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派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高适、岑参诗作的风格差异在于?高是冷眼观时势因而情理相济?岑是热眼看世界所以情景相融。
高适最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勃海县侯”’受到李唐3代皇帝礼遇岑参虽也做到一方牧守—刺史一级终因朝中李辅国等小人弄权“儒生有民策无处豁怀抱”2在郁闷孤苦中客死他乡终未走通复兴“世业”之路。在什途高“达”而岑“穷”但在诗作上我以为岑的数量和质量应在高之上。高适现存诗200余首边塞诗20余首约占1/10岑参现存诗403首边塞诗80首约占1/5。当时之所以“高岑叼}二称大概是因为2人有相同的从戎生活均有边塞诗杰作在诗坛同享盛名而非他们的诗歌成就少I=驾齐驭。历代的研究者已看到他们的诗歌个性颇有不同。陈绎曾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工世贞说“高岑一时不易上卜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缉过之”工士慎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3应该说这些见解不无道理。但是不能到此为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进一步准确地认识高、岑诗歌风格的差异正是我们今大的学人应当继续完成的工作。
冷眼观时势与热眼看世界
高、岑都是在20岁时踏入社会走上游宦之路的II.均首试失意便进入了漫民的边隐边游的跻跄岁月。从此也都开始了用诗歌记录自己的行迹与心声。
作为将门之后的高适“丈夫志四海”、“男儿当纵横”是盛唐气象与家庭的熏染给他扫一卜的基调。而对人生的第一次碰壁他用冷峻的眼光审视着时势敏锐找到了失意的原因在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寒士无钱即失路。在《行路难_首》中写道“一朝金多结豪贵百事胜人健如虎。子孙成氏满眼前妻能管弦妾歌舞。自矜一身忽如此却笑旁人独愁苦。东邻少年安所如席门穷巷出无车。
有才不肯学干竭何用年年空读1弓”富人之所以“健如虎”寒士之所以“出无车”关键在于是否a干竭”这就是盛世外衣掩盖卜的人才沉浮诀窍。在《别韦参军》一诗中史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干竭”之风源于上“国风冲融迈二五朝廷欢乐弥寰宇。白璧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这种冷峻与敏锐显示诗人有着某种政治家的气质。他此时虽一度隐居但颇不甘心“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u-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氏苦。”所以他没有真正隐居卜去而是浪游人卜主动寻找出什机会。
盛唐气象给相门之后岑参涂染的则是“达则兼济人卜穷则独善其身”的儒雅木色“十五隐于离阳”是潜心侧f读“一十献}5闭卜”失意之后过的则是当时普通士子边隐边游的生活在修心养性的过程中等待机会诚如他《感旧赋》所说“强学以待知音不无思达人之惠顾庶有望于亨PR}Jo”对社会、对前途充满信心以诗人的激情观察世界。其《丘中春卧寄工子》说“田中开白室林中闭玄关。卷迹人方处无心石自闲。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胜事那能说工孙去未还。”其中“卷迹人方处”一语分明透露出他献1J失意后的“归隐”再从他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意来看他的“归隐”乃是经历一番烦扰后的超脱因此他有欲说还体的“胜事”、“花缺”、“春山”是那样赏心悦目“竹深”、“暮鸟”是如此宜人关情。同是滞留氏安他没有像高适那样冷峻透视上流社会而是满眼朗朗乾坤的大好河山“野店临官路重城压御堤山开汤水北雨过杜陵西”《沪水东店送唐子归离阳》。
高、岑涉世之初都游过梁园高有《宋中十首》诗其一石“梁工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其四石“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君工不复见修竹令人悲九月桑叶尽寒风鸣树枝。”在一幅幅冷眼卜的景观中诗人吊占伤己深慨生不逢时。岑则写有《山房春事一首》其一石“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二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分两层首两句客观地描写眼中所见的梁园荒芜景象末两句是诗人眼中的亮点“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过去论者只是看到这两句的巧妙构思赋子无情的“庭树”以有情理解为诗人在慨叹人事变迁而景物依然最大的妙处在于主题翻新别开生而反衬于法用得绝好。按照创作的基木规律应是诗人所见“庭树”上的“旧时花”在前“庭树不知”的奇想在后至于用于卜么于法那是奇想的水到渠成之功。笔者以为正是眼前一亮的庭树春花启发有知的诗人从深层次反观梁园的今昔之变新陈代谢的自然辩证法少I=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而轻松地拈来“春来还发旧时花”一语拓展出无限的哲思空间。有人说诗人是在“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a其实诗人只是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于哀情中见乐景的经过少手未使任何“巧”。
