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1篇
望驿台
xxx
靖安宅里当窗柳, 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 居人思客客思家!
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稍后,xxx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
元稹《望驿台》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xxx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xxx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乃诗人悬揣之辞。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待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xxx在目。
xxx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xxx此时就住在那里,写其宅自见其人。“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大概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我们从这诗句里,依稀看见xxx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怀念之情太深了!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自然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他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xxx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很饶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限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遂,只以“春光尽”三字出之,颇富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平起仄收式,但又于原诗不同,下笔便用对句,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且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赅举双方,用了对句,则见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对起散收,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题 解】
这是xxx应和好朋友元稹的诗。二人在贞元十九年(803)同登制科,俱授秘书省校书郎,始相识并订交,“谊同金石,爱等弟兄”。
元和四年(809)三月七日,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一组总题为《使东川》的绝句。稍后,正在长安任左拾遗和翰林学士的xxx写了总题为《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的和诗,并题词说:“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惟予与元知之耳。”《望驿台》是其中的第十一首。原诗题下注“三月三十日”。
元稹《望驿台》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xxx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xxx”,指元稹的妻子xxx。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悬揣之辞。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待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xxx在目。
“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
句解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地面。首句点出地点和时间。元稹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xxx此时就住在那里,写其宅自见其人。“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大概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次句镜头一换,转到四川的望驿台,那里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如花之妻。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含有春光已尽、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是说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自然导出“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限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了起来。
评解
xxx的和诗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下笔便用对句,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而且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赅举双方,用了对句,则见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对起散收,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层层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接说,只以“春光尽”三字出之,颇富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2篇
原文:
望驿台
[唐代]xxx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扑地花一作:铺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落红满地。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注释
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扑地:遍地。
春光:一作“春风”。
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赏析:
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xxx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乃诗人悬揣之辞。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待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xxx在目。
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xxx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这诗句里,表现出xxx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
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元稹当时在四川广元,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
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
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3篇
xxx
靖安宅里当窗柳, 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 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释:
(1)《望驿台》:这是xxx应和好友元稹的诗。
(2)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3)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4)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5)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译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赏析:
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稍后,xxx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
元稹《望驿台》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xxx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xxx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乃诗人悬揣之辞。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待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xxx在目。
xxx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xxx此时就住在那里,写其宅自见其人。“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大概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我们从这诗句里,依稀看见xxx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怀念之情太深了!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自然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他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xxx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很饶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限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遂,只以“春光尽”三字出之,颇富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平起仄收式,但又于原诗不同,下笔便用对句,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且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赅举双方,用了对句,则见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对起散收,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题解:
这是xxx应和好朋友元稹的诗。二人在贞元十九年(803)同登制科,俱授秘书省校书郎,始相识并订交,“谊同金石,爱等弟兄”。
元和四年(809)三月七日,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一组总题为《使东川》的绝句。稍后,正在长安任左拾遗和翰林学士的xxx写了总题为《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的和诗,并题词说:“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惟予与元知之耳。”《望驿台》是其中的第十一首。原诗题下注“三月三十日”。
元稹《望驿台》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xxx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xxx”,指元稹的.妻子xxx。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悬揣之辞。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待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xxx在目。
“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
句解: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地面。首句点出地点和时间。元稹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xxx此时就住在那里,写其宅自见其人。“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大概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次句镜头一换,转到四川的望驿台,那里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如花之妻。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含有春光已尽、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是说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自然导出“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限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了起来。
评解:
xxx的和诗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下笔便用对句,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而且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赅举双方,用了对句,则见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对起散收,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望驿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3)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实用1篇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4篇
原文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翻译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注释
(1)《望驿台》:这是诗。
(2)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3)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4)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5)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赏析
这是诗。
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xxx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809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xxx而作。元稹夫人xxx住长安靖安里。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xxx在目。
xxx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xxx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读者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xxx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5篇
原文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翻译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注释
