以告哀”二句已有透露,而综合诗意来看,确是一首在动乱时局下哀悯自身艰危苦难之诗。《毛诗序》认为此诗诗旨为“大夫刺幽王也”,因其“在位贪残,下国构祸,怨乱并兴焉”。全诗共分八章,每章四句。前三章首句以夏、秋、冬的时序依次推进,从埋怨先祖缺乏庇佑,到盼望祸患早日终结,反映的是主人公对个人凄惨遭际的不解和无奈。四、五、六三章则分别选取“嘉卉”“泉水”“江汉”起兴,谴责了为虐者惯于造恶、不知其尤的卑劣,反衬出自己鞠躬尽瘁却无所得的辛酸。末二章以“鹑鸢”“鳣鲔”四句,暗喻混乱时代中骄暴者与贤良者的易位颠倒,进一步强化了主题,兼以交代了作诗缘由。
诗经小雅 第12篇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注释】阿〔ē〕:通“婀”,柔美。难〔nuó〕:茂盛貌,一说通“娜”,柔美。沃:润泽,一说柔美。幽〔yǒu〕:通“黝”,青黑色。胶:牢固,坚固。遐:为何。藏:蕴藏,怀有。【翻译】湿沼桑树很柔美,叶子长得很茂盛。已经见到那君子,心中快乐是怎样?湿沼桑树很柔美,叶子显得很润泽。已经见到那君子,为何心中不快乐?湿沼桑树很柔美,叶子颜色泛青黑。已经见到那君子,善言嘉语甚坚固。心中对他有爱意,为何不去说出来?心中怀藏而蕴结,要到哪天才忘记?【解读】《隰桑》一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讽刺幽王,由“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朱熹、姚际恒等人则提出此为“喜见君子之诗”。近人主要有“臣子报君”说、“女子恋情”说等。全诗共分四章,每章四句,前三章运用叠章手法。前三章皆以隰中桑树之叶起兴,抒发“既见君子”后的喜悦心情,而且对君子的德音善言予以赞美。末章写诗人爱意深重却难以言表,蕴结心中而难以排遣之态,将委婉缠绵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经小雅 第13篇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注释】绿〔lù〕:通“菉”,即荩草,一年生草本,茎叶可做染料,纤维可造纸。匊〔jū〕:同“掬”,两手合捧。曲局:卷曲。归沐:回去洗发。蓝:蓼科一年生草本,叶可加工为靛青,作为染料。襜〔chān〕:系在身前的围裙。詹:至,到。韔〔chàng〕:把弓装弓袋。纶〔lún〕:整理丝线。鱮〔xù〕:鲢鱼。观:众多。【翻译】整个早晨采菉草,还没采满一大捧。我的头发变卷曲,就要回家去清洗。整个早晨采蓝草,还没采满一围裙。本以五天为定日,过了六天还没来。这人外出去狩猎,为他收弓入弓袋。这人外出去钓鱼,为他整理钓丝绳。他钓到的是什么?有鲂鱼也有鲢鱼。有鲂鱼也有鲢鱼,所钓数量如此多。【解读】《采绿》一诗的主旨,是抒发男女别离忧思之情,正如《毛诗序》所云“刺怨旷也”,并指出“怨旷者,君子行役过时之所由也”。这首诗反映的正是丈夫长期行役在外,久未回归,妻子独守空闺,故有满腹忧抑哀怨无处排遣。全诗共分四章,每章四句。前两章为实写,诗人分别以采摘“绿蓝”二草起兴,说自己头发蓬乱卷曲需要清洗,充满了颓唐忧郁的情调,而其原因正是所等待之人逾期未来。后二章为虚写,女子回忆起往昔和丈夫一起狩猎、钓鱼的情景,二人各司其职、亲密无间,恰与如今的孤独落寞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女子的一腔幽怨更显得如泣如诉,撼人肺腑。
诗经小雅 第14篇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注释】牧:牧地。一说城郊以外处。仆夫:驾驭车马之人。棘:通“亟”,急切,急迫。旐〔zhào〕:画有龟蛇图案的旗。旄〔máo〕:以牦牛尾装饰旗竿的旗。旟〔yú〕:画有鸟隼图案的旗。旆旆〔pèi〕:下垂貌,一说飘扬貌。悄悄:忧伤貌。况瘁〔huǎng cuì〕:憔悴。况,通“恍”。南仲:周宣王初年〔一说周文王时〕的军事统帅。往城于方:去往朔方筑城。城,筑城。方,朔方,周镐京以北之地,在今陕北、陇东、宁夏等地。彭彭〔bāng〕:盛多貌。旂〔qí〕:画有交龙并有铃铛的旗。央央:鲜明貌。襄〔rǎng〕:通“攘”,排斥,祛除。简书:用于告诫、策命、盟誓、征召等事的文书,亦指一般文牍。喓喓〔yāo〕草虫:喓喓,虫鸣声。草虫,草螽,即俗称的蝈蝈。趯趯阜螽〔yuè yuè fù zhōng〕:趯趯,跳跃貌。阜螽,蝗的幼虫。薄伐:征伐,讨伐。薄,句首语气词,无实义。迟迟:阳光温暖、光线充足貌。喈喈〔jiē〕:禽鸟鸣声。采蘩〔fán〕祁祁:蘩,白蒿。祁祁,盛多貌。执讯获丑:执讯,对所获敌人加以讯问。