情理相济与情景相融
高、岑一人有着相同的从戎报国的理想也有相同的入幕戍边的经历而日‘戎马生涯的地点也相近。但是岑参军旅路程史远时间史}\环境史苦边塞生活史丰富。这种客观景况的差异性加之诗人秉性的不同必然泞致他们笔卜相同题材的边塞诗风格多异。元人陈绎曾说“高适诗尚实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似乎是就他们的诗作整体而论若以此来评说高、岑的边塞诗就不免“捉襟见肘”了。因为高适的边塞诗不是战争论岑参的边塞诗也不是风景幽而是充满昂扬斗志、战斗激情的慷慨之歌。情仍是他们边塞诗的灵魂。正是因为他们通过对眼前的事物的审视、提炼产生诗情然后以不同的路数与方式抒发出来才显出了各自的独特韵味。
高适的Zn余首边塞诗所反映的内容一是直而战场惨烈揭;,军中腐败一是描写胜利讴歌战功二是战地送别勉人励己。表现的基木特点是情理相济。诗人35岁所作的《燕歌行》集中代表了其诗歌的最高成就也集中体现了其边塞诗的基木特征。该诗素材来源有二一是友人“从元戎出塞而还”述其事一是友人“作《燕歌行》以示适”二是诗人曾壮游幽燕边塞多所闻见。故“感征戍之事因而和;.-,落脚点乃在“感”。诗分5个层次而展开“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木自重横行人子非常赐颜色”。是歌头交待战事发生的地点概括朝野上卜同仇敌汽。“机金代鼓卜榆关族筛适巡喝石间。校尉羽I}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第一层大笔勾勒出师军威及战场紧张气氛。“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卜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排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承前描写敌兵仗势侵凌、攻阵迅猛战士阵前拼死格斗主帅帐中酣歌醉舞一钊一见血地挑破唐军中将帅腐败、苦乐不公的尖锐矛盾,,_致“斗兵稀”、“未解围”的失利局而。第四层将笔触延伸到广大征人及其家室的苦情上“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城苍茫无所有。杀气二时作阵石寒声一夜传刁斗。”而对这旷日持久的守边一日频繁的战斗归期无望“征人”与“”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诗人将心度理情动于衷。第五层悲亢作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从大义上讴歌战士的高风亮节从治国治军之道期盼贤能而浩叹军无良将。诗人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于法交相为用目的不只在展现边塞战事的场而与景况而在于抒写山此而生发的复杂情嗦与独特见识因而情与理相辅相成。即或他歌咏直接参加的边塞生活之作也承接着这一特点如《登陇》石“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未石已。浅才登一命孤剑通力一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人宝十一载753年哥舒翰辟高适为左卫兵曹参军河西、陇右节度使幕府掌15记此诗即赴任过陇所作。陇山是陕甘要塞自占征人过此莫不触发羁旅之愁、乡关之思高适亦然。但是诗人将思乡之情与立功边塞报答知己的理想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又如《武威作一首》其一石“朝登百尺烽遥望燕支道。汉空青冥间胡人白如扫。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塞卜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首四句写登临所见“汉空”与“胡人”形象真切中间四句山占迹想占事忆占人而穷事理、虑时事末两句借景兴叹在余意末尽中作结。全诗既借汉事有感当时吐蕃侵扰不已又深忧最好的安边之策何在情中见理理中含情。
岑参先后5次入幕从戎}}‘在当时最遥远的西部、西北部边睡留卜了近80首边塞诗。其内容也可作3类论一曰西域之地的奇异风光和人情风习一曰边塞紧急军情与高昂士气二曰送友赠别真情系念。其基木特征是情景相融。而}}‘这一特征自他登上诗坛即一以贯之有的只是因时因地因景因情绪不同而生发的格调之变。人宝八载749年约33岁的岑参应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之辟充节度使府掌I}记开始了从戎生活。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情绪高昂。在赴安西含新疆库车任职途中好诗一路写来《经火山》、《银山债西馆》、《宿铁关西馆》等作不仅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沿途所见的异域风光史活跃着一个既文质彬彬又英姿飒爽的军幕文士形象。诗人严冬时节来到火山生平第一次亲临其地“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石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我来严冬时山卜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赤焰烧石炎氛蒸空阴阳炭然山多炎风可谓已写尽了火山的奇热。可是诗人仍嫌“奇”未道尽又特意补上“我来严冬时”“人马尽汗流”这一奇遇。末句反洁“孰知造化功”把惊讶、赞美、感叹大自然奥秘之情浇灌于眼前的火山奇景之上使火热的山与火热的心相融相映吸引读者一起分享兴奋。