(1)《望驿台》:这是诗。
(2)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3)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4)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5)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赏析
这是诗。
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xxx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809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xxx而作。元稹夫人xxx住长安靖安里。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xxx在目。
xxx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xxx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读者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xxx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望驿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阅读
望驿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1)
——望驿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5篇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6篇
xxx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xxx。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xxx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xxx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xxx首,xxx所宗,故又称xxx_。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3xxx、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xxx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xxx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望岳简析
这是xxx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年(736)第一次游齐xxx,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xxx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_齐鲁青未了_一句,众口称道,xxx翁称此_五字雄盖一世_;郭濬曰:_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xxx语说尽_(xxx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_五字已尽太山。_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xxx《读杜心解》云:_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xxx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_ 望xxx岳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xxx、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xxx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xxx首,故尊为xxx。“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xxx《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xxx”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xxx高,天色的一xxx被割xxx的阴、阳面,所以说“割xxx”。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7篇
【出处】
唐·xxx《春望》。
【译注1】
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
【译注2】
“国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时辉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旧,“xxx”指长安的春天本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生机盎然。但“草木深”显示出杂草丛生,树木苍苍,一片凋敝荒凉的景象,与“春”形成鲜明的对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xxx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 [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xxx华,上海**,“国破山河在,xxx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xxx草木深”的感慨。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
【全诗】
《春望》[唐].xxx.国破山河在,xxx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2.感时:感慨时局。恨别:深恨离别。花溅泪:对花溅泪。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下“鸟惊”句同。3.烽火:战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xxx难得。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浑:简直。簪:古人用以束发xxx的饰具。
【全诗鉴赏】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时xxx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当时长安被叛军烧杀劫掠,由xxx成荒凉。全诗以景托情,以情染景,对危难的祖国和隔绝的家人表示深刻的忧愁和思念。? ? ?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翌年(757)二月。时xxx陷身于长安。首联“国破山河在,xxx草木深”十字,看似平淡无奇,尤其首句之动词“在”,只表述了某物的存在,并未言及其他,却有深刻之内涵深蕴其中,因为它启示人们思考那些不存在了的东西。如司马光所评:“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而“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xxx在“安史之乱”期间,被叛军抓去。在他逃出长安之前,写了这首诗,描写他在陷落后的长安城中的所见所感,抒发感时恨别、xxx思家的感情。这首诗以感情深沉、笔墨凝炼、言简意丰著称。全诗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又环环紧扣,前后照应,结构十分严谨。诗人围绕“望”字着笔。一二句“国破山河在,xxx草木深”,借景抒情,直xxx都残破、城xxx的萧索景色。句中对照,两句又互相对照,加上“破”、“深”二字,画出劫后长安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春景,使人怵目惊心,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悲痛。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人物。花儿流出感时之泪,鸟雀因伤别而惊。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写鸟,写所闻,写家事。通过拟人手法,又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久别家人的深沉之感。五六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叙事中抒情。“烽火”、“家书”分别与上联的“感时”、“恨别”照应。? ? ?特别是后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思绪,因而千古传诵。末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一个“搔首”的动作,形象地揭示自己焦虑忧愁之情。诗人因愁而发白,因心烦意乱而搔首,在搔中顿觉短发稀疏,可见愁情之深。这里在xxx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悲哀加深一层。这一结尾,使这位满头白发、xxx思家叹老的诗人形象跃然而出,令人难以忘怀。
望驿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5)
——望阙台原文赏析及翻译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8篇
原文:
春庭晚望
南北朝: 萧悫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
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
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译文: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
暖春时节,站在庭院的楼上百无聊赖,放眼望去,只见高处的楼台遮住了低处,近处的楼台遮掩了远处,就好像自己想要藏起来一样。
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窗外的梅花已经凋落,池边的春笋破土生长起来。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
耳边响起泉水潺潺的声音,顿时联想到它飞溅时的汹涌,云来了感觉山也离得近了。
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不愁见不到春花飘落、飞瓣乱扑的景象,倒是担心花消红尽春色全无的那一天很早就来临。
注释: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
纵望:即放眼望。
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
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但诗中又通过晚望折射出主人公一定的心境。
“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一个聊字点出了诗人初登楼台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接着是纵望所见的景物:“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
“窗外落梅,池边春笋。”正是冬尽春来的象征。面对这春天滋育出来的新鲜生命,诗人怎能不心荡神骀!这时,诗人耳边又响起泉水潺潺的声音,顿时联想到它飞溅时的汹涌,又不禁领受到高山在旁的飘渺之感,整个精神世界为xxx。
于是引发出一声感叹:“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花开花落周而复始,本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因而并不愁;但到“花飞尽”的时节,不仅意味着万木凋零,而且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意思。
这样,诗人的“畏”也就不仅仅是惜春伤时,而且带有对有限人生的深沉感伤。此诗在处理内在心理节奏上很有特色,堪称佳作。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9篇
原文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翻译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注释
(1)《望驿台》:这是诗。
(2)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3)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4)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5)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赏析
这是诗。
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xxx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809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xxx而作。元稹夫人xxx住长安靖安里。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xxx在目。
xxx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xxx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读者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xxx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10篇
长安秋望
唐代:xxx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及注释
楼倚(yǐ)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登高望远,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倚:靠着,xxx。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xxx,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气势:气概。xxx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登高望远,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xxx,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注释
秋望:在秋天远望。
倚:靠着,xxx。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xxx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公元850年(大中四年)xxx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
鉴赏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xxx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凋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外,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xxx之美。所以这一句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xxx的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空的典型特征。这种xxx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部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的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第三句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终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原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11篇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xxx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翻译