获丑,俘获敌众。薄言: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急忙。夷:平定。【翻译】我出动我的兵车,在那片牧地之中。从天子所在之处,告知我来到这里。召集那驾车御夫,告知他们去载物。王室之事多危难,情势已经很紧迫。我出动我的兵车,在那方郊野之地。立下这龟蛇纹旗,树起那旄尾饰旗。那鸟隼旗龟蛇旗,怎么不是向下垂?心中忧伤又哀愁,驾车御夫貌憔悴。周王下令给南仲,去往朔方筑城池。出动兵车极众多,旂旐旗帜色鲜明。周之天子命令我,给那朔方筑城池。光明显赫此南仲,猃狁夷狄皆攘除。当我往昔离去时,黍稷作物正开花。而今待我归来时,落雪纷纷满路途。王室之事多危难,没有时间可安居。难道不会想归去?只是畏惧此简书。蝈蝈吱吱在鸣叫,幼蝗来去正跳跃。还没见到君子时,心中忧愁又烦闷。既已见到君子后,我心下沉得安稳。光明显赫此南仲,征伐西面狄戎族。春日温暖天晴明,花卉树木郁葱葱。黄莺唧唧在啼鸣,采摘白蒿盛又多。俘虏敌人又审讯,做完然后再回去。光明显赫此南仲,平定猃狁之祸乱。【解读】《出车》是一曲宣扬战功、歌颂统帅的赞歌。《毛诗序》指出本诗主旨为“劳还率也”,郑玄《笺注》则解释说“遣将率及戍役,同歌同时;反而劳之,异歌异日”。总之,此诗写的是周宣王初年派遣大夫南仲讨伐猃狁获胜之事,表现了周室君臣中兴王业、建功立业的决心。本诗共分六章,每章八句。前三章写的是战前准备情况。从召集御夫、郊野出动兵车,到树立各种旌旗以示军威,再到南仲率人筑城抗敌,皆是一派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的氛围。后三章略过战争场面,直接写战胜凯旋的情境。其中有昔日离去和今日归来的对比,有“王事多难”、怀归不得的惆怅,有“既见君子”的安和喜乐,还有俘敌得胜的自豪感……此外诗中还对统领南仲的赫赫战功多次赞颂,可说是一幅全面展现战争各个层面的史诗鸿篇。
诗经小雅 第15篇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注释】习习谷风:习习,和煦有节貌,一说大风声。谷风,东风。转:反而。与女:与,和,一说帮助。女,同“汝”,后同。颓:自上而下的龙卷风、旋风。寘〔zhì〕:同“置”,放置。遗:遗弃,丢弃,一说遗忘。崔嵬〔wéi〕:形容山势高峻巍峨,一说山顶。【翻译】温煦和顺的东风,风起还带着雨至。正当恐慌惧怕时,只有我和你二人。而当安宁和乐时,你却反而抛弃我。温煦和顺的东风,风起变成龙卷风。正当恐慌惧怕时,你能将我放心上。而当安宁和乐时,你抛弃我如丢物。温煦和顺的东风,山峦高峻而巍峨。没有草叶不会死去,没有树木不会枯萎。忘却我的大恩德,却想我的小嫌怨。【解读】《谷风》一诗的主旨,旧说大抵一致。《毛诗序》云“刺幽王也”,以“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朱熹《诗集传》亦云:“此朋友相怨之诗”。今人高亨、程俊英等则将此诗与《邶风·谷风》比附,提出此为女子被夫遗弃之诗。全诗共有三章,每章六句。各章皆以“习习谷风”起兴,继而以“风雨”“风颓”“山崔”层层推进,营造了一种凄冷肃杀的氛围。前二章以叠咏句式,运用对比手法,揭露对方实是可共患难却不可同安乐的无情无义之徒。末章以“草死木萎”暗喻人与人相处“小怨“乃不可避免,然而“忘德思怨”之举也未免太过失德。这首诗,其实就是“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成语的最好注脚。
诗经小雅 第16篇
《汉典》 “疋”:“古同雅’,《尔雅》亦作《尔疋》。”张富海《古文字与上古音论稿》(P295):《说文》二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各本作疋,从段玉裁注改)字。亦以为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记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谓古文假借疋为雅字。”雅,上古音疑母鱼部,…… 其实,古文以“疋”为“雅”,可能并非出于假借,而是跟“亦以为足字”一样纯粹由于字形上的纠葛。即古文用为“雅”的所谓“疋”实际上是从日从止的“夏”字之讹省。古文是用“夏”为“雅”,而非用所葅[zū]切的“疋”为“雅”。郭店简《缁衣》第十七章《大雅》之“雅”作(上日下虫),如图:
同简同章《小雅》之雅作(上日下止在左,页在右),如图:
何景成《甲骨文字诂林补编下册》(P888)N009条释(上日下虫)为夏字。并且说“舞(上日下虫)”即舞夏。上古乐舞相配,有其舞必有其乐。何文中引用有多种甲骨文字体,例如:
