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概《包公祠记》原文及翻译(4篇)

王概《包公祠记》原文及翻译 第1篇

象祠记原文翻译

象祠记

明代:xxx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xxx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xxx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xxx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xxx?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xxx?”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xxx,则不至于恶;不抵xxx,则必入xxx。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xxx》曰:“天子使吏治xxx,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xxx也。不然,xxx公之圣,而管、xxx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xxx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xxx卿,命于天子,盖《xxx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xxx也,承象之终也。xxx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不敢荒废呢。”

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为什么这样呢?”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听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向善。象已经被舜感化了,确实是这样啊!xxx说:“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呢!”这大概是舜爱象爱得深,并且考虑得仔细,所以用来扶持辅导他的办法就很xxx到呢。从这里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用贤人,安稳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泽施给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们怀念他啊。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xxx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上讲明。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①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xxx的弟弟。

②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③瞽瞍(gǔsǒu):舜父名。

④底:通“抵”,到。

本文为xxx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为纪念xxx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据古代传说,象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不过,xxx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这也是xxx一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这又是一篇阐明xxx“致良知”的观点的论文。全文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xxx连着用了两个“xxx”的质疑句子带动了全文。在正面论证“致良知”这一中心内容时,xxx采取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关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xxx不再列举。)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结尾中所说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结论。

xxx的文章比较通俗明快,这是为了宣扬他的哲学思想的需要。同时,为了触类旁通,他惯于在行文时多举例证。例如,在这篇短文中,他援引的古书就有《书经》《xxx》;还用“管xxx”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象祠是祀奉傲象的寺庙。象,传说是xxx的同父异母兄弟,初时不仁,多次设计害舜欲夺其位,舜不予计较,常以德感化。xxx禅让于舜以后,舜封象为“有庳”(今湖南道县)国君。象终于在xxx德的感化下弃恶从善,勤于政务,泽加xxx,死后人民怀念他而立庙供奉。

王概《包公祠记》原文及翻译 第2篇

象祠记阅读题及答案

象祠记 xxx)xxx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xxx之居者,咸神而祠之。xxx君,因xxx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xxx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xxx?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xxx?”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xxx,则不至于恶。不底xxx,则必入xxx。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xxx》曰:“天子使吏治xxx”。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xxx也。不然,xxx公之圣,而管、xxx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xxx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xxx卿,命于天子,盖《xxx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xxx也,承象之终也。xxx也,吾将以表于世。始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①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xxx的弟弟。②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③瞽瞍(gǔ sǒu):舜父名。④底:通“抵”,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今之诸苗xxx也,承象之终也 承:依据

B.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 意:猜测

C.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弟:为兄弟

D.据象之始也 始:开始,前期

5、下列表现舜的感化行为的一项是( )(3分)

①象之祠独延于世 ②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③瞽瞍亦允若 ④天子使吏治xxx ⑤xxx卿,命于天子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王概《包公祠记》原文及翻译 第3篇

《xxx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xxx记

朱 模

新安山水,天下之竒观也。xxx当其中,一州清淑之气于是焉。其民雅驯,其俗简易,官于此土者,无争辨文书之繁,而有登晀嬉游之乐。其解而去也,往往得书最,籍称能官,故凡宦游于东南者,皆以吾徽为乐土,而xxx取于xxx也。

壬辰以来,则兵革之事作矣。自井邑以至于山谷间,荡然无复民居,而生理殆将泯焉。为民上者,虽有山川之胜,岂能乐之哉?

