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1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一年级学段,语文版必修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是南宋豪放派词人xxx晚年的**作,被明人xxx评为辛词第一。
2、语文的学习不可以离开诵读,本节设计中,诵读为本课学习的重点。通过让学生诵读,发现并处理诵读障碍——包括字音、字义、断句等;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情感,尤其是老师和视频中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本词豪放、深沉、悲愤的氛围中。最后也让学生掌握写作思路后,熟练背诵全词。
4、最后的结束语设计为本课的点睛之笔,上课如写文章,“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让学生充分感受本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更好地掌握本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2篇
xxx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xxx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xxx和xxx,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xxx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xxx、xxx。xxx割据东南,击退xxx;xxx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xxx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xxx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xxx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3篇
设计指导思想和教学流程:
有感情的朗读是这堂课的灵魂,教师在结尾引导学生论辩“我们该以怎样方式活着”是这堂课的亮点,xxx在六十六岁时候还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我们呢?我们该不该做到xxx所说的“生无所息”,去寻找心中的太阳?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这是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以怎么样的方式或着”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用具
小黑板、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诗歌课前播放乐曲《十面埋伏》,利用音乐的力量,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
因为是上午第一节课,学生精神状态不是不好,***不是特别集中于是,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我先是**学生进行“励志”活动
导入: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一首不朽的诗歌学习这首诗歌,需要有一种很特别的学习氛围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做,来,双手上举,想像着你的头顶上,有一轮硕大温暖的光芒四射的太阳现在,你双手捧住她,对,用双手捧住,让这太阳慢慢地融化进你的手心里,然后,经过你的头顶,进入大脑,再一点点向下,经过你的心脏,融入你的血液继续向下,慢慢地,慢慢地,再让这璀璨的太阳,沉入你的xxx,融入你的全身,好,放下自己的手臂现在你就是太阳,太阳就是你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光芒?有没有感受温暖?有没有感受到勇气和力量?对,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太阳,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去寻伟大诗人xxx心中的太阳(此刻,同学们群情振奋,师生一同沉浸其中)
片刻后,我看见很多学生长舒了一口气我知道,我需要的效果差不多已经出来了于是开始上课
《十面埋伏》音乐再起,激扬的声音,如同天籁在音乐陪伴下,我开始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师:多少次,他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多少次,他的耳畔回响着清角吹寒;多少次,他的梦乡是铁马冰河;多少次,他的眼前是大漠孤烟……可是他不敢回首,回首之后那情那景只能在灯火阑珊处,只会令他望尽天涯路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饱含着他多少无奈与悲凉,饱含着多少壮志难酬与英雄气短的苦闷!但是我们的xxx从不言败,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这里有一种大气的美,如梦如幻,悲凉而又厚重;这是有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惆怅而又慷慨;这里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打动,一切世俗的软弱和放弃,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里有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任情感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这就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就是八百多年来给了无数积极向上的人心灵滋养的大爱与大美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过程二:静读涵泳,初品感受诗歌的内容)
为了表示对xxx的尊敬,请大家打开书本,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品读这首传唱千古的经典诗歌注意,用心品读,不要发出声音学生默读,教室依旧一片寂静我也在心中默默地背诵着整首词,我的速度比学生们的要慢,当我默背结束时,我看见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悄悄地翻阅手中的教学案了
师:阅读,就是和高尚的灵魂在交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吟诵之中时,同学们觉得这首词是写什么的?请同桌之间简单交流(问题)
老师总结(小黑板)
(教学过程三: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
(学生在古筝曲《十面埋伏》的激昂旋律中,开始轻声诵读我在黑板上(1)把容易读错的字音标注出来:佛bì(xxx)狸祠(2)断句封狼居胥”)
师:刚才咱们描绘了大脑中出现的图象好,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自己用简洁、完整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词中每个典故的内容!
老师总结:
第一个是:xxx败xxx;
第二个是:xxx***;
第三个是:xxx望敌而逃;
第四个是:佛狸击败xxx;
第五个是:老年廉颇不得重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4篇
意思:谁能想,他曾指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山河势如出山猛虎。
出自:xxx《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xxx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xxx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xxx。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xxx:三国时的吴王xxx,字仲谋,xxx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xxxxxx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xxx曾两次帅xxx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xxx子xxx**。草草:轻率。是说xxx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5篇
把握每首诗词的独特之处。对于诗词本身的突出特点,教学时应作重点把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突出特点就是用典,这也是辛词的独特之处,在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所用典故并掌握用典目的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上课时我着重讲词中的典故,但因为课所限,没有很好地展开讨论,下一次再教这首词时,我会尝试让学生针对此问题讨论,这既有益于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也使学生在了解一些历史故事的同时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诗词中,用典是较为常见的,如果讨论得**、透彻,学生还可以通过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手法的掌握,来指导课外诗词鉴赏,并应用在自己的诗词创作及其他文体写作当中。
一学期下来,学生所学的诗词非常多,上课过程不可能把所有知识点都涵括了。最好的办法是一课一个知识点,学生通过学习一首首诗词,从而掌握诗词的知识点及诗词鉴赏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做到上课有重点,又可能把知识点化整为零,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6篇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xxxxxx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xxxxxx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xxx草率用兵学黩(dúxxx,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望。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d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7篇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xxx与xxx豪放词风的异同。
教学设想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8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xxx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xxx**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怀英一起读书,*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xxx**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xxx**的**,xxx南有一个叫xxx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xxx的残暴**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xxx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的和尚义端,xxx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者xxxxxx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xxx,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9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xxx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xxx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xxx的儿子xxx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xxx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xxx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xxx。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注释》
