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秦国怀古原文及赏析 第1篇
春日郊外
宋代: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译文: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住在城里,还丝毫没能感受到春光;今天漫步郊外,惊喜地发现,原来榆树槐树早已抽芽,半绿半黄。
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远处的青山婀娜多姿,我更喜爱它那峰顶还留存着皑皑白雪;池塘的水渐渐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天气暖和,黄莺骄吟,其声如人亲切交谈;微风从草地吹来,夹杂着阵阵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我怀疑这景中藏有美妙的诗句,刚想为你们拈出,忽然又感到迷濛茫然。
注释:
城中未省(xǐng)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未省:还没知道。省,这里是“省察、领悟”之意。黄:鹅黄色,指榆树、槐树新芽的娇嫩。
山好更宜馀(yú)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水生:水涨。倒垂杨:映出杨柳的倒影。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莺边日暖如人语:这句为倒装句,原序为“日边莺暖语如人”。天气暖和,黄莺骄吟,其声如人亲切交谈。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佳句:好的诗句。
赏析:
春日秦国怀古原文及赏析 第2篇
原文:
宋代: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译文: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投射在刚刚被雨洗过的苍翠碧瓦上。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经历春雨的芍药花上饱含雨露,仿佛含泪的少女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好似无力低垂,惹人怜爱。
注释: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jì)光浮瓦碧参差。
丝:喻雨。 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霁光:雨天之后明媚的阳光。霁:雨后放晴。 参差:高低错落的样子。
有情芍(sháo)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芍药: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芍药花。春泪:雨点。
赏析: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
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体现了诗人由于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
最“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 李白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白居易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雨后的牡丹,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 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红楼梦·史湘云醉眠芍药铟》那段描写: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这醉卧中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人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惧,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春日秦国怀古原文及赏析 第3篇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古诗简介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8卷第15首。此诗写得轻松愉快,颌联用典饶有幽默感。颈联造句颇巧,出句“城外”与“屋里”,对句“东家”与“西邻”均自相对仗,而又共同与邻句相对仗,这样便增加了语气流通的力度。末句“种松皆作老龙鳞”,因是对出句“多岁月”的补充,但又作为一种意象。
此诗格调清新,别开生面。多处用典,却贴切自然。写景轻描淡写,如话家常,却轻描之中有致,淡写之中有奇,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艳羡“绝风尘”的情怀。
翻译/译文
吕逸人隐居之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
来访未遇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
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问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象龙鳞一样。
注释
裴迪,王维诗友,早年同居终南山,后常伴王维隐居辋川,游览赋诗,琴樽相乐。新昌里,即新昌坊,在长安朱雀街东自北数第八坊(见《长安志》)。吕逸人:不详何人。逸人,古代称隐居之人。遇:会见。
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一向: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
绝:断绝,隔绝。
风尘:指尘俗的世事。
柳市,汉长安地名。《汉书·游侠传》载:“万章。字子夏,长安人也。长安炽盛,街闯各有豪侠,章在城西柳市,号西城万子夏。”此亦借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隐沦:隐士,隐居之人。
