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边塞诗及赏析 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高适、岑参诗作的风格差异在于?高是冷眼观时势因而情理相济?岑是热眼看世界所以情景相融。
高适最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勃海县侯”’受到李唐3代皇帝礼遇岑参虽也做到一方牧守—刺史一级终因朝中李辅国等小人弄权“儒生有民策无处豁怀抱”2在郁闷孤苦中客死他乡终未走通复兴“世业”之路。在什途高“达”而岑“穷”但在诗作上我以为岑的数量和质量应在高之上。高适现存诗200余首边塞诗20余首约占1/10岑参现存诗403首边塞诗80首约占1/5。当时之所以“高岑叼}二称大概是因为2人有相同的从戎生活均有边塞诗杰作在诗坛同享盛名而非他们的诗歌成就少I=驾齐驭。历代的研究者已看到他们的诗歌个性颇有不同。陈绎曾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工世贞说“高岑一时不易上卜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缉过之”工士慎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3应该说这些见解不无道理。但是不能到此为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进一步准确地认识高、岑诗歌风格的差异正是我们今大的学人应当继续完成的工作。
冷眼观时势与热眼看世界
高、岑都是在20岁时踏入社会走上游宦之路的II.均首试失意便进入了漫民的边隐边游的跻跄岁月。从此也都开始了用诗歌记录自己的行迹与心声。
作为将门之后的高适“丈夫志四海”、“男儿当纵横”是盛唐气象与家庭的熏染给他扫一卜的基调。而对人生的第一次碰壁他用冷峻的眼光审视着时势敏锐找到了失意的原因在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寒士无钱即失路。在《行路难_首》中写道“一朝金多结豪贵百事胜人健如虎。子孙成氏满眼前妻能管弦妾歌舞。自矜一身忽如此却笑旁人独愁苦。东邻少年安所如席门穷巷出无车。
有才不肯学干竭何用年年空读1弓”富人之所以“健如虎”寒士之所以“出无车”关键在于是否a干竭”这就是盛世外衣掩盖卜的人才沉浮诀窍。在《别韦参军》一诗中史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干竭”之风源于上“国风冲融迈二五朝廷欢乐弥寰宇。白璧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这种冷峻与敏锐显示诗人有着某种政治家的气质。他此时虽一度隐居但颇不甘心“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u-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氏苦。”所以他没有真正隐居卜去而是浪游人卜主动寻找出什机会。
盛唐气象给相门之后岑参涂染的则是“达则兼济人卜穷则独善其身”的儒雅木色“十五隐于离阳”是潜心侧f读“一十献}5闭卜”失意之后过的则是当时普通士子边隐边游的生活在修心养性的过程中等待机会诚如他《感旧赋》所说“强学以待知音不无思达人之惠顾庶有望于亨PR}Jo”对社会、对前途充满信心以诗人的激情观察世界。其《丘中春卧寄工子》说“田中开白室林中闭玄关。卷迹人方处无心石自闲。竹深喧暮鸟花缺露春山。胜事那能说工孙去未还。”其中“卷迹人方处”一语分明透露出他献1J失意后的“归隐”再从他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意来看他的“归隐”乃是经历一番烦扰后的超脱因此他有欲说还体的“胜事”、“花缺”、“春山”是那样赏心悦目“竹深”、“暮鸟”是如此宜人关情。同是滞留氏安他没有像高适那样冷峻透视上流社会而是满眼朗朗乾坤的大好河山“野店临官路重城压御堤山开汤水北雨过杜陵西”《沪水东店送唐子归离阳》。
高、岑涉世之初都游过梁园高有《宋中十首》诗其一石“梁工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其四石“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君工不复见修竹令人悲九月桑叶尽寒风鸣树枝。”在一幅幅冷眼卜的景观中诗人吊占伤己深慨生不逢时。岑则写有《山房春事一首》其一石“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二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分两层首两句客观地描写眼中所见的梁园荒芜景象末两句是诗人眼中的亮点“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过去论者只是看到这两句的巧妙构思赋子无情的“庭树”以有情理解为诗人在慨叹人事变迁而景物依然最大的妙处在于主题翻新别开生而反衬于法用得绝好。按照创作的基木规律应是诗人所见“庭树”上的“旧时花”在前“庭树不知”的奇想在后至于用于卜么于法那是奇想的水到渠成之功。笔者以为正是眼前一亮的庭树春花启发有知的诗人从深层次反观梁园的今昔之变新陈代谢的自然辩证法少I=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而轻松地拈来“春来还发旧时花”一语拓展出无限的哲思空间。有人说诗人是在“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a其实诗人只是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于哀情中见乐景的经过少手未使任何“巧”。
情理相济与情景相融
高、岑一人有着相同的从戎报国的理想也有相同的入幕戍边的经历而日‘戎马生涯的地点也相近。但是岑参军旅路程史远时间史}\环境史苦边塞生活史丰富。这种客观景况的差异性加之诗人秉性的不同必然泞致他们笔卜相同题材的边塞诗风格多异。元人陈绎曾说“高适诗尚实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似乎是就他们的诗作整体而论若以此来评说高、岑的边塞诗就不免“捉襟见肘”了。因为高适的边塞诗不是战争论岑参的边塞诗也不是风景幽而是充满昂扬斗志、战斗激情的慷慨之歌。情仍是他们边塞诗的灵魂。正是因为他们通过对眼前的事物的审视、提炼产生诗情然后以不同的路数与方式抒发出来才显出了各自的独特韵味。
