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xxx常作客,百年多病xxx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xxx详注》。作于xxx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xxx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xxx: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xxx停:刚刚停止。xxx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xxx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xxx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xxx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xxx称赞此诗为“xxx言律诗第一”(《xxx镜铨》),xxx《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xxx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xxx“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xxx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xxx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xxx”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xxx”“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xxx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xxx、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_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xxx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xxx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xxx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xxx《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xxx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xxx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xxx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xxx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xxxxxx常作客,百年多病xxx台。
我xxx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xxx)、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xxx,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xxx,地之远也;xxx,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xxx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xxx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xxx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xxx,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2篇
九日xxx登高/九
xxx〔唐代〕
原文
xxx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同:沾)
翻译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让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g往今来皆是如此,不必像xxx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注释
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xxx:在今安徽省贵池县。xxx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翠微:这里代指山。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xxx典故。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xxx公泣牛山(xxx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悲”等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指对事物迭代感到悲哀。),即其地。
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色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言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言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言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言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色”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言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的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的,无须在的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的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的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的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xxx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的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古往登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登来终归如此,何必像xxx公对着牛山流泪。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春言时,xxx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xxx,联想到xxx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登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登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xxx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看出情怀的郁积,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的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清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那样深、那样难“驱遣呢?除了xxx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xxx,他比xxx年长,而且诗名早著。xxx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见用。这次xxx从丹阳(登属江苏)特地赶来xxxxxx。xxx对他的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3篇
原文:
九日xxx登高
朝代:唐朝
xxx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xxx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
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4篇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朝代:唐代
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翻译: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赏析: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5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xxx常作客,百年多病xxx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xxx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xxx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xxx: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xxx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
xxx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6篇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xxx。
银台金阙如梦中,xxx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xxx,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翻译
登上高丘,向大海遥望。
那传说中的东海六鳌,已早成了如霜的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已漂流到哪里去了?
那东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里可是日所出的地方。
神话中的银台金甄,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xxx和汉武帝想成仙的愿望,只能是一场空梦啊。
精卫填海只能是空费木石,鼋鼍架海为梁的传说也没有什么证据。
君不见骊山陵中的xxx和茂陵中的汉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吗?他门的陵墓任凭牧羊的孩子攀来登去,无人来管。
眼看着墓中的金珠宝玉已被盗贼劫夺一空,他们的精灵究竟有何能耐?
像这样的穷乓颊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该有如此之下场,他们怎可能会像xxx那样在鼎湖乘龙飞仙呢?
注释
“六鳌”二句:六鳌三山的故事在《列子·汤问》中,是xxx讲给汤听的。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千亿xxx,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xxx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及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_,仙圣播迁者巨亿计。”
扶桑:传说中的神木,长在日出的地方。
“银台”二句:《史记·封禅书》:?齐)威、(齐)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至者,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为宫xxx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去云。及至xxx并天下,至海上,则xxx言之xxx数。始皇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封禅书》又记:“今天子(汉武帝)初即位,xxx神之祀。遣xxx入海中求蓬莱安期生之属。”
“精卫”句:谓“精卫填海”的故事不真实。《山海经·北山经》:xxx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以堙于东海。“鼋鼍”
句:言三神山既不存在,鼋鼍一类的神物也就无处寄身。仍言神物为虚幻。
