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原文及赏析 第1篇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泊船瓜洲》原文及赏析 第2篇
泊船瓜洲
朝代:宋代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文学赏析扩展阅读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文学赏析(扩展1)
——泊船瓜洲王安石古诗原文(古诗泊船瓜洲王安石赏析)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是宋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史料记载,王安石1069年开始推行新法,数年后,因新旧**十分激烈,宋神宗终于下令罢黜被迫辞官。晚年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又重新起用他,召其**。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想起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休息时,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此时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新政,他深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只是朝廷内部**林立,争斗激烈,自觉前途暗淡,又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对此情景写下此诗。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文学赏析(扩展2)
——泊船瓜洲王安石古诗原文(泊船瓜洲古诗原文赏析)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一首词的重点,在最后一个字,“还”。这一首词所表达的意境与浪淘沙令,可以说截然相反。
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这个时候王安石的心情,再也不像以前了。变法刚开始时,是信心满满,是兴王只在谈笑中,是谁与争功。现在呢,何时还。
相对于商鞅变法的血雨腥风,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和。虽然朝堂之上,双方争论不休,但还算是文明。更为精彩的是,对阵双方均是光耀千古的人物,这一边是王安石,那一边是司马光,苏轼。
因为他们都是顶尖的人物,所以他们为捍卫自己的理想愿意付出一切,不会轻易妥协,都认为对方是错的,这就意味着变法的每一步都极其艰难。
这一切对王安石来说,是折磨,心生退意就是很正常的。
于是在一个春天的日子里,王安石望着大江*,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的景色,写下这一首词,抒发心情,感概万千。
也只有他这样的既是***,又是大诗人的人,才能写出来。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文学赏析(扩展3)
——泊船瓜洲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泊船瓜洲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泊船瓜洲》原文及赏析 第3篇
熙宁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入京,舟次瓜洲,写下了这首诗。王安石初次拜相时,因推行新法遭到围攻,以致不得不在熙宁七年四月罢相,因此这次复相入京,不能不使他顾虑重重。诗中既反映了他对复相入京的喜悦心情,又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功成身退,投老山林的心愿。诗的一,三句反映出王安石对复相的喜悦,二,四句则反映了他对江湖的依恋,两两相对,交互相承,正表现了他在魏阙与江湖之间挣扎的心态。
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人们常常引来作为宋代诗人注重推敲字句的倒证。据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载,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原作“到”,圈去后改为“过”,又改为“入”,“满”,换了十多字,才改定为“绿”。可见王安石作诗态度严谨,反复推敲。这个“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吹拂,万象更新。千里江南岸,一片绿葱葱。在写出了春风精神的同时,体现出生机盎然,积极向上的气氛,也密合王安石当时再次被召用的欣喜心理。所以《许彦周诗话》赞此句为: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
对于这个“绿”字,钱钟书《宋诗选注》评曰:绿字的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丘为“东风无一事,已绿湖上山”,李白“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主人山门绿”,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点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选定这个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想起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致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钱先生的问,确实发人深思。
对此,今人吴汝煜先生的回答是:唐人诗句确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唐人诗句与王诗相比,都未免逊色,王的诗句可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