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第1篇
xxx(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xxx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xxx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xxx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xxx宗、xxx、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xxx文忠公。xxx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xxx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xxx、xxx、xxx、xxx、xxx、xxx安石、曾xxx“xxx大家”,并与xxx、xxx、xxx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_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xxx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xxx代文风。xxx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xxx文忠公集》传世。► 1375篇诗文► 1350条名句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第2篇
唉!盛衰的规律,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不是也与人事有关吗?探究后唐庄宗所以得天下及其后来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间传说晋xxx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告诉他说:“xxx,是我的仇家。燕xxx,是我帮他成就了今天的事业;xxx同我曾xxx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了晋国而归附了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xxx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保存在宗庙里。其后每逢出征作战,就派手下的官员用xxx猪xxx羊去宗庙祭告,并请出那些箭,用锦囊装了,让人背着,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箭放回原处。
当他用绳索捆绑起燕xxx父子,用匣子盛了xxx君臣的首级,献入宗庙,把箭放在先xxx的灵位前,向先xxx的在天之灵禀报得胜的消息的时候,可谓是意气风发,雄壮得很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xxx个军士在夜间xxx声呼喊,叛乱者就四处响应,以致自己仓皇向东逃出,没见到贼寇而军队已经离散了。君臣们互相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逼得自己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是何等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成败的转换,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自满招致灾祸,谦虚得到益处。”忧虑和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当然的道理啊。因此当庄宗兴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能与他争雄的;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优伶来围困他,就使他身死国灭,被天下所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的人又常常是被自己所溺爱的人逼入困境,难道仅是优伶能造成祸患吗?
【解读】
这篇文章用语十分精妙,如写庄宗每逢打仗,都要去太庙祭祀取箭,文章用了“遣”、“告”、“请”、“盛”、“负”、“纳”等动词,生动刻画了庄宗的“无忘乃父之志”;大仇得报后,又用了“系”、“入”、“还矢”、“告”等词,呈现了后唐的兴盛情状。以几个动词串起故事情节,不但把文章写活,将人物写得血肉丰满,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写庄宗的得意之状,也与后面的“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盛衰无常的主题。文末的议论也很精彩,“忧劳可以兴国”及“祸患常积于忽微”二句,可谓鞭辟入里,它告诫后世统治者要居安思危,不要贪图安逸。
清人过珙点评此文说:“说出宦竖之隐,计深虑长。始失于习近而莫知,终成乎亲昵而难图,最中隐弊,故人主贵慎之于早。”(《详订古文评注全集》卷八)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第3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xxx之将终也[2],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3],吾仇也。燕xxx[4],吾xxx;xxx,与吾xxx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xxx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xxx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xxx。
方其xxx父子以组[5],函xxx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xxx,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6],天下已定,xxx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7],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8],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xxxxxx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xxx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第4篇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xxx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xxx,吾xxx,xxx与吾xxx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xxx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xxx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xxx。
方其xxx父子以组,函xxx之首,入于太庙,还矢**,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xxx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xxx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xxx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xxx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xxx,是我的仇敌;燕xxx,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xxx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xxx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就派随从**用猪、羊各xxx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xxx父子,用木匣装着xxx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向**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定,xxx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被天下人讥笑。
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理:道理。
岂:难道。
人事:指**上的得失。
原:推究,推其根本,形容词用作动词。
世言:世人说。
以:把。
立:即位。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xxx定。
乃:你的。
庙:太庙,帝xxx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
少牢:祭品,用xxx猪xxx羊。牢,祭祀用的牲畜。
锦囊:丝织的袋子。
前:在前。
负:背负。
及:等到。
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
旋:归,回。
方:正在。
系:捆绑。
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指用匣子装。
仇雠:“雠”与“仇”同义,仇敌。
xxx夫:xxx个人。
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
及:等到。
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愿掉脑袋。
抑:还是。
本:探求,考察。
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
兴:使……兴旺。
逸豫:安闲快乐。
迹:迹象。
举:全,所有的。
莫:没有人。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赏析:
内容和结构
这篇文章是xxx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xxx部分(第xxx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xxx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xxx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xxx叹xxx问,xxx退xxx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xxx“得”xxx“失”,与论点中的xxx“盛”xxx“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xxx并执行晋xxx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xxx段选用了“晋xxx三矢”的故事。这xxx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xxxxxx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xxx和庄宗的情况,所以xxx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xxx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xxx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xxx层是庄xxx遗命,先写晋xxx赐三矢,次写晋xxx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xxx段叙事语势比较*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xxx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xxx。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xxx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xxx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xxx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xxx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xxx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xxx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第5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xxx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xxx,吾xxx;xxx,与吾xxx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xxx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xxx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xxx。
世人传说晋xxx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xxx是我的仇敌,燕xxx是我xxx的,xxx与我xxx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方其xxx父子以组,函xxx之首,入于太庙,还矢**,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xxx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当他用绳子绑xxxxxx父子,用小木匣装着xxx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xxx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xxx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xxxxxx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xxx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xxx点xxx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