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原文: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译文
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我独倚高楼,和着竹笛,放声长歌。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快快畅饮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旧。花在老人头上羞笑,白发簪花不消解忧愁。
赏析:
原序: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在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和着笛声,倚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2篇
原文: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
午睡醒来慵—晌,双纹翠簟铺寒浪。
雨罢蘋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
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译文
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心生惆怅。空荡荡的房间里独自一人,偏又响起阵阵莺声,好似美女轻唱。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
夏雨初霁,掠过苹草的微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雨后的荷花含情脉脉,红红的脸颊上挂着泪珠似得看着人们。新月弯弯,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
注释
捻:用手指轻轻拿起。霜纨:指洁白纨扇。怅望:惆怅、怨恨。
秦娥:指年轻貌美女子。
慵:懒。一饷:即一响,短暂的时问。
双纹翠簟:织有成双花纹的翠簟。簟,竹制凉席。寒浪:即指簟纹。**清凉,花纹起伏如浪,故称“寒浪”。
苹风:掠过苹草的微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蓣之末。”
绿云:指蓝天下之浮云,喻指女子乌发。此句即“新月斜贴绿云上”。上,缓缓爬上。
弯环:弯弯如环之月亮。
赏析:
①霜纨(wán):白色的细绢。此处指团扇。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②隔叶莺声: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
③秦娥:古之善歌者。
④慵(yōng):懒倦。
⑤寒浪:席纹。
⑥风:轻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之末。”
⑦泪脸:形容雨后的荷花。
⑧绿云:此处指荷叶。
⑨“弯环”句:形容新月弯曲如眉。李贺《十月》:“长眉对月斗弯环。”
此词情景交融、以景衬情,抒写了一位女郎午睡醒后的闲愁。词的上片借细节和衬景构成一幅**的闺中闲眠图,在这一景境中融入闺中人独处空闺的闲愁;下片纯以花月状人,句句辞兼比兴,处处意存双关。全词室内景物、户外景色交相辉映,女主人公的容态与自然景致相得益彰,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缱绻的闺中女子形象。她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怅然怀想。她也许是在思念远方的情人,也许是在伤惋青春的易逝。此处暗用李白《折荷有赠》之“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的意境。“撚”意为用手指轻轻搓转,表现执扇时怅然无绪的情态,极为传神。“初”、“生”二字,前后关联,暗示因节序变换,令闺中人顿生新的怅望之情。空闺独守,本已寂寞难耐,偏又有“隔叶莺声”,撩人意绪。“似学秦娥唱”句把莺声比似学秦娥之唱。扬雄《方言》:“娥,好也。**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此言年轻貌美的女子,其歌声之美可知。以莺声之欢快,反衬人心之怅恨,命意与着笔确有含蓄蕴藉之妙。莺啼婉啭,是实处着笔;闺中索寞,则是虚处命意,运实于虚,终无一字点破。“午睡醒来”二句,深化闺中女郎百无聊赖的孤寂情状。她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在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这两句点明睡醒,而由翠簟联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户看花。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3篇
揠苗助长