边塞派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第2篇
——《首秋轮台》
身居异域在那阴山西面,轮台孤战位于雷海旁边。秋季已到只见行行飞雁,夏日刚过不闻声声鸣蝉。秋酉时时打得毡墙潮湿,秋风阵阵吹过帐幕腥腔。轮台之地距离家乡万里,边地元串已经过去三年!
《首秋轮台》作于公元756年初秋,岑参是年40岁,距第二次赴北庭整三年,岑参在西域北庭已度过三年时光,作此诗时岑参应该是已经做好了返囬内地之准备,因此,诗歌短短五言八句,却似总结西域生活一般,使人读之,马上即可感受西域之生活情形。
这首诗由诗人所居异域而及诗人首秋所见,而及诗人边地所居,而及诗人心中所想,由远及近,层层写拢来,久居边塞的苦闷心情在首秋轮台的景物描绘中得到自然而又含蓄的表露。
边塞派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第3篇
来信收到。我们特约请无意同志撰写此文,评介著名边塞派诗人岑参及他的一首代表诗作。你们对本栏还有什么要求,欢迎继续来信。
本栏主持人 闻 益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咏雪佳作,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派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岑参(715—770),南阳人,出生在官僚贵族家庭。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他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由此可见岑参在后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岑参生活的时代,正是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国力极度强大,唐诗也发展到繁荣的“盛唐时期”。由于政治比较开明,许多知识分子感到报国有门,大都意气风发,充满理想、浪漫的气质。他们向往边塞的军旅生活,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于是,诗坛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岑参曾在边地生活多年,对将士的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切身的体会,又以慷慨报国的思想和乐观开朗的精神加以观照,诗作大都意境壮美,诗风奇峭,豪放悲壮。
边塞派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第4篇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过碛》
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
唐玄宗天宝八载,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京师长安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之职。此诗当作于他这次出塞赴安西途经沙漠之时。
诗中写的是诗人大漠上行旅时所望见的景色和所产生的感觉。
首句写诗人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韦应物《调啸词》所写的“东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无所归依,如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词所写的“此时心转迷”。句中的这个“迷”字,与岑参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亦迷的意思在内。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边塞派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第5篇
关键词:岑参,高适,诗,比照
穿越历史隧道,我们走进西部中国,走进盛唐边塞。面对她的辽远、神奇、瑰丽和浑茫,我们怎能不泪流满面,血脉激荡。西部,古老苍凉浩渺的西部,永远将成为我们心中一方神奇的圣土。而以歌咏、烛照大西北历史生活、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总数达2000余首的唐代边塞诗,“是一座大蕴量,高品位的富矿……其厚重深广的内容,充沛激越的感情,雄奇壮观的意境,光鲜生动的形象,别具一番风韵情致,扣响了古今多少读者的心灵之弦。”(张浩逊《唐诗分类研究》)其中,蔚为五音繁绘,异彩纷呈的盛唐边塞诗,是这一时期边塞诗发展达到繁荣顶峰的重要标帜,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是当时诗坛的主流。以岑参、高适为主,并有王昌龄、王之涣、李欣、王翰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是这一浪漫主义诗风的重要流派》“大漠穷秋赛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雄浑深厚、悲壮淋漓(高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雄阔苍劲、壮逸悲凉(王之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瑰丽神奇、浪漫豪放(岑参),无不给后人以巨大的心灵震撼。
