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兵马》古诗赏析(共3篇)

《洗兵马》古诗赏析 第1篇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望望:《石门山》(南北朝-丘迟):“依依明月道,望望白云隅。”《有所思》(梁-萧统):“望望江山阻,悠悠道路长。”

雨干:雨停。《春日北归舟中有怀》(唐-薛能):“雨乾杨柳渡,山热杏花村。”《重简王明府》(杜甫):“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乾。”

淇上:淇水左岸。唐诗中一般指卫州、怀州甚至相州一带。《淇上人戏荡子妇》(梁-刘孝绰):“桑中始奕奕,淇上未汤汤。”《相州山池作》(唐-张说):“邺中秋麦秀,淇上春云没。”《送萧献士》(唐-皇甫冉):“淇上春山直,黎阳大道分。”

城南:《陌上桑》(汉乐府):“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艳歌行》(魏晋-傅玄):“问女居安在,堂在城南居。”《美女篇》(魏-曹植):“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洗甲兵:《艺文类聚》卷二引《六韬》:“文王问:…。太公进曰:'是非子之所知也。祖行之日,雨辎重车至轸,是洗濯甲兵也。’”传说周武王出师遇雨,太公认为是老天洗刷兵器,后擒纣灭商,战争停息。后遂以“洗兵”表示结束战争。《奉和相公发益昌》(唐-岑参):“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大意:农民急切盼望雨快停下,布谷鸟处处鸣叫催促春种。淇上健儿赶快归来莫懒散,城南的思妇早就愁多入梦。哪里能得到壮士引来天河水,洗净甲兵永不再用。(淇上近邺城,淇上健儿指围困邺城的官兵。)

此诗共48句。每12句为一层。首层写捷书频传形势大好。主要三点。一是中兴诸将已收山东,乱军只能卷缩邺城,其“危命在破竹中”。二是大好形势来之不易。要记得曾经“仙仗过崆峒”,不要忘历经“三年笛里关山月”,才有今天“万国兵前草木风”。三是大好形势的取得主要靠“皇威”和“朔方无限功”。当然也提到了回纥。但回纥似乎更在乎“喂肉”。这一层有两点精彩:一是“皇威清海岱”有分寸。二是“喂肉葡萄宫”有色彩。第二层细赞“中兴诸将”,评述朝廷现状。首先是元帅“功大心转小”。然后是“郭相谋深”。两个主帅一个小心谨慎一个足智多谋。接着写司徒李光弼,尚书王思礼。一个心如明镜,一个气质清高。这几个人应运而生,乾坤才得以整顿。现在的局面是:大臣们“青春复随冠冕入”,宫殿里“紫禁烟花绕”。再没有弃官避乱“忆鲈鱼”。人才普遍感觉有依靠。特别是皇帝和太上皇关系还特别融洽。这一段当然也是颂词,但多少有点微妙。杜甫多么希望真的如此!实际上,从去年房琯罢相,到今春贾至遭贬,大臣们当真感觉是“安巢鸟”了吗?皇帝与太上皇果真那么和谐吗?第三层写对人才政策的评价。杜甫觉得当时封赏过滥。有些人只是“蒙帝力”得以封侯封王。杜甫还是忍不住隐晦地说了房琯的事。不管怎么说,“萧丞相”(房琯)还是留在了“关中”,而且起用的还是“张子房”。对这个张子房,杜甫评价很高。他是“一生江海客”,他“扶颠筹策良”。对房琯罢相杜甫虽不满,但对张镐入相,杜甫完全赞成。他甚至认为有了张镐为相,“青袍白马更何有”?大唐将像东汉东周一样再次中兴。第四层承“喜再昌”。现在虽还不能说已“再昌”,但对再昌的美好期待已淋漓尽致。“寸地尺天皆入贡”说的是四海一统,“奇祥异瑞争来送”也是人之常情。隐士当然不必再“歌紫芝曲”,词人当然要讴歌大好形势。但这是不够的。杜甫关心的是“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种庄稼才是最根本的。现在围邺城的“淇上健儿”,一旦消灭了乱军,就要回归家乡,而且还要“归莫懒”。不仅要与“城南思妇”团圆,还要尽快投入春耕生产。杜甫多么希望有壮士能“挽天河”,一举消灭乱军,“净洗甲兵长不用。”

这首长诗是杜诗名篇。声调宏亮,词句壮丽,语气浪漫。总的讲是在讴歌。在涉及房琯、涉及皇上与太上皇关系、涉及滥封王侯等问题时略有隐忧。这首诗最后落脚点是盼望早消灭乱军,早结束战争,早净洗兵甲。

《洗兵马》古诗赏析 第2篇

成王:指李俶。收复两京名誉主帅。【《旧唐书-代宗本纪》:“肃宗长子。…初名俶,年十五封广平王。…肃宗还京,大赦,改封楚王。…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四月庚寅,立为皇太子,改名豫。”】

心转小:《荀子-不苟》:“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淮南子-主术训》:“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心小矣。《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郭相:郭子仪。【《旧唐书-肃宗传》至德元载八月:“诏以子仪为兵部尚书”“(至德二载十二月)左仆射、朔方节度郭子仪加司徒,进封代国公。”“(乾元元年八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来朝,…加子仪中书令。”】

