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爱情诗八首 第1篇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袁可嘉说:新诗史上有过许多优秀的情诗,但似乎还没有过像穆旦这样用唯物主义态度对待多少世纪以来被无数诗人浪漫化了的爱情的。这的确是切中肯萦的见解。穆旦的目的不在于给人造梦,而是要竭力将生存真相、爱情真相揭示出来。诗的第一句用了火灾这一强烈的词,这一词说明了你对我的强烈的吸引力,因为我是被你点燃的。灾字表明了双方(不管是目睹者,还是燃烧者)对这种狂热的隐隐的恐惧感。因为这样的情感总是既烧着了别人,又烧着了自己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男女双方的情感启动是不同步的。男的(我)已陷水深火热,而女的(你)还处于旁观之中。但你看不见我,因为你看见的只是火灾的表象,本真的我已被火光笼罩。而我既处狂热之中,要看见真正的你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热烈的开端竟然是以心灵的隔膜为基础的。那为什么相隔如重山依然会引起燃烧呢?后面有一句揭示谜底的话: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穆旦在这里真是清醒得可以,原来浪漫谛克的表象不过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随着生理上的成熟所必然要产生的一个过程。对于青春期的欲望的描写,穆旦已有名句: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阿,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人新的组合。(《春》)或许,我受到的只是你青春的光影声色的诱惑,或许我的燃烧受到更深层的生理机制的控制。那么,古往今来多少虚无缥缈的爱情神话顷刻间土崩瓦解了。穆旦曾说:诗应该写出发现的惊异。那么,对于人类爱情的这一发现,就是令人惊异的发现了。最后一句我们相隔如重山!更以冷峻的语气表明了两人之间隔膜之深重以及要消失这隔膜的艰难,而使这隔膜消失,就是今后爱情漫漫长途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完成了,爱情就圆满了,完不成,爱情就失败了。
从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我们可以理解第二段的前两句:从这自然的蜕变的程序里,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暂时的你,我把它理解为此刻的你。因为你是处于不断的蜕变之中的,当你不同于此时的你,当我也不同于此刻的我,谁能保证爱情依然存在呢?我们联系第二首诗里的一句: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变化是永恒的,蜕变是客观的。既然这一切都逃不脱自然的客观程序(也即上帝)的掌管,那么在这爱情的过程中,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那也不过是上帝玩弄他自己。上帝创造了人,又让他有所欲而不得,让他在爱欲中如此痛苦曲折,那不是上帝玩弄他自己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个性:一方面是激情的投人,一方面是冷静的哲思。仿佛是分裂的两个我,一个是行为者,一个是思想者,二者亦步亦趋,思想者总是在评价、暗笑行为者。他是如此清醒明察,以至于正是他成为痛苦的源泉。
穆旦爱情诗八首 第2篇
【关键词】穆旦《诗八首》;爱;生命;悲剧性;超越
一、生命与爱的悲歌——《诗八首》
(一)解读爱情全过程
什么是爱?卡夫卡认为,“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的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沐浴在虚假幸福的光照之中的人最终必定会在某个荒凉的角落里被自己的惧怕和利己欲窒息而死”。“人只有通过他的感官才能感受和认识。自然,这条路也连带着危险。人们往往会把手段置于目的之上。这时,人们得到的只能是使我们的注意力离开认识的感官享受。”这就是说,由于感官是我们感知和认识事物的必经之门,因此人们往往容易受到感官的干扰,误把感官感受置于理性认识之上。所以,在对爱的认识上,误读就在所难免。
堪称穆旦诗歌代表作的《诗八首》,便是对“爱”的破解。这首曾被孙玉石教授称为“爱的颂歌”及“一曲充满哲理的爱的交响”的组诗,其实是穆旦对爱的神话的解构,是爱的“绝望”之歌。作为_-一首凝重的爱之悲歌,它将人类生命的向死而生与爱情的虚无荒诞结合起来,揭示了人类爱与生命的宿命,让人明确了神人之分际、人之本90
这八首诗解读了爱的全过程,依次展现了爱情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两首描述一个阶段):荒诞的开端、混沌的高潮、无奈的相守、痛苦的结局。在其中,生命的悲剧与爱的悲剧交相并进;个体生命体验与基督教、佛教的宗教意识相互印证。
1.爱之初——荒诞的开端(爱的盲目与生命的被动)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的,我的。我们相隔如重山!//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第1首)
