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原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释
①刘邦*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
②“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四周大海环绕,**则荒不可知。“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③安得:怎样得到。
④威:威力;威武。加:凌驾。
⑤“守四方”守卫祖国的边疆。
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
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
威武*天下,荣归故乡。
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
汉高祖刘邦是建立汉**的***君主,史称“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自高祖始。”他的《大风歌》激越慷慨,气势沉雄,开汉代楚辞体诗歌的先河。
据《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刘邦在他**后的第十二年(即前195年)十月,*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反叛,返回时途经故乡沛县(今江苏沛县以东),在沛宫设置酒宴,邀请款待父老子弟,当酒喝得十分畅意的时候,他***击筑伴奏,乘兴唱出了这首历久交赞不衰,被后人称许的《大风歌》。
第一句是起兴,也是象征,它高度地浓宿了刘邦扫除群雄,建功立业的不凡历史和他奋其智勇的风云际会,生动地描绘了目下创业初定的一片胜利气象和他又奏凯旋,衣锦还乡的愉悦心理。大风吹起来啊云彩飞扬,这局势的发展、变幻是可等的快速而尽如人意呀!
第二句是言志,也是纪实,《高祖本纪》中曾写道:“高祖常徭咸阳,从观,观秦**,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青年时代的刘邦就羡慕秦始皇,怀有征服天下的大志。这里的海内,即天下,古人误为**四面是海,故称**为海内。威,指威力,武力。加,强加,凌驾。威加海内的大志,如今已经实现,回想当年的斩蛇**,**洛阳,四年来的楚汉之争,缓和*息匈奴的侵扰,为巩固******而断然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接着又*定了英布的反叛,真是威镇天下,荣归故里啊。此句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的开国君主对大业已就的踌躇满志,对回归故乡的炫饰和对未来励精图治的笃信,这一句简质雄浑,气魄博大,非同凡响。
大风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原文: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释:
[1]紽:tuó,陈奂《传疏》:五当读为交午之午。严粲《诗缉》:“紽,缝也。”闻一多《通义》:“缝之义亦交午也。”“五紽”即“午紽”,丝线交午缝制的意思。
[2]蛇:yí委蛇:大摇大摆洋洋自得
[3]緎:yù,同紽
[4]总:zǒng,纽结
翻译:
身穿一件羔皮裘,素丝合缝真考究。退朝公餐享佳肴,逍遥踱步慢悠悠。
身穿一件羔皮袄,素丝密缝做工巧。逍遥踱步慢悠悠,公餐饱腹已退朝。
身穿一件羔皮袍,素丝纳缝质量高。逍遥踱步慢悠悠,退朝公餐享佳肴。
赏析:
这首诗清代以前学者皆以为是赞美在位者的,所赞美的内容,或说是纯正之德,如薛汉《韩诗薛君章句》:“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或说是节俭正直,如朱熹《诗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其说大多牵强不可信。确如方玉润所批评的“固大可笑”、“附会无理”(《诗经原始》)。纵观以“美”立说者,唯有姚际恒之说稍可通,其说谓“诗人适见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饰步履之间以叹美之。而大夫之贤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见。此风人之妙致也”(《诗经通论》)。“于言外想见”是本诗的主要表现特点,故录以参考。首倡剌诗说的,我所见之《诗经》著作,以清人牟庭《诗切》最早,他说:“《羔羊》,刺饩廪(膳食待遇)俭薄也。”今人诗说仍是美、刺并存,比较而言,笔者以为“刺”稍近诗意,但与牟氏所言“刺”的内容恰相反,诗人所刺者乃大夫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与《魏风·伐檀》所刺之“素餐”(白吃饭)相似。
对这首诗表现特点的理解,姚际恒之说是可取的,不过要反美为剌,即是说,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写真。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无疑是位大夫。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杜预注:“谓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这与当时民众的生活水准相对照,无疑天上地下之别,《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阐述的符合王道的理想社会,在丰收年成,也才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而大夫公膳常例竟是“日双鸡”,何等奢侈!诗人虽然没有明言“食”是什么,以春秋襄公时代的公膳例之,大约相差无几。诗人生活在同时代,一见其人“退食自公”必然有所触动,想得很多,也许路有**的惨象浮现在他眼前。正因为如此,所以厌恶之情不觉油然而生,“委蛇委蛇”诗句涌出笔端。这第四句“美中寓刺”,可谓点睛之笔,使其人仿佛活动起来:你看他,慢条斯理,摇摇摆摆,多么逍遥惬意。把这幅貌似悠闲的神态,放在“退食自公”这个特定的场合下,便不免显出滑稽可笑又丑陋可憎了,言外诗人的挖苦嘲弄可以想见:这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实则是个白吃饭的寄生虫!三章诗重复这个意思,回环咏叹,加深了讥刺意味。各章三、四两句,上下前后颠倒往复,清陈继揆《读诗臆补》曾评为:“随意变化,妙绝奇绝。”妙绝奇绝。”(蒋立甫)
——《大风歌》原文及翻译赏析范本三份
大风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原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释
①刘邦*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
②“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四周大海环绕,**则荒不可知。“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③安得:怎样得到。
④威:威力;威武。加:凌驾。
⑤“守四方”守卫祖国的边疆。
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
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
威武*天下,荣归故乡。
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
汉高祖刘邦是建立汉**的***君主,史称“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自高祖始。”他的《大风歌》激越慷慨,气势沉雄,开汉代楚辞体诗歌的先河。
据《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刘邦在他**后的第十二年(即前195年)十月,*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反叛,返回时途经故乡沛县(今江苏沛县以东),在沛宫设置酒宴,邀请款待父老子弟,当酒喝得十分畅意的时候,他***击筑伴奏,乘兴唱出了这首历久交赞不衰,被后人称许的《大风歌》。
第一句是起兴,也是象征,它高度地浓宿了刘邦扫除群雄,建功立业的不凡历史和他奋其智勇的风云际会,生动地描绘了目下创业初定的一片胜利气象和他又奏凯旋,衣锦还乡的愉悦心理。大风吹起来啊云彩飞扬,这局势的发展、变幻是可等的快速而尽如人意呀!