万xxx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注释
xxx:指水丰势强的瀑布。
迢迢:形容瀑布之长。
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层云。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天清:天气清朗。
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
秀色:壮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
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xxx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xxx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xxx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xxx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xxx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xxx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xxx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xxx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xxx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xxx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xxx:”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xxx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xxx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xxx”“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xxx,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xxx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之时。xxx开元十一四年,诗人被贬。旋即,又迁为冀州刺史,xxx准他“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xxx因获xxx恩遇对朝廷感恩xxx,因自己的才华和德行获得**的肯定而壮志满怀。怀着这样的心情,xxx写下了这首诗。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12篇
望阙台
戚继光〔明代〕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xxx。
译文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_已有十血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注释
宸(chén)銮(luán):**的住处。
赏析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13篇
原文:
望驿台
[唐代]xxx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扑地花一作:铺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落红满地。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注释
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扑地:遍地。
春光:一作“春风”。
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赏析:
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xxx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乃诗人悬揣之辞。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待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xxx在目。
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xxx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这诗句里,表现出xxx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
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元稹当时在四川广元,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
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
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14篇
望岳
xxx〔唐代〕
xxx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xxx。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xxx: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xxx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着xxx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
xxx: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xxx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xxx首,xxx所宗,故又称“xxx”。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xxx: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xxx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xxx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xxx: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xxxxxx为小,认为xxxxxx小”。
赏析
这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景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人不怕困难、敢xxx、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兼济天下的豪情怎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xxx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xxx首,故尊为xxx。“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句中,是个新大,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xxx《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xxx”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xxx高,天色的一xxx被割xxx的阴、阳面,所以说“割xxx”。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胸,这力胸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胸,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15篇
《望岳》原文:
xxx 〔唐代〕
xxx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xxx。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xxx:对泰山的尊称。
钟:赋予,集中。
_决眦”句:意指山高鸟小,远望飞鸟,几乎要睁裂眼眶。
决,裂开。眦, 眼眶。会当:终当。
《望岳》拼音解读:
dài zōnɡ fū rú hé, qí lǔ qīnɡ wèi liǎo.
zào huà zhōnɡ shén xiù, yīn yánɡ ɡē hūn xiǎo.
dànɡ xiōnɡ shēnɡ cénɡ yún, jué zì rù ɡuī niǎo.
huì dānɡ línɡ jué dǐnɡ,yì lǎn zhònɡ shān xiǎo.
相关翻译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 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得到洗涤;
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相关赏析
xxx开元***年(735),xxx到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于是北游齐、xxx(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一带。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xxx、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诗题为“”望岳”,全诗却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近泰山而望的感受,描绘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全诗以“齐鲁青未了”首先勾画出泰山横亘数千里那磅礴雄阔的气势和苍翠葱郁的景色,之后再写近望所见泰山的高大之势,第五、六句则是细望泰山所见之景,末尾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愿。全诗层次分明,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是写泰山的“绝唱”至今仍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清代xxx在《xxx心解》中评价此诗为xxx之首,说“xxx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16篇
xxx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xxx。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17篇
望xxx翻译及赏析
望岳
唐代:xxx
xxx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xxx。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泰山,到底xxx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与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xxx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⑴xxx: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xxx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xxx首,xxx所宗,故又称“xxx”。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尊称xxx: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xxx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xxx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xxx:阴指山北面,阳指山南面。这里指泰山南北。割:分。夸张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与晚上。xxx:黄昏与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为“以xxxxxx为小,认为xxxxxx小”。
赏析
这首诗是xxx青年时代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望”字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xxx心壮志,洋溢蓬勃向上朝气。
首句“xxx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那种揣摹劲与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别名,因居xxx首,故尊为xxx。“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xxx《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xxx”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神奇秀丽与巍峨高大形象,是上句“青未了”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与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一面为“阳”,山后背日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xxx高,天色一xxx被割xxx阴、阳面,所以说“割xxx”。这本是十分正常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泰山一种主宰力量,这力量不是别,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阳光割断,形成不同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景观而前像了迷似,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xxx还巢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诗人对祖国河山热爱与对祖国山河赞美之情。
末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想法,体现了**民族自强不息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xxx,写出了雄视xxx姿与气势,也表现出诗人心胸气魄。“会当”是xxx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小与高大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xxx心与气概。 这正是xxx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人们所不可缺少。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原因。正因为泰山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也是人文,所以登上极顶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谋篇布局与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18篇
望庐山瀑布二首
其一
西登xxx,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xxx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xxx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xxx。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简介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xxx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xxx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翻译/译文
其一
从西面登上庐山的xxx,看见南面瀑布高挂在山前。
瀑布高高悬挂达到三百丈,喷涌出的溪水有数十里长。
瀑布水流迅疾如同闪电般,时隐时现恰如空中升xxx。
初看以为银河从九天垂落,河水从云天高处半洒而下。
抬头仰观那气势更加雄伟,大自然造化之功多么壮阔!
