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原文附翻译(4篇)

兰亭集序原文附翻译 第1篇

关键词:英汉思维模式;翻译;兰亭集序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多种语言之间翻译的过程并非简单的直译,在不同情况下,翻译要考虑到多种因素。所以英汉的翻译其实也是思维的转换过程。

一、从地域角度看思维模式的差异与翻译

一方面,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是一个有丰富的资源,辽阔的土地,平原的地形的国家。所以中国的古人就特别关注自然的变化,他们知道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就会有好的收成和结果,并且他们也注意到,自己生存的环境好像总是不断循环往复,比如天气的变化反四季的变化都是如此。所有这些现象都在让人们感觉到重复是宇宙中非常重要的规律。

另一方面,中国从早期开始就是一种血亲关系,导致人们不得不重视和谐的关系,所以人们习惯用综合的观点,全局性地考虑问题。中文的句子也是把最核心的部分放在最后来表达,之前都是一些次重要的信息。比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个句子要强调的关键就是“修禊事也”。那么中文的习惯表达就是把这个中心放在后面。再看看译文“This is the ninth year of Yungho().kueiehou in the met in late spring atthe Orchid Pavilion in Shan-yin to celebrate the WaterPesti val.”在做翻译的时候,这个地方并没有放在最后面翻译,那么也是由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

现在对比一下西方的地理情况,特别是在古希腊,人们生活在岛屿上。作为岛国,一切自然资源缺乏。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进行海外扩张。交通的便利也带来了商业的发达,自然商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是,商人精于算计和细枝末节的小事,考虑自己的利益,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当描述某种物体的时候,他们通常是先给这件物品下个定义,然后再详细的描述或者对这个物品进行解说;反映在句子里面,那么就是把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开始,然后才是次重要信息,依次类推。比如,“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及其译文“Alas!The people of thefuture wi l l look upon us as we look up-on those who havegone before us”

二、从中英文句子结构上看思维模式的差异与翻译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造句一般很少用连接手段。但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行。比如文章里面句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句话显然没有主语。在英语里面,没有主语的句子是不对的。译文,“This is the ninth year ofYungho(),kueichou in the met in latespring at the Orchid Pavilion in Shan-yin to celebratethe Water Festival.”那么在汉语里面,语法以达意为主,即使没有主语,话也说的通。但是作为英语的译文,那么必须要把主语翻译出来。又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这些句子,都是四字格。四字格是汉语里广为运用的语言形式。四字格讲究内涵关系和逻辑,当然还有节奏感。四字格往往言简意赅。但是翻译出来的话“rn the back-ground lie high peaks and deepforests.”因为英语要求必须一个句子里面必须要有主语和谓语。

三、从聚集与流散的角度上看思维模式的差异与翻译

occupied withwhat they forms of amusement differ accordingto temperaments,but when each has found what he wants,he is happy and never feels old, Then as time passes onand one is tired of his pursuits,

seems that whatfascinated him not so long ago has become a mere a thought! Besides ,whether individually we live along life or not,we all return to nothingness.”译文很清楚地翻译了主谓结构,并且把很多零散的小句,单独当作一句话来翻译,这样比较符合英语的主谓结构。

综上所述,在翻译的时候,我们需要从英汉思维模式的不同、形合与意合的区别、聚集与流散的区别等角度,来做英汉对比翻译。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兰亭集序原文附翻译 第2篇

马金鹏先生(1913—2001),字志程,山东济南人,回族知名学者、翻译家。1932年赴埃及留学,1936年从爱资哈尔大学毕业归国,在成达师范学校教授阿拉伯语,直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3年在上海福佑路清真寺任教长。1953—1987年,在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阿拉伯语,任讲师、副教授,1987年退休。

马金鹏先生一生著作颇丰,最主要的有二:一是晚年翻译了《古兰经》,名为《古兰经译注》;二是历时40多年翻译了世界名著《伊本·白图泰游记》(以下简称《游记》)。《游记》是研究中国_教史、元代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伊本‘白图泰(1304~1378),著名_游行家、历史学家。与马可·波罗、鄂多力克和尼哥罗康梯并称为中世纪四大旅行家。1304年2月24日,伊本·白图泰出生于摩洛哥丹吉尔城_教法官家庭。聪慧好学,少时就能背诵全部《古兰经》,精于_法学、教义学。

1325—1354年,他用近30年时间三次外出旅行,四次朝觐,足迹遍及亚、非、欧30多个国家,行程约12万公里。游览了各地山川河流,名胜古迹,考察了各国各地特产、城市建筑、社会设施、政治制度、风俗习惯,访问了学者、名流、宗教领袖等等。

