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完整版)(扩展4)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完整版)(扩展5)
——论语述而篇原文及翻译(论语述而第七原文及翻译)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摘自《论语》
孔子说:“仁义道德离我们很远吗?我想只要人人皆有仁义道德之心,这仁德就会来到。”
传承红色经典/衡宝战役**先烈陵园/湖南邵东灵官殿
“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这句话对后世**文化影响非常深远。比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即是其影响之作。不过《三字经》“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却强调了外因环境的影响和爱教的趋向。这其实也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扬。
湖南邵东大云山风景
本章节探讨了”仁”的问题,孔子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不需要凭借外力就可以得到,依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够使得仁心显现。比如“仁”好似一面镜子,如果镜面上落满了灰尘,这些灰尘掩埋了镜子,也掩埋了镜子的光亮,只有常常自觉地依靠自己拂去尘埃,才能使得镜子显现光亮。所以,佛说:拂拭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人的本心显现,而返朴归真。于是乎,“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自己诚心求“仁”,拭去心中的浮尘,“仁”就到来了。要想追求“仁”,首先必须依靠道德的自律,须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达到“仁”。在这里,孔子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之主观能动性,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是说,仁道,需要内力,而不是外力。
美丽如画的瓜果特色乡镇/湖南邵东简家陇镇
本章孔子为后世人指明了学习与践行仁道的方式和方法。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完整版)(扩展6)
——伦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翻译)
原文(画斜线处为参考朗读停顿处):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部分出自此十二章的成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日三省、三省吾身、三十而立、不惑之年、天命之年、耳顺之年、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一箪一瓢、箪食瓢饮、陋巷箪瓢、不改其乐、不堪其忧、饮水曲肱、饭蔬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富贵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笃志
相关问题:
13、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看看此一句和课文那一句话是对应的,差不多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本文讲述了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你看看分别是那些话?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宋开国****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为什么这样说?
读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了,说出了《论语》的重要。学习《论语》,在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方面能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
16、说说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理解。
此说出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这也是孔子的一贯主张,有理想的人不执着于功**禄,富贵时做有意义的事,穷困时也能淡然处之。同时强调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坚决不接受。
17、“吾日三省吾身”阐明了什么道理?
人无完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我们要避免缺漏,就要时时反省,适时纠错。
18、孔子讲“温故知新”,你怎么看?
两种参***:第一种: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温故”,也许有新的体会或者发现,对于“知新”有帮助。第二种: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重在知行。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的是学习方法,你认为学思结合有必要吗?
学不思,不懂运用,就是死学;光想着怎么样而不主动去实践,必将学无所成。所以,学思结合很有必要。
重温《论语》:
本人主张以经解经,所以此文为一家言。这是我讲给我女儿的,仅供他人参考。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角落,聚居的意思。)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想了解孔子,可以参考《史记》中的篇章《孔子世家》。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看注释:“说”通悦;“習”,鸟在太阳下练习飞行,在扇翅膀;“愠”,心中怨未发,指生气。这句话很好理解、很简单吧?非也!
能把这一则作为《论语》的开篇第一,绝没有“翻译”这么简单。学海无涯苦做舟,怎么能高兴呢?朋自远方来,赶上自己没钱招待,还乐什么?别人不理解我,心中有个小小的怨都不可能吗?
我上初一年级时,就学习这一则,就是照着注释理解的,感觉孔子有点强人所难,“圣人”骗了我。而现在,我倒建议把这一则挪到高中或者大学去,估计他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因为一个“学”字,就是孔子主张的全部人生价值的体现。有个叫叶公的人问子路,孔子是个咋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估计也可能是答不上。孔子似乎是有些奇怪表情后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你咋不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忘记吃饭,快乐开心忘记忧愁,都不知道(自己)将要年老了这些呢。老了还在“发愤忘食”,是为学,“乐以忘忧”,还是为学。学什么?是生存挣钱的本事吗?不是,是践行人生的最高道德标准:真人!是发挥人的最高成就:至善!这样的学,“时”和“习”就很有必要了。《易经》中经常说“时之义大矣哉!”就是“时”的意思。“习”之而渐得,胜过“昨天的我”之“日日新”,能不高兴吗!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把做学问总结为三句诗词:“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高手总是寂寞的。一个“远”字形容知己难求,所以才有“高山流水,伯牙子期”。慢慢的,有个知己来了,你能不乐吗!好比孔子,他的学问德行如此之高尚,但直到***后的汉武帝时才兴起来。这***的寂寞,你就明白“朋自远来”的真意了。可如果终其一生,理解你的也没有来,该怎么办?不“怨天尤人”,你才心理健康。所以,王国维引用的三句诗词意思就是:“学而”,站得高,守得住,终有得。
明代陈眉公说:“如何是独乐(yuè)乐(lè)曰:无事此*,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如此胸襟,可“学”。
2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拿镜子照照,就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了。曾子每天拿三面镜子照自己:“为人谋忠”之忠是心——中而正,就像《易经》中说的“中正”;信,为孚,为可信为信用为行信;“传习”,重在“习”,在实践。
2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大家,“为政”与做事,需要人生的经验累积。人生经验的累积无非四个字:人情世故。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天下所有的**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安居乐业!
孔子主张“孝”,孝的第一关键是态度,内心要敬,外形不“色难”。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里就包含了两种做人做事的道理:君道、臣道。那为政之人怎样识人或者我们怎样看为政的人?
2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以为是学习能“温故知新”吗?非也。那此一则放到《学而》篇里不更好!他意思是说:师法过去,判断未来。
那什么样的人才能“为政呢?
子曰:君子不器。
不器,就是不能固定成为某一类型的人,就是要成为“通才”。“器”之为用。孔子在《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下知道什么是“变化”什么是“事业”了吧?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澄如明镜自然知不足而“好知”,学问通透则“乐知”也。所以教育: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智不*齐,因材施教。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完整版)(扩展7)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_古诗元旦原文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愿对您有所启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高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第2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的主帅可以改变,*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完整版)(扩展2)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
高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第3篇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自我进步。
第二章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三章孔子**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章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章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第七章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
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第十二章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即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也是求仁的途径。
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完整版)(扩展3)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