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边塞诗特点原因 第1篇
(一)生平:
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疆促使他成为了边塞诗人,成就了他的边塞诗歌。
(二)岑参诗的内容:
岑参的诗歌较为集中于边塞题材,西域的奇丽风光,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涉入了他的笔端,拓展了边塞诗的内容。
(三)岑参诗歌艺术特色:
奇情壮丽,节奏多变。风格壮伟恣肆,富于浪漫气息。感情真挚自然,一气流注。尤擅于七言歌行。
(四)高岑较异:
同:诗的形式,以七言为主;诗的内容,注重战争,边塞当题材;诗的风格,豪迈雄壮。
异: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诗浑朴质实,岑诗瑰丽峭拔。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岑诗雄壮中具有俊逸。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得多,这主要体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于艺术个性。但高适在创作思想内容的深广度要大于岑参。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岑参的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想法荒唐,结果必然糟糕。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10、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11、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12、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13、宛若风飞雪,悦如飞燕游龙。
14、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15、男儿世间,及壮当封侯。
16、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17、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18、吾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岑参边塞诗特点原因 第2篇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岑参的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想法荒唐,结果必然糟糕。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10、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11、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12、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13、宛若风飞雪,悦如飞燕游龙。
14、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15、男儿世间,及壮当封侯。
16、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17、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18、吾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岑参边塞诗特点原因 第3篇
《冬夕》是著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一首描写塞外寒冬景象的诗歌。全诗基调很是凄凉,充分体现了冬季的严寒。岑参的《冬夕》原诗是: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译文:天寒地冻,北风呼呼夹杂着雪霜一起肆虐地游走在天地的每一个角落。平时总是热气腾腾人群涌动的温泉火井旁都变得冷清,毫无生气。河海中的龙蛇也因为河水太冰冷冻得不愿意伸开手脚,岸上四季常青的松柏都褪去了绿色,使得整个天地间一片肃杀。
这首看似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写冬季寒风的凛冽,但是在这烈烈寒风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岑参身在边塞,孤苦无依,寒冬之际不由地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们。不知道他们在这寒冬里有没有吃好穿暖,家里有没有御寒的衣服和食物。岑参身边的边关战士也都和岑参一样,深深思念着家里的亲人。
《冬夕》是岑参众多边塞作品中的杰出之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岑参的边塞作品的特色,气势恢宏,想象丰富,简单的言语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岑参思乡,寂寥等多种复杂的感情。六七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近距离地接触到边关战士的生活环境和感情世界,岑参把这些感受全都寄托在了自己的边塞作品上,使他自己的创作在那个时期达到了巅峰。后人将岑参和唐代著名的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并成为“高岑”。
岑参边塞诗特点原因 第4篇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岑参是唐朝边塞诗的代表人物,那么本文的内容是分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请大家看看吧。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唐诗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名家辈出、众体兼具,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边塞诗在盛唐时代特别发达,并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流派,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以边塞题材入诗古已有之,汉东府中即有《出塞》、《入塞》、《关山月》等诗体,但都没有形成流派。其创作蔚为风尚,形成流派,则在盛唐,并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出现了像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边塞诗人。其诗风兼融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了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着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岑参作为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他开拓了边塞诗的广阔境界,取得了突出成就,历来受到高度评价。
岑参的诗“清新俊逸”、“语多造奇”。唐杜确《岑嘉州集序》中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边塞的壮丽风光、风俗人情、征战场景、壮志雄心。这种传奇式的边塞从军生活、神异奇特的西域风光,是形成岑诗新奇峭丽风格的客观基础。而好奇的本性又是形成岑诗风格特色的主观条件。因此,“新奇、峭丽”是岑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杜确称其诗:“属辟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指出了岑诗立意构思、遣词造境具有新奇、峭丽的特色。
一、与李白、李贺诗的比较
诗歌中言事之奇当推屈原,他的诗上天入地,役使万物,所言甚奇。受此影响,在唐诗中,李白的诗、李贺的诗都以奇闻名。岑参也受到屈原诗歌的影响,以新奇著称,但其诗的格调与二李大不相同。李白的诗奇而伟:“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于上青天。”这里主要应用了夸张,把本来雄伟的事物再加以夸张,构成一种逼人的气势和意境,风格奇伟。李贺的诗奇而诡。“昆仑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依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主要应用了想象,把本来难以体现的事物想象为某种形象,构成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风格奇诡。岑参边塞诗中言事之奇,虽也运用了夸张和想象,但却根植于生活现实的土壤中,是边塞生活的真实表现。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都是客观存在的,是边塞生活的真实写照。洪亮吉《北江诗话》中说:“诗奇而入理,乃谓之奇,若奇而不入理,非奇也。卢玉川,_谷之诗,可去奇而不入理者矣。诗之奇而入理者,其惟岑嘉州乎。”此所谓“入理”也就是符合实际情形,可以说抓住了岑诗的特点,但说李贺的诗“奇而不如理”是不正确的,他们自显另一种奇,是与岑参不同的'风格。
二、与高适边塞诗的比较
岑参、高适同为边塞诗人的卓越代表。他们有相同的出身和志趣,都有长期生活的经历。因此,他们的边塞诗都表现出了“悲壮”的共同特色,但也各有不同,从题材上看:高诗思想情深;岑诗生活面广。从格调上看:高诗是在沉郁顿挫中见豪迈,气势内蕴;岑诗则是在骏爽流畅中见奔放,气势外露。从叙述方式上看,高诗是夹叙夹议,直抒胸臆;而岑诗则显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从写景方法上看:高诗轻貌重情;岑诗则重貌显情。从继承文学遗产上看;高诗轻貌特点比较明显;岑诗则较多熔铸六朝近体诗的成就。所有这此,古人多有评论。下面就《燕歌行》与《走马川行》二诗作些粗略的比较:
《燕歌行》围绕边战争这条主线,多方面展示唐代的征战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特别着意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军中官兵尖锐的阶段对立;《走马川行》内容比较单一,写了一次夜出师,意在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以环境的险恶来烘托边塞的艰辛。在艺术风格上,《燕歌行》以旷远凄凉的衰败景色,暗示战斗失利,战士的辛劳和牺牲,着意渲染悲壮场面;《走马川行》则用夸张的语言描绘边疆的奇异景象,气势不凡。在写作手法上,《燕歌行》着力运用对比手法;《走马川行》运用了典型环境中的细节描写。在体式上,高诗沿用旧题,别铸新意;岑诗破偶为奇,句之押韵,三句一转,音调豪壮激越,节奏鲜明急促。总之,《燕歌行》于豪迈雄壮中显示厚重深沉,以现实主义见长;《走马川行》于豪迈雄壮中,显示奇丽峻拔,以浪漫主义显优,从而看出岑诗新奇峭丽的特点。
江南的清风明月,草长莺飞,固然是孕育诗情的旖旌风光;塞外的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又何尝不是滋润诗情的苍凉画面。岑参以其边塞的生活经历和“好奇”的本性,开拓了边塞诗的境界,发展了边塞诗的题材,为诗歌艺术开辟了新的领域,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