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旧唐书杜甫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1篇
阅读题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B.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D.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祖籍昌黎郡,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B.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也可以分为“征”和“辟”两类,唐采用科举制,不存在“征”和“辟”。
C.宫市是中唐时,宫中有需要买外面市场上的物品,随意给出价款强行收购的行为,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
D.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后来考中进士,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5分)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5分)
参考答案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唐不存在‘征’和‘辟’”错误。)
(“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与原文不符)
7.(1)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控告)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禁中”1分,“诉”1分,“磨”1分,“勒”1分,大意1分)
(2)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厉”1分,“馆”1分,“给”1分,“怡然”1分,大意1分)
节选《旧唐书杜甫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2篇
旧唐书杜甫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 ,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
D.“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的是坐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
(结合语境,疏通句子大意是解题关键,如杜甫枕靠着长江结庐,而非在浣花里,故可排除A项;过,在此是拜访的意思,而非错误、过失之意,故可排除B、D项。文言文句子多对称 ,这也是做题的抓手,如“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相狎荡,无拘检”。)
(绯衣,为红色衣服。)
(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兵败于陈涛斜”非兵败郑国公严武。)
4.(1)杜甫趁夜色逃出京城前往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谒了肃宗,授官右拾遗。
(2)当时京城地区**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在原文中找答案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找出合适的答案。一年级的阅读理解并不难,只要紧扣原文,告诉学生答案肯定能在原文中找出,只需要细心的筛选答案信息就可以了。一般答案都是紧挨着题目中的关键词出现的。
循序渐进来解题
粗心和漏题是我们小学生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时经常犯的错误,因为阅读理解后面一般都有好几个题目排列在一起,这时就需要我们耐心地去咬文嚼字,仔细审清题后,应按照试题的顺序一一来做答,这样不会漏题。
培养阅读方法
节选《旧唐书杜甫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3篇
《旧唐书》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郭孝恪,许州阳翟人也,少有志节。隋末,率乡曲数百人附于李密,密大悦之,谓曰:“昔称汝颍多奇士,故非谬也。”令与徐勣守黎阳。后密败,勣令孝恪入朝送款,封阳翟郡公,拜宋州刺史。令与徐勣经营武牢已东。其后,窦建德率众来援王世充,孝恪于青城宫进策于太宗曰:“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太宗然其计。及破建德,平世充,太宗于洛阳置酒高会诸将曰:“郭孝恪谋擒建德之策,皆出诸人之右也。”
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其地高昌旧都,士流与流配及镇兵杂处,又限以沙碛,与中国隔绝。孝恪推诚抚御,大获其欢心。俄又以孝恪为昆丘道副大总管以讨龟兹,破其都城。龟兹国相那利率众遁逃。孝恪以城外未宾,乃出营于外,有龟兹人来谓孝恪曰:“那利为相,人心素归,今亡在野,必思为变。城中之人,颇有异志,公宜备之。”孝恪不以为虞。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城中人复应那利,攻孝恪。孝恪力战而入,至其王所居,旋复出,战于城门,中流矢而死,孝恪子待诏亦同死于阵。贼竟退走,将军曹继叔复拔其城。太宗闻之,初责孝恪不加警备,以致颠覆;后又怜之,为其家举哀。高宗即位,追赠安西都护、阳翟郡公,待诏赠游击将军,仍赙物三百段。孝恪性奢侈,仆妾器玩,务极鲜华,虽在军中,床帐完具。尝以遗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社尔一无所受。太宗闻之曰:“二将优劣之不同也。郭孝恪今为寇虏所屠,可谓自贻伊咎耳。”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B.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C.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D.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曲:古代居民组织的基层单位,引申为家乡、故里、乡亲、同乡等义。
