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必备10篇)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第1篇

怀古题材大多笔调沉稳老辣,或影射当时政局, 或针贬时弊, 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也不例外。

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凸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一格。

译文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第2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1270-1329) 元名臣兼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年19作《白云楼赋》。延佑二年(1315),以礼部侍郎知贡举,主持首次科举考试。继之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擢礼部尚书。英宗初年,又命参议中书省事。后弃官告归,隐居济南云庄别墅,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早,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又整顿币制,杜绝吏弊,以苏民困。莅任仅四个月,以忧劳致疾卒。归葬济南云庄,乡里建张公祠。天顺二年(1331),追赠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章政事、柱国,封滨国公,谥“文忠”.着有散曲集《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文集《归田类稿》等。

[注释]

山坡羊:曲牌名。

潼关怀古:曲的题目。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为进入长安的门户。

峰峦如聚:形容华山四周群山密集,地势险要。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水势浩荡,波涛汹涌。

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头地理形势险要。

山河:华山和黄河。

表里:内外。表为外。一说指潼关以东为关外,潼关以西为关内,互为表里。

西都:指长安。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长安在潼关以西,今天的西安市旧址。

踌蹰(chóu chú):犹豫,彷徨。

秦汉:指曾在西都(长安)营建宫阙的秦、汉**。

经行处: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

经:曾经。

行:行宫,行事。

宫阙:泛指皇家宫殿。

兴:兴盛。兴与亡为互文。

亡:衰亡,**。

[译诗、诗意]

华山四周群山聚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潼关内外地势险要,前有黄河,后有华山,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遥望长安,惆怅彷徨,在这样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么用呢?

伤心啊!秦代汉朝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如今万间宫殿都化作了尘与土。

朝廷兴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败,百姓更受苦。

[赏析]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作,也是元代散曲不可多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第3篇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欣赏诗歌,我们讲求初步感知,整体去理解。

1.诗歌标题,如同人体之眼,他对我们欣赏理解诗歌有着指引作用

3.读诗句,重注释——诗句内容是欣赏诗歌的重点

1.感受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诗歌情感丰富,语言凝练,“诗歌是富于形象的思维”(别林斯基)。阅读诗歌,从有限的语言文字的建构中引出无限的想象。如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中“山客”的形象——其居住的环境有什么特点?生活有什么特点?——在桃红柳绿的明媚景色中,在花落莺啼的宁静环境中,“山客”睡得酣甜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这样,一个热爱自热、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眼前。

2.把握语言是诗歌内涵理解的关键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第4篇

【原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一】

怀古题材大多笔调沉稳老辣,或影射当时政局, 或针贬时弊, 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也不例外。

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凸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一格。

【赏析二】

张养浩为官**,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元代的**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况且这种**也是不公*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第5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代: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第6篇

2 诸子分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称为九流十家(前九家称九流)。儒家的开派大师是孔子,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发扬孔子学说的有两派:一派是子思和孟子,一派是荀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著作有《老子》(《道德经》),继承老子哲学的有庄周等。

3 初中生所学古文涉及的典籍有《论语》《孟子》《庄子》《礼记》《列子》《左传》《战国策》等。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学习的古文有《(论语)十二章》《(孟子)三则》《(庄子)一则》《(礼记)一则》《(列子)一则》《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与谢中书书》《三峡》《杂说(四)》《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湖心亭看雪》《河中石兽》等。

4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学习的古诗词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十五从军征》《观沧海》《饮酒・结庐在人境》《木兰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次北固山下》《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黄鹤楼》《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卖炭翁》《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赤壁》《泊秦淮》《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渔家傲・秋思》《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登飞来峰》《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游山西村》《南乡子・何处望神州》《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过零丁洋》《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己亥杂诗》《满江红・小住京华》。其中不少篇目本部两刊相关栏目赏析过。

5 律诗讲究平仄和对仗,有五言、七言两种,都是以八句为一首,每两句为一韵。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有五绝、七绝两种。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6 词是可以歌唱并和音乐配合的韵文,句法长短参差,不像诗那么整齐。宋词从风格上分,有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前者以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后者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

7 唐宋古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后世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

9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他的代表作。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人力车夫祥子的性格发展,呈现出一个美的灵魂的毁灭过程。老舍能透过笔下人物卑贱的职业、低下的地位和往往显得粗俗的外表,挖掘他们内心的纯正。浓郁的北京韵味的口语美,是《骆驼祥子》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第7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踟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第8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1)秋风破屋图(2)群童抱茅图(3)屋漏无干图(4)遥想广厦图

2、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铺垫。

3、“归来倚杖自叹息”,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之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历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反映了这件事?