朝代:宋朝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通:悯)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谓:对,告诉。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步走。往:去,到..去。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无实义,不译。寡:少。耘苗:给苗锄草。非徒:非但。徒,只是。益:好处。孟子:战国思想家、***、***。有“亚圣”之称。
赏析: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天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的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4篇
原文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翻译
译文
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注释
(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
(2)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
(3)桑柘:桑树和柘[音“啧”]树。
赏析
所谓“社日”,是古时候人们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民俗中有春秋两祭,称为春社和秋社。从诗的内容上看,我们不难发现,王驾的《社日》显然写的是春社。
诗的起笔两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从村居风光着墨,“稻粱肥”叙写的是庄稼的长势,一个“肥”字,跃然纸上的是丰收的景象,而孕育其中的则是农人的喜悦。一片风景何尝不是一种心景,诗人以“肥”字统摄全诗,笔触也渐渐由村外的靓丽风光移至村内,“豚栅鸡栖”,说通俗一点,就是猪归圈,鸡回巢。诗人信手拈来,借这农村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生活场景,以六畜的兴旺渲染出节日的喜庆气氛。在这里,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山野的自然景观,还仿佛可以嗅到裹杂着的泥土气息,听到那久违的鸡鸣犬吠。见猪见鸡,而唯不见人。农人家家“半掩扉”,“半掩”可见民风的淳厚,很有点“夜不闭户”的太**宁之气。然而,人又去哪儿了呢?这样又构成了一种悬念,极为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诗人并没有将笔墨集中于“社日”表演的热闹场面,而是把“聚焦点”集中于“社散”之时。桑树、柘树的影子斜斜的,长长的,既是夕阳余辉的照射,又是农人心境的体味,“桑柘”还暗示出了山野蚕业的火红,可见诗人用语的艺术匠心。“家家扶得醉人归”,结句造语奇峰突起,更是神来之笔,可谓全诗的精髓之所在,大有点铁成金的妙用。正因为有了这“醉”,前文的“肥”,也就落到了实处。因“肥”而“醉”,又因“醉”而映衬了“肥”,“肥”的'是庄稼,“醉”的是农人的心呀。同时,“醉”还扣住了“社日”的正题,衬托出社日的盛况。
诗人未有一字正面写社日,却通过一些极富有农村生活情调的画面勾勒,诸如“稻粱肥”、“醉人归”和“豚栅”、“鸡栖”,烘托出山村节日的欢乐,反映的却是农人辛勤劳动带来的富裕生活。
全诗朴实、真切,无一丝刻意雕琢之痕迹,犹如一幅淳朴而又情趣盎然的乡村风俗画。它不同于近乎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田园生活。可以说,它是晚唐诗中的别具一格之作。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5篇
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
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译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以”,因。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梗”,树木枝条。“泛”,漂流。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
“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6篇
原文:
鹦鹉
[唐代]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要怨恨被关在华丽的笼子里,也不要痛恨翠绿的毛被剪得残缺不全,
江南气候温暖,而你的老家陇西十分寒冷。
劝你不要把话说得过于清楚,
话说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爱,要想飞出鸟笼就更难了。
注释
雕笼:雕花的鸟笼。
翠羽残:笼中鹦鹉被剪去了翅膀。
陇西: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以西,古传说为鹦鹉产地,俗称其为“陇客”。
君:指笼中鹦鹉。分明语:学人说话说得很清楚。
出转:指从笼子里出来获得**。
赏析:
