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戴望舒原文赏析 第1篇
《雨巷》发表于1928年。这是一首象征诗作。由于运用了象征意象,所以其中所蕴涵的意义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但是欣赏者可以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而对其中的涵义做出个性的理解。
这首诗是戴望舒现代派诗歌创作的**作。具体表现为:
(1)运用象征进行抒情。《雨巷》中的许多意象诸如“雨巷”“姑娘”“颓墙”等都被赋予象征意味。就是其中的情节——在雨天里遇到一个姑娘,并和她失之交臂的过程,也都具有象征意蕴。诗的意象既具有古典情调又具有现代性。
(2)这首诗具有音乐美。作品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压韵两到三次,运用复沓和重复的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这首诗是戴望舒早期**作,体现了戴望舒早期的艺术追求和所受到的新月派诗歌理论的影响。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
(3)诗作意象具有*古典的美又具有**现代派的情韵。诗作中姑娘的形象和“哀而不伤”的诗风是纯粹*传统美学具有神韵上的血缘关系;而其中的情感和意象的颓废,又具有**现代派的特性。在这首诗中,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和*古代诗词的影响很深,从而刻意追求诗歌意象的朦胧。
雨巷戴望舒原文赏析 第2篇
一、 导入
1、听歌曲《雨巷》。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听完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这首歌曲《雨巷》是根据我国现代的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通过这首诗歌到底要表达怎么样的感情,看看与同学们的理解到底一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2、听歌曲《你说你最爱丁香花》
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 多么忧郁的花, 多愁善感的人啊, 花儿枯萎的时候, 当画面定格的时候, 多么娇嫩的花, 却躲不过风吹雨打, 飘啊摇啊的一生,
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 就这样匆匆你走啦, 留给我一生牵挂。 那坟前开满鲜花 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 你看那漫山遍野, 你还觉得孤单吗? 你听那有人在唱 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 尘世间多少繁芜, 从此不必再牵挂. 院子里栽满丁香花, 开满紫色美丽的鲜花, 我在这里陪着她, 一生一世保护她。
每当听到唐磊演唱的《丁香花》,感受着弥漫着淡淡哀愁的歌声,我总会想起一位诗人,他说,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他——就是因为写了这首《雨巷》而著称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诗歌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_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雨巷戴望舒原文赏析 第3篇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①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②。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③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赏析5篇(扩展5)
——戴望舒《雨巷》的原文及赏析优选【一】份
雨巷戴望舒原文赏析 第4篇
这首《雨巷》创作于1927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杭州,是*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_爆发后,在**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41年底**军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后,在**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病逝。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一样,文章并不完全是写景,1927年是*最混乱的时期,每个人都不能逃避**上的选择,经历过“**”运动又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尤其苦恼,像朱自清、戴望舒等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不敢和当时的*抗争,只能将自己的苦恼寄托于作品中;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行走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1927年中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心态。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诗句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意象朦胧、含蓄,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句的“声象”构成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像一般人或物构成意象的诗一样,由声音构成意象的诗,具有整体意象的有机关联,这首诗的“声象”就会深深感染你,使你沿着“声音”的小巷,漫步在初春淅沥的雨中,为某种古老而永恒的生命孤寂所打动,默默地,心中生出种种惆怅和期待使“雨巷”的漫长、幽静和孤寂,在连续的声音流中呈现出来。声象彷徨、悠长、哀怨、调怅、迷茫,并不是以人的形象和物的具象引人联想,而是由于声音的内在递转与情感的内在逆转完全相**,把诗的情感形象渲染得十分充分,回荡不息的声音唤醒生命的联想、联觉,并使之具有了时间性和运动性。可以说,诗句的韵律和节与节的复沓,不是一般性的描写性效果,而是纯粹的音乐性表达效果。在反复轻吟中体会《雨巷》的旋律和和声奥秘,也就是从音乐的情调把握住音乐的主题。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20年代的知识分子旧学功底较深,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显然是受古诗词中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古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词中有“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雨巷》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但戴望舒对这意境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有所创新,《雨巷》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雨巷》也是*现代派诗中最成功地运用暗示性抒情的典范。这首诗用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飘忽不定的内心状态,模糊朦胧的形象,表达自己徒劳地追求丁香般美好理想的孤独、迷失的感觉和空虚惆怅的情绪。
《雨巷》同样寄托了戴望舒对完满爱情的盼望;戴望舒的感情生活并不完整,他曾和施蛰存的妹妹订婚,但这感情最后无疾而终;后来和一个比自己小12岁姑娘结婚,但最后也是离婚收场,他的感情生活并不顺利。戴望舒的生命也很短暂,只有45年,文学作品只有100多首诗及一些旅欧的短文,没有什么大部头的作品,但凭《雨巷》这首诗已令他可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