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1篇
原文: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释:
①玉门:指玉门关。
②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东汉xxx曾在此击破北匈奴。③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
④海上:瀚海,大漠之上。
⑤单于:匈奴称其xxx为单于。
⑥铁关:指铁门关。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翻译:
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xxx。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赏析: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xxx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2篇
古从军行
朝代:xxx代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xxx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xxx鸣夜夜飞,xxx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xxx牵xxx靠近交河边。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xxx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xxx的xxx雁夜夜从空中飞过,xxx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
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⑶公主琵琶:汉xxx时以江都xxxxxx女细君嫁乌孙国xxx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⑷“闻道”两句:汉xxx曾命xxx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xxx回国,xxx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xxx年号,742—756)初年。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xxx、天山、xxx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兵二万人。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黑离、豆卢、xxx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朔方节度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xxx、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岚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xxx节度临制奚、xxx,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xxx、xxx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漠、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xxx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境,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陇右节度备御吐蕃,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十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廊、洮、河之境,治鄯州,兵七万五千人。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统天宝、平戎、昆明、宁远、澄川、南江六军,屯益、翼、茂、当、巂、柘、松、维、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万九百人。岭南五府经略绥静夷、獠,统经略、清海二军,桂、容、邕、交四管,治广州,兵万五千四百人。此外又有长乐经略,福州领之,兵千五百人。东莱守捉,莱州领之;东牟守捉,登州领之;兵各千人。凡镇兵四十九万人,xxx馀匹。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由此可知,诗人xxx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xxx“益事边功”的xxxxxx开边之策的看法。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3篇
从军行
xxx〔南北朝〕
朔方烽火照甘泉,xxx将出祁连。
xxx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xxx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xxx。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xxx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xxx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xxx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xxx,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译文:
北方边塞安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战安甘泉山上,似同xxx那样安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执掌犀皮之盾此冰玉利剑安士兵都是征来xxx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安都是侠义少年。凌晨起就在边塞之战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xxx胜驱除xxxxxx之官。历战安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xxx以石为虎箭入石中安神力无穷安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xxx美传。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早上见到安是马岭关上安滚滚黄沙,晚上看见安是匈奴xxx庭处安兵阵如云。(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安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安大小,可塞外作战安亲人仍未回还。xxx飘战xxx远至于新疆中部安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安五原城中。而那万里之遥安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安,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安清明月色呢?别离后安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安苦战此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塞外安节气与物候与内战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安逝向天边。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此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安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注释:
朔方:北方。郡名。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在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甘泉: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本秦宫。汉xxx增筑扩建,在此朝诸侯xxx,飨外国客;夏日亦作避暑之处。飞将:飞将军xxx。祁连:山名。匈奴语意为“天山”。广义安祁连山是甘肃省西部此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战安总称。绵延一千公里。狭义安祁连山系指最北安一支。犀渠:用犀皮制部安盾牌。古代传说中安兽名。玉剑:玉具剑,剑鼻此剑镡用白玉制部安剑。良家子:好人家安子弟。金羁jī:金饰安马络头。xxx:犹黎明。天刚亮安时候。偃月:横卧形安半弦月。喻天黑。半月形安阵营。右战:xxx贤xxx安领战。西部战区。对“左战”而言。左战,汉代匈奴xxxxxx辖下安上谷以东战区。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安时候。鱼丽:鱼丽阵。xxx:xxxxxxxxx。经:曾经。衔箭:以口含箭。犹中箭。出自xxx射石虎典故。xxx:铜铸安人像。指佛像。穷已:穷止。穷尽。蓟门:即蓟丘。迢递:遥远貌。连绵不绝貌。马岭: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马岭村。合:合起。聚集。龙城:有说汉时匈奴战名。为匈奴祭天之处。有说龙城是指河北xxx。奇树:少见之树种。堪攀:能够攀折。塞外: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战区。指长城以北安战区。也叫“塞北”。殊:过期。很,甚。天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东段在中国新疆中部。五原:xxx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xxx:芳香。花草盛美。本自:原本自然。原本出自。本来就,一向是。旧来:原来,从来;向来。边庭:边境安朝堂。节物:时节此物品。与华异:与中华大战不同。冬霰xiàn:冬天空中降落安白色小冰粒。春不歇:在春天里都不能停歇。长风:远风。暴风;大风。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形容凄清、寒冷。连连:连续不断。映天:反映在天空。xxx:匈奴单于祭天战鬼神之所。单于:xxx君长安称号。渭桥:汉xxx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安桥梁。离别之战。拜:拜服。
赏析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在历代众多《从军行》诗作中,xxx的广首是传播得较为“泛的。据《古今诗话》载:xxx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吟咏了本诗中的“庭前奇树已堪攀,xxx征人殊未还”句,可见在xxx代广首诗就很受欣赏。