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是托物言志之作。祢衡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过曹操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的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以抒述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诗人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慰它:且莫感叹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话虽这么说,“莫恨”其实是有“恨”,所以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尽管现在不愁温饱,而不能奋翅高飞,终不免叫人感到遗憾。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这时的处境,跟这头笼中鹦鹉颇有某些相似。这两句诗分明写他那种自嘲而的自解的矛盾心理。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7篇
原文:
大招
[先秦]屈原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春气奋发,万物遽只。
冥凌浃行,魂无逃只。
魂魄归来!无远遥只。
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
东有大海,溺水浟浟只。
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只。
雾雨**,白皓胶只。
魂乎无东!汤谷寂寥只。
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
山林险隘,虎豹蜿只。
鰅鳙短狐,王虺骞只。
魂乎无南!蜮伤躬只;
魂乎无西!**流沙,漭洋洋只。
豕首纵目,被发鬤只。
长爪踞牙,诶笑狂只。
魂乎无西!多害伤只。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趠龙赩只。
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
天白颢颢,寒凝凝只。
魂乎无往!盈北极只。
魂魄归来!闲以静只。
自恣荆楚,安以定只。
逞志究欲,心意安只。
穷身永乐,年寿延只。
魂乎归来!乐不可言只。
五谷六仞,设菰梁只。
鼎臑盈望,和致芳只。
内鸧鸽鹄,味豺羹只。
魂乎归来!恣所尝只。
鲜蠵甘鸡,和楚酪只。
醢豚苦狗,脍苴蒪只。
吴酸蒿蒌,不沾薄只。
魂兮归来!恣所择只。
炙鸹烝凫,煔鹑敶只。
煎鰿膗雀,遽爽存只。
魂乎归来!丽以先只。
四酎并孰,不涩嗌只。
清馨冻饮,不歠役只。
吴醴白蘖,和楚沥只。
魂乎归来!不遽惕只。
代秦郑卫,鸣竽张只。
伏戏《驾辩》,楚《劳商》只。
讴和《扬阿》,赵萧倡只。
魂乎归来!定空桑只。
二八接舞,投诗赋只。
叩钟调磬,娱人乱只。
四上竞气,极声变只。
魂乎归来!听歌譔只。
朱唇皓齿,嫭以姱只。
比德好闲,习以都只。
丰肉微骨,调以娱只。
魂乎归来!安以舒只。
嫮目宜笑,娥眉曼只。
容则秀雅,稚朱颜只。
魂乎归来!静以安只。
姱修滂浩,丽以佳只。
曾颊倚耳,曲眉规只。
滂心绰态,姣丽施只。
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魂乎归来!思怨移只。
易中利心,以动作只。
粉白黛黑,施芳泽只。
长袂拂面,善留客只。
魂乎归来!以娱昔只。
青色直眉,美目媔只。
靥辅奇牙,宜笑嘕只。
丰肉微骨,体便娟只。
魂乎归来!恣所便只。
夏屋广大,沙堂秀只。
南房小坛,观绝霤只。
曲屋步壛,宜扰畜只。
腾驾步游,猎春囿只。
琼毂错衡,英华假只。
茝兰桂树,郁弥路只。
魂乎归来!恣志虑只。
孔雀盈园,畜鸾皇只!
鵾鸿群晨,杂鶖鸧只。
鸿鹄代游,曼骕骦只。
魂乎归来!凤凰翔只。
曼泽怡面,血气盛只。
永宜厥身,保寿命只。
室家盈廷,爵禄盛只。
魂乎归来!居室定只。
接径千里,出若云只。
三圭重侯,听类神只。
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魂兮归来!正始昆只。
田邑千畛,人阜昌只。
美冒众流,德泽章只。
先威后文,善美明只。
魂乎归来!赏罚当只。
名声若日,照四海只。
德誉配天,万民理只。
北至幽陵,南交阯只。
西薄羊肠,东穷海只。
魂乎归来!尚贤士只。
发政献行,禁苛暴只。
举杰压陛,诛讥罢只。
直赢在位,近禹麾只。
豪杰**,流泽施只。
魂乎来归!国家为只。
雄雄赫赫,天德明只。
三公穆穆,登降堂只。
诸侯毕极,立九卿只。
昭质既设,大侯张只。
执弓挟矢,揖辞让只。
魂乎来归!尚三王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
春天的气息蓬勃奋发,万物繁荣急遽地生长。
遍地是冬天的余阴残冰,魂也没有地方可以逃亡。
魂魄归来吧!
不要去遥远的地方。
魂啊归来吧!
不要去东方和**,也不要去南方和北方。
东方有苍茫大海,沉溺万物浩浩荡荡。
没角的螭龙顺流而行,上上下下出波入浪。
迷雾阵阵*雨绵绵,白茫茫像凝结的胶冻一样。
魂啊不要去东方!
旸谷杳无人迹岑寂空旷。
魂啊不要去南方!
南方有烈焰绵延千里,蝮蛇蜿蜒盘绕长又长。
山深林密充满险阻。
虎豹在那儿逡巡来往。
鰅鳙短狐聚集害人,大毒蛇王虺把头高扬。
魂啊不要去南方!
鬼蜮含沙射影把人伤。
魂啊不要去**!
**一片流沙到处都是,无边无际渺渺茫茫。
猪头妖怪眼睛直着长。
毛发散乱披在身上。
长长的爪子锯齿般的牙,嬉笑中露出疯狂相。
魂啊不要去**!
