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诗赏析(推荐5篇)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诗赏析 第1篇

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当作于会昌四、五年(844、845)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是诗,盖为武宗忧也。武宗英敏特达,略似汉宣,其任德裕为相,克泽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可谓有为,故曰‘夕阳无限好’也。而内宠王才人,外筑望仙台,封道士刘玄静为学士,用其术以致身病不复自惜。识者知其不永,故义山忧之,以为‘近黄昏'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2)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

(3)古原:指乐游原。

(4)近:快要。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诗赏析 第2篇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长安志》:_升*坊东北隅,汉乐游庙。_注云:_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整体赏析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精神。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短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

【诗句】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出处】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译注1】

夕阳西下,风光无限美好,只是黄昏将到,美好的景色是不会长的。后来用以说明某些事物虽暂时繁荣兴旺,但不久就要衰败没落下去。

【译注2】

夕阳西下时的风光固然无限美好,只是黄昏业已临近,美景即将消失在夜幕中。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晚唐黯淡前途的无限忧虑,情调哀伤。

【全诗】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①乐游原:地名,在古长安南郊,因地势较高,在那里可以看到长安城全貌。

②向晚:傍晚。

③只是:只可惜。

【全诗赏析1】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甚高,四望宽敞,汉宣帝时曾在此建立乐游苑,唐代是游览胜地。诗的前两句点明登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一日傍晚(“向晚”),诗人情绪不佳,于是驱车前往乐游原,以排遣“不适”。首二句**叙起,承接自然。“夕阳无限好”充满了赞叹之情,“只是近黄昏”则语意转化,流露出对“无限好”的“夕阳”即将沉入暮霭的惋惜之情和美景不常的感慨。

诗人以精炼浅显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了人们在面对一些即将消逝的美好事物时所产生的共同感受,因而引人共鸣,广为流传。

【全诗赏析2】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为唐时登览胜地。诗写意不适时登古原遥望夕阳而触发的`感受,警策在后两句其所包蕴的深广意境,“夕阳无限好”是一方面,形容美丽的夕阳佳处无限,引人留恋,亦即“人间重晚晴”的意思;另一方面,形容时已黄昏,夕阳转瞬即逝,令人流连怅惘,徒唤奈何!

这就给读者同时提供了乐与悲、存在与消逝、有限与无限等一系列审美对象,任其测之无端,玩之无极。纪昀谓“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同时包含赞美生命、眷念人生和哀挽迟暮的正常老年心态,管世铭谓“消息甚大,为五绝中所未有。”

【全诗赏析3】

李商隐晚年写的一首五绝:“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的古原即乐游原,在长安城东南,地势高而宽敞,是唐代游览胜地。诗人以*易而精炼的语言,表现了灿烂辉煌的金色斜阳之美,意境壮丽而阔大。

在一般人心目中,黄昏夕阳总是同昏暗惨淡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却热烈赞颂“夕阳无限好”,表现出他对夕阳美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使诗的形象非常新鲜,有独创性。这也是此诗的一个特点。

关于后两句的涵义,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诗人表现他的迟暮之感; 有人说是诗人表现对时光的珍惜; 也有人猜测诗人以夕阳象征唐**,寄寓对国事的忧虑; 还有人认为诗中表现了对黄昏、黑夜的厌恶,对阳光的热爱和对光明的追求。诗人融情人景,创造了一个富有丰富暗示性的象征境界,吸引着读者去想象、体味和探究,这正说明此诗达到了单纯与丰富、定向指意与多种含义的**。它宛如一颗多面体的水晶石,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迷人的、绚丽的光色。

——海子《秋日黄昏》原文及赏析

《秋日黄昏》——海子

火焰的顶端落日的脚下

茫茫黄昏华美而无上

在秋天的悲哀中成熟

日落大地大火熊熊燃红地*线滚滚而来

使人壮烈使人光荣与寿同在分割黄昏的灯

百姓一万倍痛感黑夜的来临

在心上滚动万寿无疆的言语

时间的尘土抱着我

在火红的山冈上跳跃

没有谁来应允我

万寿无疆或早夭襁褓

相反的是这个黄昏无限的痛苦

无限漫长令人痛不欲生

切开血管

落日殷红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爱情保持一生

或者相反极为短暂极为短暂匆匆熄灭

愿我从此不再提起

再不提起过去

痛苦与幸福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唯黄昏华美而无上

赏析:

《秋日黄昏》是1987年10月4日海子所做的一首诗歌。黄昏是历代文人最易感慨的时光。不论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伤势,还是黄昏时的“残阳如血”的感怀和无奈,黄昏成了一个寄托文人们哀思的沉重载体。

黄昏华美而无上黄昏是历代文人最易感慨的时光。不论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伤势,还是黄昏时的“残阳如血”的感怀和无奈,黄昏成了一个寄托文人们哀思的沉重载体。“秋日黄昏”在文人的笔下更是伤痛的源地,一切都那么沉痛而苍白。同样,在海子的笔下,“秋日黄昏”也被赋予了痛苦和挣扎。然而,诗人“再不提起过去”成了对逝去岁月的最沉痛的告别,或许,只有在“过去”经历了巨大痛苦的人才会对“过去”做出如此绝望的告别。“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世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在**的那一刹那都将化为乌有。不论是痛苦还是幸福,当**的钟声来临时,一切都将随风远去,然而,黄昏却“华美而无上”。海子的心境是怎样的一种沉痛、苦闷、无奈和寂寞!我无法彻底明白,但我希望我能通过他的文字读懂他的心情。

