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七言边塞诗 第1篇
岑参诗歌的边塞风情解读
有关岑参诗中独特的边塞风光和风俗人情,大家了解?他用热情洋溢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西域辽阔苍茫的自然景观,新奇独特的民俗文化,曼倩美妙的西部乐舞,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
1.岑参诗歌中的边塞风情
边塞诗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至唐朝,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萌芽期、发展期和兴盛期。盛唐也是边塞诗发展的鼎盛时期,呈现出边塞诗本身独有的“豪迈悲壮”的风格与“雄奇瑰丽”的特色。而岑参的边塞诗,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为盛唐边塞诗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诗歌史上大放异彩。根据《全唐诗》收集的数据,岑参的边塞诗歌约有75首。细细品读,诗歌中蕴涵浓郁的边塞风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壮丽奇特的边塞风光;
(2) 地域色彩浓郁的风俗人情。
独特审美个性下的边塞风光
岑参的边塞诗,具有较强的地域写实性,大都是他的真实见闻,亲身感受。
他的边塞诗是在继承前人边塞诗悲壮豪迈的风格上开创出自己的“雄奇瑰丽”特色。岑参诗中能充分显示这种风格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有几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此诗写雪之崔嵬,风之狂大,对雪景做了较完整的构思,思维缜密,意象奇丽。读此诗首先着眼点是“天山雪”,既然描写的是天山之雪,那么雪之崔嵬与山的雄伟应当结合在一起,才能显出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的魅力。诗以雪起,又以雪结。起得气势雄壮,结得浑厚情深。
其次,岑参边塞诗中往往会构造出一类英勇形象,例如视死守边的戍卒,战死沙场未得封侯的边将等等,唤醒了我们的伦理道德精神,激起我们的情感:有爱,有憎,有同情,有愤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营造昂扬战歌、奇丽画卷的代表作。这首诗的特点是奇丽而壮烈。先写奇景后写战争之壮,前者为后者营造环境氛围,更加烘托出战士的昂扬。通过描写风吹如刀割;汗气、砚水、旋即凝结,这两种实景,突出边塞之寒。诗人写风沙之奇和边关之寒,同时也写征人生活之艰和战争的昂扬气概。在这个风怒吼、沙入天、气温极低的环境中,边关将士勇猛无敌,誓死保卫边疆,他们的飒爽英姿在冰天雪地之中更加崇高。
此外,西域地区气候变化多端,多变的气候使得边疆地区之上有严寒之壮美,更有 “炎热”之奇异。岑参有几首诗中都写到了火山热海这些名词。如《火山云歌、送别》《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等等。
正是因为这些景色风物之奇异壮美,构成了整个边塞风光“壮丽奇特”的总特征。
地域色彩浓郁的风俗人情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很多风俗习惯各异的民族。总括岑参笔下的“边塞特有风情”主要表现为五点:语言、饮食、习俗、服饰、居民与音乐舞蹈。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胡地民俗文化的民族风味与地方色彩,在岑参诗中有了全新的诠释,并传达出了这种文化带给自己的奇特感受。如《轮台即事》中诗人就记载道:“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诗人只用了寥寥两个“别”和“殊”就传达出了西域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异域文化特色。又如《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里有一句:“座参殊俗”说的也是语言之不同。
唐代西域居住的少数民族,多以狩猎和游牧生活为主,开阔的地理环境加自民族传统的影响,形成他们豪爽、粗旷的性格特点。日常饮食则以酒肉、奶制品为主。岑参诗作中很多句子都写到了他们饮食习俗之奇异。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写到:“混炙犁牛烹野鸵,交河美酒金叵罗。”《玉门关盖将军歌》中:“灯前侍婢泄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等句展现的就是边庭酒宴之中洋溢的浓郁异族生活气息。
西域各族人民的服饰是颇具鲜明的民族特征的'。《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金铤歌》诗中细腻地描绘了一位身材窈窕,容貌娇美的美女,如莲花旋转,如舞飞雪,如起旋风。身上穿着轻薄而华美,罗衣上用金线绣着华美的花卉,优雅逼人。另一首诗《胡歌》中也有这么样的描写,服饰精致而华美,异域味儿十足。
唐代流行的乐器有二十多种,其中有大部分乐器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流传过来的。如“琵琶、箜篌、羌笛、胡笳等等。岑参诗中记载了许多乐器舞蹈之名,并细致描绘了它们的“音色之美”和“姿态之妙”。岑诗中描写舞蹈的代表作品是《田使君美人如莲花北铤歌》等作品。
无论语言也好,服饰也好,都是以人为主体的,那么这些居住在西北边塞的人们又有怎么的特色呢?岑诗《玉门关盖将军歌》和《首秋轮台》中都写出了受游牧生活影响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居民们只能以毡为墙,防雨避风保暖的真实情况。
综上所述,岑参以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能力,挖掘出了西域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浪漫之美”,呈现出一幅幅雄奇瑰丽的画卷,一曲曲民俗风情交融的乐曲。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读岑参的诗,仍能感觉到那扑鼻而来的边塞风情,浓郁、甘醇,蕴含着无尽的艺术魅力。
岑参的七言边塞诗 第2篇
边塞诗人岑参
唐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繁华盛世。唐朝不仅物质富庶繁荣,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大批优秀诗人,而诗歌更是发展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文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结合壮丽、辽阔的边塞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抒发从戎慷慨激昂抗敌御侮的爱国情怀,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或诅咒战争带来的灾难,于是便有了边塞诗派。
岑参(751--770),南阳人,著名的边塞诗人。
岑参两次出塞五次入僚,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他幼年丧父,虽然祖上都出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时家道中落,全靠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而后弃文从戎,奔赴边塞。岑参前后两次出塞创作的边塞诗多达七十余首,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诗人里成为作品存留最多的'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疆将士的爱国热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写得大气磅礴,奇情逸发,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神奇壮丽,也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诗人采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的写出边塞的奇异风光与风土人情。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或755年(天宝十四载),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他用开阔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大漠中这种飞沙走石这种令人生畏的恶劣环境,看成了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他们创造了笔下慷慨奇伟的美景,带我们走进祖国边塞壮丽的风光。
