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推荐16篇)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重点难点】

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2篇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_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3篇

本学期我校成为研究高效课堂的试点校,刚刚迈出第一步,我觉得高效课堂的主渠道在课堂,的切入点也在课堂。即促进每一个儿童在各方面生长。所以,我校把高效课堂定位在“生长课堂”上。在研究中,我们把课堂的价值取向由“教会”转向“促进儿童生长”,把“尊重儿童主体,基于儿童经验,顺应儿童规律,发展儿童潜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原则,尊重儿童,相信儿童,释放儿童,发展儿童,成就儿童。提出了构建“生长课堂”五大标准,结合这五大标准我谈一谈我这节课的授课感受:

1.师生和谐的情感课堂。由于借班上课,这一点一定不如本班教师与孩子的沟通。

2.自主探究的兴趣课堂。“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与实物直接接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直接经验,体验成功,形成兴趣,实现基于经验和体验的自主建构和精神生长。这节课的设计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的,学生自学能够解决的自己学,自学解决不了的同桌解决或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才是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这节课我就是在学生疑难处指导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智慧、精神、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生长。

3.生生合作的有效课堂。这节课就是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学生教学生,变单轨学习为复轨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都有个性思考的自由表达,都能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思考,实现教学相长。

4.拓展思维的智慧课堂。这节课上我找准学生的应激点和认知差,找准蕴含学生生长的挑战点、突破点和提升点,并据此开展师与生、生与生的思维碰撞,智慧分享。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鼓励创新。同时,积累、拓展学生学过的古诗和与本诗密切相关的古诗。达到以诗解诗的目的。

5.多元评价的差异课堂。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会多一批好学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坚持“不同起点不同目标”的原则,特别关注学生各自不同的进步幅度和发展空间,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特别注意挖掘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实施因人而异的多样化的`鼓励性评价,如最努力的学生,天天都有进步的学生,最专心的学生,最有见解的学生,最虚心的学生,最认真的学生等,这种多元的积极评价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自信乐观的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使教学超越了学科本身,进入了儿童的精神领地。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在探索中,需要各位行走在高效课堂的路上的伙伴们给予帮助。

——王昌龄的《从军行》诗3篇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4篇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背景】

盛唐的边塞诗,大多是表达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但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的。“从军行”是乐府旧题,组诗共有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鉴赏】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

“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七十七年,大将军霍光派*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_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从军行》教学反思3篇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5篇

【注释】

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③表:上表,上书。

④掩尘骨 :掩是埋,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⑤龙荒:荒原.

【译文】

深秋边城榆树上的叶子早已疏黄开始飘落,傍晚红日欲坠,大风突起,一转眼城外的古战场就被如云的风沙弥漫.风沙过后,无数枯骨暴露在战场上。

这些年来,多少将士为保卫家园,战死在这荒凉的边城。应该上书朝廷将他们的尸骨好好安葬,别让这些为保卫国家而死的将士们像孤魂野鬼一样到死还在游荡。

【赏析】

这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描写一阵大风吹过古战场将战死的枯骨暴露在外.说明当时的战争有多么的惨烈,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唐朝前期,*国力强盛,但在边关战火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无数离开故乡到边关去争战的将士们都死在了离故乡几万里之外的陌生之地.但他们的的报国热情却感染着诗人。关山迢递,戎马劻勷,奋槊进击,血染征袍……

王昌龄——边塞诗人七言绝句的绝唱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就数王昌龄。七绝在初唐时就开始成熟了,但表现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佳作还不多,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_美誉。所以叫王江宁,或说因为他是江宁人,或说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

比如第4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赏析3篇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6篇

从军行.其三

原文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译文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赏析

第三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有这样体恤、爱护士卒的统帅,士卒没有不卖命的道路,由此亦可以想象这支战斗力量的强大。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7篇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调曲》旧题,多写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译文]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的眺望只看见了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鉴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_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的意识到了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加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的环境与人物的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8篇

本学期我校成为研究高效课堂的试点校,刚刚迈出第一步,我觉得高效课堂的主渠道在课堂,的切入点也在课堂。即促进每一个儿童在各方面生长。所以,我校把高效课堂定位在“生长课堂”上。在研究中,我们把课堂的价值取向由“教会”转向“促进儿童生长”,把“尊重儿童主体,基于儿童经验,顺应儿童规律,发展儿童潜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原则,尊重儿童,相信儿童,释放儿童,发展儿童,成就儿童。提出了构建“生长课堂”五大标准,结合这五大标准我谈一谈我这节课的授课感受:

1.师生和谐的情感课堂。由于借班上课,这一点一定不如本班教师与孩子的沟通。

2.自主探究的兴趣课堂。“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与实物直接接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直接经验,体验成功,形成兴趣,实现基于经验和体验的自主建构和精神生长。这节课的设计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的,学生自学能够解决的自己学,自学解决不了的同桌解决或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才是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这节课我就是在学生疑难处指导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智慧、精神、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生长。

3.生生合作的.有效课堂。这节课就是分组学习共同研究,学生教学生,变单轨学习为复轨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都有个性思考的自由表达,都能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思考,实现教学相长。