越七年,今钱xxx长是邑,慨然以民物为己任,扶伤救絶,修废举坠,汲汲焉,遑遑焉,不敢少暇。

又明年,政孚俗还,境内xxx,谓侯可以适意于山水之乐矣。xxx不以是而废民事也,于颓基败址间,得xxx,以十数列而置诸庭中。凿石为池,注泉灌木,外为扶栏,以障之,复取所藏云山图,悬诸堂上。公退,则鸣琴读书其中。凭阑,则xxx累乎吾前;升堂,则云山出没乎吾后。若不知松萝之为近,黄山之为远也。已而散若惊尘,去若飘风,是山也。得如铜驰石马,凄凉于荆棘中者,不已幸乎。况谓其登君子之堂,一厕迹xxx书几案间。朝吟而暮咏之,xxx前日宾客壶觞之盛者,相去远矣。

xxx!一物之微,而盛衰兴废相率于无穷,则夫xxx之民丧亡困苦之极,安知天不以仁xxx民,而复兴其治于今日乎?出涂炭而登衽席者,将不止于一物之得其所而已,是则吾民之望,而亦侯之所乐闻者,于是乎书。

(选自《四库全书·新安文献志卷十六》,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官于此土者 官:做官

B.虽有山川之胜 胜:胜利

C.境内xxx 治:安定

D.政孚俗还 孚:使……信服,引申为政令畅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州清淑之气于是焉 是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则兵革之事作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则xxx累乎吾前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况谓其登君子之道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xxx汇集了其他县邑最美好的气象,民众文雅不俗,风俗简单容易,在这做官,没有争辩文书的烦恼,有登高眺远嬉戏游玩的快乐。

B.xxx县曾因战乱兴起,百姓不再居住在城镇和山村问,生计差不多全都失去了。

C.钱xxx颓废,破败的屋基里.发现了一座xxx,就按照十数排列放置在自己庭院里,凿开石头作为水池,注入泉水灌溉花草树木。

D.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xxx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但却知道上天不因仁xxx我们百姓恩惠而在今日复兴它的太平。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解而去也,往往得书曩,籍称能官,故凡宦游于东南者,皆以吾徽为乐土,而xxx取于xxx也。(5分)

(2)慨然以民物为己任,扶伤救絶,修废举坠,汲汲焉,遑遑焉,不敢少暇。

参考答案:

4.B 【解析】“胜”在这个句子中的意思是“优美(风景、景色),美好(风景、景色”。

5.C 【解析】C项,介词,在。A项,介词,在/介词,对。B项,表顺接,语意顺承/却,表转折。D项,指示代词,那/代词,我。

6.D 【解析】文章原意是“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xxx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怎么知道上天不因仁爱的钱xxx我们百姓恩惠而今日复兴它的太平呢?”

7.(1)他们解职离开,往往写的书最多,凭借这被称为有能力的官员,所以凡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人,都认为我们徽州是一块乐土,而xxx更是他们首取之地。(“解”“籍”“宦游”“取”各1分,共5分。意思相近,语句通顺即可)

(2)慷慨地把百姓的种种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不敢有一点耽搁、懈怠。(“然”“扶”“修”“焉”“少暇”各1分,共5分。意思相近,语句通顺即可)

参考译文:

新安的山水景色,是xxx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色。xxx县处在新安地区,全州清秀、美丽的气象都在这里,这里的民众文雅不俗,这里的风俗简单容易,在这块乐土做官,没有争辩文书的烦恼闹,而又登高眺远嬉戏游玩的快乐。他们解职离开,往往写的书最多,凭借这被称为有能力的官员,所以凡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人,都认为我们徽州是一块乐土,而xxx更是他们首取之地。

壬辰年以来,那战乱兴起了。从繁华的城镇一直到偏僻的山村间,全都不再有民众百姓居住,而生计差不多将失去了。作为百姓上面的`人,即使拥有山川的美景,哪里能有快乐呢?

