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及鉴赏(合集3篇)

杜甫《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及鉴赏 第1篇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鉴赏】

此诗前人多谓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时杜甫离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渝州(今四川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然诗中有“平野阔”语,绝非渝州、忠州(均为山区)所有景象。且李白《渡荆门送别》诗“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与此诗颔联所写景物相似,故或谓此诗当是大历三年(768)离夔州东下流寓湖北荆门时所作,似较妥。诗中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为抒怀。颔联写月夜停舟细观景色,以“垂”、“涌”、“阔”、“流”四字,状星、月、平野、江水四景,雄浑壮观,历来传为名句。抒怀中隐叙身世,情绪愤激。末以天地间一沙鸥自况,深寓飘泊无依的感慨。意境含蓄,“笔笔高老”(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这首五言律诗是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作品。公元765年4月,他赖以存身的好友、巴州刺史严武故去,诗人只得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多日的漂泊,使他倍感疲惫与郁闷: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独自来到船头。只见习习的晚风轻拂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舟望去是那样的孤独。明星低垂,月光随着波涛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原野分外空旷,广袤,只有脚下的小舟与他为伴。此时此刻,似乎一生的坎坷、磨难重现眼前,一种莫可名状的悲苦、凄怆渐渐袭来。流落他乡,生活日窘;官场失意,壮志难酬,“我何尝不是这江岸上的一颗弱草? 江面上一条独泊的小舟?人怎能只靠诗文扬名天下?做官则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休退。如今我飘然一身像什么呢? 水天渺渺,我何尝不是那孤寂独立于天地间的一只沙鸥?”

《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和鉴赏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

杜甫《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及鉴赏 第2篇

岸:指江岸边。

危樯(qiáng):高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杜甫《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及鉴赏 第3篇

《旅夜书怀》原文

细草微风岸⑴,危樯独夜舟⑵。

星垂*野阔⑶,月涌大江流⑷。

名岂文章著⑸,官应老病休⑹。

飘飘何所似⑺,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旅夜书怀》赏析

题解

所谓“旅夜书怀”,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765)五月离开成都草堂以后,沿长江乘舟东下,秋天抵达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作。但是,首先,诗中“星垂*野阔”句所描画的图景,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合。其次,“细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与秋天不符,所以秋天写于忠州的结论是有疑问的。那么此诗究竟写于何时呢?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春天,二是在广阔的*野之中,三是在漂泊于大江上的船里。同时满足这三条的,有如下两个时间:

①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离开夔州,穿过三峡后,向江陵(今属湖北)航行时。

②大历四年或五年春天,漂泊在湘江上时。长江贯流的湖北江汉*原,和湘江沿岸的湖南*野,都能与“星垂*野阔”所描绘的空间相应。但杜诗提及“大江”的二十多例子里,一个指湘江的也找不到。所以,将这个事实和“细草”的春意,“星垂*野阔”的*野综合考虑的话,《旅夜书怀》诗的写作时期应该确定为大历三年春。此前杜甫已经滞留夔州近两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优待以外,大约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因为作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荐过杜甫。但是,唐代宗没有起用他。这时,他感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于是在这年的正月,五十七岁的杜甫下定决心离开夔州。舟出三峡,顺着大江,进入江汉*原的江陵一带,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句解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