4.拓展思维的智慧课堂。这节课上我找准学生的应激点和认知差,找准蕴含学生生长的挑战点、突破点和提升点,并据此开展师与生、生与生的思维碰撞,智慧分享。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鼓励创新。同时,积累、拓展学生学过的古诗和与本诗密切相关的古诗。达到以诗解诗的目的。

5.多元评价的差异课堂。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会多一批好学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坚持“不同起点不同目标”的原则,特别关注学生各自不同的进步幅度和发展空间,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特别注意挖掘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实施因人而异的多样化的鼓励性评价,如最努力的学生,天天都有进步的学生,最专心的学生,最有见解的学生,最虚心的学生,最认真的学生等,这种多元的积极评价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自信乐观的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使教学超越了学科本身,进入了儿童的精神领地。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在探索中,需要各位行走在高效课堂的路上的伙伴们给予帮助。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9篇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10篇

从军行其三是从军行七首中的第三首.

深秋边城榆树上的叶子早已疏黄开始飘落,傍晚红日欲坠,大风突起,一转眼城外的古战场就被如云的风沙弥漫.风沙过后,无数枯骨暴露在战场上.

这些年来,多少将士为保卫家园,战死在这荒凉的边城.应该上书朝廷将他们的尸骨好好安葬,别让这些为保卫国家而死的'将士们像孤魂野鬼一样到死还在游荡.

从军行其三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描写一阵大风吹过古战场将战死的枯骨暴露在外.说明当时的战争有多么的惨烈,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唐朝前期,中国国力强盛,但在边关战火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无数离开故乡到边关去争战的将士们都死在了离故乡几万里之外的陌生之地.但他们的的报国热情却感染着诗人。关山迢递,戎马劻勷,奋槊进击,血染征袍。

延展阅读: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11篇

1、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2、独上:一作“独坐”。海风:从边地沙漠瀚海吹来当风。

3、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4、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金闺:对女子闺阁当美称,借指家庭。

5、新声:新制的乐曲。

6、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7、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8、关城:指边关的守城。榆叶:榆树叶。嫩者可食,亦可入药。疏黄:指叶子稀疏枯黄。

9、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10、表请回军:上表请求撤军。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掩埋阵亡将士的遗骨。掩,埋。

11、龙荒:荒原。后泛指荒漠之地或处于荒漠之地的少数民族国家。龙,指匈奴祭天处龙城。荒,谓荒服。

12、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13、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14、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_。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15、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16、吐谷(yù)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这里泛指来犯之敌。

17、胡瓶:唐代西域、吐蕃等地制作的一种金属瓶子,似为工艺品,亦可作贮水器。落:指缠络于肩膊。紫薄汗:紫色蕃马

18、明敕: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此指接到皇帝的命令。星驰:像流星一般飞驰.,形客速度很快。封宝剑:指帝王将宝剑赐给有功的边将,即“尚方宝剑”。

19、山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20、依:倚靠。远戍:远方边防驻军的营垒。火:边防报警的烽火。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12篇

教学目标 :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 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x疆*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较鉴赏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3篇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13篇

人说唐朝诗人是文人与剑客的代身,恣意时拔剑豪饮,剑舞如飞;感慨时大笔泼墨,洋洋洒洒,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是很典型的一位。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已初显唐朝气贯长虹的_气势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京城已燃战火,国家安危在旦夕,爱国之士胸中愤愤不*,首句叙事,感情色彩强烈,开头就是紧张战争,接着将帅披金戴甲,保卫国家,动作迅速,充满生命力。敌人来犯,迅速接刃,这是国立昌盛军事强大的表现。“铁骑绕龙城”这样的场面既蕴涵保卫国家之意,又突现了雄伟之师的坚韧强大,这样的“显摆”鼓足了士兵的勇气,爱国之情与荣誉感填满胸间,我想这便是唐朝人爱好战争,赞美戎马生涯的缘由了。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直白,与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大体一致。

“雪晴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言战争环境之困难,然而将士们士气未减。“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封建社会推崇的书生地位竟然被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唐朝人的价值观是英雄主义,唐朝的繁荣为唐朝人的自信奠定了基础。真是物质决定意识呢,而晚唐这种气势消失殆尽了。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很简单,但它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叙事流畅,善于描绘环境,培养氛围。

——从军行说课稿3篇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14篇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1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导学生识字和写字,理解古诗的大意。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了解古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书下注释、查找工具书自学诗的大意; 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流程

1、温故知新——入诗文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第16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青海上空阴云遮暗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盔和甲,不打败西部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交通,一镇兼顾**、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整个西北边陲景象,而且点出“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极其重要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强敌,正是戍守“孤城”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画面。这两句在写景同时渗透丰富复杂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关注,对自己所担负任务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西北战场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壮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将士豪壮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战争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艰苦、长期基础上所发出更坚定、深沉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一个重要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豪情壮志同时,并不回避战争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大处落墨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是王昌龄绝句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体现。全诗表明将士们驻守边关宏伟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