那儿有很多东西把人伤。
魂啊不要去北方!
北方有寒冷的冰山。
烛龙身子通红闪闪亮。
一条代水不能渡过,水深无底没法测量。
天空飞雪一片白茫茫,寒气凝结四面八方。
魂啊不要前去!
冰雪堆满北极多么荒凉。
魂魄归来吧!
这里悠闲自在清静安康。
在荆楚故国可以**自在,不再飘泊生活能够安定。
万事如意随心所欲,无忧无虑心神安宁。
终身都能保持快乐,延年益寿得以长命。
魂魄归来吧!
这里的欢乐说不尽。
五谷粮食高堆十几丈,桌上雕胡米饭满满盛。
鼎中煮熟的肉食满眼都是,调和五味使其更加芳馨。
鸧鹒鹁鸠天鹅都收纳,再品味鲜美的豺狗肉羹。
魂魄归来吧!
请任意品尝各种食品。
有新鲜甘美的大龟肥鸡,和上楚国的酪浆滋味新。
猪肉酱和略带苦味的狗肉,再加点切细的香菜茎。
吴国的香蒿做成酸菜,吃起来不浓不淡口味纯。
魂魄归来吧!
请任意选择素蔬荤腥。
火烤乌鸦清蒸野鸭,烫熟的鹌鹑案头陈。
煎炸鲫鱼炖煨山雀,多么爽口齿间香气存。
魂魄归来吧!
归附故乡先来尝新。
四重酿制的美酒已醇,不涩口也没有刺激性。
酒味清香最宜冰镇了喝,不能让仆役们偷饮。
吴国的甜酒曲蘖酿制,再把楚国的清酒掺进。
魂魄归来吧!
不要惶悚恐惧战战兢兢。
代秦郑卫四国的乐章,竽管齐鸣吹奏响亮。
伏羲氏的乐曲《驾辩》,还有楚地的乐曲《劳商》。
合唱《扬阿》这支歌,赵国洞箫先吹响。
魂魄归来吧!
请你调理好宝瑟空桑。
两列美女轮流起舞,舞步与歌辞的节奏相当。
敲起钟调节磬声高低,欢乐的人们好像发狂。
各国的音乐互相比美,乐曲变化多端尽周详。
魂魄归来吧!
来欣赏各种舞乐歌唱。
美人们唇红齿白,容貌倩丽实在漂亮。
品德相同性情娴静,雍容高雅熟悉礼仪典章。
肌肉丰满骨骼纤细,舞姿**令人神怡心旷。
魂魄归来吧!
你会感到安乐舒畅。
美目秋波转巧笑最动人,娥眉娟秀又细又长。
容貌模样俊美娴雅,看她细嫩的红润面庞。
魂魄归来吧!
你会感到宁静安详。
美艳的姑娘健壮修长,秀丽佳妙仪态万方。
面额饱满耳朵匀称,弯弯的眉毛似用圆规描样。
心意宽广体态绰约,姣好艳丽打扮在行。
腰肢细小脖颈纤秀,就像用鲜卑带约束一样。
魂魄归来吧!
相思的幽怨会转移遗忘。
她们心中正直温和,动作优美举止端庄。
白粉敷面黛黑画眉,再把一层香脂涂上。
举起长袖在面前拂动,殷勤留客热情大方。
魂魄归来吧!
晚上还可以娱乐一场。
有的姑娘长着黑色直眉,美丽的眼睛逸彩流光。
迷人的酒涡整齐的门牙,嫣然一笑令人心舒神畅。
肌肉丰满骨骼纤细,体态轻盈翩然来往。
魂魄归来吧!
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里的房屋又宽又大,朱砂图绘厅堂明秀清妍。
南面的厢房有小坛,楼观高耸超越屋檐。
深邃的屋宇狭长的走廊,适合驯马之地就在这边。
或驾车或步行一起出游,射猎场在春天的郊原。
玉饰的车毂金错的车衡,光彩夺目多么亮丽鲜艳。
一行行的茝兰桂树,浓郁的香气在路上弥漫。
魂魄归来吧!