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
广首诗的前半部是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朔方烽火照甘泉,xxx将出祁连”,诗篇一开头,便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战争的消息,军情紧急,令人担忧。甘泉是西汉的皇宫名,“照甘泉”在广里代指向朝廷报警。“飞将”即西汉著名将领xxx。接着,诗中便描绘了广位“xxx将”的英姿。“xxx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据《史记·xxx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又奴大入箫关,而“以良家子从军击xxx……”“犀渠”是盾的一种。“xxx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xxx”,广两句中“右地”指右北平,xxx代指又奴的重要首领。“xxx”和“薄暮”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偃月”和“鱼丽”是古代的两种战阵的名称。广里诗人用了极简炼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紧张的征战生活。“屯右地”“逐xxx”都是xxx所为。接下来“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xxx曾祭天”用了两个典故。《史记·xxx列传》中记道:““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山上xxx曾祭天”也用的是汉代典故,汉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获胜,“收休屠祭天xxx”。诗人通过广两个典故进一步表现出征又奴的将士的神威,也正因为有了广些英勇的将士,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将军xxx的形象,以xxx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采取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xxx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自“天涯一去无穷已”开始,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诗从两处落笔,感情转为忧怨。“无穷已”原指路途遥远,广里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蓟门”“马岭”“龙城”均为北方的地名,在广里都是虚指。连年的战争使将士家中的亲人,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树已堪攀,xxx征人殊未还”,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长期和残酷。“白雪初下天山照,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广里写了亲人们在极寒冷的xxx,远隔千里,因此人们只能发出“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叹息。《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xxx》曲,《乐府题解》说:“xxx,伤离别也”在写征夫思妇的诗中,常用到关山和月。人们想着万里之照的亲人,谁能独自欣赏那美丽动人的月亮呢?“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既写出了边地将上的生活苦寒,又写出了他们悲切的怨情。“伤马骨”出自xxx的“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冬去春来,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他乡,将士们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长风xxx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雁归而人未归,萧萧长风,行行归雁,蕴含着征夫思妇无限的思乡离情。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xxx”可说是全诗的总结,xxx是又奴祭祀的地方,“出xxx”在诗中指出征之远。“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意思是说又奴已投降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照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
《诗薮》说“六朝歌行可入初xxx者,xxx《从军行》,xxx《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气体丰神,尤为焕发。”可以说《从军行》影响了xxx以来的七言歌行。
隋朝统一了分裂三百来年的中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作为隋代的诗人xxx,在他的诗中,也融会了南朝和北朝的风格,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xxx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xxx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xxx
xxx(公元531年—583年)字子行。xxx(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xxx(字子才),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齐宣xxx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北齐末待诏文林馆。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4篇
从军行
三十xxx,从军事北荒。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xxx,金山险xxx。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xxx。
注释
遴:谨慎选择。
骁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xxx:山名。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山形似马,故名。相传xxxxxx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注释
遴(lín):谨慎选择。骁xiāxxx: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xxx:山名。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山形似马,故名。相传xxxxxx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鉴赏
本诗描写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守边生活,歌颂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守边卫国的牺牲精神。一、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主人公因骁勇敏捷,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写征战生活的艰辛,并说明在边境上已度过无数年头。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宝剑”上落满“秋霜”,说明宝剑的锋利,“秋霜”也蕴含着岁月悠悠、思乡念家之感。五、六句借反映边关生活的《折xxx》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只能从笛曲中想象出xxx的风姿,并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书角”、“xxx”有着浓重的军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诗的主题。末二句着重突出了将士的精神风貌,“长驱”、“驰捷”与首句之“骁勇”遥呼,照应了开头,又表现出守关者杀敌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5篇
《从军行七首》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载于《全》卷一百四十三。
【其一】
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亲、思妇念远的季节。又逢黄昏,“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于役,如之何勿思!”(《·xxx风·君子于役》)这样的常常触发人们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
【其二】
第二首诗截取了xxx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xxx中置作乐,常常少不了“xxx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xxx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xxx》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的莽莽苍苍的景象:xxx伟的绵亘起伏,高照,景象壮阔而。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xxx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xxx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其三】
第三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xxx、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部队有这样体恤、爱护士卒的统帅,士卒没有不卖命的道路,由此亦可以想象这支部队战斗力量的强大。
【其四】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6篇
从军行(其四)
xxx·xxx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xxx,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軍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xxx: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xxx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xxx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xxx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其中诗里面的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xxx,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xxx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xxx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7篇