诗歌一开篇就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常人所津津乐道、苦苦寻觅的“爱情”,实际上是一场让人倍感熬煎和极度绝望的巨大灾难:“我”对爱的炽热渴求得不到“你”的回应所带来的失望,让“我”对爱倍感熬煎;那个冷静、理性的“我”对爱的本质的彻悟,让“我”对爱极度绝望——所谓“爱”不过是两个孤独而隔膜的肉体生理成熟后的本能反应。其实,“你”并不是因为真正理解“我”而爱上“我”,而只是在的盲目驱动下将青春的梦托附在了“我”这个血气方刚的幻像上;同样,“我”爱的也并不是“你”,而是所谓的“爱”,只不过把它盲目地强加于青春的“你”。但在另一个隐身的“我”——那个理性的“我”的冷峻法眼中却能看清:这一切分明是一场荒诞剧、一场灾难的开端!人类灵魂的天性总是渴求着更高层次的精神之爱,这就为全诗定下了冷灰的基调,给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的子宫里。/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已。//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我就听见我的主暗笑,/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第2首)
上帝用泥土造人,用水流山石间沉淀下的泥土造出了“你”、“我”。造物主还主宰着我们的生死大权,给我们一个限定的时空,让我们在“死的子宫”中度过短暂的一生:“方生方死”、“向死而生”。生命本身不仅是如此的卑贱、脆弱、短暂,而且是如此的偶然、如此的残缺不全——每一个生命都不过是无数可能性中的一种可能性所造就的,并且因为无法抗拒的死亡而永远不可能完成(完整)。而痴迷虚妄的“你”、“我”,却在那里侈谈着什么“永恒”、“完满”的爱的呓语、幸福的神话,但那个醒着的、理性的、反思的“我”却分明听见了_上帝在对此暗自发笑。同时,在生命的过程中,在爱的旅途中,上帝还在继续加剧“蜕变的程序”,不断增添搅扰我们视线和心灵的新的元素,不断给我们制造新的麻烦,打乱我们本已难以维系的平衡,使我们的爱与生命变得疑虑重重、变幻莫测,成为一种危机四伏的冒险历程。然而,吊诡的是,没有这些新的元素的加入,爱与生命就将缺乏丰富的色彩而变得单调乏味。
爱情伊始,就是如此这般地充斥着荒诞盲目和自欺欺人,并且注定了被动的地位与悲剧的结局!在这里,隔膜与亲近、欲望与理性、短暂与永恒、残缺与完满、危险与丰富等等形成了尖锐的悖论,充分展示了人类爱与生命的荒诞性。
2.爱之炽——混沌的高潮(爱的迷乱与痴狂)
穆旦爱情诗八首 第3篇
穆旦的《诗八首》(以下简称“穆诗”)写于1942年,24岁的诗人刚刚毕业于著名的西南联大。如果说徐诗给人的感觉是甜蜜中带着忧愁,那么穆诗便是深沉中夹着晦涩。在穆旦的笔下,爱情变得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充满变数,感情如线团般缠绕难解,陷入重重纠葛矛盾之中。这里有表白时的心意不相通“相隔如重山”,有拥抱在一起时“那未成形的黑暗”带来的惴惴不安,有熟识后相同带来的怠倦和差别带来的陌生,有两相情愿后在合二为一中的平静,等等。爱情仿佛是个五味瓶,酸甜苦辣个中滋味让坠入其中的人们一一尝尽,完全没有少男少女想象中的浪漫美好。况且,不仅有“你”有“我”,更有“他”、“它”,一些让人无可奈何的黑手强行介入,弄得本已纠结的恋人世界一团糟。
回味徐诗,读者或许会有似曾相识感,脑海里会浮现出中国古代才子佳人式的理想爱情模式。这个日本女郎也许就是在古代文人中广为传唱的崔莺莺、王昭君、李香君,这个诗人可以是张生、汉元帝、侯方域,一个温柔美貌能识大体,另一个多才专情,双方心心相印,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显然,徐诗隐含的爱情模式是中国式的零矛盾爱情模式。“只羡鸳鸯不羡仙”,古人对这种理想爱情充满期待和向往,当现实总让人失望的时候便借文人之手以大团圆结局来寄寓这份情结,有时不惜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让男女主人公起死回生,然后白头偕老。因而,徐诗所激发的审美体验也是中国式的集体体验:当美(缱绻甜蜜的爱情是美的一种)不能实现时,留给人们的便是惆怅与遗憾,即如诗人所说“甜蜜的忧愁”。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并不是一见钟情、心心相印那么简单。爱与被爱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如同生活中诸多事情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爱情也并不总是中国古典式的理想浪漫,而是双方心灵的磨合,是一场久经考验的心理战。穆旦奉献的不只是诗,更是残酷的真实。在穆诗中,爱情是矛盾重重的、残酷的。交战的双方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你”、“我”,更有个体人格的分裂面,即自我灵魂的斗争。例如,“他存在,听从我底指使,\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你的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这样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是西方式的象征手法。结合上下文可知,“他”并非第三者,而是内在自我、具有个性精神的自我的象征。很显然,作为个体的“我”已分裂成内在的自我和外在的自我,外在的自我追寻爱情,对“你”不可自拔,内在的自我感受到真实存在的孤独,维持个人的存在感,同时又为外在的自我寻求出路。