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汇总3篇)

xxx《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1篇

报警的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军情危急。壮士的心里难以平静。带着用兵的符信离开了都城,精锐的军队开赴敌人的巢穴。战斗正是激烈的时候,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急风杂着鼓声呼啸着。宁愿作一名普通的百夫长浴血杀敌,也胜过作一个百无用处的书生啊?

【赏析】

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xxx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xxx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xxx奉命出征。xxx此诗当作于此时。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xxx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xxx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xxx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xxx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xxx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xxx《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2篇

「其三」

第三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xxx、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部队有这样体恤、爱护士卒的统帅,士卒没有不卖命的道路,由此亦可以想象这支部队战斗力量的强大。

「其六」

第六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xxx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16.(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重点字:神、圣)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重点字:鹜)

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

xxx《从军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3篇

从军行七首(选二)——xxx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xxx②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xxx士哭龙荒③。

xxx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

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③龙荒:荒原。

④xxx: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

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

xxx: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5分)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xxx古战场”用意象“日xxx”,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15、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