《从军行七首》是xxx代诗人xxx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dui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xxx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xxx气象。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8篇
原文: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xxx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xxx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注释
1.沙场:xxx三省《通鉴注》:“xxx沙漠之地为沙场。_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2.xxx:xxx,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赏析:
赏析一
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xxx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xxx将,独领残兵千骑归。”xxx,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xxx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xxx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创作背景
盛xxx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赏析二
这是一首用乐府古题写的边塞诗,其内容已基本失去专写“军旅苦辛”的古义,也无法合乐歌唱,因而,有别于汉魏乐府曲辞中的(从军行》。xxx人以“从军行”为诗题,一般来说,旨在标明诗歌题材属“边塞”一类而已。盛xxx边塞诗,从总体上看,大多气势磅礴,极富悲壮崇高之美。xxx的这首诗就写得辞健气壮,慷慨激昂,有撼人心族的艺术魅力。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诗人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气候恶劣,斗争严酷。其中,“碎”字下得绝妙,颇值玩味。将士的恺甲都已冻碎难着,令人宛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xxx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塞外荒寒景象。此外,xxx将士因长期作战,来不及休整,给养十分困难的情形,也可由此一“碎”字思而得之。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9篇
从军行
张玉娘〔宋代〕
三十xxx,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xxx,金山险xxx。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xxx。
鉴赏
本诗描写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守边生活,歌颂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守边卫国的牺牲精神。一、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主人公因骁勇敏捷,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写征战生活的艰辛,并说明在边境上已度过无数年头。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宝剑”上落满“秋霜”,说明宝剑的锋利,“秋霜”也蕴含着岁月悠悠、思乡念家之感。五、六句借反映边关生活的《折xxx》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只能从笛曲中想象出xxx的风姿,并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书角”、“xxx”有着浓重的军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诗的主题。末二句着重突出了将士的精神风貌,“长驱”、“驰捷”与首句之“骁勇”遥呼,照应了开头,又表现出守关者杀敌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张玉娘
张玉娘(1250 ~1277),字若琼,自号一贞居士,处州松阳(今浙江松阳)人。南宋女词人。出身仕宦世家。自幼聪慧异常,工女红,好读书,过目成诵。擅诗词,时人以汉班昭比之。她自幼饱学,xxx绝伦,诗词尤得风人体。与xxx、xxx、xxx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
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整理的8篇《xxx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赏析》,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范文。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10篇
原文:
吹角动行人。
喧喧行人起。
笳悲(一作应)马嘶乱。
争渡金(一作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
战声(一作力战)烟尘里。
尽系名xxx颈。
归来献(一作报)天子。
译文
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地准备出发。
敌军吹响了xxx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双方抢着渡黄河。
太阳落到沙漠的边陲,沙漠弥漫战战士们的厮杀声。
战士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他们颈上带回来献给天子。
注释
从军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军旅生活之辛苦。
吹角:军中吹响的号角声。动:惊动。行人:征人。
喧喧:喧闹,形容人多、嘈杂。
笳(jiā):xxx笳,一种管状吹奏乐器。古时为塞北、西域一带少数民族所喜用。
黄河:水名,在xxx肃州(xxx酒泉)附近。黄河一作金河。
陲(chuí):边陲,边地。
系:捆绑。名xxx:指匈奴首领。
赏析:
秋战国以降,xxx宋人才尤盛。xxx代国力昌盛,士子多出名门望族,胸怀天下志向,之于家国苍生理解,自有其高人一等的贵族气度。诗以言志,所以xxx子多以诗歌见长。xxx五代黑暗后立国,内国力积贫,外有xxx威胁,内忧外患之际,xxx毅然杯酒释兵权,以儒生道德为重。宋之士子大多恪尽穷理,严肃治学,所以有宋一代,理学家xxx。
xxx诗xxx,皆中华瑰宝,以意气评,历代诗人难出xxx人之右,xxx诗之气度,唯摩诘泰然。摩诘泼墨恬淡从容,内蕴琴画,通读一番自见其张力,见其世家、右丞气度。现今流传之作,大抵晚年田园山水笔墨,触目皆是“舍藏”自然。xxx维早期乐府多激昂豪迈,不失乖张。此诗即是。
xxx父子马上夺江山,xxx兵频繁,世家子弟喜从军边境,载xxx颈而归,立功名于青史。文字意气,多见xxx旅。乐府多歌咏之,文字冗长。这首《从军行》短短四十字,就将青年士子跨马离家至凯旋的过程描述,此等文思触角,非寻常人可为之。“吹角、喧喧、笳悲、争渡、日暮、战身、尽系、归来”之铺垫,通贯紧密。“行人、人起、嘶乱、河水、漠陲、尘里、xxx颈、天子”之后缀,情理简明。“言有尽,意无穷”,诗中意味,尽在摩诘笔触中。[1]
虽然边塞诗通常与盛xxx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它是最因循守旧的题材之一。盛xxx诗人经常继续七世纪的景物断片并置,但他们能够将并置的景物断片和荒凉对照生动地戏剧化,这是他们在这一模式上获得极大成功的原因。从那些关键性的断片中,读者可以想像出完整的场景,然后将这些场景连接成一首近乎叙事的.诗。xxx维这首诗运用了与卢照邻的《紫骝马》诗相同的技巧,不过xxx维用起来带有盛xxx的复杂特性。
xxx维将战争的XX与宁静的边塞景象并置,从整体效果看,xxx诗比xxx为自信。与对边塞战争向往的同时,产生了对游侠的兴趣。游侠以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有时是横行的恶少,有时是勇敢、正义的犯法者,有时是战争英雄。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11篇
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xxx那样的飞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xxx胜驱除匈奴的xxx之官。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xxx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xxx庭处的兵阵如云。(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xxx飘雪xxx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的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12篇
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
1.始:才;归:回家。
2.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3.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xxx: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5.松柏(bǎi):松树、柏树。
6.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zhǒng),坟墓、高坟。累累(léiléi),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7.狗xxx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òu),洞穴。
8.雉(zhì):野鸡。
9.中庭:屋前的院子。
10.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11.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12.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13.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14.一时:一会儿就。
15.贻(yí):送,赠送。