怎样游玩随您的意愿。
羽毛鲜艳的孔雀满园,还养着稀世的凤凰青鸾。
鵾鸡鸿雁在清晨啼叫,水鹜鸧鹒的鸣声夹杂其间。
天鹅在池中轮番嬉游,鹔鷞戏水连绵不断。
魂魄归来吧!
看看凤凰飞翔在天。
润泽的脸上满是笑容,血气充盛十分康健。
身心一直调养适当,保证长命益寿延年。
家族中人充满朝廷,享受爵位俸禄盛况空前。
魂魄归来吧!
安居的宫室已确定不变。
这里的道路连接千里,人民出来多如浮云舒卷。
公侯伯子男诸位大臣,听察精审有如天神明鉴。
体恤厚待夭亡疾病之人,慰问孤男寡女送温暖。
魂魄归来吧!
分清先后施政行善。
田地城邑阡陌纵横,人口众多繁荣昌盛。
教化普及广大人民,德政恩泽昭彰辉映。
先施威严后行仁政,****既美好又光明。
魂魄归来吧!
赏罚适当一一分清。
名声就像辉煌的太阳,照耀四海光焰腾腾。
功德荣誉上能配天,妥善治理天下万民。
北方到达幽陵之域。
南方直抵交趾之境。
**接近羊肠之城,东方尽头在大海之滨。
魂魄归来吧!
这里尊重贤德之人。
发布**进献良策,禁止苛政暴虐百姓。
推举俊杰坐镇朝廷,罢免责罚庸劣之臣。
让正直而有才者居于高位,使他们作辅弼在楚王近身。
豪杰贤能的臣子掌握权柄,德泽遍施百姓感恩。
魂魄归来吧!
国家需要有作为之君。
楚国的威势雄壮烜赫,上天的功德**彪炳。
三公和睦互相尊重,上上下下进出朝廷。
各地诸侯都已到达,辅佐君王再设立九卿。
箭靶已树起目标鲜明,大幅的布侯也挂定。
射手们一个个持弓挟箭,相互揖让谦逊恭敬。
魂魄归来吧!
崇尚效法前代的三王明君。
注释
谢,离去。受谢,是说春天承接着冬天离去。
遽:竞争。
冥:幽暗。凌:冰。浃:周遍。
溺水:谓水深易沉溺万物。浟(yōu悠)浟:水流的样子。
并流:顺流而行。
皓胶:本指冰冻的样子,这里指雨雾白茫茫,像凝固在天空一样。
汤谷:即_旸谷_,传说中的日出之处。
炎火千里:据《玄中记》载,扶南国东有炎山,四月火生,十二月灭,余月俱出云气。
蜒:长而弯曲的样子。
蜿:行走的样子。
鰅鳙(yúyōnɡ于庸)短狐:都是善于害人的怪物。
王虺(huǐ毁):大毒蛇。骞:虎视眈眈。
蜮(yù玉):含沙射影的害人怪物。纵目:眼睛竖起。
鬤(nánɡ囊):毛发散乱的样子。
踞牙:踞,当作_锯_;锯牙,言其牙如锯也。
诶(xī嬉):同_嬉_。
逴(chuò绰)龙:即_烛龙_,神话传说中人面蛇身的怪物。逴,古音同_烛_。赩(xì戏):赤色。
代水:神话中的水名。
颢颢:闪光的样子,这里指冰雪照耀的样子。
自恣:随心所欲。
逞:施展。究:极尽。
穷身:终身。
六仞:谓五谷堆积有六仞高。仞,八尺。
设:陈列。菰(ɡū孤)粱:雕胡米,做饭香美。
臑(ér而):煮烂。盈望:满目都是。
和致芳:调和使其芳香。
内:同_肭_,肥的意思。鸧(cānɡ仓):鸧鹒,即黄鹂。
味:品味。
蠵(xī西):大龟。
酪:乳浆。
醢(hǎi海):肉酱。苦狗:加少许苦胆汁的狗肉。
脍:切细的肉,这里是切细的意思。苴莼(jūbó居勃):一种香莱。
蒿蒌:香蒿,可食用。
沾:浓。薄:淡。
鸹(ɡuā瓜):乌鸦。凫:野鸭。
煔(qián潜):把食物放入沸汤中烫熟。
鰿(jí集):鲫鱼。臛(huo):肉羹。
遽(qú渠):通_渠_,如此。爽存:爽口之气存于此。
丽:附着、来到。
酎(zhòu昼):醇酒。四酎,四重酿之醇酒。孰:同_熟_。
歰嗌(sèyì涩益):涩口剌激咽喉。
不歠(chuò啜)役:不可以给仆役低贱之人喝。
醴:甜酒。白蘖(niè镍):米曲。
沥:清酒。
代秦郑卫:指当时时髦的代、秦、郑、卫四国乐舞。
伏戏:印伏羲,远古帝王。驾辩:乐曲名。
劳商:曲名。
扬阿:歌名。
定:调定。空桑:瑟名。
二八:女乐两列,每列八人。接:连。接舞,指舞蹈此起彼伏。
投诗赋:指舞步与诗歌的节奏相配合。投,合。
乱:这里指狂欢。
四上:指前文代、秦、郑、卫四国之鸣竽。竞气:竞赛音乐。
撰(zhuàn撰):具备。此句谓各种音乐都具备。
嫭(hù户):美丽。姱(kuā夸):美丽。
比德:指众女之品德相同。好闲:指性喜娴静。
习:娴熟,指娴熟礼仪。都:指仪态大度。
嫮(hù户):同_嫭_,美好的意思。
则:模样。
滂浩:广大的样子,这里指身体健美壮实。
曾颊:指面部丰满。曾,重。倚耳:指两耳贴后,生得很匀称。
规:圆规。
滂心:心意广大,指能经得起调笑嬉戏。
鲜卑:王逸注:_衮带头也。言好女之状,腰支细少,颈锐秀长,靖然而特异,若以鲜卑之带约而束之也。_
易中利心:心中正直温和。易,直;利,和。
泽:膏脂。
昔:晚上。
青色:指用黛青描画的眉毛。直眉:双眉相连。直,同_值_。
媔(mián棉):眼睛美好的样子。
靥辅:脸颊上的酒涡。奇牙:门齿。
嘕(yān嫣):同_嫣_,笑得好看。
便娟:轻盈美好的样子。
恣所便:随您的便,任你所为。
夏屋:大屋。夏,同_厦_。
沙堂:用朱砂图绘的厅堂。
房:堂左右侧室。
观(ɡuàn灌):楼房。熘(lìu六):指屋檐。绝熘,超过屋檐,形容楼高。
曲屋:深邃幽隐的屋室。步壛(yán阎):长廊。壛同_檐_。
扰畜:驯养马畜。
腾驾:驾车而行。
琼毂(ɡǔ古):以玉饰毂。错衡:以金错饰衡。衡,车上横木。
假:大。
鹙(qīu秋):水鸟名,据传似鹤而大,青苍色。
代游:一个接一个地游戏。
