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古诗赏析(优选10篇)

《竹石》古诗赏析 第1篇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酒,以驱邪避**,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xxx而温暖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竹石》古诗赏析 第2篇

⑴满xxx:满xxx,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xxx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xxx》。宋以来始填此词调。《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韵,后片十句五*韵。[3]

⑵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出现的年代,还可以**前推。如《满xxx·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云:“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又《水调歌头》词云:“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产生,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说明词人的积极主张收复、_。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才有了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这是“溪山”隐逸情结产生的真正原因。怪:惊异,骇疑。而之所以如此,隐含有时光迅速,不觉间已是旧相识了的感叹意味。按:xxx归初期,曾有一段漫游xxx的生活经历,通判建康后,也大体宦游于xxx一带,故有此感。

⑶緉(liàxxx):一双。屐(jī击):木底有齿的鞋,六朝人喜着屐游山。语出《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好财,xxx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⑷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淮南子·原道训》:“凡人xxx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时稼轩年近四十,套用此语自叹。

⑸“xxx”两句:此化用xxx《登岳阳楼》诗意:“xxx东南坼,乾坤日夜浮。”xxx言洞庭湖宽广,似将*大地**为二。坼(chè彻):裂开。

⑹“英雄”两句:谓图英雄霸业者,惟xxx操和xxx与匹敌。是时xxx从容谓**曰:“今天下英雄,xxx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志·**传》)此明颂xxx、xxx,暗扬xxx。盖当时堪与xxx、xxx争雄天下者惟xxx,而他正霸居xxx一带。稼轩《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xxxxxx。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此暗合。敌:匹敌。

⑺“被西风”两句:言历史遗迹被无情西风一扫而尽。

⑻“楼观”两句:感慨宦迹不定,事业未就而鬓发先白。xxx成:楼阁刚刚建成。xxx《送xxxxxx》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此喻调动频繁,难展才略。旌旗:战旗。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xxx大业未了。

⑼“叹人生”两句:谓哀乐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计较。转相寻:循环往复,辗转相继。

《竹石》古诗赏析 第3篇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xxx,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xxx、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_。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xxx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竹石》古诗赏析 第4篇

1、A

2、(1)xxx击还坚劲,xxx东西南北风

(2)咬定青山不放松、xxx原在破岩中

——竹石拼音版xxx文(竹石原文赏析及诗意概括)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xxx原在破岩中。

xxx击还坚劲,xxx东西南北风。

咬定青山不放松,xxx原在破岩(yán)中。

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的扎在了岩石缝隙中。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xxx: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原来。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xxx击还坚劲(jìng),xxx东西南北风。

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挫折,磨炼。击:打击。坚劲:坚强有力。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竹石》古诗赏析 第5篇

镗:鼓声。其镗,即“镗镗”。明xxx《大司马节寰xxx(xxx)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xxx:xxx都服役。漕:地名。

孙子仲:即公_仲,字子仲,xxx将领。

*:和也,和xxx之好。谓救xxx和xxx系。陈、xxx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xxx。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竹石》古诗赏析 第6篇

⑴金明池:词牌名,秦观创调,词咏汴京金明池,故取以为名。

⑵怅:失意,懊恼。

⑶萧萧:风声,草木经风摇落之声。

⑷霜条:经霜的树枝条。

⑸旧时飞絮:化用xxx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之九:“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⑹晚来:夜晚来临之际。

⑺行客:来往的行旅客人。

⑻燕台佳句:燕台,又指燕昭王延揽天下贤士的黄金台。xxx此处喻指几社文人雅集赋诗的地方。

⑼春日酿成秋xxx:指当年几社名流与xxx交游,曾为她作春闺风雨的艳词,竞成为今日飘xxx的预兆。

⑽畴昔:过去,以前。

⑾如许:如此,此为概指之辞。

⑿绕堤画舸:化用汤显祖《紫钗记》中“河桥路,见了些无情画舸,有恨香车”句意。

⒀忆从前:“忆”,回忆。此为回忆从前那些相恋的时光。

⒁眉儿愁苦:陆游《钗头凤》:“一杯愁绪,几年离索”,表现词人怀念恋人,柔肠寸断的心绪。

⒂梅魂:化用xxx《复出东门诗》:“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xxx:彼,他或她。

《竹石》古诗赏析 第7篇

1802年(**八年)xxx自珍十二岁时随父xxx丽正入京,居于横街全浙新馆。十年后,他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旋即侍父南下就徽州知府之任。四月,xxx自珍陪同母亲到苏州看望外祖父段玉裁,并在舅家与表妹段美贞结为伉俪。是夏,携新婚夫人返杭州,泛舟西湖时,念及十年契阔,乃作此《湘月》词抒怀。

词开篇由出身说起。生于杭州,本*凡事,但偏说自己如著名的“飞来峰”一般,是“天风”将我“吹堕”在此“清丽”的“湖山”之间的。气派之大、构想之奇,令人击节,而一种独往独来、风发踔厉的姿态也栩栩然纸间,为全篇树立了奇气奔涌的基调。接下来回首往事,照应词序“予别杭州十年矣”,词意又紧承“果然”而来。然而十年京华,一事无成,即或鄙贱的“屠狗功名”与空洞的“雕龙文卷”也还未入手,那种惘然之感正如眼前西湖的烟波一般“苍茫无际”。那么自己的行藏则将不止为英豪所不齿,就是xxx小一流美人不也会嘲笑自己的“非计”么。此数句诚然是自嘲,但感喟深沉,杂以绮艳,给人磅礴流丽的魅力感。