B.中国:有“中原地区”和“国都之中”两种含义,文中指代“国都之中”。
C.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
D.追赠:加封死者官职、勋位,主要有实物追赠和名称职位等精神追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孝恪少有志节。隋朝末年他率领乡曲数百人归附李密。李密失败后,徐勣派他入朝送金钱贿赂,被朝廷封为阳翟郡公,井被任命为宋州刺史。
B.郭孝恪善于谋略。窦建德率众支援王世充,他向太宗建言献策,“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太宗采纳他的计策,打败了窦建德,平定了王世充。
C.郭孝恪屡建功勋。任安西都护、西州刺史,于高昌旧都推诚抚慰,深得人心;任昆丘道副大总管讨伐龟兹,大破龟兹都城。
D.郭孝俗生活奢侈。家中妻妾和仆从穿着光鲜,器具务求华贵;在外行军打仗,床帐也一应俱全。后来,郭孝恪把这些东西送给阿史那社尔,社尔拒不接受。
1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5分)
(2)二将优劣之不同也。郭孝恪今为寇虏所屠,可谓自贻伊咎耳。(5分)
参考答案
(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文中指中原)
(“勣令孝恪入朝送款”送款非送钱财贿赂,款是上表表忠心)
13、(1)王世充日益困迫,力尽计穷,被俘获斩首的时刻,翘足可待。
(2)二将优劣是不同的。如今郭孝恪被寇虏所杀,可以説是咎由自取。
参考译文
郭孝恪,许州阳翟人,年轻时就有志向和气节。隋朝末年,他率领乡里数百人投奔李密,李密非常高兴,对他説:“过去人称汝、颍一带奇士多,果然不错。”让他和徐勣防守黎阳。后来李密失败,徐勣派郭孝恪入朝送表投诚,被封爲阳翟郡公,拜授宋州刺史,命他和徐勣筹划谋取武牢关以东的地区,攻占的州县,委托他们自行任用官吏。后来,宝建德率军来援助王世充,郭孝恪在青城宫向太宗献计説:“王世充日益困迫,力尽计穷,被俘获斩首的时刻,翘足可待。窦建德远来助恶,粮运断絶,这是上天让他败亡之时。请坚守武牢关,驻军氾水,随机应变,就可轻而易举地彻底消灭他。”太宗赞同他的计策。等打败窦建德、平定王世充以后,太宗在洛阳设酒宴大会众将説:“郭孝恪谋划的活捉窦建德的计策,王长先在龙门截夺敌粮的战功,都高于衆人之上。”
贞观十六年,多次加官后爲金紫光禄大夫,任安西都护、西州刺史。此地是高昌的旧都,文士和流配的罪犯及镇兵杂居,加上有沙漠的险阻,和中原隔絶,郭孝恪以诚相待安抚治理,很受众人的拥戴。不久又任命郭孝恪爲崑丘道副大总管讨伐龟兹,攻破龟兹都城,郭孝恪亲自留守在那里,其余的军队分道进攻,龟兹国相那利率众逃跑。郭孝恪因爲城外还没有归服,就出城扎营,有个龟兹人来对郭孝恪説:“那利担任国相,人心一向归服,如今他逃亡在外,定要设法制造变乱。城里的人们,很多都暗怀异志,公应该加以防备。”郭孝恪没有放在心上。那利等果然率领一万多名部众,暗中和城内投降的胡人约定襄应外合。郭孝恪疏于警戒和侦察,贼军将要进城时擂鼓呐喊,郭孝恪这才察觉,于是率部下一千多人入城,与贼混战。城中的胡人又响应那利,攻打郭孝恪。郭孝恪奋力杀入城里,打到龟兹王的住地,很快又衝杀出来,在城门处交战,身中流矢而死,郭孝恪之子郭待诏也同时战死在阵上。贼寇后来退走,将军曹继叔再次攻占龟兹都城。太宗听到此事,先是怪罪郭孝恪不加警备,以致败亡;后来又怜惜他,替他家举行丧礼。髙宗即位,追赠他爲安西都护、阳翟郡公,追赠郭待诏游击将军,并赐给助丧绢帛三百段。郭孝恪性喜奢侈,仆人侍妾和器用珍玩,定要极端鲜丽豪华,即使在军中,床和帐也很完备。曾经送礼物给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社尔一无所受,太宗听到后説:“二将优劣是不同的。如今郭孝恪被寇虏所杀,可以説是咎由自取。”
节选《旧唐书杜甫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4篇
阅读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堂房亲属
B.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笨拙,不擅长
C.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定罪
D.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雕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此论喧于朝列 称荐于公卿间
B.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C.执政览其文而怜之 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
D.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7. 翻译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5分)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5分)
参考答案
(因为)
(A介词,在。B认为/把。C代词,代韩愈。D介词,跟)
(“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与原文不符)
7.(10分)①裴锷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5分。译对“省父” “序”“饯锷”各得1分,省略句1分,其余部分译对大意得1分)
②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皇帝)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5分。补出主语“皇帝”1分、译对“禁中”“因”“诉”各得1分,其余部分译对大意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