1342年7月21日,伊本。白图泰奉印度德里苏丹之命前往中国。他不远万里,经孟加拉到达中国刺桐(泉州)、汗沙城(杭州)、隋尼克兰(广州)和汗八里京城(北京)。会见了许多社会名流、阿拉伯侨民、波斯侨民,描述了航海大船的制造、农产品、金银手工业制品、瓷器、煤炭、丝绸、纸币、绘画及进出港口、国内旅行、社会治安等部门管理情况,记述了中国_聚集区和清真寺及他们争交天课的情况,并提到法官、道堂、苏非修道者、中国戏法(魔术)及可汗殉葬等等。他的许多记述可以成为我国史书或文物的佐证,填补我国史书的失阙或不详之处。

1354年,伊本·白图泰结束旅行,成了摩洛哥苏丹的幕僚。他将旅途中的奇闻讲给人听,使人敬佩。当苏丹知道后,令秘书·伊本·朱赞·凯洛比将伊本·白图泰口述的一切记录成书,于1356年书写完毕,名为《伊本‘白图泰游记》。此后,任摩洛哥法官,1378年归真,享有“忠实的旅行家”美称。

马金鹏先生在《游记》中译本“译者的话”中阐述了最初的想法:“本书的翻译经过了漫长的40余年。1932年底,我赴开罗学习。在_正道会举行的一次欢迎会上,关于_教传人中国的种种说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带着这个问题读了简史《定信之光》,特别是该书203页以后的‘致函各国君王’和286页以后的‘各地代表’的记载,都没有找到有利于中国传说的证据。……由此引起我对阅读历吏、地理书籍的兴趣,进而产生了对阅读和翻译《伊本·白图泰游记》的兴趣和想法。”

1936年,马金鹏先生与金殿桂一同从爱资哈尔大学毕业,随第二次访问埃及的恩师马松亭阿洪归国。途中马金鹏先生常与金殿桂一起在甲板上阅读《游记》。天有不测风云,当船行至马六甲海峡时突起大风,马金鸱先生躲避不及,《游记》被刮入茫茫大海之中。刚刚准备回国后开始的翻译工作,只好停下来。

1938年,与马金鹏先生同时出国留学的韩宏魁归国,并带回埃及教育部出版的《游记》校订本。马金鹏先生喜出望外地把校订本借来阅读。

当时,马金鹏先生正在桂林成达师范学校任教,经过一段时间准备,于1941年夏天开始了《游记》的翻译工作。由于工作繁忙,翻译时断时续。后来进入_最艰苦时期,日机不断空袭,学校上课只好改在晚上,白天师生和家属躲进防空洞内。马金鹏先生利用这个时间和韩宏魁一起坐在靠近洞口的地方,一面观察敌情,一面互相讨论,翻译工作进展较快。到1944年,日寇侵犯桂林之前,《游记》上册初稿已成,《游记》校订本暂还他的主人韩宏魁。

1944年秋,成达师范学校向重庆撤退。师生夹在逃难人群中,后面追兵紧逼,日机不断轰炸和扫射,几乎烧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唯有《游记》前半部译稿视为珍宝。马金鹏先生请夫人专门缝了一个布袋,将稿纸装袋系在身上,时刻不离,这才把稿件保存下来。不幸的是,在转移途中,韩宏魁先生不幸遇难,《游记》校订本丢失,翻译工作不得不再次暂停下来。

此后,马金鹏先生一直寻找蓝本。1952年,马金鹏先生任上海福佑路清真寺教长,在与庞士谦老师书信往来中得知庞老师那儿有一本《游记》校订本。马金鹏先生在“译者的话”中说:“1953年,我返回北京时,庞老师知道我的翻译工作,他便慨然地对我说:‘我这里的游记校订本,你拿去用吧!’我回答说:‘怕不能很快送还啊!’他说:‘那就送给你吧!’我听到十分感谢。他问还有什么困难,我说:‘书中引用了不少《古兰经》章节,注明其出处较为困难,’于是他把一本名为《弟兄明灯》的《古兰经》索引一并送给我。”

有了这两本书,马金鹏先生又作了一些其他准备,就开始下册的翻译工作了。

1954年暑假,马坚教授在北大图书馆上万册阿拉伯语书籍里,找到了一本1809年出版的《游记》法语、阿拉伯语对照本送给了马金鹏先生,对翻译工作起到了参考作用。

随后马金鹏先生留埃同学林兴华特从友人手中借到了贝鲁特出版的《游记》原文全书送给先生。书前序言中,介绍了英、法、德、荷等国学者对《游记》的翻译、出版情况。书末附有人名、地名索引,这对全书译名的统一起了重大作用。

