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2 第1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xxx山,英雄无觅、xxx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xxx。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xxx:三国时的吴王xxx,字仲谋,xxx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xxxxxx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xxx曾两次帅xxx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xxx子xxx**。草草:轻率。是说xxx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2 第2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滚滚流。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xxx。生子当如xxx。
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注释】
[1]神州:《河图括地象》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此处代指被xxx占据的中原。
[2]北固楼:即北固亭。
[3]不尽句:xxx《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滚滚来。xxx诗有长*滚滚空自流句。
[4]年少句:年少,意指xxx,他十九岁继承其兄孙策的事业。兜鍪(moú),俗语称头盔,借指兵士。
[5]坐段:占据、割据的意思。
[6]天下两句:《三国志·蜀先主传》是时xxx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曹耳,xxx之徒不足数也。
[7]生子句:《三国志·吴主传》注引xxx:xxx出濡须,作渔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围取,得三千余人。公见舟船、器仗、*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xxx,xxx儿子若豚犬耳。
【赏析】
这首词盖作于开禧元年(1205),是与【永遇乐】(千古*山)背景相同的怀古咏史之作。千古*山词通篇用典以寄寓伤今之意,结篇更是唏嘘感慨,悲壮之至。这一阙气象和词旨稍有不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2 第3篇
稼轩在xxx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xxx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xxx山,英雄无觅,xxx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xxx》说:xxx一次与xxx对垒,见xxx乘着战船,军容整肃,xxx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xxx,xxx(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若xxx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xxx和、靦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优选【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