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五言边塞诗 第1篇
第一类,反对战争,同情民生疾苦。
唐人常以汉代喻唐朝,讥讽明皇黩武穷兵,好喜边功,发动不义战争,造成兵士死伤惨重。且看李白这首诗: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古风》(其十四))
此诗写天宝六年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之事。当时,国家富庶,但玄宗侈心动、贪边功,授意哥舒翰率众兵攻打坚固却并无多少战略重要性的石堡城,结果造成军士死伤殆尽,后果极其悲惨。《唐宋诗醇》说:“此诗极言边塞之惨,中间直入时事,字字沉痛,当与杜甫《前出塞》参看。”
再看这一首: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古风》(其三十四))
诗中反映的是天宝十年杨国忠、鲜于仲通等发动的南诏之战。由于土风不便,瘴疠伤害,馈饷缺乏等因素大败,造成远赴云南的士卒死亡人数达二十万之多。李白描绘的正是这一非正义之战所带来的父母妻子别离,战士远赴死地的人间痛苦。诗末两句对玄宗提出当用文德使远人来服的恳切建议。《唐宋诗醇》评论说:“‘群鸟夜鸣’写出骚然之状。‘白日’四句,形容黩武之非。至于征夫之凄惨,军势之怯弱,显豁,字字沉痛。……体近风雅,杜甫《兵车行》、《出塞》等作,工力悉敌,不可轩轾。”可见李白关注国事民生的诗可以和杜甫那些忧国忧民的诗作一较高下。
上面这些诗体现了李白珍视生命,关注国事,同情士兵行役之苦的人本仁爱思想,其思想价值丝毫不逊色于杜甫。
第二类,反映了人应当积极报国、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且看: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白马篇》)
此诗李白模拟曹植的《白马篇》,表明了人当立功边塞的远大抱负。末两句“ 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以退隐避世为耻,颇有一种傲睨一切的自负在里面。
立功边塞豪情十足的诗还有《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其一),“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其二),“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其六)等表达了驱除外敌,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其中不乏要求取功名的意愿。《出自蓟北门行》: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从军行》:“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也是表达类似主题。
在这些壮怀激烈的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将士们的边地生活之苦:“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塞下曲》其二),“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塞下曲》其五),“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出自蓟北门行》),尽管边地气候恶劣,生活艰苦,但一想到能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这些苦就不算什么了。
以上诗歌辞壮气豪,体现了李白想要立功边塞、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有着激奋人心、热爱祖国的积极效果。
第三类,思妇闺怨之愁,表达了对妇女生活的关心。从妇人的角度,由于战争造成夫妻间的相思别离之苦,这类诗歌往往写得哀怨含蓄,韵味悠长: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思》)写一个妇女对遥远燕北地区服兵役丈夫的思念,诗中没有写自己直接想念丈夫,却通过物候变化委婉道出对丈夫思念之久。萧士云:“末句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此诗可谓得《国风》不淫不诽之体矣。”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秋思》)兰蕙是女人所配以悦男者,所谓“女为悦己者容”,然而,由春到秋,兰蕙再凋,是则一年又过去了还是等不到心中的人归来。思妇之心,何其悲也!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子夜吴歌》其四)一句“明朝驿使发”让我们感到时间之仓促,一个“抽”一个“冷”字让我们感到妇人心灵手巧而又心意拳拳,一句问语“几日到临洮”活脱脱地把思妇内心极度渴想的痴情神态勾勒出来。短短几句话,诗人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善良痴情贤惠的思妇形象,可谓简洁传神,言简义丰。
如此痴情的思妇形象在《捣衣篇》里展现得更为具体明晰、凄婉动人:
闺里佳人年十余,颦娥对影恨离居。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鸟泛中洲。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有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丈夫远赴交河征役,妇人独守空闺十余年,春去春又回,娇在漫漫等待中独自熬成了白头,多少个春花秋月夜化成无尽相思泪!肖士说:“末句‘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意谓滔滔不归,则惟有托梦以从其夫于四方上下而,此亦极怀思之形容也欤!”
李白的五言边塞诗 第2篇
1、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中考课外文言文之传统美德50篇
3、五言绝句不论边塞题材还是其它题材,都一样20个字,这就是五言绝句的一种体裁。
4、《江雪》历来为人们所称诵,《江雪》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范曦文把《江雪》列为唐诗一流之作,给予高度地评价:“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首之外,极少佳者。”柳宗元是杰出的,能写出《江雪》诗的柳宗元更是名留千古。
5、史籍并未记载他有边塞经历,但是他从军生涯中写下的边塞诗也是风格雄浑,情调慷慨。有《塞下曲》六首,赞颂英雄歌唱战争。
6、这是高适《燕歌行》中最著名的两句。广大士兵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可将帅们却不恤士卒,仍纵情享乐。将、兵苦乐如此不均,多么鲜明的对比!
7、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8、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9、岑参性情豪放,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看到凶险的环境,他不是恐怖,而是兴奋,而是好奇。这样的性格,再加上六年的异域体验,成就了唐朝最为瑰丽的边塞诗。《走马穿行奉送风大出师西征》是写“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写“雪”,两首鬼斧神工的佳作,堪称岑参边塞诗双壁。
10、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1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15、曹松是唐代晚期诗人,一生贫困,诗作风格似贾岛,工于铸字炼句。在他的作品里,非常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憎恶战争。最后一句相信大家都听过,很多人却不知道谁说的。
16、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7、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18、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原诗共三首,此为其一。边塞环境荒寒,征戍生活艰苦,难得有那么一次欢聚的酒宴,怎么不令人兴奋。诗中描写边地战士在欢快激越的琵琶声中,互相劝饮葡萄美酒的场面以及将生死置之度外而醉卧沙场的豪放、开朗的心态,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19、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20、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李白的五言边塞诗 第3篇
1、高适四十六岁才应试中第,任汴州封丘尉,三年后弃官而去。他在《封丘县》一诗中说: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注释)①洮(táo)河:水名,在今甘肃,流入黄河。
5、开篇“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一下子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了古战场,那边塞的将士们饮马大河洮水。远在北方的土地之中,水寒刺骨,寒风呼啸。临洮一带是唐代时期边塞战事的集中爆发地,自然也引起了王昌龄的注意。
6、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7、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8、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9、我们对这段话稍作解读:
10、瀚(hàn)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1、边塞诗派是中国唐代的一种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以局、岑成就最局,所以也称“高岑诗派”。其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4个方面:(1)题材广阔:一方面,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