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第1篇
745年,岑参跟随唐朝大将高仙芝奉命出塞,作幕僚随其左右,之后兵败还朝。
这是岺参第一次走出阳关,他亲眼看见了西域的大漠孤烟,踏上了戈壁荒原,知道了塞外的将士生存不易,感慨良多。其身份的变化,年龄的增长,都让他对边疆有了更为强烈的认识,这也为他的边塞诗创造奠定的基础。
天宝十三年(754)年,岺参二度出塞,止时他官职升为节度判官。“节度”指调度指挥,判官权重,相当于副使。安西、北庭两地自汉武帝起就是匃奴与汉发生大规模的冲突之地,此地限随着初唐汉军的征服,汉人数量己过万。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下,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岑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第2篇
诗的最后一节是岑参的美好愿望,敌人听见我们的动静该害怕了吧,不敢短兵相接,大家车师西门等捷报。
这首诗在唐诗创作中十分罕见,三句一转,节奏奇特,节短势险,激情豪壮。
岑参与杜甫、高适、王维等大诗人皆有交游,四人之中岑参最小。高手与高手在一起,吟诗作诗那是日常。
乾元元年(758)年,杜甫等人举荐岑参为右补阙,杜甫当时任左拾遗,两人都为朝廷谏官,位卑权重。因是皇帝近臣,亦需谨慎。这一年“安史之乱”刚缓,安禄山己死,长安洛阳相继收复,在这一背景下,岺参从塞外东归,生活安定,加上与杜甫的情谊,写下《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这诗的大意是,当今朝廷歌舞升平,实在是没有什么缺点值得我们这些谏官指出的。写完这首小诗后,岑参和杜甫相继离开宫延,出京赴任去了。此诗成为了岑参做朝廷命官时的绝唱。
岑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第3篇
君不见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