海天之风吹不断瀑布水练,江上明月照来又如同空无。
瀑布水花在空中四溅乱射,冲洗着两侧青色的山石壁。
水珠飞溅犹如轻霞般四散,流淌的水沫在巨石上翻滚。
我xxx来喜爱游览名山,面临此瀑布更觉心里闲逸。
不必说可吸饮如琼液之水,还可以用来洗去途中尘颜。
还是与旧友相携一道到此,在这里隐居永远辞别人间。
其二
太阳照耀xxx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注释
⑴庐山:又名匡山,*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⑵xxx:庐山xxx有四。此指南xxx。因烟云聚散,如香炉之状,故名。关于xxx的位置,各注本有多种说法。
⑶南见:一作“南望”。
⑷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⑸“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壑(hè),坑谷。
⑹“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xxx而起。此二句化用xxx《八咏诗·被褐守山东》“掣曳写流电,奔飞似xxx”句意。歘(xū),迅疾貌。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隐若,一作“宛若”。xxx,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
⑺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
⑻“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⑼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此指大自然。
⑽“xxx”句:意谓瀑布在xxx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xxx,一作“山月”。
⑾“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潈(zōng),众水汇在一起。
⑿穹(qióng)石:高大的石头。
⒀乐:爱好。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⒁益:更加。闲:宽广的意思。
⒂无论:不必说。漱:漱洗。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
⒃还得:但得。一作“且得”。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尘颜,沾满风尘的脸。
⒄“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谐,谐和。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一解为旧友。宿,旧。
⒅“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指xxx。紫烟,xxx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xxx《xxx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xxx,一作“长川”xxx,河流,这里指瀑布。
⒆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极言天高。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一作“半天”。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xxx开元十三年(725)前后xxx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xxx认为,xxx这两首诗体裁不一,内容也有一部分重复,疑非一时之作。詹锳在《xxx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xxx》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xxx于开**间入长安之前所作。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19篇
xxx《望岳》
xxx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xxx。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xxx:泰山别名岱,居xxx首,故又名xxx。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xxx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xxx一。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xxx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创造化育, 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 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xxx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xxx·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韵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xxx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二:
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从xxx鲁都看不尽郁郁苍苍。
你凝聚着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
看那云气迭起令人胸怀激荡,极目远望归去的飞鸟更辽旷。
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顶,把那些低矮渺小的众山环望。
【评点】
本诗约作于开元***年(736年),是诗人现存诗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望岳》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了东岳泰山、南xxx和西岳华山。本诗是诗人第一次游历齐xxx登泰山时所作。当时诗人站在xxx尊的泰山之巅,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全诗朝气蓬勃,意蕴深远。
诗的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前两句紧扣一个“望”字。第一句以设问的形式,写出了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第二句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泰山南面鲁,xxx,但是远在齐鲁两国国境之外就能望见,可见其高。“青未了”意思是说苍翠山色绵延无际。这句诗既写出了泰山周围的地理风貌,也突出了泰山山脉绵延的特点。
三、四句描绘诗人从近处看到的泰山,具体展现了泰山的秀丽之色和巍峨之态。“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好像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部赋予了泰山。“阴阳割xxx”是写泰山极高,阳面和阴面判若晨昏。其中“割”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刻画出泰山雄奇险峻的特点。
五、六句写诗人细望泰山所见之景。只见山中云雾弥漫,令人心怀激荡。由“归鸟xxx”可知,当时已是傍晚,而诗人还在入神赏望。这两句从侧面体现出了泰山之美。
七、八句写诗人望泰山时的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抒发了诗人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普遍的激励意义。
全诗以“望”字统摄全篇,结构紧密,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同时又不失雄浑的气势。
赏析:
