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安石是哪个朝代(实用5篇)

诗人王安石是哪个朝代 第1篇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他还是一个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诗歌方面的成就颇高,为后人所称颂,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梅花》,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出自《王安石集》,堪称是王安石作品一绝。

王安石梅花古诗配画

先来看看原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中是这样描述的,位于墙角的那几枝梅花,在严寒中独自开着。远远的望去如此洁白的梅花为什么就不能被看错是雪呢?那是因为从梅花那里飘来一阵阵的花香来辨别。

《梅花》这首诗主要一首托物言志的作品,通过借梅花的高洁与坚强来颂扬那些坚贞不屈的人。梅花即使是孤独的位于墙角,即使有严寒来阻碍它,但是它没有放弃,它依然盛开依然飘香,这是何等的坚强,这是何等的高洁。从而情感升华,用梅花来赞扬和自己一样,处在困境中,但是依然能坚守信念,为了正义敢于奋斗,敢于拼搏,为了国家大义不怕被排挤,不怕被打击的人,对这群人进行了高度赞扬。

《梅花》创作的背景正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王安石变法是充满困难的,王安石两次被罢相,其变法多次遭到了攻击与_,最终导致失败,王安石辞去工作,放弃改革,隐居在南京钟山,《梅花》就是创作于那个时候。

整首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但是却意味深远,情感真挚。

诗人王安石是哪个朝代 第2篇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 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 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 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 寄书应是雁南征。

诗人王安石是哪个朝代 第3篇

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有作为,其在文坛也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作品丰富,更有不少千古佳句被后人所传诵,王安石的作品有诗歌,有散文,每个作品均有其独特的个性与想法,今天就给大家罗列下王安石名句。

王安石名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话出自《泊船瓜洲》,诗人借用“春风”来表现他的第二层深意,当时王安石被宋神宗恢复宰相之位,王安石上京入职,这无疑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重新燃起新希望,就像春风吹过,大地复苏之感。一个绿字将江岸两边的春色描绘的淋漓尽致,极富表现力。

2.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出自王安石的《读史》,这是一首咏史诗,表达诗人对于后人对自己评价的忧虑,在当世当时都难以将一件事表述清楚,更何况是后世呢?古人留下的也只是糟粕,真正的好东西流传不下来的,就像画像再好的画师也画不出其精气神。这首作品中,诗人忧己忧古人,从而起到警示作用,告诉后人史书记载也不准确,大家要相信历史真相。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出自王安石的《梅花》,在诗中王安石赞美梅花的坚强与高雅,在严寒的冬日,它依然独自绽放。从而情感升华,从赞美梅花升华到颂扬在逆境中努力奋斗的人,这群人不畏强权,坚持理想,不放弃,奋斗在第一线,诗人给予最肯定的评价。

王安石名句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诗人王安石是哪个朝代 第4篇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这个职位暂时没有确王安石立像切的史料作为佐证,似有不实。),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

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

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王安石头像

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

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

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_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_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

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

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诗人王安石是哪个朝代 第5篇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

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王安石的变法成了我国的重大改革。而另一方面,变法又使王安石深爱的农民在丰收之年不得不背井离乡、携妻带子逃难。变法初行之时,年成好,当局知道必然会丰收,就贷款与农人购买农具和麦苗,一经收割,官方就去收麦子以供军需,且有利息可赚;而如遇水旱之年,庄稼颗粒无收,农民则无力偿还欠官家的债务。

有些贫穷的农户由富裕的邻居担保借款,而当农户无力偿还贷款时,富户被拖累竟致家破人亡。如此年复一年恶性循环下去,农民的债台越筑越高,他们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

需说明的一点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们并不是欠钱不还的无赖,是官家是强借贷款的恶霸。前已说过,变法为地方官吏所利用,强行借贷而从中榨取利益。

而王安石为变法神圣不可侵犯地进行下去,向皇帝粉饰夸大变法效果,对人民惨遭变法迫害置而不顾。在变法期间,王安石以宰相身份将反对派尽数排挤出朝廷,而提拔任用为高升而盛赞拥护变法的群小。

哲宗即位后,虽新法已非,而此群小人仍在京中腐蚀朝廷、荼毒国家、为害人民,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北宋因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