黄昏,既漫长又短暂。正是因为如此,诗人才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和寂寥。“落日殷红”,生命的血液向外倾洒,最后留下的只有诗人的痛苦挣扎。黄昏,是痛苦与绝望的发源地,也是痛苦与绝望的终结地。过去在转瞬间成为历史,不再提起锈迹斑斑的历史,是一种无奈的解脱,诗人对过去的失望和绝望使这种解脱更显沉重和无奈。秋日,赋予黄昏以成熟与华美。然而,秋日最终都会随着时间而渐趋衰老,直至**。成熟与华美,在世间只能作短暂的停留。黄昏灯盏的燃起,必将带来漫长黑夜的恐惧,高蹈**或特立独行的人必将深陷于黑夜,直至被吞没。而海子却在这种情况下去寻找一种寄托,这就注定了希望的渺茫。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爱情保持一生/或者相反极为短暂匆匆熄灭”,不管何种情况,诗人都不想再提起过去,只是希望黄昏的灯盏能够安歇。“再不提起过去”,告别过去的一切,让历史慢慢地尘封,因为诗人明白,人世的一切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包括“痛苦与幸福”。海子,一个黄昏的孤独浪子,一个在黑夜中挣扎的高蹈的执火人,希望日落大地时的“大火熊熊”能使海子壮烈、也使他温暖和幸福。

——姜夔暗香疏影赏析(暗香疏影月黄昏全诗)

01.姜夔拜访范成大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诗赏析 第3篇

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诗赏析 第4篇

乐游原,在汉代被称为乐游苑,以风景秀丽而闻名。唐代时,乐游原是长安城的最高点,因此成为人们登高揽胜的绝佳去处。张九龄曾写过一首《登乐游原春望书怀》,其中四句写道:“万壑清光满,千门喜气浮。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乐游原风光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古人登高并不只是为了欣赏风景,更重要的一个目的是遣怀。所以,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浩叹,杜甫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感慨。李商隐登乐游原必定也是有原因的。

如此美景,若能长久该多好啊!可是,天色已晚,夕阳美景很快就要消失了。“只是近黄昏”的转折中,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在古诗词中,夕阳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景致,而是诗人借以抒发心中复杂情感的意象。它徐徐而落,象征着人生的衰老、国家的衰微、时代的没落,因而极易引发诗人悲伤凄凉的情感。

李商隐身处于晚唐,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国家就一直走向衰败,本该绚丽如晚霞的唐王朝,最终像落日一样一点点沉下去。李商隐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丝毫阻挡不了。百感茫茫,一时交集,悲凉无限,最后熔铸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

以上是这首诗的一般性解读。当然也有人认为,“只是”一词在古代并没有转折的意思,而是“就是”、“正是”之意。李商隐《锦瑟》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是”的意思也是“正是”。因而,末两句应该是说:眼前的景致分外妖娆,正是因为天色近黄昏才呈现地如此美好。所以,它表达的不是惋惜悲凉之情,而是对眼前美景的赞美与喜爱,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貌似不太符合李商隐的一贯风格)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gushicishangxi

古诗词赏析|关注久了会写诗

期待你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诗赏析 第5篇

注释

题记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隐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夕阳”一句,向来被认为是诗人对繁盛的唐帝国即将衰落之感叹。大唐王朝繁盛一时,可如今就如同这夕阳般西下,好景不长。故而这句诗长久以来是这样翻译的:“夕阳无限的美好啊!只不过已经快要落下了。”李商隐身处的晚唐,总有一种极致奢华过后的颓废感,故而此诗理解为李商隐对唐帝国的感叹。这种美好事物即将消逝沉落的失落感深深地烙在晚唐的每一个诗人身上,故而晚唐诗人的诗作比起盛唐总少了那种英姿勃发的自信感,大多消沉颓丧、含蓄委曲。如同本诗,在带入李商隐所处时代之后,本是平凡朴实的语言,却带着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毕竟那是中国甚至人类历史上最繁盛的一个帝国,其衰败之境怎么可能不让人伤心?不过此诗亦有另外一种解读的角度,在近年来已经得到很多学术界的认可:这种观点认为“只是”二字在这里并不是转折的意思,而是一种理性的解释。故而后两句应该翻译为:夕阳无限的美好啊!因为已经接近了黄昏才能看到啊!笔者考证了许多关于此诗的资料,发现自明清开始,一直以来对后两句的解释都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关于“只是”二字的用法,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晚唐时期都有“因为”的意思,比如李商隐本人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况且此诗为诗人游玩时一时兴起所做,未必能刻意将“夕阳”这一意象比作晚唐,只不过是当时情于境合、自然而然罢了。而这种解释自然让全诗没有了上种解释的伤感,却有了一种赞叹大自然之美景的壮怀之感。虽近黄昏,但是却依然能感受到美,这种情感积极向上,与之前的解释截然相反。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鉴赏玉溪诗人,另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是:“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那也是登上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看来,乐游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时来赏之地。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溪意绪不佳,难以排遣,他就又决意游观消散,命驾驱车,前往乐游原而去。

乐游原之名,我们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绝唱《忆秦娥》深深印在我们的“诗的摄相”宝库中,那就是:“……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玉溪恰恰也说是“乐游原上有西风”。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称“乐游苑”才是,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

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或者,东坡的“闲庭曲槛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荡春!”庶乎有神似之处吧?可惜,玉溪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溪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

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细味“万树鸣蝉隔岸虹”,既有断虹见于碧树鸣蝉之外,则当是雨霁新晴的景色。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大约此二语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写照,故屡于登高怀远之际,情见乎词。那另一次在乐游原上感而赋诗,指羲和日御而表达了感逝波,惜景光,绿鬓不居,朱颜难再之情—这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若将这种情怀意绪,只简单地理解为是他一味嗟老伤穷、残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获玉溪之诗心句意乎。毫厘易失,而赏析难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愿共探讨,以期近是。(周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