高适的Zn余首边塞诗所反映的内容一是直而战场惨烈揭;,军中腐败一是描写胜利讴歌战功二是战地送别勉人励己。表现的基木特点是情理相济。诗人35岁所作的《燕歌行》集中代表了其诗歌的最高成就也集中体现了其边塞诗的基木特征。该诗素材来源有二一是友人“从元戎出塞而还”述其事一是友人“作《燕歌行》以示适”二是诗人曾壮游幽燕边塞多所闻见。故“感征戍之事因而和;.-,落脚点乃在“感”。诗分5个层次而展开“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木自重横行人子非常赐颜色”。是歌头交待战事发生的地点概括朝野上卜同仇敌汽。“机金代鼓卜榆关族筛适巡喝石间。校尉羽I}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第一层大笔勾勒出师军威及战场紧张气氛。“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卜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排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承前描写敌兵仗势侵凌、攻阵迅猛战士阵前拼死格斗主帅帐中酣歌醉舞一钊一见血地挑破唐军中将帅腐败、苦乐不公的尖锐矛盾,,_致“斗兵稀”、“未解围”的失利局而。第四层将笔触延伸到广大征人及其家室的苦情上“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城苍茫无所有。杀气二时作阵石寒声一夜传刁斗。”而对这旷日持久的守边一日频繁的战斗归期无望“征人”与“”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诗人将心度理情动于衷。第五层悲亢作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从大义上讴歌战士的高风亮节从治国治军之道期盼贤能而浩叹军无良将。诗人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于法交相为用目的不只在展现边塞战事的场而与景况而在于抒写山此而生发的复杂情嗦与独特见识因而情与理相辅相成。即或他歌咏直接参加的边塞生活之作也承接着这一特点如《登陇》石“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未石已。浅才登一命孤剑通力一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人宝十一载753年哥舒翰辟高适为左卫兵曹参军河西、陇右节度使幕府掌15记此诗即赴任过陇所作。陇山是陕甘要塞自占征人过此莫不触发羁旅之愁、乡关之思高适亦然。但是诗人将思乡之情与立功边塞报答知己的理想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又如《武威作一首》其一石“朝登百尺烽遥望燕支道。汉空青冥间胡人白如扫。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塞卜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首四句写登临所见“汉空”与“胡人”形象真切中间四句山占迹想占事忆占人而穷事理、虑时事末两句借景兴叹在余意末尽中作结。全诗既借汉事有感当时吐蕃侵扰不已又深忧最好的安边之策何在情中见理理中含情。
岑参先后5次入幕从戎}}‘在当时最遥远的西部、西北部边睡留卜了近80首边塞诗。其内容也可作3类论一曰西域之地的奇异风光和人情风习一曰边塞紧急军情与高昂士气二曰送友赠别真情系念。其基木特征是情景相融。而}}‘这一特征自他登上诗坛即一以贯之有的只是因时因地因景因情绪不同而生发的格调之变。人宝八载749年约33岁的岑参应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之辟充节度使府掌I}记开始了从戎生活。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情绪高昂。在赴安西含新疆库车任职途中好诗一路写来《经火山》、《银山债西馆》、《宿铁关西馆》等作不仅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沿途所见的异域风光史活跃着一个既文质彬彬又英姿飒爽的军幕文士形象。诗人严冬时节来到火山生平第一次亲临其地“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石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我来严冬时山卜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赤焰烧石炎氛蒸空阴阳炭然山多炎风可谓已写尽了火山的奇热。可是诗人仍嫌“奇”未道尽又特意补上“我来严冬时”“人马尽汗流”这一奇遇。末句反洁“孰知造化功”把惊讶、赞美、感叹大自然奥秘之情浇灌于眼前的火山奇景之上使火热的山与火热的心相融相映吸引读者一起分享兴奋。
岑参边塞诗及赏析 第2篇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景物描写
盛唐国力强盛,人们心中充满建功立业的激情与壮志,于是大量诗人怀揣建功边塞的理想走向西北。在那里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边塞诗。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两位代表诗人,以边塞之作享誉文坛。他们有着出使边塞的亲身经历,目睹过真正的西北广漠,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这些使得他们的边塞诗更真实,更深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有着更多的差别,分别映射着诗人内心微妙的感情变化。景物描写的不同是高适与岑参边塞诗不同之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粗线条勾勒与细笔工描
二、质朴雄浑的壮景与奇特瑰丽的奇景
高适与岑参两位诗人都曾站在边塞的大地上,但这片土地的景物映在诗人头脑中的影像却不尽相同。明人王世贞说:“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转过之。”清人王士祯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这是就边塞诗的内容与风格对高适岑参做出的评价,对于他们边塞诗中的景物描写这些评价同样适用。高适笔下的景物质朴雄浑而岑参描写的景物则奇特瑰丽。高适的《登百丈峰》中写道:“朝登百丈烽,遥望燕支道。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登上百丈峰,诗人极目远望到苍白的胡天,悠远辽阔的胡天让人顿生肃然之意,再加上青白的色彩更让人觉得壮阔无限,雄伟异常,而白色又给人些许抑郁、苍茫之感。如此壮阔的意境仅用“胡天白如扫”五个极平常的字表现出来,在看似质朴的语言中营造出壮美的意境。《燕歌行》中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也成功地描绘出了边塞雄伟凄凉的壮景。秋天的大漠多了分凄凉,再加上衰败的秋草,一种凉意袭上心头。黄沙满布的大漠上不仅秋草萧瑟,更有孤零零的城堡,一轮缓缓而降的落日。读此心中不免有些荒凉凄惨之感,我们似乎看到了边塞那带有凄凉况味且震撼人心的壮阔的大漠景观。岑参笔下的景主奇,他力求搜罗边塞奇景并通过诗呈现出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为咏雪的名句。把大漠中积雪压枝比成梨花满树只有岑参这位充满幻想的诗人才能想到,他把边塞的雪景写得奇丽无比。首先用春景来描绘冬景足见岑参的奇思妙想。胡地的雪来得突然来得势猛,一夜间已压满枝头,这正与春天一夜间绽放的一簇簇梨花极为相似。无论是颜色还是速度雪与梨花都有可比之处,但这两者却是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其次梨花的梨有着双重含义,显示了岑参用意之奇。梨花的梨与离别的离是同音异体字,诗人这里用梨花喻雪有另一层用意,暗示与友人的离别,点题旨。奇景中包含着对友人的深厚情谊。《经火山》把火山的奇热写得酣畅淋漓。“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我来严冬时 ,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严冬时的火山依旧热度不减,火焰四射,势逼天空,似乎要让空中的白云同自己一同燃烧。通红的火焰尽情燃烧,热腾腾的蒸汽不断上升,不断蒸腾着边塞的天空。由此可见火山炎热的气势,如此奇景让人心驰神往。
