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的翻译(合集3篇)

王昌龄从军行的翻译 第1篇

其二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一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变换,琵琶又翻出新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情趣、新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这句“旧”对应上句“新”,成为诗意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抑扬。“听不尽”三个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边愁”既是久戍思归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这首诗前面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个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莽莽苍苍景象:古老雄伟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乡愁,立功边塞雄心和对于现实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面三句中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思想感情,征戍者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这首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一笔也是不容轻忽。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扩展7)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

孤城③遥望玉门关④。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

不破楼兰⑦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的翻译 第2篇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王昌龄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王昌龄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王昌龄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王昌龄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王昌龄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5、重难点分析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

2) 这首诗在写相思之情有什么特点?

提示: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

3) 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 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 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

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4)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5) 比较分析同一个王昌龄不同风格的诗句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比较两首诗同样写“愁”,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提示:《从军行》愁中带有苦的意味,因为戍守边疆的环境凄凉,带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情感更深一层。

《闺怨》只是单纯的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

6、板书

烽火城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 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 点明主题

7、教学后记

在这节课中学生朗读诗歌流畅,咬准了字“羌”的音,在复述学过诗歌的时候,古诗再次复述的能力较好。学生在掌握“借景抒情”时,能较快分析出诗歌中景物描写对于主人公内心的烘托作用。学生在比较《从军行》和(其四)时,比较两首诗表达主题,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都回答反应较好。

这节课我设置的一些问题**,问题涉及范围较大,学生在回答时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问题的要点,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应该有准确性。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扩展2)

——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

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

王昌龄从军行的翻译 第3篇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王昌龄,唐代诗人。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