在盛唐诸多边塞诗人中,岑参与高适是对边塞生活体验最深、成就也最高的两位杰出诗人,他们在这方面足可比肩,堪称“双壁”。科技论文。但他俩的边塞诗,无论是从内容上讲,还是从形式上讲,都有着较为鲜明的差异和侧重,可谓各有千秋。
岑参(715-770),南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不幸早亡,岑氏家道衰落。岑参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天宝八载,岑参充安西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岑参今存边塞诗约70首左右。《唐才子传》说他“累佐戍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可见他的不凡经历,这为他写出风格独具的边塞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未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曾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到饮酒游猎,怀古赋诗。科技论文。直到天宝八载,年近五十的高适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他又不甘心作这个“拜迎长官”、“鞭打黎庶”的小官,因弃官客河西,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推荐,掌幕府书记。从此,他对边塞生活有了深刻的亲身体验,写出了独具风格的边塞名作。
首先,从内容上来讲,岑参的诗始终贯穿着他“好奇”的思想性格,以表现边塞的雄奇瑰丽与奇情异彩为圭臬,在他的如椽大笔之下,有轮台九月随风乱走的一川斗石;有赤焰烧云、炎氛蒸空的边地热浪;有胡天八月一夜盛开的“梨花”;有热海水如煮,中有鲤鱼肥的边地奇景;有“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出征声威;有“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的边地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图;也有异域的风习、特产、军中戍者的思乡之情等等,无不表现出边地生活的丰富多彩。
而高适的诗重在表现他对边事的忧虑和对士卒的同情。这是岑诗所缺乏的内容。“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塞上》);在《蓟门五首》中,他描写了士卒的游猎生活,也歌颂了士卒们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他也对士卒的久戍不归表示同情:“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当他把士卒的生活和降虏的生活作比较后,更感到非常愤慨:“士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长欲涕沾臆!”而他作于开元二十六年的被后人誉为盛唐边塞试“压卷之作”的代表诗《燕歌行》,以其深刻的艺术概括力,表现了他对边塞征战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切关注:将军的大意轻敌,士兵的浴血奋战,胡骑的强悍迅猛,思妇的孤苦凄凉,都写得历历如绘。尤其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揭露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军营生活;“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道出了士兵思得良将,稳定边塞,不再有战事发生的心愿。科技论文。
由此可见,高诗内容主要以战争残酷、士卒痛苦、将帅骄奢为主,充分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这比起岑诗的雄奇瑰异来,沉郁得多,也忧悯得多。
再从艺术形式上来比照考察。岑参诗不但追求内容的“新奇”,而且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充分体现出一中出人意表的“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不仅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而且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岑诗形式可谓丰富多样。尤擅长七言歌行,如他那首杰出的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即是最好的佐例,它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实在是一种创新体式的典型杰作。而从岑参另一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我们还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其创新精神可见一斑。