曼:连续不断。鹔鷞(sùshuānɡ肃双):水鸟名,一种雁。
曼泽:细腻润泽。
室家:指宗族。盈廷:充满朝廷。
接径:道路相连。
出若云:言人民众多,出则如云。
三圭:古代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故曰三圭,这里指公、侯、伯。重侯:谓子、男,子男为一爵,故言重侯。三圭重侯,指国家的重臣
听类神:听察精审,有如神明。
察笃:明寨、优待。夭:未成年而死。隐:疾痛,指病人。
存:慰问。
正始昆:定仁政之先后。正,定。昆,后。
畛(诊):田上道。
阜昌:众多昌盛。
美:指美善的教化。冒:覆盖、遍及。众流:指广大人民。
先威后文:先以威力后用文治。
幽陵、交址、羊肠:皆为地名,幽陵在今辽宁南部一带,交址在今两广一带,羊肠在今山西西北部一带。
献行:进献治世良策。
举杰压陛:推举俊杰,使其立于高位。压:立。
诛讥:惩罚、责退。罴(pí皮):同_疲_,疲软,指不能胜任工作的人。
直赢:正直而才有余者。
禹麾: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_疑楚王车旗之名,禹或羽字误也。_
雄雄赫赫:指国家成势强盛。
穆穆:此指和睦互相尊重的样子。
登降:上下,此指出入。堂:指朝廷。
毕极:全都到达。
昭质:显眼的箭靶。
大侯:大幅的布制箭靶。
揖辞让:古代射礼,射者执弓挟矢以相揖,又相辞让,而后升射。
三王:楚三王,即《离骚》中的_三后_,指句亶王、鄂王、越章王。
赏析:
王逸说:“《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汉代既已不能明,则后世更是聚讼纷纷。_祖认为“《大招》恐非屈原作”,朱熹则斩钉截铁地说:“《大招》决为(景)差作无疑也。”黄文焕、林云铭、蒋骥、牟廷相等皆主屈原作。梁启超以***“小腰秀颈,若鲜卑只”一语,定为*作,刘永济、游国恩从之,朱季海则更具体地说是淮南王或其门客所作。我们认为,《大招》是屈原所作是可信的,但它不应当是王逸所说屈原放逐九年,精神烦乱,恐命将终,故自招其魂;也不是林云铭、蒋骥所肯定的“原招怀王之词”。这篇作品语言古奥,形式上不及《招魂》有创造性,应当是反映了较早的楚宫招魂词形式。所以,不当产生在《招魂》之后,而只能在它之前。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大招》应是招威王之魂而作。其时屈25岁(胡念贻)班究认为屈原生于前353年,在诸家推算屈原生年中最为可信)。以“大招”名篇是相对于《招魂》而言,《招魂》是屈原招怀王之魂所作,《大招》是招怀王之父威王之魂所作,故按君王之辈份,名曰“大招”。
本篇开始按招魂词的固定格式陈述四方险恶,唿唤魂不要向东、向南、向西、向北,然后即写楚国宫廷的美味佳肴,音乐舞蹈美女之盛,宫室之富丽堂皇,苑圃禽鸟之珍异,最后夸饰楚国之地域辽阔、人民富庶、**清明。其中对楚国遵法守道、举贤授能、步武三王一段的描写,实际上是屈原理想化了的美政。《离骚》中回顾年青时的**理想,正由此而来,且一脉相承。全篇末尾云:“魂乎来归,尚三王只。”这同《离骚》中称述“三后之纯粹”,《抽思》中“望三王(原误作“五”)以为像”的情形一样,都反映出屈原作为楚三王的后代,追念楚国最强盛的时代,既要尊称国君先祖,又要光耀自己始祖的心情。因此,《大招》已不是单一的招魂祝辞,而是于其中蕴含了一定的思想。一方面,通过极言东南西北四方环境的险恶,极力铺陈楚国饮食、乐舞、宫室的丰富多彩、壮伟华丽,来招唤楚威王的亡魂,表达了对楚君的无限忠心和眷恋之情;“自曼泽怡面以下,皆帝王致治之事。永宜厥身,则本身之治也。室家盈庭(廷),则劝亲之经也。正始必自孤寡,文王治岐之所先也。阜民必本田邑,周公《七月》之所咏也。发政而禁苛暴,省刑薄敛之功。举杰而诛讥罢(疲),举直错枉之效也。直赢者使近禹麾,所以承弼厥辟。豪杰者使流泽施,所以阜成兆民也。末章归之射礼,则深厌兵争之祸,而武王散军郊射之遗意也。于此可以见原志意之远,学术之醇,迥非管韩孙吴及苏张庄惠游谈杂霸之士之所能及。”(蒋骥《楚辞余论》)这样,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便**加强了。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8篇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9篇
古宋国有个人,他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很疲惫的样子回了家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苗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苗都死了,