春日秦国怀古原文及赏析 第4篇
初读诗歌,不禁惊讶,哪里有风光,哪里唱赞歌,触目惊心就是一个“销魂”断肠,一个“不堪回首”,心碎欲裂,悲不自胜。何以如此?眼前的风景无声诉说着一个凄凉的故事。一片原野,荒芜丛生,铺向天边,一览无余。
远处村落依稀可见,一条泾水清波,弯弯曲曲,绕村而过。那是渭水的支流,泾渭汇合,清浊分明,一线居中,成语“泾渭分明”由此得来。眼前风景,引发诗人的古今联想,泾渭一带,咸阳古都,强秦曾经在此建都,何等繁盛风光,又是何等兴旺发达。今天,此处亦是大唐都城郊野,却不见生机勃勃,不闻鸟语花香,原野一派沉寂,一派荒凉。古今对比,悲风猎猎,触目惊心。
拉近视线,放眼原野,因为牛马成群,春草几乎消失殆尽,因为春耕原田,古碑不时突露而出。这不是一般的原野,这是沧桑多难的土地,古碑见证了岁月烽烟,春草见证了春秋代序。年复一年,光阴不居,花朵在这里绽放,草木在这里凋谢。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覆盖皑皑白雪,笼罩沉沉暮霭,是云是雾,分辨不清。
空气中吹来阵阵清风,让人感到冷清寒凉。犹如白雪,冷寂了原野,也冷清了心灵。二月阳春时节,要是在中原内地,也许是春暖花开,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可是,这西北高原,却是寒雪未融,春风未暖。稍近一点,是村落人家,有绿树昏鸦,有炊烟袅袅,有残阳西下,有黄昏暮色,所见所感,依然凄凉,依然冷寂。
残阳如血,冷光如水,不像朝阳那般热力四射,温暖光明,不像火焰那般熊熊燃烧,热情洋溢。在清冷春风吹拂之下,在暮色苍茫之中,在群山肃穆之时,残阳走向衰落,走向昏暗,也走向黑暗。于人而言,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于国而言,气数将尽,江河日下。多少悲风扫过原野,回荡衰飒之音,多少归鸦凄厉鸣叫,刺痛敏感的心灵。
诗人怎么了,找不到春天的风景,满目秋冬的悲凉。一个人踽踽独行,行走在数里黄沙道中,行走在千年古老秦原上,自己漂泊算不了什么,自己挣扎也不以为意,难就难在无法超脱心中翻涌的愁思。眼前的风光景物,萧索、荒凉、衰败,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烘托出一种破败、凋零、凄惨的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感伤风景、感伤现实的复杂情绪。
没错,诗人不堪回首眼前一切,包括冷寂无人的荒原,残破不堪的古碑,白雪皑皑的群山,有气无力的残阳。这是大唐的江山,这是大唐的春天,不复繁华似锦,不复歌舞升平,不复蒸蒸日上。诗人想起了霸秦,强势崛起,横扫千军,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定都咸阳。那个气势,那个规模,那个威风,早已一去不返,大唐早已不能比肩。
兴亡之间,变幻无常,时移世易,沧海桑田,多少感慨丛生,多少忧思翻滚。这一回,诗人再也不是寄居深山古庙的高人,再也不是傲视王权富贵的志士。他满怀忧愁,心事重重。他忧虑一个王朝的兴盛不再,衰落到来。他感慨一个_的兴废更替,变幻无常。他甚至痛感世事难料,人生渺小。一个人站在古秦大地之上,任凭清冷的春风吹动衣襟,任凭苍茫的原野迷茫双眸,任凭敏感的心灵沉落历史。他留给我们一片孤独的背影,他留给我们一缕清冷的春风。
不要责怪诗人远离尘俗,清静无为,不要责怪诗人多愁善感,哀叹兴亡,人都是这样,身在江湖,不由自主,心有所系,无以释怀,远离也罢,介人也罢,清高也罢,伤怀也罢,多侧面、多维度展示出诗人真实复杂的人生境况。我们读诗,读诗人的遭遇,读诗人的心灵煎熬,无疑也丰富了我们对人性的认识。
春日秦国怀古原文及赏析 第5篇
春日
宋代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译文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赏析
春日秦国怀古原文及赏析 第6篇
原文:
春日客怀
明代:于谦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晴空。
译文: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年年骑在马上沐浴着温暖的春风,花开花落岁月流逝似在醉梦之中。
短发经梳千缕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头上短发天天轻梳一梳便花白了,衰老容颜借助酒浆才会一时绯红。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工作需要奔波在外是常有的事情.只可惜没能为国家建立尺寸之功。
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晴空。
行李简单囊中羞涩先生切莫见笑,可我独留一柄倚天长剑直刺苍穹。
注释:
年年马上见春风,花落花开醉梦中。
客怀:在外做事、怀念家乡的作品。年年:一本作“每年”。见春风:迎接春天。花落花开:一个个春天来了,又走了。
短发经梳千缕(lǚ)白,衰颜借醉一时红。
缕:丝,线,条。干缕白:已有千根白头发,白发很多。衰颜:衰老的容颜。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春日秦国怀古原文及赏析 第7篇
作品原文
春日偶成⑴
云淡风轻近午天⑵,傍花随柳过前川⑶。
时人不识余心乐⑷,将谓偷闲学少年⑸。
作品注释
⑴偶成:偶然写成。
⑵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⑷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⑸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作品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作品散译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作品鉴赏
春日秦国怀古原文及赏析 第8篇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忆濂溪老,五亩园思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古诗简介
翻译/译文
人生年华一大半已经匆匆过去了,内心有不少隐秘之情难以表达和倾诉。