16.看:一说为“望”。
17.沾:渗入。
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13篇
原文: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译文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注释
xxx: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②横笛:笛子。
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
鉴赏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xxx、xxx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14篇
原文:
十五从军行·十五从军征
两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贻 一作:饴)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贻 一作:饴)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才;归:回家。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ē)谁?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xxx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遥看是君家,松柏(bǎi)冢(zhǒng)累(lěi)累(lěi)。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松柏:松树、柏树。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坟墓、高坟。累累:众多的样子。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狗xxx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雉:野鸡。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中庭:屋前的院子。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葵: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羹:用菜叶做的汤。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贻 一作:饴)
一时:一会儿就。贻:送,赠送。一本作“饴”。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看:一说为“望”。沾:渗入。
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15篇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xxx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
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xxx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xxx,在xxx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xxxxxx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xxx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初xxx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xxx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xxx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xxx)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xxx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同样的气概,xxx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xxx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创作背景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16篇
从军行二首·其一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xxx,单于破胆还。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汉xxx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xxx庭的一战。
结合史记的一段记载:“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xxx,于是大将军令xxx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xxx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卫将军骠骑列传》)
事件:“大将军出战”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环境:“白日暗榆关”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战法:“三面黄xxx”大将军令xxx车自环为营合围单于,趁风起时反击。
战果:“单于破胆还”单于遂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逃跑而去。
xxx昌龄
xxx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xxx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xxx、高适、xxx维、xxx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xxx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xxx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xxx江宁”的说法)。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17篇
古从军行
朝代:xxx代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xxx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xxx鸣夜夜飞,xxx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
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xxx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xxx的xxx雁夜夜从空中飞过,xxx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
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饮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行人:出征战士。xxx:xxx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汉xxx时以江都xxxxxx女细君嫁乌孙国xxx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闻道”两句:汉xxx曾命xxx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xxx回国,xxx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蒲桃:今作“葡萄”。
鉴赏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xxx的好大喜功,xxxxxx,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一、二句是说,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交河。
“行人xxx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三、四句是说,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xxx敲击的凄厉声,又听到远嫁乌孙国的汉家公主的幽怨的琵琶声。
诗一开头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警报;xxx候又到交河边上让xxx(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xxx”,是xxx中的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是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五、六句是说,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不见城郭;大雪霏霏弥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这里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xxx鸣夜夜飞,xxx眼泪双双落。”七、八两句是说,xxx地的大雁惊飞着xxx不停;xxx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流泪滂沱。
诗人并不从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而是别出机杼,背面敷粉。xxx雁xxx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xxx”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九、十两句是说,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性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xxx太初元年(前104),xxx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xxx。汉xxx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xxxxxx。随后,诗人又压一句,xxx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分量压倒了上面八句。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汉家:汉宫。最后两句是说,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到汉宫。
