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边塞诗精选集 第1篇
一 、李益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作于唐德宗建中以后的十八年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但是由于藩镇势力的不断扩大以及朝廷宦官的争权夺利,使唐王朝又陷入了新的动乱之中,特别是唐朝为了维护中央_,与少数民族连年不断发生的边塞战争,其对于唐王朝来说,都是属于防御性的抗击战争,这是李益写作边塞诗的第一个时代特点。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国势强盛,军事力量强大,各民族人民生活基本融洽,在唐政府边境上存在的各少数民族_与唐王朝的关系,不外乎“内附”和“朝贡”两种,而部分又属于“内附”的关系,那就犹似唐中央_的地方政府。而到了中唐,唐王朝国势逐渐衰弱,一些实力较强的少数民族乘机起兵反唐,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为了抗击,唐政府不仅发动本民族的兵力,也依靠其他少数民族的兵力,协同作战,才使战争得以平息。这便是李益写作边塞诗的第二个时代特点。
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使他的足迹遍及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由于长时间的亲身经历,使他对边塞的风土人情,尤其是戍边征战的生活,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和细致的观察、思考,使他创作出了数量可观的边塞诗篇。
二 、李益边塞诗的内容
按其诗歌内容分,李益的边塞诗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写边塞战争的实际,赞扬广大将士的报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反映并同情广大战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并抨击朝廷守边无策和边将的腐败无能。
第二类主要是抒写诗人自己的从军生活和壮烈情怀。诗人在国家多事之秋没有因此而逃避,而是毅然从军,说明他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蹑级进身的愿望。尽管当时唐王朝国力不足,但诗人收复故土的雄心却在:“今日闻君使,雄心逐鼓鼙。行当收汉垒,直可取蒲泥。”(《送常曾侍御使西蕃寄题西川》)
第三类是描写边塞风光和日常生活的。而这些更多地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是出自实地的见闻和自己亲身的感受。如《登长城》:“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从军有苦乐行》),这些都是边塞的真实写照,写了边塞惨淡的日光,惊移的沙尘以及边地风的阴,草木的凄凉等等。
三 、李益边塞诗的艺术成就
李益善于以边塞戎旅等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边塞名篇,他善于运用凝练自然,色泽鲜明的语言,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手法及和谐宛转的韵律,抒写戍卒思归的哀怨和诗人自己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惆怅,这就形成了他的慷慨悲凉的诗风。当然,慷慨悲凉只是他诗风的主要特点,由于诗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诗歌题材、体裁的不同,情况也是有区别的。一般说,近体多深情幽怨,古体多慷慨之气;长篇多变化,短篇多含蕴;某些作品豪壮奔放,另一些却清闲淡雅。这是艺术上成熟的诗人所常有的情况。
高适边塞诗精选集 第2篇
关键词:高适 岑参 边塞诗 诗风
俯瞰中国诗歌发展史的全程,我们可以发现独树一帜的边塞诗,其皇冠遗落在大唐帝国的盛唐时代,皇冠上的明珠则为高适和岑参所摘取。以这两人为主形成的著名边塞诗派,奏出了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文学的最强音。因而,高岑二人的边塞诗歌就成为古代军事文学中的艺术珠宝,散发出夺目的光辉。其中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其独特的诗风。我们试就此作一比较研究。
一.高岑的边塞诗都以军事爱国主义为主题,具有浓厚的国家意识,透出矢志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惧艰辛的乐观精神,诗风共具慷慨豪放、雄浑苍茫、悲壮遒劲的特征。
古人所称的“汉唐雄风”,其主要内涵是指中华民族强大时期的军事爱国主义精神风采,以高岑为主的边塞诗派所讴歌唱颂的正是这一精神风采。这一点是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绝难分开的。大唐王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兴盛繁荣、朝气蓬勃,国内相对安定统一,对外则是开拓疆土,国力强大,国威四慑。高岑二人生逢其时,必定激起爱国主义的雄心壮志,而唐朝边塞战事频繁、边防不宁,又使诗人忧国忧民,迸发出保卫边睡、建功立业的军事爱国主义热忱。在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他们不辞辛苦奔赴苍茫绝域,抛妻别子,肩起卫国重任,充溢他们诗章的正是这种“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军事爱国主义最强音。将这些军事伦理精神注入雄伟的边塞生活、艰险的军旅人生、苍茫的西域风光,由此共同熔铸成高岑边塞诗慷慨豪放、雄浑苍茫、遵劲悲壮的艺术风格。请看以下诗句:“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长策须专用,男儿不顾身!”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二.高诗于豪放中寓含深沉的忧患,理性的思索,较为贴近于战争现实,既有对爱国将士的讴歌,又有对士卒的同情,思想深厚,气韵沉雄,苍凉悲壮,主要体现为现实主义精神风貌。
布封说过,风格如人。高岑二人的诗风在相同之外,更有不同,这与他们不同的经历有关。高适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因为高适早年出身寒门,生活困顿,始终在下层,后又仕途坎坷,虽落拓不遇,仍多次奔赴塞外,在四十多岁时,仕途基本顺利,成为一个颇有建树的政治军事人物,对现实有着自己独立而较为正确的思考和认识。他曾三赴塞外,长期从军,因而他的作品就能比较深切地反映出盛唐时期尖锐复杂的边塞军事斗争生活。如“常怀惑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书写自己为国解除边患而愿贡献力量和建功立业的抱负。《塞下曲》真实再现了天宝十二年收复九曲战斗中唐爱国将士高昂的士气和所向无敌的气势:“万鼓雷殷动,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魂系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燕歌行》所写“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表达了他对战争给人民带来不幸的忧患。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高适)之诗悲壮,读之令人感慨。”这与他长期接触人民生活以及本人慷慨激昂率直豪放的个性是分不开的。从其美学特征分析,高诗常常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笔调粗犷,洗炼地勾画雄浑的意境,使其强烈的军事爱国主义胸臆得到最酣畅的抒发。
