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周南·芣苡》 第1篇
谈建忠,生于1974年4月,甘肃榆中人。中学教师,古文字学者,音韵学研究者,古籍校勘考据学者,甲骨文学者,简帛研究者,诗经学研究者,易学研究者,老学研究者,格律诗爱好者,三文学派的主张者。谈建忠老师自小热爱繁体字,熟习文言文,少年时期常读《五经合纂大成》和《小题三万选》,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年以后,深入内外典籍,曾经参加《群书治要译注》的编译工作,后来受中华书局李剑楠老师的邀请,还曾参与《中华大藏经续编》的审校工作。
谈建忠老师长期以来潜心学术,“述而不作”,坚持读书、解书、着书和讲书的“四书”学习和研究路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承袭乾嘉以来的学术求真精神,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事理为准则的根本信条,不沿袭一家,不曲从成说,不盲信古人,对《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山海经》等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疑难费解之处,从文本的角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考据,详加考辨,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了一系列标新立异,振聋发聩的独家观点和看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众多的学术成果逐步揭开了笼罩在千年典籍上的层层神秘面纱。
“韦编三绝今知命”、“年逢四十好著书”,谈建忠老师在四十岁时已经完成《周易文本献说》和《老子文本研究》两本巨著,总数达四十多万字。近年来,谈建忠老师本着学术研究一定要有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一定离不开学术争鸣的精神,按照别人讲得对的我不讲,别人搞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讲的基调,发愿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主动、自愿、无偿的发布出来,贡献给祖国人民。可以说,没有谈建忠老师,世人在解读古代典籍的道路上,还要摸索更长的时间。
诗经《国风·周南·芣苡》 第2篇
例一:在闻一多否定“乾为天”的基础上,再次推翻了闻一多“卦名之乾,本当为斡[wò] ”的观点,提出了“乾的本字为‘气’。这个‘气’是大自然中的云雾之气,不是阴阳之气”的观点。(见《谈建忠:我把中国文化的天戳破了》一文)
例二:提出《周易》中的“厉”通“疠”,指古代的瘟疫。(见《谈建忠:从《周易》的“厉”字看病毒肆虐》一文)
例三:指出《乾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文本内容,应该为“君子终日警,朝夕惕。若炎,无咎。疠,占。”(见《谈建忠:释读《干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文)
例四:提出《周易》中“《周易》里的三处‘七日’都是‘期日’,‘七’是‘期’的通假字”,否定了廖名春教授 “‘七日得’是‘不久之后损失了的就会回来’”,以及“‘七日’当指时间不长,过不了多久,是几天的意思,并不一定是7天”的观点。(见《学术争鸣:谈建忠和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商榷“七日来复”的含义》一文)
诗经《国风·周南·芣苡》 第3篇
例一:(引自《《谈建忠:释读《乾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文)
君子乾乾夕惕时,莫名其妙费深思。缘何晚上才能惕?始悟乾乾断句离。
例二:(引自《谈建忠: <周易>训诂学窥见中华民族的南泥湾精神》一文)
开天非一画,垦土赖先民;
拓地因荒岁,精神贯古今。
例三:(引自《谈建忠:从考古学角度观察失忆的“夏”字》一文)我辈生今日,遥思夏后天。龙身拖下体,虎面掩头前。史迹存文字,流光忘祖先。都藏阿赖内,要向未来延。
诗经《国风·周南·芣苡》 第4篇
例一:根据甲骨文“殷”像一个手持针等器具给人治病的样子,指出“殷”是“殹[yì]”的异体字,“医”的本字。(见《谈建忠:从上古文字看殷朝先进的医疗技术》一文)
例二:指出黄天树教授引用甲骨文卜辞“1B的卜辞内容和1A卜辞内容中的鸟形符号就是鸟的本字,不是鹰的本字。两句卜辞内容意思十分接近,两句卜辞的断句都有问题”,“甲骨文‘兔鸟田’就是野兔和野鸟在糟蹋庄稼的意思”。(见《谈建忠:也谈甲骨文中的鹰,兼与黄天树教授商榷》一文)
例三:指出《礼记·曲礼上》的“招摇在上,急缮其怒”中的“招摇”是天上的招摇星,“怒”是“弩”的通假字。意思是当天空中出现招摇星的时候,就要赶紧修缮弓弩等武器,做好准备,防范入侵。“缮”也是修缮的意思,不是郑玄讲的坚劲的意思。(见《谈建忠:学习传统文化要慎防“死在句下”》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