三、借景抒情与纯粹的景物描写
明代陈绎分别以“尚质主理”和“尚巧主景”之说来评价高适与岑参的诗。高适的边塞诗更侧重内容,他通过边塞诗表现对现实的关注,对当时边塞形势的忧虑及对久戍士兵的担心与同情。高适边塞诗中景物描写不是很多,这些景物不仅是写实的,而且是为诗的主题服务的。《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不仅是简单地描写秋天傍晚大漠凄凉壮阔的景象,而是要通过大漠秋草腓来烘托奋力激战后士兵惨淡的心境,用落日孤城来展现唐军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军无援的状况。士兵有壮志要报效国家建功边塞,但将军不思进取,过着饮酒取乐的奢靡生活,使得士兵徒有广阔的壮志,而最终结果只能像衰草一样失去生命力,像落日一样失去色彩。高适通过这两句景物描写,把唐军战事的失利和士兵惨败的景象都呈现出来,也为表达谴责将领荒淫失职,同情广大士兵的主旨做好铺垫。《金城北楼》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暗示了边塞情况紧急,唐军处于被动失势的状态,这也不单是描写景物的诗句。高适写景是为诗的主旨服务的,是借景抒情。岑参的诗歌却盛在描写边塞景物。他诗中的景物有的也是为抒情做铺垫,如用“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的奇寒来表现对友人远征的担心。岑参还有很多边塞诗是单纯来展示边塞风光的,他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到了许多神奇的边塞风物,把我们领到了充满神秘感与苍茫感的西北,让我们一领边塞风采。《经火山》把火山的奇热、奇蒸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深红的火焰时刻都在燃烧,气焰之高可以烧到云彩,蒸腾天空,即使是寒冬依然热度不减,使人汗流浃背。《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把热海水蒸如煮的热度通过蒸沙烁石,浪波煎汉月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为我们展示了气象万千,壮观奇特的西北景观,这在高适的诗中是很难见到的。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之作享誉后世,边塞景物的描写为他们的边塞之作增添了特殊的颜色,使得诗作更具有边塞风味。但由于高适与岑参出身、经历与性格的差异,他们最终所展现出来的边塞风景是不同的,要细细地透过这些不同特色的景物去感受诗人要传答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顾农.高适与岑参[J].文苑人物,2009.
岑参边塞诗及赏析 第3篇
语文知识就像浩瀚的海洋。
一、贝海拾零边塞诗
下面我就边塞诗说说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首先,说说边塞诗的起源。汉六朝时已经出现边塞诗,隋代数量不断增多,至“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时进一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汉魏南北朝,为了反映边地和征人思妇的相思之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如陈琳的《饮马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的《悲愤诗》、徐陵的《关山月》、王堡的《渡河北》等。在隋代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然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的《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出塞》等。到了唐代,尤其是盛唐,边塞诗创作到了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绚丽。
除此以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俩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
盛唐的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而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是题材有所扩展。盛唐有两大诗派,其中一个就是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边塞诗题材大多反映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悲壮宏伟,笔势豪健。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例如离别、恋乡、思妇、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言、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能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了高适、岑参以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土人情、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诗人们从各个方面深入地表现边塞生活,在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投笔从戎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相思之情。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有歌颂的,有批评的,也有诅咒和谴责的,在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诗作常常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大多采用七言歌行体和七言绝句的形式。