xxx《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年(736),***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xxx(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xxx中年代最早的一首,xxx行间洋溢着青年xxx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xxx。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xxx将来的登岳。
首句“xxx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xxx首,故尊为xxx。“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xxx《登东郡望岳楼》诗说:“xxx今青未了,题诗谁继xxx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xxx”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xxx高,天色的一xxx判割xxx的阴、阳面,所以说“割xxx”。“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xxx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xxx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xxx口语,意即“一定要”。如xxx《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xxx《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xxx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xxx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xxx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xxx认为xxx“当以是为首”,并说“xxx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xxx在**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20篇
云州秋望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
遥寻xxx庙,不上xxx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xxx无数柳,一夜落龙堆。
翻译
塞外空旷荒凉风光很少,只剩xxx动白草也衰。觱篥一声声不断地吹,思乡的游人听着心哀。
爱国xxx万人敬慕,远寻祠庙永不忘怀。投敌xxx鄙可恨,无人乐意上他的台。
群鹰展翅在天空飞翔,搏击生风把云雾拨开。万马奔腾在原野上,白云飘忽伴着随来。
长城自古防灾祸,xxx株城前栽。一夜凉风xxx起,落叶铺满龙堆地带。
注释
云州:xxx,曾一度改称云中郡,故治在今山西大同。
白草:草名。生长在西北地区。
黄羊:哺乳动物,毛黄白色,有光泽,角短而稍弯,尾短,四肢细,生活在草原和半沙漠地带。肉味鲜美,毛皮可做衣服。
觱篥:汉代传自西域的一种管乐器。
xxx: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劝降不允,徙北海,持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留匈奴十九年,及还,须发全白。归国后,任典属国。
xxx:xxx之孙。武帝时奉命出击匈奴,兵败投降。燕然山有xxx台。
鹰击:《左传》文公十八年,
鲁大夫季xxx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鹳之逐鸟雀也。”暗用此典故,这里有驱逐入侵者的意思。
关:指雁门关。
龙堆:白龙堆,即天山南路的沙漠地带。这里泛指塞外辽远地区。
创作背景
清xxx七年(1668)秋,xxx携妻xxx姜北出雁门,来到云州。诗人在西北已留居三年,奔走联络,毫无结果,但他的豪情壮志并未稍衰。xxx奇壮丽的风光,激起了昂扬的诗情,于是诗人便写下这首诗。
赏析
诗一开始,即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塞上秋景图。白草黄羊,写目中所见。深秋时草已枯萎,其色近白,故云“白草”。出句以云州野外所特有的典型景物——白草中的黄羊,来表现塞上的单调、荒凉。对句则写所闻。由于吹奏者远在视野之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故云“空闻”。诗用一个“哀”字状觱篥之声,实际上是把诗人主观的感受,强加给客观的声音的结果,是诗人心声的吐露。出句与对句用一“外”字勾连,不仅具有使所见、所闻共置于一个画面之效,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云州原野之广漠。两句诗有声有色,既有平面的秋景,又有空间的哀音,虽为景语,但亦微露故国之思,极富情韵。
“遥寻xxx庙,不上xxx台”两句,以褒苏贬李言志。xxx一向被人们视为具有爱国气节的典型。xxx与xxx,在对待国家民族的态度上截然相反,完全属于对立的两类人物,因而诗人对待两人的态度亦迥然不同。虽然xxx台近在咫尺,但诗人却“不上”,轻蔑之情溢于言表。尽管xxx庙远在他乡,但诗人却不畏路途遥远,拟“遥寻”之。这样,就把自己仰慕xxx坚贞不屈,而鄙薄xxx投降变节之心志,曲折地表现出来。xxx写作此诗,并非是无病**,为怀古而怀古,而是他在明亡之后,表示自己决不同清廷合作,矢志不渝忠于明室的心志的委婉流露,是他对叛降清廷的汉族士大夫的一种侧面的谴责。
颈联“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xxx又转入写景。两句诗写景极为传神。群鹰展翅搏击长空,已见奋飞碧霄的身影;作品于“群鹰击”之前,又着“风助”xxx,更可表现出苍鹰那种顺着风势急速飞行的矫健不凡之态。“万马来”之前,又着“云随”二字,更可表现出骏马四蹄腾空,凌厉飞驰,呼啸而来的气势。两句诗极力突出一种大气磅礴的动态。但搏击的群鹰,疾驰的万马却并非实写,而是虚写诗人眼中的幻觉。这种假想中的幻觉,又寄托了诗人巨大的希望。诗人希望在**大地出现群鹰搏击长空,万马奔驰原野那种抗清的场面。这种虚幻的景象,显然是诗人出于反清扶明的渴望,而于无中生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但这种精神活动,却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法直言的隐秘,是渴望得到心理满足的一种主观情感的表露。
尾联“xxx无数柳,一夜落龙堆”。以景语结束全诗。前人论诗论词有所谓“清空一气”之说。所谓“清空一气”,不过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使物中有我的一种写法。这两句诗即具有“清空一气”的特点。诗人用干枯的xxx整夜在狂风吹动下,不断地飘飘洒洒从树上落下的景象,使眼前景象具有一种难以摆脱的忧郁气氛,从而渲染内心的哀愁。同时,又以xxx自况飘零的身世。这样,就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似乎看到了诗人自我的形象,而诗人自我的形象也似乎化入了景物。是写物抑或是写人。给人不即不离之感,物我似乎已融为一体。以“清空一气”的景物收束全诗,既能宕出远神,又得含蓄蕴藉之美,令人品味无穷。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21篇
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熏。
梅残数点雪,麦涨xxx云。
【前言】
《题xxx》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描绘了四幅各自**的画面,展现了xxx春天的山川风物,显示了春天蓬勃生机及诗人对春天的赞赏,意境浑融,兴寄高远。
【注释】
⑴齐安:在湖北麻城西南。
⑵日净:日光明净。染:被色彩晕染。
⑶暄:暖和。薰:草木发出的香气。
⑷梅残:残存的梅花。
⑸xxx云:一大片云。传:这里指长条的麦垅。
【翻译】
日光明净,照着远处的山峦,仿佛是谁用画笔作了晕染;春风暖洋洋地吹着,草木蒸腾,发出阵阵清香。路边的梅花,正把残存的几片雪白花朵摇落;一垅垅麦子,蓬勃地生长,好像是一片绿色的云不断上涨。
【鉴赏】
诗由四幅**的画面来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山川风物图,含有浓厚的生活意趣。这种四合一式的绝句写作法,已见唐xxx《绝句》(“两个xxx翠柳”),到宋代方才被普遍运用。