今按舞夏即是舞雩。《论语·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yú]之下。”夏、雩是同源字。夏、雩读音相同,夏读雩音。《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周礼·春官·司巫》: “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舞雩是当时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活动。《论语·颜渊》篇和《论语·先进》篇都提到“舞雩”,足见春秋时期犹有这一传统。
诗经小雅 第17篇
《诗经》内容来自采诗官的说法最早产生于汉代,《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诗经》内容来自采诗官一说令人十分怀疑。如果考虑西周时期普通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和书写能力,“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只是汉代人“唯心主义的想象”。另外,《诗经》内容反映的地域十分广阔,西周要派人到各国采集诗歌,单是语言上的巨大障碍,就已经难以克服,至于安全、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实在难以保证。采诗任务之艰巨之困难,非现代人可想象。但从交流来看,汉代有九译令,西周时期的翻译更加困难。
由此推断,《诗经》内容,按其来源,可分三类:一是作诗,由西周周贵族自作;二是献诗,由各邦国进献;三是采诗,少量采自各地。
诗经小雅 第18篇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伊谁云从?维暴之云。二人从行,谁为此祸?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彼何人斯?胡逝我陈?我闻其声,不见其身。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祗搅我心。尔之安行,亦不遑舍。尔之亟行,遑脂尔车。壹者之来,云何其盱。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还而不入,否难知也。壹者之来,俾我祗也。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及尔如贯,谅不我知,出此三物,以诅尔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注释】艰:险恶,危险。暴:暴虐,残暴。一说暴公,为周朝卿士。可:可以,一说通“哿”,嘉、善。陈:堂下到门的路。安行:徐行,缓行。舍〔shè〕:休息,止息。脂:涂抹油脂。盱〔xū〕:睁眼张望,一说生病,一说扩大。易:和悦。祇〔qí〕:通“疧”,病患。一说安心。伯氏吹埙〔xūn〕:伯氏,长兄。埙,古代一种陶制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仲氏吹篪〔chí〕:仲氏,二弟。篪,古代一种竹制乐器,形如笛,有八孔。及尔如贯:及,和,与。贯,穿线的绳子,引申为贯穿、连通。谅:诚然,确实。三物:指猪〔君用〕、狗〔臣用〕、鸡〔民用〕。诅:古时盟誓,杀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违背,请神明降祸。蜮〔yù〕:传说中的一种水怪,可在暗中含沙射人。腼:露面,见人。视人罔极:视,通“示”,展示,一说瞻视。罔极,不正,没有准则,一说没有穷尽。极:穷极。【翻译】那一位是什么人呢?他的居心十分险恶。为何去往我的鱼堰,却不进入我的房门?有谁还会跟随于他?他之为人暴虐无道。两人相随一同行走,是谁造成这场灾祸?为何去往我的鱼堰,却不进来慰问于我?当初情状不同今日,却对我说不可这般。那一位是什么人呢?为何去往我的堂路?我能听到他的声音,却看不到他的身影。难道不会愧对于人?难道不会敬畏上天?那一位是什么人呢?就像来去飘旋之风。为何不从北面而来?为何不从南面而来?为何去往我的鱼堰?只是搅乱我的内心。你之出行安和徐缓,却也无暇暂作止息。你之出行迫切急促,却有空暇给车上油。为了你这一次到来,多么仔细睁眼张望!等你返回走进房门,我的心中和悦安乐。当你返回不入房门,其中缘由不难知晓。为了你这一次到来,使我忧劳有如生病。