其中杰出的作品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的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那么,盛唐的边塞诗为什么能如此之盛,究其原因:由于唐代疆域广阔,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安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保护国际通商,盛唐时代安定边塞性质的战争时有发生;又由于不少帝王好大喜功,一些官僚将帅邀功边关,唐王朝的开边战争也不断出现。这样,以边关战事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他们一方面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所鼓舞,另一方面也为立功边关求取功名的仕途所吸引,或身投边塞,或心向边关。再加上边塞善文能武者,招揽一些文学之士,使文人学士得以依附,并且获得一种横槊赋诗的创作环境。所以,盛唐时代的边塞诗,就在隋代以及初唐边塞诗的基础上繁荣起来。
而使其繁荣起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能进入仕途的激励。所以当时的文人纷纷投笔从戎,奔赴边塞求取功名。正如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的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望,窗间老一经”,岑参的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等等。当时边境战争非常频繁,这就给诗人们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边塞诗歌的表现内容也与盛唐的时代精神十分吻合,因此尤为适合表达时代的主流情绪。盛唐边塞诗是对以前边塞诗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总的说来,边塞诗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从艺术上讲,在边塞诗中,诗人常以夸张对比的手法对战争之残酷,环境之恶劣进行展示,例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等。从内涵上讲,边塞诗作更凸显诗人面对战争时奔涌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豪情壮志。例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而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充溢着的崇高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边塞诗人善于描写边塞的自然风光、将士们的艰辛生活和战争的残酷气氛,善于表现征人的思妇离别愁绪。在诗体上,他们一般运用七言古诗或七言绝句,因为用七言来表达战争边塞的豪情壮志是最为恰当的。不过在他们身上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缺点,即个人的功名思想较重,有时也会混淆战争的界限。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没有消极退却的思想。他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乐观情绪和英雄气概以及民族意识与爱国热情,对人民特别是对士卒的深切同情,他们对边塞战争性质的认识也基本上是正确的。他们在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爱憎分明,情调高昂,显示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其次,说说边塞诗的代表人物。边塞诗的代表人物有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等。高适,唐代边塞诗人。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且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被后世称为“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流传于世。高适在边塞诗中的地位极高,他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那种特有的奋发进取、勃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事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由此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王昌龄,也是写边塞诗的重要作家。他擅长七绝,现存诗作177首,其中七绝就有75首,五言绝句14首,占了总数的一半左右。在诗歌内容上以写边塞诗、闺怨诗、宫怨诗和赠别诗四个方面为主,或以为其诗超过了高适和岑参。他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在唐代,七绝诗数王昌龄写得最好,他的《出塞》就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他的代表作是《从军行》七首等。
再次,说说边塞诗的鉴赏。因为边塞的自然风光是灿烂绚丽的,边塞的人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就造成边塞诗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也异常丰富。我认为应该用以下几把钥匙去打开对边塞诗的鉴赏:第一把钥匙是要探究边塞诗的立意,要深挖它所蕴涵的主旨,从总体上去进行把握。第二把钥匙是要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第三把钥匙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过说说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对具体的诗题和内容作出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可开锁的那把钥匙。
下面例举一些,供借鉴。
例如,高适的《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锺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从诗题和诗句的内容看,我将采用鉴赏诗的“第二把钥匙是要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来作出具体的分析研究:从诗题看,“营州”是地名,指当时的边塞之地。 “歌”字在这里有“赞美、歌颂”的意思。