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xxx平时的生活,到战时的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葡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xxx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进入中国的还有“蒲桃”(葡萄)和“苜宿”的种子,汉xxx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旁边,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xxx,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是区区的葡萄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xxx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xxx”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xxx年号,742—756)初年。诗人xxx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xxx“益事边功”的xxxxxx开边之策的看法。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18篇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xxx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xxx⑶,
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
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
xxx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⑻,
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
xxx士哭龙荒⑾。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
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xxx,
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xxx夜战洮(tao)河北⒂,
已报生擒吐谷(yu)浑⒃。
【其六】
xxx瓶落膊紫薄汗⒄,
碎叶城西xxx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
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⒆,
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xxx戍须看火,
xxx深山不见踪。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xxx: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xxx朝大将哥xxx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xxx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xxx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xxx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_。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xxx:指xxx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xxx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xxx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xxx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xxx瓶:xxx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一秘●(火台。
【译文】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xxx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xxx》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xxx新,每每听到《xxx》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其五】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xxx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xxx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敌人的老巢。
【其七】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xxx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
【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xxx代诗人xxx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xxx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xxx气象。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19篇
佚名〔两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刚满里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里岁才回上。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上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上做饭,摘下葵叶上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
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把):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zhǒng),坟墓、高坟。
累累(lé把lé把):众多的样子。
狗xxx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dòu),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望:一说为“看”。
沾:渗入。
鉴赏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20篇
十五从军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翻译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xxx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坟墓、高坟。累累,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xxx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葵: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贻:送,赠送。
望:一说为“看”。
沾:渗入。
译文二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从远处望去,你家就在那个松柏环绕着的坟墓中。”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鉴赏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21篇
《从军行》
【xxx】 xxx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xxx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虚数)共拼杀而回。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22篇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xxx月照长城。
注释:
《从军行》组诗是xxx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新声:新的乐曲。
关山:山川关隘,借指山川阻隔的征人故乡。
缭乱:纷乱。
边愁:远戍边塞的离愁别恨。
长城:借指边塞。
译文:
琵琶所奏的音乐已经换了新的了,但是思乡之情却一直都没有变,缭乱的边关愁绪无数倾诉,总也听不完,只有那xxx高高在上照耀着长城,此景亘古不变。
xxx昌龄为xxx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绝圣手”。
赏析:
此诗只抓住xxx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xxx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xxx中作乐,离不开xxx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xxx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乐府古题要解》云:“《xxx》,伤离也。”句中“关山”二字,双关《xxx》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xxx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xxx伟的长城绵亘起伏,xxx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优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后,到此却汇成一湾深沉的流水,荡漾回旋。“xxx照长城”,为全篇情感之凝结处。这时离情入景,奇想层出,使诗情得以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被誉为“诗之最上乘也”,除音情曲折外,也得益于这绝处生姿的一笔。
仅二十八字的绝句,却展现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画面,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新的声,旧的情,撩乱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xxx,脚下的长城。既有动作,又有声响,还有那色彩斑斓的边塞景色。这一切,都交织在边将士卒们复杂的、撩乱的、xxx的、延绵无尽的离情思乡之感中了。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23篇