拓展阅读:岑参简介
岑参:音cén涔shēn申。公元约714~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郡治所为宛县,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太宗李世民时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进士。曾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中任掌书记,随高仙芝将军到过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武威(今甘肃省武威市,唐代为凉州治所)等地。后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府中任判官,奔走于西域北庭(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的护堡子,俗称破城子)、轮台(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之间。唐代宗李豫时,官至嘉州(治所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刺吏,世称“岑嘉州”。唐代宗李豫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客死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岑参工诗,尤擅七言歌行。由于有多年从军的经历,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体验深刻,其诗作善于描写塞上大漠风光及惨烈的战争场景,气势磅礴恢宏,情辞慷慨豪迈。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其诗才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现存诗三百六十首,有《岑嘉州诗集》传世。
岑参的七言边塞诗 第3篇
岑参的长边塞诗歌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3、《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4、《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文特色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却很深厚。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说:“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这种心情也可以说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对安史之乱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不可否认,岑参的诗的确极富感染力。
诗词评价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从中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可是他出生在这样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对他一生的生活、思想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历代的评论家认为岑诗俊逸悲壮,我们对这四个字反复玩味,其实就是热衷功名,勇于进取,和全身远祸,遁踪山林这两种思想矛盾在诗歌创作上的反映。这一对矛盾自始至终地贯穿在诗人岑参的一生中。这种江湖魏阙的思想矛盾,在唐代诗人中是具有普遍性的,超逸豪迈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亦不例外,他一方面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而另一方面却多次上书州官,以毛遂自比,《与韩荆州书》说:“而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岑参在诗歌中反映出来的心情,不仅受家庭影响,亦有其社会基础。
岑参的七言边塞诗 第4篇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
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
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
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现在所说的唐边塞诗,是以盛唐为界按照题材分类的一种称呼。其中以高适、岑参的成就最高(又称高岑诗派),边塞诗不仅在唐诗中有很高的成就,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真实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历史事实——_及在_下发生的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和融合的过程。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评价岑参当之无愧。
盛唐以来一百多年,由于_,扩充疆土,因此边境战争频繁发生;加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一些诗人开始目光投向边塞生活,特别是一部分仕途失意的读书人,更是把边塞当作立功求取仕途功名的捷径,在这种条件下,就不断有“边塞诗人”应运而生。
其中岑参就是当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边塞诗”成就最高,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
岑参的边塞诗总的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是描写边塞风光、自然景物,如《经火山》、《题铁门关楼》、《登凉州尹台诗》,这些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边塞风光、景物,思想内容不如前一种,但从艺术风格表现上来说,在边塞诗中具在代表性;
三是描写边塞民族交往和风土人情的,如《胡歌》、《戏问花门酒家翁》、《轮台即事》,这些作品内容新鲜,对于了解边地民族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及当时民族交往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宋严羽认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唐殷璠也认为:岑参边塞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明胡应麟认为: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盛唐高适之浑,岑参之丽……”,“岑句格壮丽,高情致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