从诗句所描写的内容看,诗人主要描写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广阔,丛林茂密,水草丰盛,许多民族杂居在一起,以放牧猎兽为生。所以,那里的人们从小就开始学骑马习武,年轻时就有点厌恶自己生活的环境。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牧猎骑射之风,为了生存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在边塞城镇附近也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看似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表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诗句中所描写的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锺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无不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在构思上,诗人即兴寄情,直抒胸臆;在表现上,诗人白描直抒,笔墨粗放。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又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又有特点。
岑参边塞诗及赏析 第4篇
关键词: 边塞诗 高适 岑参
我国的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唐朝的军事经济力量已经发展到了顶点,在这种气氛下,有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还写了大量关于边塞战争、塞外风情和下层士卒将领生活的诗歌。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和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上超过了同时期的许多诗歌,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他们那种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显出一种悲壮美。
高适(公元700―765年)、岑参(公元715―770年)生活的年代相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因而使得其边塞诗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也相似,如年轻时都求仕长安不成,一度任职卑微,使得他们的创作有许多相同点。高适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入长安求仕,但毫无结果;天宝八年,他因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受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安史之乱后他从玄宗入蜀拜谏议大夫;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岑参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曾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荣了。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他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入安息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结交唱和,天宝十三年,他再度出塞赴庭州,大历五年卒于客舍。
唐代边塞诗人,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雄浑,而岑参的诗显得悲壮峭拔。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人生的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的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这就使得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对比,在反映现实问题上高适超过了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深度上超过许多诗人,因此而生出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更具悲壮美。在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前景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的神奇瑰丽,于是他热情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艰辛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上,高适将自己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中体现出理智冷静。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思想题材上,高适诗内容深刻,有大胆地个人见解,对黑暗面无情揭露,岑参诗描写塞外奇异风光,塑造千姿百态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以诗比较,高适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岑参边塞诗及赏析 第5篇
岑参边塞诗研究
唐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繁华盛世。唐朝不仅物质富庶繁荣,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大批优秀诗人,而诗歌更是发展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文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结合壮丽、辽阔的边塞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抒发从戎慷慨激昂抗敌御侮的爱国情怀,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或诅咒战争带来的灾难,于是便有了边塞诗派。
岑参(751--770),南阳人,著名的边塞诗人。