第一句写晴山,日光明净,山色好像是画家用画笔晕染出来一样。日净,是写太阳,也是写天空。天上没有云,所以日光明净,蓝天便成为诗人特地给山配上的广阔背景。因为是春天,山上草木茂盛,在阳光的照耀下,又缭绕着薄薄的烟雾,便显得深浅浓淡不匀,仿佛是画笔涂抹而成。“山如染”三字,十分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生机勃勃的状况。第二句写草木。给大地带来春色的,除了春日,便是春风。上句写春日的作用是通过视觉来表现,而春风因为是难以捉摸的,无形的,所以换用感觉来描绘。春风给人的感觉是暖洋洋的.,于是草木受到暖风的吹拂,蒸腾出阵阵香气,扑向人们。这两句,xxx风和的醉人景况,显示了春天蓬勃生机及诗人对春天的赞赏。
后两句,各捕捉眼前景致,进行描绘。第三句述残梅,诗人对梅花冲雪冒霜的精神已多次赞扬,目前春已到来,梅花便早早凋谢,只剩下数瓣花片,在春风中似雪般飘落。这句是以梅衰衬托春色的秾丽。第四句写麦,是众**誉的神来之笔。写麦子在春天长得快,本不足奇,奇在诗人以“xxx云”三字来形容,以“涨”字作呼应。对这句诗的理解,大多数人认为是说麦子迅速上长,使得溪畔麦垅之上的白云也为之上浮;又有人说是麦子与天上的云一起倒映在涨潮的春水里。这些解释都没有真正领略到这句的意思,原因是解诗者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所以对“川”字黏得太死。“云”在这里不是实指,与上句“雪”字用法相同,诗首句已说“日净”,自然不会有上涨的“云”,这句是说,春天时,麦子拔节,一天之内,可长数寸,蓬勃之势,犹如xxx绿云,腾腾上涨。
诗全首用对,工巧别致,每句又都用实词开头,对第二字及第五字精心锤炼,使画面流动优美。四句诗,均即目所见,各以最为简练的语言**很丰富的景物,构成一个整体,意境浑融,兴寄高远。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22篇
望岳
望岳(一)
xxx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xxx。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二)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三)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23篇
长安秋望
朝代:唐代
原文: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楼台高耸,屹立在一片秋树之上;天空明净,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秋色是这样高远寥廓,同峻拔入云的南山相比,气势难分高低。
注释
①秋望:在秋天远望。
②倚:靠着,xxx。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外:上。
③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毫:非常细小的东西。
④气势:景象、气派。
赏析: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24篇
望岳
xxx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xxx。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解】:
1、xxx:泰山别名岱,居xxx首,故又名xxx。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韵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xxx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评析】:
xxx“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xxx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25篇
原文:
杭州春望
[唐代]xxx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译文
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xxx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唿啸的xxx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注释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26篇
《望驿台》赏析
望驿台
xxx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稍后,xxx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
元稹《望驿台》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xxx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xxx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乃诗人悬揣之辞。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待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xxx在目。
xxx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xxx此时就住在那里,写其宅自见其人。“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大概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我们从这诗句里,依稀看见xxx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怀念之情太深了!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自然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他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xxx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很饶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限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遂,只以“春光尽”三字出之,颇富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平起仄收式,但又于原诗不同,下笔便用对句,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且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赅举双方,用了对句,则见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对起散收,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望驿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8)
——题xxx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1】份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27篇
云州秋望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
遥寻xxx庙,不上xxx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xxx无数柳,一夜落龙堆。
翻译
塞外空旷荒凉风光很少,只剩xxx动白草也衰。觱篥一声声不断地吹,思乡的游人听着心哀。
爱国xxx万人敬慕,远寻祠庙永不忘怀。投敌xxx鄙可恨,无人乐意上他的台。
群鹰展翅在天空飞翔,搏击生风把云雾拨开。万马奔腾在原野上,白云飘忽伴着随来。
长城自古防灾祸,xxx株城前栽。一夜凉风xxx起,落叶铺满龙堆地带。
注释
云州:xxx,曾一度改称云中郡,故治在今山西大同。
白草:草名。生长在西北地区。
黄羊:哺乳动物,毛黄白色,有光泽,角短而稍弯,尾短,四肢细,生活在草原和半沙漠地带。肉味鲜美,毛皮可做衣服。
觱篥:汉代传自西域的一种管乐器。
xxx: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劝降不允,徙北海,持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留匈奴十九年,及还,须发全白。归国后,任典属国。
