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八阵图赏析(合集5篇)

杜甫:八阵图赏析 第1篇

八阵图原文翻译及鉴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八阵图原文翻译及鉴赏》的内容,具体内容:《八阵图》是杜甫一首咏怀诸葛亮的作品,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大家学习。八阵图原文欣赏:功盖三分国,名成...

《八阵图》是杜甫一首咏怀诸葛亮的作品,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大家学习。

八阵图原文欣赏: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 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原文翻译: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八阵图原文鉴赏:

_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_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_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__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_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_三分国_对_八阵图_,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杜甫:八阵图赏析 第2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杜甫:八阵图赏析 第3篇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宾至》赏析

宾至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

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

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

乘兴还来看药栏。

杜甫诗鉴赏

这处诗作于上元**(760)杜甫卜居成都草堂,诗题一作“有客”。诗题里的“宾”,当指事先**“车马”而至的“贵介之宾”,有别于“花径”不扫,“不速”而来的“相知之客”,从选辞上,是“各见用意所在”(陈秋田)的。诗中未确指“宾”之姓名,全诗表现出傲岸语气,且含嘲讽之意,可见此客为诗人尊而不亲甚或不喜见之人。

一、二句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

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三、四句写惊讶之情。“江干”,江边。从上句看,此宾当是耳闻杜甫文名,特**相访的。为此诗人说,我初到成都,哪有震“惊海内”的“文章”,竟然徒劳“车马”枉驾暂“驻江干”。“岂有”、“漫劳”四字,在这里起了宾主对称作用。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运用散文的笔调,驭律诗的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很能体现杜甫七律诗的特色。

五、六句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仄协调。这句说: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

七、八句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供给”指酒肴。“药栏”,花药之栏,“看药栏”,即看花。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

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

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

“岂有文章惊海内”,“ 百年粗粝腐儒餐”,在杜甫笔下,一为自谦之辞,一为自伤之语,也是诗人自慨*生的深刻写照。

整理:zhl201702

——八阵图杜甫古诗欣赏(八阵图古诗诗意)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是杜甫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公元766年。夔州江边有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赏析 第4篇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绝句》的赏析

杜甫《绝句》的赏析

杜甫:八阵图赏析 第5篇

杜甫:八阵图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怀古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情有独钟,这是他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不久,就诸葛亮遗迹所作的一首怀古诗。《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传主“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但对其遗址何在,众说不一。奉节县永安宫南的长江沙滩上的八阵图,由于这首杜诗而格外驰名。诗中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盖世功勋。与此相对应,他在长江沙滩上摆下的八阵图,使他的名声更加卓著了。八阵图乃是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构成的战阵,在长江滩上则聚石为兵,纵横棋布为六十四个石堆。夏天洪水冲淹,这些石堆也岿然不动,因而有“江流石不转”之句,也象征着诸葛亮忠贞不渝和名垂千古。但是把八阵图留在这里,作为刘备征吴败归的救援措施,实在不合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因此它既是诸葛成名的历史见证,又留下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遗恨。“遗恨失吞吴”一句,由于汉字的多义性而出现解释上的分歧。《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梦见杜甫对他说:“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刘备)、武侯(诸葛亮)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杜甫借八阵图思考着诸葛亮的功名与遗恨,苏轼借梦境来解读杜甫思考中的谜,他们都在探究着历史上一个“有缺陷的辉煌”。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