过片承首句“湖山”而来,掉转抒情之笔来写泛舟西湖所见之景,在写景中,又穿插着词人“清愁”、“销魂”的主体感受。xxx先生分析道:“这种跳跃跌宕的章法又是与主体勃郁不*之气相联系的。词人本不是心*气和地来观赏湖山景色,而是借游湖来排遗胸中的不*与愤懑。明乎此,才能体察到开篇“天风吹我”的突兀之句原是主体心灵深处如潮怒气的排戛激荡。”这种体味是细微而准确的。事实上,下片也仅有“斜阳”、“香草”两处意象是眼前所见,其余如“罗袜音尘”、“渺渺予怀”、“箫”、“剑”等无不是心灵化了的“如潮怒气”的衍射。特别其中第一次出现了“怨去_,狂来说剑”的对举性质的这组意象,为xxx自珍一生的诗词创作奠定了指向性的基础。清初词坛大家xxx在《沁园春·赠别芝麓先生,即用其题《乌丝词》韵》中已有“禅榻_,妓堂说剑,也算男儿意气场”之句,为xxx自珍所本,而xxx自珍又益以“怨”、“狂”二字,更加丰富了“箫”与“剑”的内蕴层次,从而形成了属于“xxx氏”的独特的销魂之味。

清*乐·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xxx)

留春不住,xxx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xxx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xxx。

——xxxxxx《清*乐·春晚》

《竹石》古诗赏析 第8篇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一年,饮着醇美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气息。初升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桃符都换成了新。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典型素材,抓住有**性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缘故。

这首诗虽然用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习俗来寄托自己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竹石》古诗赏析 第9篇

⑴镗:鼓声。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xxx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

⑷孙子仲:即公_仲,字子仲,xxx将领。

⑸*:*定两国纠纷。谓救xxx和xxx系。陈、xxx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⑻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

⑼于以:在哪里。

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

xxx说(yuè):约定、成议、盟约。

⑿于嗟:叹词。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久远。

⒂信:守信,守约。

《竹石》古诗赏析 第10篇

天道不专反复无常啊,为何使老百姓在**中遭殃?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正当仲春二月迁往东方。

离别家乡到远处去啊,沿着长江、xxx到处**。走出都门我悲痛难舍啊,我们在甲日的早上开始上道。离开旧居,从郢都出发,前途渺茫,我罔然不知何往。桨儿xxx儿却徘徊不前啊,可怜我再也不能见到君王。望见故国高大的楸树,我不禁长叹啊,泪落纷纷象雪粒一样。经过xxx的发源处又向西浮行啊,回头看郢都东门却不能见其模样。心绪缠绵牵挂不舍而又无限忧伤啊,渺渺茫茫不知落脚在何方。顺着风波随着江流漂泊吧,于是乎飘流失所客居他乡。船儿行驶在滚滚的波浪之上啊,就象鸟儿飞翔却不知停泊在哪个地方。心中郁结苦闷而无法解脱啊,愁肠百结心情难以舒畅。

将行船向下顺流而去啊,过了洞庭湖又进入长江。离开自古以来的住所啊,如今漂泊来到东方。

我的灵魂时时都想着归去啊,哪会片刻忘记返回故乡?背向xxx边而思念郢都啊,故都日渐遥远真叫人悲伤!登上大堤而举目远望啊,姑且以此来舒展一下我忧愁的衷肠。可叹楚地的土地宽*广博、人民富裕安乐啊,江汉盆地还保持着传统的楚国风尚。

面对着xxx不知到何处去啊?大水茫茫也不知道南渡到何方?连大厦荒废成丘墟都不曾想到啊,又怎么可以再度让郢都东门荒芜?心中久久不悦啊,忧愁还添惆怅。郢都的路途是那样遥远啊,长江和xxx有舟难航。时光飞逝的使人难以相信啊(另:神志恍惚地仿佛梦中不可信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时光。悲惨忧郁心情不得舒畅啊,怅然失意满怀悲伤。

群小顺承楚王的欢心表面上美好啊,实际上内心虚弱没有坚定操守。有人忠心耿耿愿被进用为国效力啊,却遭到众多嫉妒者的障蔽。xxx、xxx有高尚的品德啊,高远无比可达九天云霄,而那些谗人们却要心怀妒嫉啊,竟然在他们的.头上加以“不慈”的歪曲之名。楚xxx那些不善言辞的xxx之臣啊,却喜欢听那些小人表面上的激昂慷慨。小人奔走钻营而日益显进啊,xxx却越来越被疏远。

尾声:放眼四下观望啊,希望什么时候能返回郢都一趟。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啊,狐狸死时头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向。确实不是我的罪过却遭放逐啊,日日夜夜我哪里能忘记它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