xxx:xxx之孙。武帝时奉命出击匈奴,兵败投降。燕然山有xxx台。
鹰击:《左传》文公十八年,
鲁大夫季xxx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鹳之逐鸟雀也。”暗用此典故,这里有驱逐入侵者的意思。
关:指雁门关。
龙堆:白龙堆,即天山南路的沙漠地带。这里泛指塞外辽远地区。
创作背景
清xxx七年(1668)秋,xxx携妻xxx姜北出雁门,来到云州。诗人在西北已留居三年,奔走联络,毫无结果,但他的豪情壮志并未稍衰。xxx奇壮丽的风光,激起了昂扬的诗情,于是诗人便写下这首诗。
赏析
诗一开始,即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塞上秋景图。白草黄羊,写目中所见。深秋时草已枯萎,其色近白,故云“白草”。出句以云州野外所特有的典型景物——白草中的黄羊,来表现塞上的单调、荒凉。对句则写所闻。由于吹奏者远在视野之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故云“空闻”。诗用一个“哀”字状觱篥之声,实际上是把诗人主观的感受,强加给客观的声音的结果,是诗人心声的吐露。出句与对句用一“外”字勾连,不仅具有使所见、所闻共置于一个画面之效,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云州原野之广漠。两句诗有声有色,既有平面的秋景,又有空间的哀音,虽为景语,但亦微露故国之思,极富情韵。
“遥寻xxx庙,不上xxx台”两句,以褒苏贬李言志。xxx一向被人们视为具有爱国气节的典型。xxx与xxx,在对待国家民族的态度上截然相反,完全属于对立的两类人物,因而诗人对待两人的态度亦迥然不同。虽然xxx台近在咫尺,但诗人却“不上”,轻蔑之情溢于言表。尽管xxx庙远在他乡,但诗人却不畏路途遥远,拟“遥寻”之。这样,就把自己仰慕xxx坚贞不屈,而鄙薄xxx投降变节之心志,曲折地表现出来。xxx写作此诗,并非是无病**,为怀古而怀古,而是他在明亡之后,表示自己决不同清廷合作,矢志不渝忠于明室的心志的委婉流露,是他对叛降清廷的汉族士大夫的一种侧面的谴责。
颈联“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xxx又转入写景。两句诗写景极为传神。群鹰展翅搏击长空,已见奋飞碧霄的身影;作品于“群鹰击”之前,又着“风助”xxx,更可表现出苍鹰那种顺着风势急速飞行的矫健不凡之态。“万马来”之前,又着“云随”二字,更可表现出骏马四蹄腾空,凌厉飞驰,呼啸而来的气势。两句诗极力突出一种大气磅礴的动态。但搏击的群鹰,疾驰的万马却并非实写,而是虚写诗人眼中的幻觉。这种假想中的幻觉,又寄托了诗人巨大的希望。诗人希望在**大地出现群鹰搏击长空,万马奔驰原野那种抗清的场面。这种虚幻的景象,显然是诗人出于反清扶明的渴望,而于无中生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但这种精神活动,却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法直言的隐秘,是渴望得到心理满足的一种主观情感的表露。
尾联“xxx无数柳,一夜落龙堆”。以景语结束全诗。前人论诗论词有所谓“清空一气”之说。所谓“清空一气”,不过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使物中有我的一种写法。这两句诗即具有“清空一气”的特点。诗人用干枯的xxx整夜在狂风吹动下,不断地飘飘洒洒从树上落下的景象,使眼前景象具有一种难以摆脱的忧郁气氛,从而渲染内心的哀愁。同时,又以xxx自况飘零的身世。这样,就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似乎看到了诗人自我的`形象,而诗人自我的形象也似乎化入了景物。是写物抑或是写人。给人不即不离之感,物我似乎已融为一体。以“清空一气”的景物收束全诗,既能宕出远神,又得含蓄蕴藉之美,令人品味无穷。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28篇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xxx。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xxx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xxx。紫烟:xxx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xxx《xxx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xxx:一作“长川”xxx: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这是诗人xxx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xxx。xxx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xxx”。“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xxx”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xxx。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xxx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xxx。《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29篇
天津桥望春
朝代:唐代
原文: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xxx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xxx宫中花。
注释
⑴天津桥:即洛桥,简称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是洛阳名胜之一。
⑵风丝:微风。斜:韵脚念xiá。
⑶翠辇(niǎn):**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
⑷宫莺(yīng):泛指宫中所栖之鸟。xxx:xxx宫,xxx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赏析: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30篇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xxx归
朝代:唐朝
红叶晚xxx,长亭酒一瓢。残云归xxx,xxx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xxx渔樵。
译文
秋天傍晚枫树随风飒飒作响;夜宿潼关驿楼自有瓢酒飘香。几朵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遥看树色随着潼关山势延伸;黄河奔流入海涛声回旋激荡。明天就可到达繁华京城长安;我仍自在逍遥做着渔樵梦想!
注释
1、长亭:常用作饯别处,后泛指路旁亭舍。2、xxx:华山。3、中条:山名,在山西永济县。4、迥:远。5、帝乡:指都城。
赏析: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xxx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读者由此可见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xxx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xxx”,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xxx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xxx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xxx”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xxx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xxx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xxx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望xxx翻译及赏析(5)份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31篇