安史之乱。《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是烘托了诗人暗淡愁惨(或悲凉、凄凉、悲哀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蓄势。

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7、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诗的?

诗人从个人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发出这样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9、通过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处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0、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抒情议论的关键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1、以写实手法写出秋风的威力的诗句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二、《观刈麦》

1、本诗从格律上,这是五言律诗。

从表达方式上,这是一首叙事诗。

2、白居易的叙事诗善于刻画人物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有悖于常情的心情,请从本诗中摘出这样的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虽说烈日炎炎,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人都筋疲力尽了,但还是只想着抓紧夏天白昼长多干点活。这里人物的心理跟环境是对立的,这样的描写能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思想。

3、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一句所展现的劳动场景。

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农民顶着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阵阵往上冲,弯下的赤裸脊背,被灼热太阳光烧烤得油黑发亮。

4、赏析“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中考复习

很多地市都把诗词鉴赏列入中考范围,最近进入中考总复习,听了好几节有关诗词鉴赏的公开课。课上不同的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指导方法,其中有些老师是从中考题型入手,分成不同题型,按题型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如何答题;有些老师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介绍各种鉴赏方法;还有些老师从知人论世、想象联想、比较鉴别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听完这些课后,笔者产生了一个疑惑,面对初中学生,诗词鉴赏应该如何切入?

“诗言志。”《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可见,从某个角度来说,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因此,笔者认为,诗词鉴赏可以从“情”字入手,“情”是诗词鉴赏的一个密码。

一、情为何物

“情”发端于人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心理变化。《黄帝内经・素问》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意思是说,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在平时也有“喜怒哀惧爱恶(憎)欲”七情的说法,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既然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说,诗是“情”的产物,那么在古代诗词中到底有哪些“情”?

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初中40首诗词,从“情”字入手进行简单的梳理,可以发现这些诗词均表达了各种不同的情感:有欣喜之情,如《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游山西村》;有离愁别绪,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夜雨寄北》;有表达诗人理想抱负的,如《观沧海》《江城子・密州出猎》《使至塞上》《望岳》《雁门太守行》;有怀古伤今、忧国忧民,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赤壁》《泊秦淮》《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有表达诗人精神品质及人生感慨的,如《饮酒・结庐在人境》《过零丁洋》《行路难其一》《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有表达世事不平的怨恨或怀才不遇的悲愤,如《十五从军征》《登幽州台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上划分只是从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划分,每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而往往是复杂多样的,因为人的情感极为丰富。

二、情在何处

诗词鉴赏从“情”入手,首先就要学会从诗词中去寻找、揣摩、感悟诗人的情。诗人表达情感是很讲究的,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是怀古伤今,有的是拿典故说事......那么,如何去发现情感受情呢?

(一)看诗题,明缘由

看诗的题目往往就能知道诗人作诗缘由,如《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游山西村》是出游时所作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送别友人而作,而《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之类的是怀古的。了解了作诗的缘由,就能基本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有些词还有解释写作缘由的小序,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二)识诗人,明背景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意思是说,我们吟咏诗人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常说的“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诗人写作意图,这样,才能准确领会诗人作品中所寄托所表达的情感。比如身处战乱国破的杜甫,无论是《春望》还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不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而边塞诗人多表达报国抱负和思乡之情。

(三)找景物,明寄托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第10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品赏析

[内容评析]这支流传的**,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徵封建*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彩乃其余事。

[难词注释]①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古诗今译】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故地,当年那无数间宫殿早已经都变成了泥土。世世代代以来,无论哪朝哪代,**兴旺,百姓受苦;****,百姓还是受苦。

【赏析】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随做本曲。《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簇簇富丽堂皇的宫殿,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诗人感慨万千,于是仰天长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针见血地将千百年来封建**残害百姓的血的事揭示了出来,告诉人们,历史上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就此指出了封建*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性。这是对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批判与客观的评价。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