岑参两次出塞五次入僚,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他幼年丧父,虽然祖上都出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时家道中落,全靠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而后弃文从戎,奔赴边塞。岑参前后两次出塞创作的边塞诗多达七十余首,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诗人里成为作品存留最多的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疆将士的爱国热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写得大气磅礴,奇情逸发,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神奇壮丽,也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诗人采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的写出边塞的.奇异风光与风土人情。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或755年(天宝十四载),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他用开阔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大漠中这种飞沙走石这种令人生畏的恶劣环境,看成了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他们创造了笔下慷慨奇伟的美景,带我们走进祖国边塞壮丽的风光。
拓展阅读:岑参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你汉语的?”放羊娃说:“是父亲。”一个士兵说:“他家是早年流落到这里的。”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问放羊娃。放羊娃说:“是爷爷写的,叫《论语》。”岑参没再吱声,他抚摸了一下放羊娃的头,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把题词揣到怀里,向岑参鞠了三个躬,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此,就领着放羊娃找到岑参说,他家是书香门第,原来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于是,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他继续教育他的儿孙们,讲岑参的故事。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尽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岑参边塞诗及赏析 第6篇
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是当时诗坛上影响较大的诗派。因为岑参的边塞生活体验最为丰富,他两次从军,主要出于边塞立功的慷慨豪情;他又是一位性情极为好奇的诗人,因此他重点以边塞、从军等为题材,总是以浓重的色调描绘西北边疆的奇丽风光和异域风情及守边将士在极其艰苦环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等来显示其艺术特色。这些边塞风光和风情,一到他的笔下,便全部变得神奇瑰丽起来。由于特殊的军旅经历,所以岑参成为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诗风雄健豪伟,奇丽险怪,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岑参的这些边塞诗,极大开拓了边塞诗歌的内容和范围。从而使边塞诗歌内容十分丰富广阔,创造出边塞诗歌广阔境界和新颖风格。
边塞诗派中还有一位享有盛誉的诗人是王昌龄。他的诗以五古、七绝为主。历史上号称“七绝圣手”。如果就体制之备,题材之广和数量之多说,实不如岑参高适和李白杜甫;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岑参高适而三,宫怨诗与李白争胜,卓然为盛唐一大家。他的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选语之奇,均有独到之处。殷瑶说他的诗“惊耳骇目”,刘晌说他的诗“绪微而思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多是写将士豪迈气概的。如:“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军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以及“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日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等。这些诗可以说是气壮山河,如闻战场的鼓声,如见战斗的场面。沈德潜说: “少伯(昌龄字)塞上诗,多能传出义勇”,将士们抖擞的战斗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被诗人以强有力的语言充分表现了出来。所以诗境慷慨而昂扬,令人振奋。
与岑参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高适的诗善于用长篇的七言歌行,铺写塞外风光和战争场面,意境雄阔高远,色泽浓烈,笔力粗犷,以雄放的风格见长;而王昌龄则以短小的七绝形式,概括凝练的语言及和美的音律,抒写战争军情,寓雄浑与自然之中,表现出清峻的风格。王昌龄的边塞诗更多在于意和境的结合,使意和境浑然一体,开拓出超凡绝俗的艺术境界。边塞诗派所创造出的独特而又丰富的意境美,同田园诗派及其他诗派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并且在诗意提炼和诗境创造上,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纵观中国文化历史,把中国西部的自然、人、文化较早置于诗人的艺术视野并成功地表现西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和谐与对立各种关系的诗派,当数唐代以岑参、高适和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的诗人。边塞诗无论在反映社会生活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不仅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许多优良传统,而且在题材的拓展,艺术手法的创新以及诗歌的意境丰富和深化上等,都有重大的超越。岑参、高适和王昌龄等边塞诗派的诗人的诗歌创作实践,不仅在当时推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为唐诗作为唐代文学代表奠定坚实基础,而且为后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边塞诗派所表现的社会复杂内容以独具特色的诗风,其诗作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显现其“永恒魅力”的艺术珍品。在中国源远流长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岑参边塞诗及赏析 第7篇