司徒:李光弼。【《旧唐书-肃宗纪》至德元载八月:“(诏以)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载四月戊寅朔),李光弼为司徒。”】

尚书:王思礼。【《旧唐书-王思礼传》:“至德二年九月,思礼从元帅广平王收西京,…又从子仪战陕城、曲沃、新店,贼军继败,收东京。…迁户部尚书。”】

杳:幽深;高远。《己酉岁九月九日》(东晋-陶潜):“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为时出:应运而生。《香积寺…》(唐-王昌龄):“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

济时:济世,救时。《国语-周语中》:“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送元八游汝南》(唐-刘长卿):“纵横济时意,跌宕过人迹。”《过梁州…》(唐-岑参):“英雄若神授,大材济时危。”

大意:成王功大反而更小心,郭相深谋远虑古来少。司徒洞察秋毫心似明镜,尚书气质如秋天清高。几位豪俊皆应运而生,整顿乾坤救济时世足以了。

《洗兵马》古诗赏析 第3篇

现代的读者接触古诗,常常认为具有现实批判性的作品名篇很多,而“颂”体诗歌难得佳作。杜甫《洗兵马》是个例外。诗中有句说“词人解撰河清颂”(424—453年期间,即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河、济俱清,鲍照作《河清颂》赞美),这首诗本身就可说是热情洋溢的《河清颂》。

第二段(从“成王功大心转小”到“鸡鸣问寝龙楼晓”)逆接开篇“中兴诸将”四字,以铺张排比句式,对李豫、郭子仪等人致词赞美。“成王”收复两京时为天下兵马元帅,“功大心转小”,赞颂其成大功后更加小心谨慎。随后盛赞郭子仪的谋略、司徒李光弼的明察、尚书王思礼的高远气度。四句中,前两句平直叙来,后两句略作譬喻,铺述排比中有变化。赞语既切合各人身份事迹,又表达出对光复大业卓有贡献的“豪俊”的钦仰。“二三豪俊为时出”,总束前意,说他们本来就是为重整乾坤,应运而生的。“东走无复”以下六句承接“整顿乾坤济时了”而展开描写,从普天下的喜庆写到宫禁中的新气象,调子轻快:做官的_冠庆贺,不必弃官避乱;平民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如鸟归巢;春天的繁华景象正随朝仪之再整而重新回到宫禁,天子与上皇也能实施“昏定晨省”的宫廷故事。上上下下都是一派熙洽气象。

第三段(从“攀龙附凤势莫当”至“后汉今周喜再昌”)一开头就揭示一种政治弊端:朝廷赏爵太滥,许多投机者无功受禄,一时有“天下尽化为侯王”之虞。“汝等”二句即对此辈作申斥语,声调一变而为愤激。继而又将张镐、房琯等作为上述腐朽势力的对立面来歌颂,声调复转为轻快,这样一张一弛,极富擒纵唱叹之致。“青袍白马”句以南朝北来降将侯景来对比安史之乱中的叛将,说明叛将不堪一击;“后汉今周”句则以周、汉的中兴比喻时局。当时,房琯、张镐都已经罢相,诗人希望朝廷能复用他们,所以特加表彰,与赞扬“中兴诸将”互为表里。张镐于758年(乾元元年)五月罢相,改任荆王府长史。这里说“幕下复用”,措意深婉。这一段表明杜甫的政治眼光。

第四段(从“寸地尺天皆入贡”到篇终)先用六句申明“后汉今周喜再昌”之意,说四方皆来入贡,海内遍呈祥瑞,举国称贺。以下继续说:隐士们也不必再避乱遁世,文人们都在大写歌颂诗文。至此,诗人是“颂其已然”,同时他又并未忘记民生忧患,从而又“祷其将然”:时值春耕逢旱,农夫盼雨;而“健儿”、“思妇”还未得团圆,社会的安定,生产的恢复,均有赖战争的最后胜利。诗人勉励围困邺城的“淇上健儿”要“归莫懒”,寄托着希望他们早日成功的殷勤之意。这几句话虽不多,却唱出诗人对人民的关切,表明他是把战争胜利作为安定社会与发展生产的重要前提来歌颂的。正由于这样,诗人在篇末唱出了他的强烈愿望和诗章的音:“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这首诗的基调是歌颂祝愿性的,热烈欢畅,兴致淋漓,将诗人那种热切关怀国家命运、充满乐观信念的感情传达出来了,是一曲展望胜利的颂歌。诗中对大好形势下出现的某些不良现象也有批评和忧虑,但并不影响诗人对整体形势的兴奋与乐观。诗章以宏亮的声调,壮丽的词句,浪漫夸张的语气,表达了极大的喜悦和歌颂。杜甫的诗原本以“沉郁”的诗风见称,而此篇是杜甫古风中的别调。

从艺术形式看,采用了华丽严整、兼有古近体之长的“四杰体”。词藻富赡,对偶工整,用典精切,气势雄浑阔大,与诗歌表达的喜庆内容完全相宜。诗的韵脚,逐段平仄互换;声调上忽疾忽徐,忽翕忽张,热情奔放中富有顿挫之致,词句清丽而能有苍劲之气,诗句跌宕生姿,大大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