除了以上诸位的支持,关心外,还有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来自于总理。

20世纪60年代初,总理和副总理出访摩洛哥王国。在拜会哈桑二世国王时,哈桑二世拿出该国奉为国宝的《游记》手抄本,请总理观看。并愉快地讲述了伊本·白图泰650年前只身访问中国的情况,表明中摩两国人民友谊源远流长。当得知我国还没有《游记》的中译本时,指示有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抓紧时间翻译。这一指示给马金鹏先生的翻译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

马金鹏先生在各种力量的鼓舞下,决心把《游记》下册译得质量更高。他多次请教北京大学历史系老师,又查阅有关历史、地理书籍,和世界各国游记名著。

1962年10月,马金鹏先生重新制订了一项详细的工作计划,按计划利用一切时间进行翻译,翻译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开始了。

在史无前例的运动中,马金鹏先生受到了冲击,被抄家、被批斗、还被送到北京大学在江西鲤鱼州的农场_。不幸染上丝虫病,在晚年倍受折磨。

最痛心的是:抄家使得多年完成的译稿、积累的资料和许多从埃及带回国的珍贵书籍或丢失、或损坏。特别是庞老师送的两本书无法找回,使马金鹏先生急得两次因心梗住院,翻译工作也因此中断了十几年。

1972年,马金鹏先生从江西回京后,立即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游记》校订本阅读,准备安排时间恢复《游记》翻译工作。但中央突然给北京大学下达了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因要接见一批来访的第三世界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北京大学受命翻译5本书。其中两本是阿拉伯语书,马坚教授翻译《阿拉伯半岛》,马金鹏先生和陈建民老师合译《科威特简史》。因此又一次中断了《游记》的翻译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大地送来了温暖、和煦的春风。70岁高龄的马金鹏先生,不顾多病的身体,以忘我的精神,再一次投入到《游记》的翻译中,争分夺秒、夜以继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游记》约50万字的翻译工作。

1985年,在上海外语学院朱威烈老师和宁夏人民出版社杨怀中先生的热情帮助下,中国第一部《游记》汉译本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填补了《游记》没有中文全译本的缺憾。

马金鹏先生的《游记》译作出版后,受到了阿拉伯学界和中国_知识界的极大关注。

朱威烈教授在他的《一位承前启后的_学者》一文中,是这样评价马金鹏先生《游记》汉译本的:“金鹏先生的译作《伊本·白图泰游记》,在我看来,是他对中国阿拉伯学建设作出的一项杰出贡献。……金鹏先生的译作问世后,我国研究者在原来只能依据张星烺从德文译出的中国部分,即《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的‘拔都他游记’的基础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变成了‘以马金鹏中译为主,参考张星烺中译文’,因为只有引证直接译自原文的资料,才符合学术研究的规范。我曾对照过原文,金鹏先生的译文无疑是尽可能地做到准确、通顺、易懂。”

中译本的问世,对只识汉字的我国广大读者更是一件大喜事,它成了大家了解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沿途各国人文、历史、地理的一扇亮丽的窗口。

中译本的问世,再次架起了中摩、中阿关系的桥梁。

李华英先生在他为记念马金鹏先生归真五周年,而撰写的文章《默默奉献功莫大焉——为纪念著名_学者马金鹏先生归真5周年而作》中,记述了《游记》中译本,在摩洛哥王国所受到的殊荣:“1987年,根据中国伊协的安排,本人有幸应邀前往摩洛哥出席哈桑国王斋月讲学盛会。……根据中国伊协领导的嘱托,我把随身带去的三件礼物(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的原文《古兰经》;2.马坚先生翻译的《古兰经》中文版;3.马金鹏先生翻译的《游记》中文版),一一送到国王手中。尽管在上述三件礼物中,《游记》中文版只能位居第三,但由于他第一次在伊本·白图泰的故乡——摩洛哥出现,其针对性之强可想而知。国王收到这些礼物后连连说:“米资亚尼”(好极了),并指示在场官员要把上述礼物收藏在博物馆里。国王见到《游记》中文版时,不禁感到惊喜,他高兴地评论说:‘伊本·白图泰几百年前访问中国,说明摩中友谊之久远;在这位友好使者访问中国几百年之后,用中文翻译、出版他的《游记》是件大事,它标志着我们两国友谊的新发展!’最后,国王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高兴的说:‘愿真主赐福于你!’国王谈话间,各新闻媒体的记者簇拥而至,争先恐后地进行现场抓拍,霎时间,这个场面成了摩洛哥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游记》中文版在伊本·白图泰的家乡,的确产生了轰动效益。”

兰亭集序原文附翻译 第3篇

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兰亭集序》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 环绕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兰亭集序原文附翻译 第4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