第二句是言志,也是纪实,《高祖本纪》中曾写道:“高祖常徭咸阳,从观,观秦**,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青年时代的刘邦就羡慕秦始皇,怀有征服天下的大志。这里的海内,即天下,古人误为*四面是海,故称*为海内。威,指威力,武力。加,强加,凌驾。威加海内的大志,如今已经实现,回想当年的斩蛇**,**洛阳,四年来的楚汉之争,缓和*息匈奴的侵扰,为巩固******而断然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接着又*定了英布的反叛,真是威镇天下,荣归故里啊。此句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的开国君主对大业已就的踌躇满志,对回归故乡的炫饰和对未来励精图治的笃信,这一句简质雄浑,气魄博大,非同凡响。
大风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篇
原文: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
午睡醒来慵—晌,双纹翠簟铺寒浪。
雨罢蘋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
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译文
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心生惆怅。空荡荡的房间里独自一人,偏又响起阵阵莺声,好似美女轻唱。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展着清凉的细浪。
夏雨初霁,掠过苹草的微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雨后的荷花含情脉脉,红红的脸颊上挂着泪珠似得看着人们。新月弯弯,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
注释
捻:用手指轻轻拿起。霜纨:指洁白纨扇。怅望:惆怅、怨恨。
秦娥:指年轻貌美女子。
慵:懒。一饷:即一响,短暂的时问。
双纹翠簟:织有成双花纹的翠簟。簟,竹制凉席。寒浪:即指簟纹。**清凉,花纹起伏如浪,故称“寒浪”。
苹风:掠过苹草的微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蓣之末。”
绿云:指蓝天下之浮云,喻指女子乌发。此句即“新月斜贴绿云上”。上,缓缓爬上。
弯环:弯弯如环之月亮。
赏析:
①霜纨(wán):白色的细绢。此处指团扇。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②隔叶莺声: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
③秦娥:古之善歌者。
④慵(yōng):懒倦。
⑤寒浪:席纹。
⑥风:轻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之末。”
⑦泪脸:形容雨后的荷花。
⑧绿云:此处指荷叶。
⑨“弯环”句:形容新月弯曲如眉。李贺《十月》:“长眉对月斗弯环。”
此词情景交融、以景衬情,抒写了一位女郎午睡醒后的闲愁。词的上片借细节和衬景构成一幅**的闺中闲眠图,在这一景境中融入闺中人独处空闺的闲愁;下片纯以花月状人,句句辞兼比兴,处处意存双关。全词室内景物、户外景色交相辉映,女主人公的容态与自然景致相得益彰,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缱绻的闺中女子形象。她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怅然怀想。她也许是在思念远方的情人,也许是在伤惋青春的易逝。此处暗用李白《折荷有赠》之“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的意境。“撚”意为用手指轻轻搓转,表现执扇时怅然无绪的情态,极为传神。“初”、“生”二字,前后关联,暗示因节序变换,令闺中人顿生新的怅望之情。空闺独守,本已寂寞难耐,偏又有“隔叶莺声”,撩人意绪。“似学秦娥唱”句把莺声比似学秦娥之唱。扬雄《方言》:“娥,好也。**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此言年轻貌美的女子,其歌声之美可知。以莺声之欢快,反衬人心之怅恨,命意与着笔确有含蓄蕴藉之妙。莺啼婉啭,是实处着笔;闺中索寞,则是虚处命意,运实于虚,终无一字点破。“午睡醒来”二句,深化闺中女郎百无聊赖的孤寂情状。她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在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展着清凉的细浪。这两句点明睡醒,而由翠簟联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户看花。
大风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朝代:先秦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译文
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劳累!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妈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注释
⑴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莪(é):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⑵匪:同“非”。伊:是。⑶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⑷蔚(wèi):一种草,即牡蒿。⑸瓶:汲水器具。罄(qìng):尽。⑹罍(lěi):盛水器具。⑺鲜(xiǎn):指寡、孤。民:人。⑻怙(hù):依靠。⑼衔恤:含忧。⑽鞠:养。⑾拊:通“抚”。畜:通“慉”,喜爱。⑿顾:顾念。复:返回,指不忍离去。⒀腹:指怀抱。⒁昊(hào)天:广大的天。罔:无。极:准则。⒂烈烈:通“颲颲”,山风大的样子。⒃飘风:同“飙风”。发发:读如“拨拨”,风声。⒄谷:善。⒅律律:同“烈烈”。⒆弗弗:同“发发”。⒇卒:终,指养老送终。
赏析:
《毛诗序》说此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正如欧阳修所说“非诗人本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朱熹于此指出:“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诗集传》)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此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转引自戴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姚际恒说:“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诗经通论》)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润说:“以众衬己,见己之抱恨独深。”(《诗经原始》)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丰坊《诗说》云:“是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五、六章皆兴也。”后两章也应该说是“先兴后赋”。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此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