揠苗助长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释读】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10篇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天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的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11篇
原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
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
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古时的曲调。
赏析:
从弹古调而引起对时俗的感慨。既叹知音稀少,又感平生失意是因为不合时宜,和前面秦韬玉的“谁爱风流离格调”有相似感。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12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揠苗助长》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客观表现出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
《揠苗助长》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客观表现出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
文言文《揠苗助长》阅读翻译......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13篇
“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自身的生长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搞不好其效果适得其反。这则成语还告知人们一个具体的道理:“欲速则不达”,凡事要按照客观规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可主观冒进,不能好高骛远,靠幻想过日子。
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该成语嘲笑了那些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味求快,反而把事情弄糟的人。它对人们的启示是,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办好一件事,就必须遵循它的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背。
比如很多家长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具体条件,一味地施以不合实际的教育,致使孩子受苦的同时自己也多遭苦恼。家长们的良苦用心实为可贵,但一定要讲方法和因材施教。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14篇
关于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揠苗助长
先秦:佚名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天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的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15篇
原文:
揠苗助长
先秦:佚名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通:悯)
译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通:悯)
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天下之不助苗**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通:悯)
闵:同“悯”,担心,忧虑。长:生长,成长。揠:拔。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谓:对,告诉。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步走。往:去,到。去。槁:草木干枯,枯萎。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无实义,不译。寡:少。耘苗:给苗锄草。非徒:非但。徒,只是。益:好处。孟子:战国思想家、***、***。有“亚圣”之称。