从军行
xxx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xxx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大意
这首乐府诗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断,寥寥数笔,即写出一次夜袭战的过程、将士们的xxx和取得胜利的豪情——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军情紧迫,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
xxx在洮河北夜战末归,xxx增援,刚刚开拔,xxx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一场夜战写得有始有终,有声有色,大处落墨,声情激昂,精炼传神,艺术形象完整,不愧为佳作。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24篇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xxx,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xxx: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xxx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xxx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xxx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xxx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段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段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段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xxx”,是概括力极强的一段。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xxx”,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xxx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段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段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段,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段之间,显然有转折,二段形成鲜明对照。“黄沙”段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段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xxx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段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段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xxx昌龄绝段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25篇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xxx坐海风秋。(独坐一作:独上)
更吹羌笛xxx,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xxx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xxx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xxx,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xxx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xxx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xxx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xxx戍须看火,xxx深山不见踪。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xxx: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xxx朝大将哥xxx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xxx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xxx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xxx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_。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xxx:指xxx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xxx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xxx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xxx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xxx瓶:xxx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1] [2] [3]
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xxx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xxx》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xxx新,每每听到《xxx》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xxx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xxx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xxx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xxx昌龄采用诗句_>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xxx诗》卷一百四十三。
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xxx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xxx。”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26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xxx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
大漠风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中途捷报传来,敌酋已被生擒。
注释
xxx:指xxx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xxx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xxx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xxx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赏析
这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xxx强大的战斗力。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xxx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读者会悬想: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
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xxx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xxx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xxx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xxx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创作背景
本诗是《从军行七首》中的第五首。盛xxx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盛xxx诗人xxx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xxx昌龄
xxx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xxx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xxx、高适、xxx维、xxx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xxx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xxx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xxx江宁”的说法)。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27篇
原文: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译文
湖海之滨冷风吹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注释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歌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生活。
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
折:断。
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
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赏析: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xxx、xxx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