望岳
xxx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xxx。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xxx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xxx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xxx: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xxx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xxx首,xxx所宗,故又称“xxx”。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xxx: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xxx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xxx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xxx: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
这首诗是xxx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xxx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xxx首,故尊为xxx。“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xxx《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xxx”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xxx高,天色的一xxx被割xxx的阴、阳面,所以说“割xxx”。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xxx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xxx,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xxx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xxx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32篇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望驿台
朝代:唐代
原文: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扑地花一作:铺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译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注释
(1)《望驿台》:这是xxx应和好友元稹的诗。
(2)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3)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4)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5)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赏析
这是xxx应好友元稹的诗。
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xxx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809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xxx而作。元稹夫人xxx住长安靖安里。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xxx在目。
xxx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xxx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xxx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读者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xxx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望驿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4)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33篇
西登xxx,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xxx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xxx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xxx。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参考释义】
其一从西面登上xxx,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xxx腾空。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其二xxx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第34篇
【内容】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xxx。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xxx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1.香炉:指xxx。紫烟:xxx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xxx《xxx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xxx:一作“长川”xxx: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香炉,指庐山xxx,“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xxx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xxx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xxx”,前四字是点题:“挂xxx”,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xxx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xxx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xxx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xxx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xxx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xxx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xxx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xxx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xxx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xxx。无怪xxx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xxx恶诗。”(《戏xxx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xxx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