高适边塞诗在形式上则以现实主义为主调,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唐人殷幡《河岳英灵集》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賞其文”。杜甫说他的诗“方驾曹刘不啻过”,并且赞美他的诗才如“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这实在很切合他的诗风。
通过以上分析比照,我们可以看出,岑参和高适的边塞诗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较大差别,若援引明代陈绎曾分别以“尚巧主景”和“尚质主理”(见胡震亨《唐音癸签》)之说来作为对岑参、高适诗风的评价,当是很恰切具体的。
边塞派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第6篇
摘要 岑参边塞诗方面的成就在其早期写景诗中就已初见端倪,故无论是析其诗歌创作还是识其本人,都不可忽略对其早期诗歌创作的探究。本文从社会内容和艺术价值两大方面对其早期写景诗进行浅析,以表现其早期山水田园诗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早期 写景 社会内容 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岑参向来与高适一起被并称为盛唐边塞诗坛的“双璧”。尽管其最终以边塞诗而闻名,然其早期却主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并已基本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岑参诗现存403首,边塞诗仅有77首,而山水田园诗却有80多首(还不包括边塞诗中的20首左右以写景为主的作品)。可见山水写景诗在诗人全部创作中的地位并不亚于边塞诗创作。可以说,山水写景诗的创作几乎贯穿了诗人的一生,不仅如此,其山水田园诗的有些特点在其后来的边塞诗中还有所体现和发展,以致形成了其边塞诗独树一帜的风格。故分析其早期诗歌,对于全面认识诗人及其作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
一 社会内容
山水田园诗是诗人早期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一种诗歌题材,在数量上几乎占了其早期诗歌创作总数的三分之二。纵观这些作品,不难发现该类诗歌内容上有一个由嵩阳时期的不涉尘世到长安时期、三次出塞的表现现实,社会意义日趋深刻的明显转变过程。
嵩阳时期,指的是诗人二十岁第一次“献书阙下”、谋求仕进之前,居住在嵩山的一段时间。这段时期诗人作为一个涉世未深、无忧无虑的少年,对社会廖无关心,尽管嵩山多和尚寺庙、道士道观、隐士草庐,然终究是与世隔绝。故嵩山的秀丽风景也就自然成了诗人此时所日夜关注的事物。因此作为该时期诗人诗歌创作的唯一题材――山水田园诗,内容上也就相对单一、空乏了些,笔下的自然一片清醇,尽显诗人之纯真、未经雕琢的心灵,如:
“先生近南郭,茅屋临东川。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有时著书暇,尽日窗中眠。且喜闾井边,灌田同一泉。”
――《寻巩县南李处士别居》
“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树交花雨色,溪合水重流。竹径春来扫,兰樽夜不收。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
――《南溪别业》
字里行间没有任何的尘世扰攘、人生苦辛、尔虞我诈、追名逐利,有的只是一份乐在其中的闲适、自在与宁静,在这平淡清新、明白如话的诗句中深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晓畅舒适、韵味隽永。虽说此时的诗句内容上并无多少社会意义,然却真实映射出了诗人当时那恬然自得、喜好山水、乐于隐居的心境,并通过对意象的恰当选取得以传达自身的具体感受、闲适心境。如前诗中对于“桑叶”“芦花”“钓船”“青嶂”“翠畴”等意象的捕捉,无一不是为缔造诗歌幽逸情趣、展现诗人与尘世无染、乐在其中的心境服务的。
长安时期,随着诗人“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求仕生活的开始,诗中描绘现实世界的内容渐次增加,如:
“前日在南县,与君上北楼。野旷不见山,白日落草头。客舍梨花繁,深花隐鸣鸠。南邻新酒熟,有女弹箜篌。醉后或狂歌,酒醒满离忧。主人不相识,此地难淹留。吾庐终南下,堪与王孙游。何当肯相寻,澧上一孤舟。”
――《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
这里,诗人除了写景之外,有了对尘世中客舍隔壁人家的新酒以及对弹箜篌女子的关注,增加了生活的离忧等内容。显然这跟诗人的生活发生变化是不无关系的。此时的诗人已走出那依山傍水的草庐,开始真正、正式接触到社会,尤其是在长安期间的两次出游,更增长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个人的求仕生涯令他屡受别离、相思、奔波之苦,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也颇有认识。诗人原本宁静的心境起了涟漪,无忧不再。作品悠然自得的情境也随之被悲凉忧愁所取代,社会内容增加。
二 艺术价值
艺术上,受其少年时嵩山生活养成的善于捕捉事物具象特征的能力以及诗人对自然风光独特感受能力的影响,岑参山水田园诗风格独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造奇、主景、尚气。
1 造奇,浑然天成
殷 评价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杜甫称“岑参兄北皆好奇”。究其成因,应是其受《法华经》影响较深之故,特别是经中所用的种种比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些喻意、新奇的表现手法对当时诗人的审美及创作心理产生了深深地震撼。观岑参早期诗作,不难发现其用奇语、造奇意已有所体现:
