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的意思及赏析(热门3篇)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的意思及赏析 第1篇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扩展2)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诗词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诗词原文及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的意思及赏析 第2篇

决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有的人看到别人学习成绩好,自己很羡慕,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喜欢,但总是下不了认真学习的决心。连上学往往都有很多借口,天晴不去,下雨不去;天热不去,天冷不去;没车不去,不送也不去。这样的学习态度,成绩怎么可能自己涨上去呢?学如行舟,不进则退,要想成绩好,赶上其他的同学,就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与挫折,义无反顾地努力下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扩展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扩展1)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的意思及赏析 第3篇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注〕①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扩展3)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