按照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个体的存在是孤独的,孤独又是永恒的。“你”作为真实存在的个体生命,内心活动是复杂多变的、不固定的,因而“我”求得了又必须马上背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人的心灵也是如此,从穆诗中可以窥见人性的深刻复杂。《诗八首》大量运用象征手法,使得诗句晦涩,语义较难把握。例如,“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爱的双方应该是两棵独立支持的“巨树”,它象征着一种互为依存又互不依赖的爱、一种坚强的人生之爱,颇具现代独立意识。穆诗所表现出的理性精神,除了与诗人慎思明辨的个性气质有关,更与诗人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关。在思维形式、创作风格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穆旦深受二、三十年代的西方现代派诗人爱尔兰的叶芝,英国的.艾略特和奥登等人的影响。穆旦的同学、好友赵瑞蕻甚至理出了“这么一条线索:布莱克—惠特曼—叶慈—艾略特—穆旦”1。穆旦冷眼旁观人生与生活,目光犀利睿智,从切实的个体体验入手,逐层揭开事实(如爱情)的残酷面目。这与西方文化追求真理和智慧、注重个体价值的传统不谋而合。穆旦诗歌的成功正在于他对中式思维的超越,正如评论家王佐良先生所云:“他(穆旦)最好的品质却全然是非中国的”、“穆旦的胜利却在于他对于古代经典的彻底无知”2。
徐志摩曾赴美国和英国留学,也是沐浴过欧风美雨的人,为何他的《沙扬娜拉》仍然表现出浓厚的古典审美情趣呢?有学者甚至把他的这种审美理想概括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3。作为诗人的徐志摩是中国“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派根据其诗风的变化,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徐志 摩,与诗人闻一多共同提倡“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 “三美”主张。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不难看出,这种审美主张是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唐代诗歌影响的。作为一位现代诗人,徐志摩是单纯天真、温和敦厚的“自由之子”,带有中国道家“逍遥游”和中国儒家“中和节制”的气质。但是,并不排除西方文化精神诸如民主个人主义、英国式的小布尔乔亚思想对他的影响,使他对大自然和人世间的“爱”和“美”有着独到的体验。这二者并不矛盾,统一于他那颗潇洒不羁的灵魂。当他把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古典意境和氛围化为诗篇时,他也就是完成了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后期新月派和以“雨巷诗人”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更多传达的是现代人处在迷茫时代的痛苦的情绪。徐志摩的《我不知的风往哪个方向吹》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全篇运用象征手法抒写时代的悲哀、个人内心的苦闷,诗风稍显颓废。
新文化运动打开了中西思想交流的大闸门。中国新诗自从诞生之后,就面临着向传统寻求资源和向西方汲取营养的双重问题。在纷繁复杂的流派当中,大致可以摸索出两条线索:一派是古典派,一派是西化派。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和穆旦的《诗八首》可分别代表两派的精华。但两派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而是处在有意或无意的影响交流之中。随着局势的变迁、时代的需要以及诗人们的不断探索尝试,中西慢慢走向融合,于是形成了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诗。从新文化运动初期胡适《尝试集》的稚嫩生硬,到四十年代穆旦《赞美》的圆融贯通,中国新诗走过了坎坷的现代化道路终至成熟。而穆旦,中国现代文学上的杰出诗人,有意识地借鉴和主动吸纳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传统 ,并植根于自身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生命体验之中,在创作上融会贯通、独树一帜,“是新诗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革命性的冲刺”4。
注释:
[1]杜运燮等编:《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穆旦爱情诗八首 第4篇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
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的形象,
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
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耸!