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我自己却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
窗外的青草惦记着濂溪老周敦颐,几亩田园思念着涑水翁司马光。
我没有写招魂赋只能让屈原去独自狂啸了,姑且排上一段春诗来回应春天的造化之功。
注释
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涑水瓮:指司马光,陕州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赏析/鉴赏
春日秦国怀古原文及赏析 第9篇
春日寄乡友
南北朝:王僧孺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译文: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羁旅者的心中已充满愁绪,更何况春光正好却离群索居。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青翠的枝条交错倩影摇曳,碧绿的湖水荡开圆圆的涟漪。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嬉戏的鱼儿成双结伴相顾恋,遨游的鸟儿云里霞端把友觅。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何时不在苦苦相思忧愁无语,值此春日更将乡友怀思惦记。
注释: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旅心:指羁旅在外的愁思。恨:遗憾,不满意。离群:远离朋友。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结:交叠。圆文:文,同“纹_。水中涟漪。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cáng)云。
两相顾;指游鱼在水中互相嬉戏眷恋。半藏云:指鸟儿在高空中若隐若现的姿态。
何时不悯(mǐn)默,是日最思君。
悯默:悯,哀伤。因伤而沉默。是日:此日。
赏析:
一至二句直抒客居他乡,至春不归,远离朋友的思念之情。叙述自己羁旅在外,本已多恨,现在又逢春天来到,自己仍是独处异地,无法回去与知己乡友欢聚,因而更是恨恨难平。一个“恨”字感**彩浓重,表达了对去家为官的厌倦和思友之深切。“春”字点题,并引出下面的景物描写。
三至六句描写诗人所看到的翠枝绿水、鸟飞鱼戏的春景,这是一幅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壮丽画面。刻意描绘“春日”景象,是全诗的.精彩所在。“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写春的静默,并映照出诗人的孤寂。“结”字用得很精妙,将视线由实引向虚,又由虚来反映实,虚实相连相衬,层次分明。“散”则用得很舒展,以层层涟漪来反映水之宁谧、轻微、柔和而又有节奏。诗人一定对大自然的沉思和无声的叹息有所共鸣。这二句造语自然,对仗工巧,很能体现诗人锻词炼句的功夫。“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诗人写鱼和鸟,多么亲昵、快活而又自在。“戏”和“游”互文见义,突出了鱼和鸟的欢快。“半藏云”,“半”字用得也很精妙。是指鸟儿飞得很高,在云中忽隐忽现。这二句的视点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同时也在把眼前的春的活泼引向一种虚幻的境界。这里呈现着的,是一幅青山绿水、鸟飞鱼跃,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图。本应令人心旷神怡,尽情游赏,而诗人想的是连鱼鸟也结伴同游,相互欢乐,何况我们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自然就触景生情,想到故乡朋友,如同他们一道流连于春景之中:或登山远眺,神州大地,万紫千红,尽收眼底,或临江垂钓,桃花鱼汛,鱼肥蹦跳,定能满载而归;或游园观景,阳春烟景,大块文章,饮酒赋诗,必有佳作。只有这样与朋友一同欢乐,才是春日里真正的欢乐。由此,这四句景物描绘实际也完成了诗人心境的写照。
七至八句对朋友直述,现在是想念您的时候。既点明了景物描写的意义,又呼应了诗的开头。“何时不悯默”,实际是开头“旅心已多恨”的某种重复,只是换作了反诘语气。“多恨”是一种直叙心意的说法,“悯默”还见出某种神态的刻画。“是日最思君”,语气凝重,情深意长,令人慨叹。这两句说,我旅居在外,与故乡朋友分离,无时无刻不在默默不语地为此而忧愁,况今日面对大好春光,不能与之共赏,多么可惜,对您更加无比地想念。这是本诗的主题,也是诗人寄诗乡友的主要目的。
诗人恨为春至而添,思因景触而深,首尾合作一意。中间点染春日物色,翠枝、绿水,纯然景语;戏鱼、游鸟,寄思于物。语不在裕,却能写出景物撩思万般,使首尾珍重语自然有着落。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亦仿佛与这首诗末联有所通会。
春日秦国怀古原文及赏析 第10篇
春日寄怀
唐代:李商隐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译文: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人世的升降是瞬息即变,而我却在家中呆坐了四年。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哪怕是有花又有月亮,但就没人把我推荐。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八品官的青袍年年都一样,头上的白发却越来越亮眼。
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一心想去追逐风波千万里,却不知哪条路才能见龙颜!
注释:
世间荣落重(zhòng)逡(qūn)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荣落:荣显和衰落。重:甚,很。逡巡:顷刻、急速。丘园:家园,乡里。后亦以丘园指隐居之处。坐:渐、行将。四春:四年。诗人会昌二年母亲去世,服丧闲居,到五年春已第四年。
纵使有花兼(jiān)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纵使:即使。可堪:岂堪。又无人:李商隐《小园独酌》:“空余双蝶舞,竟绝一人来。”与“无人”同慨。又,冯引一本作“更”。
青袍(páo)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