“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惆怅飞鸟尽,南 闻夜钟。”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诗人写景喜摄取不寻常之奇观,并能用奇语将一个奇特变幻之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动感十足,不觉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悬”“喷”“雷”“白”“紫”等词的创新运用,令诗歌语言收到了奇色双生的效果。
再如“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郑鄂》),诗人从涧花的艳丽生发出燃烧的温度感,使云雨潭树都浸沐在春暖之中;“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则把乡愁和客梦化作可捣、可燃之物……这些诗都可见出诗人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和其诗语求奇警、意亦造奇的特色。该特点在其边塞诗中达到了极致,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颜色相同,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
2 主景,情景相生
岑诗无论是早期诗还是后来的边塞诗,无不体现了其主景的特色。元代陈绎在《诗谱》中就曾明确指出高岑在边塞诗上前者主理后者主景这一显著区别。岑参早期一直生活在嵩山,这种亲山林远人事的生活使得诗人从感情上就与自然特别亲近,目光也更多地于自然。在自然中激起艺术灵感,在诗作中赏玩自然美景,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归依。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 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暮秋山行》
这首诗写暮秋山行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苍 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恰如殷 所说,“宜称幽致”。以下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悲”字则是全诗的感情基调,此时正值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暮节”是由头。“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的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 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 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
全诗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突出了诗人“千念”之悲集于一身,“疲”于仕途奔波的心境。
宗白华先生说:
“艺术意境底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底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底全副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艺术意境的最佳创构是打通主客观界限,进入“物我合一”境界,使自然客观成为“人化的自然”,巧妙“移情”。
再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的“莫道东山远,衡门在梦思”、《还东山洛上作》的“仲秋萧条景……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等,都是借助客观景物,以我观物,来抒发诗人离别思乡、仕途坎坷、焦虑郁闷的种种情怀的,真正做到了景为情设、情因景显、情景互生、水乳交融的高度统一。
3 尚气,动静互衬
曹丕《典论・论文》曰:“文以气为主。”对人体,气是充实生命的;对艺术作品,气则决定着其存在的价值。这里的“气”当然含有对作品形象生命的概括,它是一种力,颇富动感。而自然恰恰又是有时清净有时喧嚣,既瞬变又永恒的。加之受《楞伽经》影响,诗人于是在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方式上,也就特别注重生命内在的动感,而不拘于事物的外在形貌。诗人总能以流变的、幻化的眼光看取万事万物,注重表现事物的飞动之势、事物间的联系变化。“即使是写相对静谧的山林,与其他田园诗人如孟浩然描写的细腻、幽寂不同,岑诗写得飞扬、空阔、流变。”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
岑诗的写景,平常中能看到神奇,静谧中能见到奔涌,可见诗人非常善于刻画动景,做到动静的辩证统一。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高冠谷口招郑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