这一首是爱情的最高境界,是对爱情的精神性的最高礼赞。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这些都是人生在世可能或必然要遭遇的恐惧,在这些恐惧面前,科学无能为力。事实上,科学越是发达,我们现代人越是体验到科学难以祛除的恐惧、焦虑。而这就是宗教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的原因吧。在这里,爱情,就是诗人的宗教,只有在你的怀里,这一切难以承受的恐俱与焦虑才能得到化解。那么,你的爱情就成为我活下去的勇气与力量的源泉。这里流露了诗人对生命的悲观。我们不要以为诗人排列的这几组恐惧是随意的组合,在我看来,它们的确是生命中最深的梦魔。就谈记忆和永续的时间吧。博尔赫斯曾在一首诗里写道:不存在的事物只有一件,那就是遗忘。他在一篇叫做《博闻强记的富内斯》的小说里写了一个被记忆压垮的人。他记得他所见过一眼的所有的事物,不是一般的记得,而是包括一切细节的比如纹理色彩冷暖神情等,记忆使他不能人睡,使他不堪重负,终于年纪轻轻地死去。我们常常说和遗忘作斗争,我是从博尔赫斯的小说以及他本人从记忆所受的折磨里,体会到挥之不去的记忆比遗忘更可怕的。想必穆旦是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才在这里落下记忆两个字的吧。永续的时间说的是人在永恒的时间之河中的生命短暂给予人的恐惧感。在永续的时间中的短暂生存是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得以产生的前提。穆旦本人在1976年写的《理智与感情》中有一节《劝告》:如果时间和空间/是永恒的巨流,/而你是一粒细沙/随着它漂走,/一个小小的距离/就是你一生的奋斗,/从起点到终点/让它充满了烦忧,/只因为你把世事看得过于永久,/你的得意和失意,/你的片刻的聚积,/转眼就被冲去/在那永恒的巨流。
诗人在安憩一词的后面用了个破折号,表示这安憩的获得是因为后面所写的内容。那是什么呢?就是你对我的富有生命力的爱情。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在《诗八首》的前面的章节里,我们看到的都是我的主动状态的追求和单方面的努力,并没有明显的写到你对我的情感状态。在这里,我们才看到我的努力结出了怎样丰硕的成果!孤独的更倾向于独立的的意思。笔立着、平行生长,表现了穆旦的现代的爱情观:平等的、独立的、具有敌我更新活力的爱情。令人想起舒婷在《致橡树》里写到的爱情,两棵树之间的爱情: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既独立又一体的像树一样生长的爱情。至于这一句诗的前两句的两个修饰语不能自主,随有随无,则又透露了穆旦对个体生命的悲观看法。谁的心自主,谁的美丽能长留,那是上帝(造物主)权力范围内的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一方面是对爱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礼赞,另一方面,那个玩弄他自己的上帝的阴影依然存在,如影随形,使得爱情的存在带有了几分悲壮色彩。