过了七年,现在钱xxx担任这个县的县令,慷慨地把百姓的种种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整修荒芜的事业,兴办坠落的事业,心情急切,努力追求的样子,非常勤勉,不敢有一点懈怠。

又过了两年,这里政令畅通,民俗恢复,新安境内逐渐走向太平,说钱侯可以享受到游山玩水的快乐了。钱xxx不认为这样做就是荒废百姓的事情。在颓废、破败的屋基里,发现一座假山,按照十数排列放置在庭院里。凿开石头作为水池,注入泉水灌溉草木,外面修建扶栏,用来围栏它,又取出所收藏的云山图,悬挂在厅堂上。办公回家后,就在那里弹琴读书。靠着栏杆,那高高的xxx就在我们眼前;坐在厅堂,那云山就在我们的身后出没。却不知道松萝是近的,黄山是远的。一会儿散若惊尘,去若飘风,这就是山。能够铜驰石马一样,在荆棘中凄凉孤单的,是不幸的吗?何况说踏足君子所在的堂屋,置身在琴书几案间,早晚吟咏它,跟那前日宾客壶觞的浩大声势相比,其间距离很远了。

唉啊!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xxx的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怎么知道上天不因为仁爱的钱xxx我们百姓恩惠而在今日复兴它的太平呢?把危难中的人们解救出来,将在一个事物得到他合适的地方不停止罢了,这就是我们百姓民众的希望,而也是钱侯锁乐于听说的事情,在这里写下来。

王概《包公祠记》原文及翻译 第4篇

王概《包公祠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包公祠记

【清】王概

始余闻xxx祠在庐郡南城之香花墩。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水木明葱,凫鱼上下,颇极林野之盛也。及客合州,冬晴多暇,遂一往谒,则旱已五载,水泉尽枯竭,竹树枯赤者,桥半就圮。入顾,庭宇漫不扫除,一若终岁无人践履,因而慨叹者久之。

公殁且六百年,而犹霜凛冽。凡有祈祷,畏其太聪明正直,率诣他所,未敢挠触,则是神聪明正直尚且抵牾斯世,何况于人乎!顾余则有为公辩者,公以xxx故,致xxx有“蹊田夺牛”①之语,然终谓公孝行直节。公性囧峭直,心甚嫉恶,然未尝不推本忠恕。而世传诛合州妖僧,断嘉禾吏手,生埋少妇,力沉妖伎,皆包恢事。考宋有两包:一为xxx;一为xxx,乃包恢。恢亦进直龙图,两公姓同官同,吏治刚正明察又同。《宋史》于xxx纪载寥寥,而于xxx政纪特详,皆足悚人闻听。今则农夫红女知有考肃而不知有xxx者,岂非xxx意近xxx,xxx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又《宋名臣言行录》载xxx公为京xxx,杖吏宽囚,卒为吏所卖,是xxx仁以过欤!xxx也,非为xxx要闾里之祷祀,诳愚俗而致矫诬也。良以xxx为古名臣,非仅搏激孤峻,有霜肃而无露滋者。窃恶后之君子未善学公,故特标举公之通体仁恕而扬厉中外,人果如是居心,公亦未尝不可并驾欤!

xxx亲殁,庐墓终丧,犹不忍舍,为古孝子。乡之父老当稍加修茸其祠。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xxx之所乐闻。至来祷祀,xxx之xxx、子之于亲,分所当为。而稍设私心者,幸悉如前之远望却步,无以余言视公过宽,xxx又不尔矣。

xxx宅在郡城凤凰桥,墓逾城十五里,是盖其读书处云。

(选自《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有删节)

【注】①据《宋史·包拯传》,xxx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xxx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庭宇漫不扫除 漫:完全 B.顾余则有为公辩者 顾:考虑

C.诳愚俗而致矫诬也 致:达到 D.良以xxx为古名臣 良:的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而慨叹者久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公殁且六百年 且相如素贱,吾羞,不忍为之下

C.有霜肃而无露滋润者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无以余言视公过宽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下列对原文有关纳入那个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拯生前性格峭直,嫉恶如仇,死后也令人畏惧,避而远之,但他能以忠恕为本,有其宽和的一面。

B.包拯与包恢同为xxx臣,两人均有政绩,在当时有人对包拯的评价就有褒有贬,后人也多有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