“君不见”二句:谓求神仙、寻找不死药的xxx、汉武仍不免一死,至今其人xxx尘土,陵寝荒废。xxx死葬骊山,汉武帝死葬茂陵。《汉书·楚元王传》:xxx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xxx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xxx。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xxx原。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xxx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羽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其羊,失火烧其臧椁。
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7篇
龙山行乐。何如今日登黄鹤。风光政要人酬酢。欲赋归来,xxx渊明错。
江山登览长如昨。飞鸿影里秋光薄。此怀祗有黄花览。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
鉴赏
xxx为人方严,不苟言笑,而素以“豪情壮采”称的xxx,却偏偏写了这样一篇类乎谐谑的词为之饯行,寓谏于谲,词写得很有味道。
第一句:“龙山行乐,何如今日登黄鹤?”一开头既交代了时间、地点,更表白了自己的意见——对他此行的反感。龙山在安徽的当途,地处武昌之东,时已沦陷于金。但作为“重九”的典故,“龙山”正是当年xxx九登高,落帽之处。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就有了“一石二鸟”的用意,是很见技巧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有去向敌国祝贺叛乱的功夫,还不如就在这xxx上陪我喝喝酒;祖国的“风光正要人酬酢”哩,xxx跑到那么远去献什么xxx呢?这当然是借他来讽刺朝廷的。词语带了几分的酒意,然而词意却极冷隽。他醉眼蒙胧,直是把xxx当了xxx赵扩。
xxx和xxx虽属同一战线,但看来观点又不尽一致。xxx积极出仕,而xxx却坚决不出仕。他们之间可能就这事曾有过争论。所以他说“欲赋归欤,xxx渊明错?”在xxx看来,在投降派占统治地位的朝廷里,是不会有爱国志士的地位的。xxx、辛弃疾就是极好的例子。所以他不愿降心屈志地与之委蛇,宁可归隐以申其志。这话似反问,实则是对于自己的肯定。至少酬酢江山,比媚敌为好。它与上句一正一反,把自己看似俏皮而其实是苦于无法积极的爱国之情表露无遗了。
换头“江山登览长如昨。飞鸿影里秋光薄。”一笔宕了开去,词断而意未断,从人事而跳到了自然。上句属宏观,作总体的概括;下句属微观,点明眼前的风光。“长如昨”,是祖国之可爱,xxx斯;“秋光薄”,是眼下意绪之悲凉,纵是登高作乐,其奈山河破碎,兴味蜩螗何!所以他紧接着说:“此怀只有黄花觉”,正是感慨xxx的人太多,是以只有黄花知己,则对于xxx此行的惋惜之情也就溢于言表了。
至于怎么办,他说:“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吧。这句可以是指自己,也可以是指人,将几层意味混合在了一起,读来韵味无穷。它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在技巧上是借用了“乌纱”的双重性,而又只写出形象,并不加以诠释之故。乌纱帽在xxx原为达官贵人所用的,以后才上下通用。所以它既可意味着指那些投降派,则“牢裹乌纱”这一形象就是深刻地揭露了他们那种“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的卑鄙咀脸。也可以是借孟嘉落帽的典故反衬之,以表示自己政治立场的坚贞:我偏要紧裹纱帽,不让西风吹落。“西风”正是金风。在当时,这金风不仅可以吹落乌纱,还可以掉脑袋的。然而这句的气概却是壮可吞牛,大有你其奈我何的英雄气概。如果这乌纱是下人都可以戴的话,那么,他终于看到了西风所无法吹落的力量之所在了。故这一结,实在是结得馀音绕梁,妙趣横生。有那样多的侧面闪着思想光芒,让人玩味无穷,这就使它无比丰富起来。是以它在词意上可谓做到了“一箭双雕”,在章法上又做到了与首句之“龙山”相照应,在技巧上复显得气势浑成。以这样波俏精致的笔墨,将一股无可发泄的爱国之气,于嬉笑怒骂之中发出,读来直是一种美的享受。不仅解气,亦且感到鼓舞。使金本是一种屈辱的差事,xxx怀着这样的一纸赠词,当一定会感到胸中会有一团火。则他对这种屈辱,此时虽会忍受下来,但也决不会永远忍受下去。因为xxx的这阕词就是不屈的精灵。
创作背景
公元1213年(宋xxx嘉定六年),xxx为湖北运判兼知鄂州。十月,xxx真德秀使金,可能xxx副使。所以他的好友xxx在他出发前的重九登高的这天,在武昌xxx(xxx黄鹤楼已毁)设宴为xxx送行,酒筵上xxx写了这样一阕词。
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8篇
【原文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xxx常作客,百年多病xxx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xxx正因病戒酒。
韵译
天高风急xxx煞,猿啼十分悲凉;xxx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xxx作客xxx,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xxx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评析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xxx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xxx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xxx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xxx以为“是xxx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9篇
九日xxx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
唐代:xxx
xxx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 同:沾)
译文及注释
xxx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盛开的菊花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翠微:这里代指山。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但将酩(mǐng)酊(dǐng)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酩酊:醉得稀里糊涂。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zhān)衣。(霑 同:沾)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不必像xxx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xxx公泣牛山,即其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满山盛开的菊花我定要插满头才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不必像xxx公那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
注释
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
xxx:在今安徽省贵池县。xxx在武宗会昌年间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xxx典故。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xxx公泣牛山,即其地。
创作背景
公元845年(xxx五年)xxx到池州拜访xxx,二人命运相仿,皆是怀才不遇,所以在登xxx时有感写下此诗。
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xxx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xxx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尾联是说,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xxx公对着牛山流泪。这里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时,xxx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xxx,联想到xxx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xxx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积,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乐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的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xxx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xxx,他比xxx年长,而且诗名早著。xxx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见用。这次xxx从丹阳(今属江苏)特地赶来xxxxxx。xxx对他的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10篇
秋豫凝仙览,宸游转翠华。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
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
注释
宸游: xxx巡游。
萸:〔茱~〕见“茱”。
注释
1、宸游:(chén yóu) xxx巡游。 宸,①屋檐。②帝王住的地方,宫殿。引申为xxx,帝王的代称。
2、宸(chén)xxx宇,深邃的房屋。2.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xxx、帝王的代称。
3、萸(yú)〔茱~〕见“茱”。
赏析
赵彦昭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九日幸临渭亭登高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11篇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古诗简介
翻译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xxx。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注释
⑴秋波媚: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⑵xxx: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xxx上。
⑶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⑷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处指xxx。
⑸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⑹酹(l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⑺灞桥:在今陕西xxx东。xxx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
xxx: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12篇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xxx望长安南山
宋朝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xxx望长安南山》译文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xxx。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xxx望长安南山》注释
秋波媚: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xxx: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xxx上。
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处指xxx。
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酹(l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灞桥:在今陕西xxx东。xxx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
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登高原文及翻译 第13篇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xxx依旧俯寒流。
译文
我来到秋浦(池州)正是秋季,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
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古今的诗人总是借山水来抒发他们的忧愁;
谪仙xxx曾在颠吟寺赋诗狂饮,小杜xxx曾在冶思楼怡情自乐;
问附近的州民是否知道xxx和xxx,他们全然不认识,xxx依旧笼罩在寒流之中。
注释
秋浦:秋浦,地名,唐天宝年间改州为郡,池州改名为秋浦郡。另有县名,河名。今安徽省池州市。
小杜:xxx。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