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主题很突出,很强烈,突破了他人以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为主题的传统格局。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岑参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他常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部人”来勉励自己,报效国家。因而,他一生中五次入边幕,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被征调到唐朝最远的边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真正是投笔从戎,“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边塞的军旅生活成为诗人创作的源泉,边塞风物、西域俗情,在他的笔下顿生奇异瑰丽,诗情喷涌,流动着神韵,热情加以歌颂。他的诗突破了以往边塞诗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上,岑诗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夸张合理,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之中带着悲壮峭拔。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河岳英灵集》)。“秦山数点似青黛,渭水一条如白练”,语言明丽清秀;“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和“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异景瑰奇,引人神往。岑参的边塞诗最著名的是两“歌”一“行”。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一,在于诗人善于以广漠边塞的山水风物作为歌咏的意象,构设奇异壮丽的意境,来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句句咏雪,开篇奇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胡地已是满天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来喻雪,把朔风严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来传感大雪纷飞的意境,清新诱人,可谓妙笔生花,读之无不叫绝,不愧为千古佳句。“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由于诗人对祖国山河有着深沉的爱,才能精巧构思、浪漫想象。这明丽清秀的语言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也给荒凉绝域中人们平添了多少温馨的希望!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黪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里的描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白的色调和暖红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反衬,相映成趣;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一静一动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凸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以景结情,含蓄委婉。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友人,只有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仿佛在述说着一段魂牵梦绕的离情。至此,诗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绵绵无期、悠悠不尽的千古艺术品味空间。在这首诗中,诗人由“雪”而开篇,由“雪”而归结,“雪”的意象细腻而有气势,鲜明而有色彩,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感受力。全诗笔力矫健,既有大意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实为边塞诗中的上乘之作。
岑参生平
岑参唐朝南阳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从曾祖开始家中长辈多以文墨位至宰相。到了岑参父亲岑植一代,也坐到了晋州刺史这个位置。
岑参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怎么也该生活富足,接受最好的教育,日后可能也会像自己的长辈一样入仕从官。不过可惜的是,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自此家境日益困顿。
岑参幼年之时,跟随兄长读书习字,十五岁后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二十岁来到长安求仕不成,于是各地漫游。
天宝三年的时候,岑参高中进士,此后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五年后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今日我们都知道,岑参边塞诗写的最好。他就是在这一年,初次来到边塞的。
天宝十年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人交好。十三年,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这是岑参第二次出塞,也是感受最深的时刻,他的边塞诗大多诗成此时。
乾元二年,岑参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后罢官准备东归,不想未曾断,最后客死成都居所,享年五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