长兄吹奏起那陶埙,二弟吹奏起那竹篪。我心与你相连相通,而你确实不知我意。摆出三物即猪犬鸡,向神盟誓你这件事。如果是鬼或是水蜮,行迹自然不可得知。既然为人显露面目,人前表现却无准则。只好作下这首好歌,穷尽辗转反侧之情。【解读】《何人斯》这首诗的主旨存在争议。《毛诗序》认为是两位周臣绝交之作,即所谓“暴公为卿士而谮苏公焉,故苏公作是诗以绝之”。而朱熹《诗集传》则质疑旧说“无明文可考,未敢信其必然”,提出“此篇专责谗人耳”的观点。现代部分学者则认为此诗写的是一位妇女遭遇丈夫薄幸冷遇之事。全诗共分八章,每章六句。前四章中多次出现“彼何人”和“胡逝”“胡不”的反诘句,营造出一种步步紧逼、层层推进的诘责效果。后四章中运用对比,渲染自己期盼对方到来的渴切心情,以及对方以“无暇”之名掩饰变心之实的现况。所以最后诗人以“伯仲奏乐”“鬼蜮不得”一正一反两例和“三物盟诅”之举,向对方表露自己真纯不渝之心,也对对方不知不信、行为无则等事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诗经小雅 第19篇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注释】左右秩秩:左右,指东西席位,一说_揖让。秩秩,有序貌。笾豆〔biān〕有楚:笾豆,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装食物的两种礼器。楚,陈列齐整貌。肴核维旅:肴,豆中盛装的肉酱。核,笾中盛装的水果。旅,陈列,摆放。偕:齐同,一说通“皆”,遍及。举酬逸逸:举酬,举起酒杯酬答劝酒。逸逸,谓往来有次序;一说同“绎绎”,连续不断。大侯既抗:大侯,古代的一种箭靶。抗,举起。同:聚集。献尔发功:献,表现出来。发功,射箭技艺。有的〔dì〕:指射中靶心。爵:一种青铜制酒器,此指饮酒。籥〔yuè〕舞:吹籥而舞,舞时依籥声为节拍,属于文舞。烝衎〔zhēng kàn〕烈祖:烝衎,进献可供娱乐之物。烈祖,建立功业的祖先。洽:符合。有壬有林:壬,盛大,庄严,一说卿大夫。林,众多貌,一说君主。锡尔纯嘏〔gǔ〕:锡,通“赐”。纯嘏,大福。湛〔dān〕:和乐。各奏尔能:奏,进献,呈上。能,才能,技艺。宾载手仇:载,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乃、便。手,选取。仇,对手。室人入又:室人,主人。入又,即“又入”,指也参加射箭活动。康爵:空的酒器。时:射箭射中者。反反:慎重、和善貌。幡幡:轻率不庄重貌。坐:同“座”,座席,座位。仙仙:轻盈、轻举貌。抑抑:慎审谦谨貌。怭怭〔bì bì〕:轻薄不庄重貌。秩:常礼。呶〔náo〕:喧哗。僛僛〔qīqī〕:醉舞倾斜貌。邮:通“尤”,过失,罪过。侧弁之俄:侧弁,歪斜的皮弁。俄,倾斜。傞傞〔suōsuō〕:醉舞失态貌。伐德:损害德行。令仪:美好的仪容、风度。监:指监督饮酒的人,一说监督礼仪之人。史:佐助酒监监督之人,一说记录饮酒时言行之人。从谓:指勤勉劝酒。大怠:太过轻慢失礼。由:法度。童羖〔gǔ〕:无角的公羊,比喻不存在的事物。三爵:古礼饮酒不过三爵。矧〔shěn〕敢多又:矧,何况,怎么。又,假借为“侑”,劝酒;一说再。【翻译】宾客初入筵席之时,左右席位井然有序。笾豆礼器整齐陈列,肉食水果各自盛好。酒浆调和而又甘美,饮酒有礼齐同一致。钟鼓既然已经陈设,举杯酬答往来有序。箭靶既然已经举起,弓箭张引等待发出。射手既然已经会集,献上你们射箭技艺。出箭之后击中靶心,以求罚你饮这爵酒。执籥起舞吹笙相伴,音乐演奏自然和谐。进献乐舞于诸烈祖,以此契合种种礼节。种种礼节既已做到,盛大庄严而又繁多。愿神赐你洪大福报,子孙长享安和快乐。安和快乐就是喜悦,各自献上你们才艺。宾客选择各自对手,主人一起参加进来。斟满哪些空的酒器,献给你们射中的人。宾客初入筵席之时,温和儒雅而又谦恭。他们饮酒还未醉时,威仪赫然慎重和善。等到他们酒醉之后,威仪已失变得轻率。离开席位走到别处,屡屡起舞轻盈翩跹。他们饮酒还未醉时,威仪赫然审慎谦谨。到他们酒醉之后,威仪尽失变得轻薄。正是由于已经醉酒,全然不知常时礼仪。宾客既然已经醉酒,又是叫喊又是喧哗。弄乱我的笾豆礼器,屡次起舞歪倒倾斜。正是由于已经醉酒,全然不知所犯过失。头戴皮弁歪斜一边,屡次起舞失礼失态。已经醉酒就要离席,主客一同受其福德。已经醉酒却不离席,这就叫做损害品德。饮酒本是嘉美之事,只要仪容端庄美好。但凡宴会饮酒之时,有人已醉有人未醉。已经设立酒监监督,有时再以酒史佐助。那些醉者固然不好,若人不醉反以为耻。不要殷勤劝人饮酒,莫使人醉太过轻慢。不该说的不要去说,不合法度不要去谈。酒醉使人所说之话,荒诞犹如无角公羊。不知饮礼不过三爵,怎能屡次劝其饮酒?