三.岑诗于豪放中突出雄奇,侧重于描写边塞活的丰富多彩,立意新颖,气势雄伟,热情奔放,淋漓尽致地抒发其浓郁的军事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精神风貌。
高适边塞诗精选集 第3篇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景物描写
盛唐国力强盛,人们心中充满建功立业的激情与壮志,于是大量诗人怀揣建功边塞的理想走向西北。在那里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边塞诗。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两位代表诗人,以边塞之作享誉文坛。他们有着出使边塞的亲身经历,目睹过真正的西北广漠,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这些使得他们的边塞诗更真实,更深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有着更多的差别,分别映射着诗人内心微妙的感情变化。景物描写的不同是高适与岑参边塞诗不同之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粗线条勾勒与细笔工描
二、质朴雄浑的壮景与奇特瑰丽的奇景
高适与岑参两位诗人都曾站在边塞的大地上,但这片土地的景物映在诗人头脑中的影像却不尽相同。明人王世贞说:“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转过之。”清人王士祯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这是就边塞诗的内容与风格对高适岑参做出的评价,对于他们边塞诗中的景物描写这些评价同样适用。高适笔下的景物质朴雄浑而岑参描写的景物则奇特瑰丽。高适的《登百丈峰》中写道:“朝登百丈烽,遥望燕支道。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登上百丈峰,诗人极目远望到苍白的胡天,悠远辽阔的胡天让人顿生肃然之意,再加上青白的色彩更让人觉得壮阔无限,雄伟异常,而白色又给人些许抑郁、苍茫之感。如此壮阔的意境仅用“胡天白如扫”五个极平常的字表现出来,在看似质朴的语言中营造出壮美的意境。《燕歌行》中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也成功地描绘出了边塞雄伟凄凉的壮景。秋天的大漠多了分凄凉,再加上衰败的秋草,一种凉意袭上心头。黄沙满布的大漠上不仅秋草萧瑟,更有孤零零的城堡,一轮缓缓而降的落日。读此心中不免有些荒凉凄惨之感,我们似乎看到了边塞那带有凄凉况味且震撼人心的壮阔的大漠景观。岑参笔下的景主奇,他力求搜罗边塞奇景并通过诗呈现出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为咏雪的名句。把大漠中积雪压枝比成梨花满树只有岑参这位充满幻想的诗人才能想到,他把边塞的雪景写得奇丽无比。首先用春景来描绘冬景足见岑参的奇思妙想。胡地的雪来得突然来得势猛,一夜间已压满枝头,这正与春天一夜间绽放的一簇簇梨花极为相似。无论是颜色还是速度雪与梨花都有可比之处,但这两者却是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其次梨花的梨有着双重含义,显示了岑参用意之奇。梨花的梨与离别的离是同音异体字,诗人这里用梨花喻雪有另一层用意,暗示与友人的离别,点题旨。奇景中包含着对友人的深厚情谊。《经火山》把火山的奇热写得酣畅淋漓。“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我来严冬时 ,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严冬时的火山依旧热度不减,火焰四射,势逼天空,似乎要让空中的白云同自己一同燃烧。通红的火焰尽情燃烧,热腾腾的蒸汽不断上升,不断蒸腾着边塞的天空。由此可见火山炎热的气势,如此奇景让人心驰神往。
三、借景抒情与纯粹的景物描写
明代陈绎分别以“尚质主理”和“尚巧主景”之说来评价高适与岑参的诗。高适的边塞诗更侧重内容,他通过边塞诗表现对现实的关注,对当时边塞形势的忧虑及对久戍士兵的担心与同情。高适边塞诗中景物描写不是很多,这些景物不仅是写实的,而且是为诗的主题服务的。《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不仅是简单地描写秋天傍晚大漠凄凉壮阔的景象,而是要通过大漠秋草腓来烘托奋力激战后士兵惨淡的心境,用落日孤城来展现唐军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军无援的状况。士兵有壮志要报效国家建功边塞,但将军不思进取,过着饮酒取乐的奢靡生活,使得士兵徒有广阔的壮志,而最终结果只能像衰草一样失去生命力,像落日一样失去色彩。高适通过这两句景物描写,把唐军战事的失利和士兵惨败的景象都呈现出来,也为表达谴责将领荒淫失职,同情广大士兵的主旨做好铺垫。《金城北楼》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暗示了边塞情况紧急,唐军处于被动失势的状态,这也不单是描写景物的诗句。高适写景是为诗的主旨服务的,是借景抒情。岑参的诗歌却盛在描写边塞景物。他诗中的景物有的也是为抒情做铺垫,如用“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的奇寒来表现对友人远征的担心。岑参还有很多边塞诗是单纯来展示边塞风光的,他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到了许多神奇的边塞风物,把我们领到了充满神秘感与苍茫感的西北,让我们一领边塞风采。《经火山》把火山的奇热、奇蒸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深红的火焰时刻都在燃烧,气焰之高可以烧到云彩,蒸腾天空,即使是寒冬依然热度不减,使人汗流浃背。《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把热海水蒸如煮的热度通过蒸沙烁石,浪波煎汉月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为我们展示了气象万千,壮观奇特的西北景观,这在高适的诗中是很难见到的。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之作享誉后世,边塞景物的描写为他们的边塞之作增添了特殊的颜色,使得诗作更具有边塞风味。但由于高适与岑参出身、经历与性格的差异,他们最终所展现出来的边塞风景是不同的,要细细地透过这些不同特色的景物去感受诗人要传答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