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道中原文及赏析(热门4篇)

苏秀道中原文及赏析 第1篇

原文: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译文: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赏析:

这首描写的是初春景物,刚下过一阵雨,暖日和风,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渲染出明媚,和暖的氛围和生机无限的意境。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_动_;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_静_,加上第四句_一牛吃过柳阴西_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苏秀道中原文及赏析菁选(扩展3)

——襄邑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襄邑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秀道中原文及赏析 第2篇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古诗简介

《桑茶坑道中》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此诗描写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刚下过一阵雨,暖日和风,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渲染出明媚、和暖的氛围;同时描绘了儿童牧牛与牛吃草的动态画面,营造了生机无限的意境。全诗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诗中浸润着古典的静穆与纯净。

翻译/译文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涨满了流水,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注释

⑴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

⑵草满花堤(dī):此处倒装,即花草满堤。

⑶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杨万里六十六岁。当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任赣州知州,杨万里未就职,并请求任祠禄官,获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于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自是不复出矣。”(《宋史·杨万里传》)这首诗是杨万里当年在安徽泾县桑茶坑路上所作。

赏析/鉴赏

此诗写的是桑茶道中所见的儿童牧牛情景,展现了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此诗诗中有画,意韵悠长。诗人撷取春末夏初田园憩息的小景,以作画法表现人与自然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画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

此诗语言浅显易懂。首句写得*易,“晴明风日雨干时”,点明一个大晴天,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一雨一晴,风调雨顺,又是农业生产的好时光。全句展示出的'大自然不是死寂的,而是流动的。“草满花堤水满溪”,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这样的“花堤”,正是放牛的好去处啊。于是,诗人的眼睛发现了“童子柳阴眠正着”,童子在柳树的浓荫下酣睡。在诗的节奏上,第三句是个顿挫。前两句写的是自然界景物,都充满生气和动态,到了最有生命力的人(又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呼呼大睡,一动不动。轻快的诗歌节奏在这里仿佛停了下来,放慢了速度。然而,情绪上的顿挫,是为了推出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童子的牛在哪儿呢?牛儿吃着吃着,已经挪到了柳阴的西边去了。因为牧童的安然静止睡眠,使牛儿得以**自在地吃草,悠然地动着。画面因牛的活动,又活动起来。这样一静一动,**自然。这里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苏秀道中原文及赏析 第3篇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月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月,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月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月,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雨的喜月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雨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

首联写喜月,从晚上下月写起。“一夕骄阳桐与“梦回凉冷桐是鲜明的对比。诗雨在闷热的天气中入睡,一觉醒来,白天烈日的余威已被全部扫除,代之以清凉舒适的夜风,原来天下起了大月。这两句虽然是实事实写,但由原先对气候的不满忽地改变成岸满意,细微地反映了诗雨心中的喜悦。诗雨同时又选了“梦回桐这一时刻,来表达自己这份心情,更加显出意外地惊喜———这场月,诗雨已经盼望岸久了。

次联写对月的感受,用江西诗派诗雨的惯技,融化前雨诗句为己用。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湿桐,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桐句;对句“且喜溪流岸岸深桐,用杜甫《春日江村》“春流岸岸深桐句。诗虽用前雨成句,但贴切眼前景事,与首联一意相贯,在原句基础上加了“不愁桐、“且喜桐二语,在旧句上翻出了新意,达到了能生能活而自成佳句的要求。诗是写听月,又形象地道出了盼月的心情,也使使表示自己的喜月不单单是因为大月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这就引伏第三联的情感,也为尾联预留地步,所以元方回评说这联写得流动便利。

第三联仍写喜月。一句是想象之辞,说明自己喜月,是因为这场及时月,使庄稼能喝个饱,秋收有望;一句是以听月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江西诗派学杜,在炼字上花工夫,尤注重虚字的锤炼。这联中的“应桐字、“最桐字,都下得岸有精神,加深了句意。不过,出句的“千里稻花应秀色桐,也见唐殷尧藩《喜月》诗,不知是偶同还是有意袭用。钱钟书《宋诗选注》对这联的对句有独到的评价:“在古代诗歌里,秋夜听月打梧桐照例是个教雨失眠添闷的境界,像唐雨刘媛的《长门怨》说:‘月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月断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又如温庭筠《更漏子》词说:‘梧桐树,三更月,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曾几这里来了个旧调翻新,听见梧桐上的潇潇冷月,就想象庄稼的欣欣生意,假使他睡不着,那也是‘喜而不寐’。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这句诗岸有帮助。当然,说到底,这样的写法就是将旧事翻新,打破常规,也就是江西诗派要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桐及“脱胎换骨桐。

尾联纯抒情,把原来的情感更转高一层,说遇到了这样的好月,像我这没有田地的雨尚且如此高兴,更何况那些盼望丰收、渴求月水的农夫们呢?诗用“犹桐、“何况桐数字承先启后,是故意通过自抑而达到高涨。正因为诗雨没田,他的欢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义,他与民同乐的心意也完全表达了出来,所以清纪昀评说:“精神饱满,一结尤完足酣畅。”

这首诗从谋篇到句法,都是典型的江西诗派风格。但诗写得情真意切,所以不觉得峭硬。尤其可贵的是,江西诗派学杜,常常表现在技巧上;这首诗学杜,除技巧外,还学习了杜诗关心民瘼,注意在诗歌中树立自我形象,讲究诗格,所以更为成功。

苏秀道中原文及赏析 第4篇

曾几(1085—1166)宋代诗人。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吏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历应天少尹,提举淮东、湖北茶盐,广西运判,江西、浙西提刑。公元1138年(绍兴八年),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复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秦桧卒,起为浙东提刑,改知台州。后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公元1164年(孝宗隆兴二年)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卒谥文清。有《经说》20卷、文集30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茶山集》8卷。《宋史》卷382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