【解读】《宾之初筵》是一首劝诫人饮酒适度、莫失礼仪的诗。《毛诗序》认为此诗反映的是“幽王荒废,媟近小人,饮酒无度,天下化之”的现实,故“武公既入,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却提出“必武公自悔之作”。方玉润《诗经原始》则云:“(武公)见其非礼,未敢直谏,只好作悔过,用以自警,使王闻之,或以稍正其失”,此说融通前二说,于诗意最为通达。全诗共分五章,每章十四句。诗中不仅对宴会的豪华盛大进行反复铺排,还描写了射箭竞技、祭祀烈祖等活动,尤其对宾客饮酒的场面刻画可谓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宾客未醉时的温逊谦恭、威严庄重和醉酒后的轻薄无礼、手舞足蹈形成鲜明对比,借以引出对饮酒无度以致丑态百出的嘲讽,和对遵从礼法适度饮酒的提倡,体现出周朝以礼治国的人文风貌。
诗经-雅-小雅·鱼藻之什14篇(原文译文)
诗经小雅 第20篇
例一:在闻一多否定“干为天”的基础上,再次推翻了闻一多“卦名之干,本当为斡[wò] ”的观点,提出了“乾的本字为‘气’。这个‘气’是大自然中的云雾之气,不是阴阳之气”的观点。(见《谈建忠:我把中国文化的天戳破了》一文)
例二:提出《周易》中的“厉”通“疠”,指古代的瘟疫。(见《谈建忠:从《周易》的“厉”字看病毒肆虐》一文)
例三:指出《干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文本内容,应该为“君子终日警,朝夕惕。若炎,无咎。疠,占。”(见《谈建忠:释读《干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文)
例四:提出《周易》中“《周易》里的三处‘七日’都是‘期日’,‘七’是‘期’的通假字”,否定了廖名春教授 “‘七日得’是‘不久之后损失了的就会回来’”,以及“‘七日’当指时间不长,过不了多久,是几天的意思,并不一定是7天”的观点。(见《学术争鸣:谈建忠和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商榷“七日来复”的含义》一文)
诗经小雅 第21篇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注释】劬〔qú〕劳:辛劳,勤苦。矜人:可怜恤之人,指贫弱者。鳏〔guān〕寡:鳏,老而无妻之人。寡,丧夫之女。于垣:筑墙。堵:一丈为一版,五版为一堵。一说长、高各一丈。其究安宅:究,终究,最终。安宅,安居。哲人:智慧卓越之人。宣骄:骄奢。【翻译】鸿雁飞翔在空中,簌簌扇动它翅膀。那人外出要远行,郊野之中勤劳苦。便于贫弱行周济,哀悯鳏夫与寡妇。鸿雁飞翔在空中,齐集栖息湖边。那人正在修筑墙,上百堵都已筑成。虽然辛勤又劳苦,终究还能得安居。鸿雁飞翔在空中,嗷嗷发出其哀鸣。只有这些有智者,说我辛劳又勤苦。唯有那些愚昧人,说我骄奢喜铺张。【解读】对于《鸿雁》主题的理解,古今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毛诗序》认为是“美宣王也”,因“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朱熹《诗集传》云:“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则提出此诗写的是“使者承命安集流民”。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各章均以飞翔的鸿雁起兴,其振翅、栖集、哀鸣暗喻着全诗的情感主线。诗中写流离远方的人民“劬劳”辛苦、筑墙劳作,只为求得一个安身之所,然而智者能知,“愚人”不解,甚而嘲讽,全诗流露出对于“鳏寡矜人”的无限哀悯和怜恤之意。
诗经小雅 第22篇
例一:根据甲骨文“殷”像一个手持针等器具给人治病的样子,指出“殷”是“殹[yì]”的异体字,“医”的本字。(见《谈建忠:从上古文字看殷朝先进的医疗技术》一文)
例二:指出黄天树教授引用甲骨文卜辞“1B的卜辞内容和1A卜辞内容中的鸟形符号就是鸟的本字,不是鹰的本字。两句卜辞内容意思十分接近,两句卜辞的断句都有问题”,“甲骨文‘兔鸟田’就是野兔和野鸟在糟蹋庄稼的意思”。(见《谈建忠:也谈甲骨文中的鹰,兼与黄天树教授商榷》一文)
例三:指出《礼记·曲礼上》的“招摇在上,急缮其怒”中的“招摇”是天上的招摇星,“怒”是“弩”的通假字。意思是当天空中出现招摇星的时候,就要赶紧修缮弓弩等武器,做好准备,防范入侵。“缮”也是修缮的意思,不是郑玄讲的坚劲的意思。(见《谈建忠:学习传统文化要慎防“死在句下”》一文)