京口:xxx镇江。
xxx:xxx,字仲谋,三国吴国开国xxx。
寄奴:南朝xxxxxx小名。
元嘉:南朝xxxxxx**。
草草:仓促。
封狼居胥:汉xxx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内蒙。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击队南宋“隆兴北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11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xxx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xxx。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上阕写了哪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 。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词人引用的一个典故。请简要解释这个典故的意思,并说明词人用典的目的。
答: 。
(3)人们通常认为,词中的廉颇,是词人自身的写照。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 。
参***
(1)xxx和xxx(寄奴)。他们都是建立了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辉煌业绩都是从京口起步的)
(2)元嘉年间,南朝xxxxxx好大喜功,草率北伐,想建立像汉朝霍去病打败匈奴、封狼居胥山的功业,结果一败涂地,狼狈南逃。词人用此典故,目的是警告当权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草率北伐,而必须做好准备再采取行动。
(3)观点一:同意。①他们都年岁已老,赋闲在家,不得重用;②他们都勇猛而持重,壮心不已,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③词人希望自己能像廉颇那样被朝廷起用,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壮志。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是词人运用的对比手法:廉颇虽老,xxxxxx有起用之意,词人却被朝廷弃用,xxx国之心;②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怨愤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范本1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12篇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xxx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典故的运用及作用。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
多**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思路与过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1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分析这首词所用的表现手法。
3、背诵全词,了解xxx的思想与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预习、小组讨论、提出预习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巩固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为高考诗词鉴赏打基础。
2、感受诗人的形象,明确词人对苟且偷安者的憎恨以及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情感。
预习任务
一、结合注释以及所给资料,疏通文意,熟读并背诵《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金戈铁马(精锐部队)
元嘉草草(草率)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可堪回首(不堪哪堪)寻常巷陌(普通)
英雄无觅(寻找)
二、把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来。
三、写出本词使用的典故,并说说其用意。
四、思考词文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
五、思考本词的表现手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14篇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xxx于公元1205年(xxx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xxx开禧元年(1205),xxx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xxx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xxx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xxx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xxx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xxx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xxx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xxx和xxx,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今日用事者(xxx),又像xxx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为沉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15篇
教学目标:
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xxx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06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16篇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语文教师把教学批评的矛头指向了教材所辑录的文章。或许在时代性、思想性等方面,我们的教读内容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许一个教改浪潮汹涌的年代,我们渴望并呼唤像xxx、xxx、xxx等能自编讲义的大师级语文教师的出现。可是,笔者总还是觉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回归到课本,更多地去关注如何将文本阅读的方法带给学生,以期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让语文课文的示范性真正表现出来,尽量地像其他学科的例题一样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或者学习的思路。毕竟不管我们如何精选教材内容,xxx的容量在面对“语文”这个大主题时也仅仅只能算是沧海一粟;毕竟教师的个体审美与创造不免让xxx多出了一份“众口难调“的味道。基于此,我在执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时就极力想以课文为纲,尽量去体现出课文的示范性。
在梳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备课思路时,考虑到xxx词作品的'一个典型特点是用典,后人争议最多的是“掉书袋”,学生阅读最烦的是内容艰涩,趣味索然,因而,我认为处理这首词的关键是熟悉典故,重点是典故的处理,难点是如何进入典故,通过学习这首词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也还是xxx词善于用典这一特点,以及今后如何学习xxx的作品。锁定了“典故”这一主体教学内容之后,如何选择切入点让我仍然感到困惑,教学板块的设计与整合依旧显得茫然。考虑到迂回入题的方式或许会让导语显得雅致隽秀一些,但又怕不慎游离于主题之外,反而加重了辛词用典累赘的嫌疑。于是最终还是决定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凸显“典故”的分量,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好在典故毕竟还有“故事”的味道,在吸引学生的***上比较容易找到突破口。
如何让学生把词中所涉及的这些典故尽量熟悉,是读懂这首词的关键;如何在45分钟内让学生不厌其烦地面对这几个典故,就成为又一个教学难点。“熟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反复阅读的结果。熟悉课文以及衔接教学的关键则需要依赖课堂问题的设置,而问题的设计则需要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从“有几个典故”的初步搜索,到“陈述故事”的内容整理;从“与题目北固亭相关”的再度思考,到简洁的提炼概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点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及注释以加深理解。每一次新的阅读都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新的视角。我觉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减轻学生的厌倦情绪,以利于更好地完成,熟悉课文)这一目的。
辛词用典突破了史料的简单堆砌,要体现这种糅合的艺术魅力,就需要捕捉词中能恰倒好处地发挥衔接功能的字词。一个“望”字不仅将眼前与隔江之景连接起来,还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沉思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回首历史的悲壮,又有面对现实的苍凉;既有登临送目的情状,又有抒发思古幽情的依凭。寻找到这个“望”字,整首词的内在联系及教学内容的衔接便豁然开朗了。
当然,这堂课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应该说,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果在理清思路、展示意境之后能紧接着再进行一次读的训练,范读也好,听读也罢,或者干脆让学生进行试读,以此来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这样会使整堂课的处理更完美一些,教学**也必将更明朗一些,诗歌的韵味也会显得更浓一些。除此之外,在反思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课堂语言准确的必要性。比如,课堂上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用一句简洁而完整的话概括词中所涉及的典故。”这一问让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这个问题无意中丢掉了概括的“数量”,学生对概括的要求也不很清楚。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赏析 第17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xxx生于xxx,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xxx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xxx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xxx。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xxx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xxx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xxx和xxx,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xxx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xxx、xxx。xxx割据东南,击退xxx;xxx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xxx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xxx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xxx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优选【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