赏析: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_欲速则不达_。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揠苗助长》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阅读
《揠苗助长》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扩展1)
——《揠苗助长》原文翻译及赏析(三)份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16篇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文言文《揠苗助长》阅读翻译......
揠苗助长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述了农夫为帮助禾苗长高,将苗拔起,致使禾苗枯死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深刻道理。以下是揠苗助长文言......
文言文《揠苗助长》阅读翻译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
经典文言文揠苗助长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要尊重自然规律。经......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17篇
揠苗助长
先秦佚名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通:悯)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有“亚圣”之称。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_欲速则不达_。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天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的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18篇
原文:
揠苗助长
先秦:佚名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通:悯)
译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通:悯)
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通:悯)
闵:同“悯”,担心,忧虑。长:生长,成长。揠:拔。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谓:对,告诉。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步走。往:去,到。去。槁:草木干枯,枯萎。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寡:少。耘苗:给苗锄草。非徒:非但。徒,只是。益:好处。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赏析: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19篇
揠苗助长原文注释及译文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揠苗助长原文及翻译 第20篇
原文:
李峤〔唐代〕
绝饮惩浇俗,行驱梦逸材。
仙人拥石去,童子驭车来。
夜玉含星动,晨毡映雪开。
莫言鸿渐力,长牧上林隈。
译文:
我戒掉酒肉以改变那不良的世风,梦中驱赶着健硕的群羊。那位点石成羊的仙人已抱石而去,街头骑羊的童子似又驱车而来。洁白的羊群好似星夜下闪动的明珠,雪白的素毡映衬着飞雪。不要再说什么仕途升迁了,志向在那皇家园林的角落做个牧羊人。
注释:
绝饮:不食人间的东西。仙人拥石去:指《神仙传》黄初平牧羊成仙事。参见《黄初平牧羊奇遇》。浇浴:浮薄的社会风俗。逸材:原指兽畜健壮有力。这里是指才智出众的人,指黄初平。“夜玉”四句:指诗人愿作个牧羊人,不愿作*,永在**身边。夜玉:夜明珠,比喻白羊。毡,羊毛。鸿渐: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比喻仕宦的升迁。上林:皇家的林苑。隈: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