诗经小雅 第23篇
弁彼鸴斯,归飞提提。民莫不穀,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无逝我梁,无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诗经小雅 第24篇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注释】祈父:周代官名,掌封圻的兵甲,犹司马。爪牙:此指勇士、卫士。转予于恤:转,移动,引申为致使。止居:安居,定居。爪士:卫士,禁卫军。厎〔dǐ〕止:至,终。亶〔dǎn〕不聪:亶,确实,诚然。聪,本指听觉灵敏,引申为聪慧、明察。尸饔〔yōng〕:主管炊食劳作之事。饔,熟食。【翻译】祈父!我是君王的勇士。为何使我心忧虑,没有办法得安居?祈父!我是君王的卫兵。为何使我心忧虑,来去奔波无终尽?祈父!确实并非聪慧人。为何使我心忧虑,家中老母炊饭食?【解读】《祈父》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周王都的禁卫兵因被频繁调遣征戍而对统领“祈父”产生了抱怨、不满的情绪。《毛诗序》言本诗是“刺宣王也”,郑玄《笺注》补充说“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则说:“禁旅责司马征调失常也。”按照古代兵制,禁卫军一般只负责王室及京师安防,非重大紧急之事不会被外调征战。然而此诗中执掌军事的“祈父”却破例调遣禁卫军去往前线,且从“靡所止居”“靡所厎止”两句来看,征调次数频繁,出行地点多变,历时长久,这绝非正常情况。此外,古制若人家有亲老而无兄弟,则可免征役,而本诗中诗人走后却只能由年老的母亲操持炊食之事,可见“祈父”违背法度、不通情理至此,难怪诗人会对指其“不聪”,并连以三个反问对他诘责怒斥。
诗经小雅 第25篇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皇朝矣。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皇出矣。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注释】渐渐〔chán chán〕:山石高峻貌。渐,通“巉”。劳:劳苦。一说通“辽”,广阔。武人:指将率兵卒。一说将士。皇朝:皇,通“遑”,空暇;一说帝王。朝,朝见,一说早晨。卒:山势险峻,一说终尽。没〔mò〕:终尽。蹢〔dí〕:兽蹄。烝〔zhēng〕涉:成群涉水。烝,众多。月离于毕:离,通“丽”,附着,靠近。毕,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他:他顾,顾及其他事。【翻译】陡峭的山石,实在是高耸。山水路迢迢,实在是劳苦。领兵去东征,无暇可朝见。陡峭的山石,实在是险峻。山水路迢迢,何处是尽头?领兵去东征,无暇可出离。有猪白色蹄,成群涉水波。月亮近毕宿,大雨将滂沱。领兵去东征,无暇可他顾。【解读】《渐渐之石》是一首反映出兵征戍的诗。《毛诗序》认为此诗是“下国刺幽王也”,因“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则更具一般性。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除末章前四句外皆用复沓结构。诗中描写山石高峻、山川悠远之景,就是为凸出东征兵士奔波劳苦、无暇别事的状况。值得说明的是,末章中“白蹢涉波”和“月离于毕”分别为大气和天文现象(亦有说前者为实事),都是大雨将至的征兆。
诗经小雅 第26篇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沔彼流水,其流汤汤。鴥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迹,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鴥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注释】沔〔miǎn〕:流水满溢貌。朝宗:比喻支流汇入河海。鴥〔yù〕彼飞隼:鴥,鸟疾飞貌。飞隼,猛禽名。念:惦念,挂心。一说“尼”的假借,止。汤汤〔shāng shāng〕:水势浩大貌。迹:遵循法度。载起载行:起,起兵。行,行军。弭〔mǐ〕:止息,消除。率彼中陵:率,沿,循。中陵,山陵之中。讹言:流言,谣传。惩:戒止,禁止。敬:恭敬,一说同“警”,警戒。【翻译】流水涨起漫溢出,最终汇合入大海。猛禽飞隼迅疾飞,时而飞翔时栖止。嗟叹我那兄与弟,国人以及诸友邻。无人肯念那动乱,有谁没有父和母?流水涨起漫溢出,水势汪洋又浩大。猛禽飞隼迅疾飞,时而飞翔时高扬。想到那人不遵法,发动兵甲行军队。心中感到极忧愁,无法排遣尽遗忘。猛禽飞隼迅疾飞,沿着那座山陵行。民间流布之谣言,难道竟然无人止!我之邻友虽恭敬,谗言却已炽然兴。【解读】《沔水》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解读为对周宣王的规谏匡扶;朱熹《诗集传》则提出“此忧乱之诗”;方玉润《诗经原始》又云:“分明乱世多谗,贤臣遭祸景象。”结合这些说法,可以大略窥见本诗大义。本诗共分三章,前二章各八句,末章六句。前二章部分运用了叠章手法,且皆以流水漫溢和隼鸟疾飞起兴,营造了一种肃杀紧迫的氛围。而后诗人提到国中动乱已发,却无国人邻友关切支援,任那叛者违逆礼法起兵行军,自己也只能愁忧交加、不可遣怀。末章则写我友虽敬,已无人能止四处散播的流言讹传,表露出对国事不安、时局动荡的烦忧、焦虑和无奈。
诗经小雅 第27篇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
【注释】裳裳:鲜明美盛貌。一说通“堂堂”。湑〔xǔ〕:茂盛。觏〔gòu〕:遇见。写:倾吐,抒发。一说通“泻”。誉处:安乐。誉,通“豫”。芸:形容艳丽美盛。章:礼乐法度,一说服饰文采。骆〔luò〕:鬣尾黑色的白马。沃若:驯顺貌,一说光滑柔软貌。似:通“嗣”,继承,延续。【翻译】鲜妍明媚的花朵,叶子长得很繁盛。我遇见了那个人,我的心事得吐露。我的心事得吐露,因此可以享安乐。鲜妍明媚的花朵,黄色绚丽又盛美。我遇见的那个人,他有礼乐有法度。他有礼乐有法度,因此可以享吉庆。鲜妍明媚的花朵,有黄色也有白色。我遇见的那个人,他乘四骆所拉车。他乘四骆所拉车,六根缰绳甚服贴。从左走啊从左走,君子应对很合宜。向右走啊向右走,君子能够做到它。君子能够做到它,因此可以继先制。【解读】这首《裳裳者华》,历代学者多赞同朱熹《诗集传》的观点,认为是周王赞美诸侯之诗。《毛诗序》却认为此诗旨在讽刺幽王,所谓“古之仕者世禄,小人在位,则谗谄并进,弃贤者之类,绝功臣之世焉”。清代魏源《诗古微》提出“此亦诸侯嗣位初朝见之诗”。全诗共分四章,每章六句,前三章前三句运用了叠咏手法,且前三章四、五句完全重叠,运用了顶真之修辞。前三章皆以“裳裳者华”起兴,而后引出我所见之人的不凡阵仗和我见他后心情畅快的状态。末章的“左之”“右之”《毛诗》认为代表的分别是阳道朝祀和阴道丧戎之事,末二句则是对“君子”表里如一、承传祖德的赞美之辞。
诗经小雅 第28篇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醘妻煽方处。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注释】十月之交:周历十月,夏历八月。交,指两月交会时。朔月:月朔,指每月初一。微:日月亏缺,一说晦暗不明。告凶:预告凶兆。行〔háng〕:轨道,引申为规律、法则。无政:治政无方,没有政绩。常:常道。烨烨〔yè yè〕震电:烨烨,明亮、灿烂貌。震电,电闪雷鸣。不宁不令:宁,平安,安宁。令,美好,吉祥。山冢〔zhǒng〕崒〔suì〕崩:山冢,山顶。崒,通“碎”,崩坏,一说高耸险峻。胡憯〔cǎn〕莫惩:憯,竟然。惩,惩戒、制止。皇父卿士:皇父,人之字,周幽王时卿士。卿士,周代官名,总管王朝政事,为百官之长。番维司徒:番,姓氏。司徒,周代官名,六卿之一,掌管国家土地和人口数量。家伯维宰:家伯,人之字。宰,周代官名,即冢宰,亦称太宰,为六卿之首。仲允膳夫:仲允,人之字。膳夫,周代官名,掌管王室的饮食。棸〔zōu〕子内史:棸子,姓棸的人。内史,周代官名,春官宗伯的属官,掌管官员的爵禄废置、杀生予夺。蹶维趣马:蹶,姓氏。趣马,周代官名,掌管王室养马之事。楀〔yǔ〕维师氏:楀,姓氏。师氏,周代官名,掌管教育王室子弟及朝仪得失之事。艳妻煽方处:艳妻,美艳的妻子,指周幽王王后褒姒。煽,炽盛。方处,正在权位,正执权柄。抑:通“噫”,感叹词。不时:不按农时,一说不是、不对。我作:即“作我”,役使我。彻:拆除,拆毁。污莱:指田地荒废。向:城邑名。三有事:即三有司,指国之三卿。亶〔dǎn〕侯多藏:亶,诚然,确实。侯,语气助词,无实义。多藏,聚敛很多。憖〔yìn〕:愿意,肯。以居徂向:即“徂向以居”,去向邑居住。黾〔mǐn〕勉:勉力,尽心。噂沓〔zǔn tà〕背憎:噂沓,议论纷纷。背憎,背地里憎恨。职竞:专事竞逐。职,专门。里:通“悝”,忧伤。痗〔mèi〕:忧思成病。羡:丰足,富余,一说欣喜。彻:终尽,完结。一说遵循天道,一说毁灭。【翻译】九月十月交会之时,十月初一为辛卯日。天上出现日食之象,也会发生大恶之事。那时月亮亏缺不圆,现在太阳亏缺不圆。如今这些下层民众,也会变得非常哀伤。日月之象预告凶兆,不能遵循运行规律。四方诸国治政无方,不能任用贤良之士。那时月亮亏缺不圆,尚且维持常道运行。现在太阳亏缺不圆,为何却是不善之兆?闪亮耀眼雷鸣电闪,不能安宁也不祥和。百条河流如同沸腾,山顶岩石破碎崩塌。高处堤岸变成深谷,幽深山谷变为山陵。哀悯如今世上之人,怎么竟然不去制止?皇父担任朝中卿士,番氏官职乃为司徒。家伯执掌冢宰之职,仲允负责王室膳食。姓棸之人官居内史,蹶氏掌管王室马匹。楀氏之官乃是师氏,艳妻势盛正居权位。哎呀这位名皇父者,难道说他不遵农时?为何让我服那劳役,却不来这和我商量?拆毁我的墙壁房屋,田地最终成为荒芜。还说不是自己残害,王朝礼法就是这般。皇父这人十分圣明,营建都城在那向邑。挑选三位有司卿士,确实多行聚敛之事。不肯留下一位老臣,使他守护我朝君王。选择拥有车马之人,迁徙去往向邑居住。尽心尽力处理公事,不敢告知自己辛劳。没有罪责也无过错,谗言诋毁喧嚣无穷。下层民众所受灾孽,并非是从天上降下。议论纷纷背里相憎,专事竞逐由人操控。我心悲伤悠悠不绝,忧思之甚终而成病。四方之人丰足富余,独我一人忧心难安。民众没有不安逸者,独我一人不敢止息。上天之命没有终尽,不敢效友自享安逸。【解读】《十月之交》与《正月》一诗的主题类似,正如《毛诗序》所言“大夫刺幽王也”,本诗是通过一位周朝大夫之口,表达对西周末年君王昏庸、权臣当道、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的谴责,及对遭受深重苦难的底层百姓的同情怜悯。诗中记载的日食发生于周幽王六年夏历十月一日(公元前年月日),是目前世界上记载最早的日食记录。全诗共分八章,每章八句,可大致分为三部分。前三章将日食、月食与地震联系在一起,暗示了王朝治政无方、任用奸佞之弊。中三章详述了幽王宠幸的七名佞臣及王后褒姒,尤其控诉了皇父违时劳役、拆屋毁田、搜刮民脂、迁都弃王等恶行。后二章写贤明之臣在谗毁纷纷、小人猖狂的背景下的艰难处境,再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是现实主义政治抒情诗中的杰作。
诗经小雅 第29篇
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注释】间关:车行时发出的响声。辖:穿在车轴两端孔内使车轮不脱落的键。逝:去,往。括:汇集。依:草木茂盛貌。鷮〔jiāo〕:一种长尾善斗的野鸡。辰:美善,一说这时。令德来教:令德,美德。来教,来相教益,一说改修德教。誉:通“豫”,安乐。一说声誉。射:〔yì〕:厌倦。女:同“汝”。柞薪:柞木类的柴薪,亦泛指柴薪。湑〔xǔ〕:茂盛。鲜: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善好。景行:高尚的德行,一说大路。騑騑〔fēi fēi〕:马行不止貌。【翻译】车行辘辘车辖晃动,美好少女思她出行。并不饥饿也不口渴,善言德教同来汇集。虽然没有要好朋友,闲适安逸而又喜悦。平原林木长势茂盛,有群野鷮栖集树上。那位女子善好高大,以其美德来相教益。闲适安逸而又豫乐,对她喜欢没有厌倦。即使没有美味好酒,希望姑且饮用一些。即使没有上好菜肴,希望姑且品尝一些。虽然德行难匹配你,且去歌咏而又起舞。登上那座高高山冈,劈下柞木当作柴薪。劈下柞木当作柴薪,它的枝叶非常茂盛。因为我能与你相见,我的忧心倾尽无余。山峦高峻需要仰观,德行高尚需要效法。四匹公马奔驰不止,六根缰绳如同琴弦。新婚之时与你相见,以此慰藉我的内心。【解读】“觏尔新昏”一句,其实已透露出《车辖》一诗的主题与男女婚仪有关,即朱熹《诗集传》所谓“此宴乐新昏之诗”。而《毛诗序》则提出“大夫刺幽王”说,认为幽王为褒姒所惑,昏庸误国,故有“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全诗共分五章,每章六句。首章以行车声起兴,暗示此为前去迎亲的车队。男子思慕这位“娈季女”之甚,是为求其“德音”,故而饥渴不觉;虽无好友,亦不碍燕然欣喜之情。二、三章具体描述了迎到女子及宴饮欢庆的场面,男子谦称自己“无德与女”,是为渲染女子德美、堪为教益之实。四、五两章以登山劈柴、四马驾车等起兴,映衬出男子新婚时慰藉和悦的心绪,其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两句更是成为赞美人品德高尚的千古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